<p> 这节课其实不是一节公开课,而是一节常规课,阿长与山海经我是准备三课时上完,我选取的是第二课时作为公开课,在中间穿插了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第一课时我已经带着学生完成了字词,作者生平简介,以及《山海经》这本神话故事书的介绍,阿长身份的介绍。第二课时就是大家看到的内容。后面第三课时要对课堂最后讨论的环节进行具体的分析,继续了解课文细节语言。情感态度教学目标在第三课时设计的会更多,主要是结合所有学过的与鲁迅有关的课文,对鲁迅性格的全面分析。</p><p> 其实学生学过很多鲁迅的文章,七上必读书目也是《朝花夕拾》,但是大部分学生对鲁迅一直是敬而远之,文章比较艰涩难懂,但是越了解鲁迅的话会越喜欢这位面冷心热的先生。我在讲课的时候会刻意挑一些有趣的情节让学生分析,比如阿长睡“大”字,寿镜吾先生的摇头晃脑“拗过来拗过去”地读书,学生在鲁迅先生身上找到了自己的身影,原来严肃得鲁迅先生小时候也会那么调皮,小时候也不是那么有礼貌,爱听故事,爱看画满奇兽的《山海经》,但是也会对爱自己的保姆充满怀念,没有任何阶级充满温度的鲁迅,结合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的“暖男”形象,我想让学生认识的是一个调皮可爱,充满温情的一个鲁迅。所以我和我的学生之间慢慢建立一种文学上的默契,提到鲁迅学生想到的不仅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国士,鲁迅的文字是有趣的是可以读的。</p> <p>作者生平,新旧知识的联系,阿长的介绍,《山海经》等都已和学生讲过。字词部分在上节课已经解决,并且当堂测试过,所以这节课就没有讲任何基础知识,直接从课文记录的事件分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u>一、课前预习</u></i></b></p><p>在课前预习部分我已经提前告诉了这节课要讨论的话题,让学生自行熟悉课文。因为课文有点长,所以我怕上课学生抓不着头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u>二、课堂学习</u></i></b></p><p>我在网上看到有老师在课堂上运用红包的形式,我觉得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于是模仿这种形式,也是为了“讨好”学生,让学生激动起来,作为课前热身,也是鼓励学生能细心认真地完成作业,以及积极讨论</p> <p>1.课前热身环节</p> <p>2.检测预习效果</p> <p>课文原文填空</p> <p>课文段落对应</p> <p>从回答来看同学们对课文阅读得还比较仔细,对课文比较熟悉</p> <p>3.分析人物形象</p> <p>4.分析作者情感</p> <p>整堂课围绕课文描写阿长的事件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由此顺理成章教授学生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p> <p>5.难点探究</p> <p>网课时间不宜过长,剩余15分钟的时间,这一部分学生自行思考,是为了模仿翻转课堂的形式,但是个人觉得有点失败,参与讨论的同学们答案比较散,参与人数也只有班上几个较为活泼积极的学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u>三、课后反思</u></i></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优</b>:1.课程流程我心里比较清楚,时间把控也比较好,课堂节奏是我掌握的比较好的一次,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我没有着急,在学生回答的“空白期”我做到了比较平和,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进步。</p><p> 2.层次清楚,课程内容设计比较合理。这节课讲的知识点我没有贪多,于我而言也是一次进步,由事件展开分析了人物形象,情感先坐,总结出两条写作方法:<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详略得当</span>和<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欲扬先抑</span>,第三课时也教了两个写作方法:1.注意段落的<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过渡</span>,事情的衔接;2.文字之间的<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照应。</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前后要相互呼应,使文章更加有细节的韵味。</span></p><p> 3.学生的互动还是比较积极的,我特意看了消息数,<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有达到</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75</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条,全班</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4</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个人,</span>能有这么多的讨论我还是很满足的</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缺</b>:虽然我自己心里是比较清楚自己这节课的主要三维目标的,但是我没有课前展示三维目标的习惯。课程结束的时候没有利用几分钟时间总结课堂习得,如果能够对知识技能进行一个大纲式的总结应该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是我今后应该注意的地方。</p><p> 课程中间询问做这些了几件事的部分感觉有点占用时间过多,也是担心学生预习不到位所以加了抽签问段落的环节,所以前面耽误时间过多,后面的分析是重点,应该花更多时间,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p><p> 另外学生的互动我觉得不是很有序,比较散乱,尤其是最后自主学习时间,组织的不是很成熟,发言的同学只是固定的几个,我一直企图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畅所欲言,但是由于是打字的原因学生表达不能很流畅,一句一句发言其他同学的讨论又会打断。</p><p> </p><p>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会继续加油,通过这节公开课,我自己也成长了,以前我受不了课堂上或是弹幕里的冷场,课程内容也是满满当当,特别害怕学生没懂,现在发现节奏放慢一点,自己也舒服,学生反而会参与进来。利用好教材的每篇课文,带给学生更多的技巧和思想上的启迪。</p><p><br></p> <p>感谢小伙伴们,因为你们给予我那么多宝贵的建议,我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做出调整</p> <p>总结大家的建议,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有:1.语调尽量更富有变化;2.互动面板可以隐藏;3.语言需要更加精练,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最好能够更加典雅;4.如果能够采取点名的方式,可以兼顾到更多的学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