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子的美篇

川子

<p>具体来讲,如何做到“气宜鼓荡”呢? 第一,从拳势动作来说,一定要做到动作饱满。一个式子完成了,动作饱满了,然后再做下一个动作。动作饱满,就是“鼓”。在动作将要饱满时,还要引出下一个动作。这样,动作才能滔滔不绝,如环无端,连绵不绝。 第二,从内气来说,呼吸时,要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同时,用呼吸之气引动内气的运行。人的内气,也就是真气,它是藏于命门的。练习太极拳时,要用外气(呼吸之气)调动内气,使呼吸之气和内气结合起来,再加上意念的引导,调动内气在周身运行。比如,在呼气时,意想命门的内气向肚脐运行,小腹就鼓起来;吸气时,意想内气回到命门,气贴脊背,小腹就内收。在气贴脊背时,内劲也是内收的,然后随着呼气,内劲向上沿督脉上升,过夹脊、肩井穴,达于手指;向下走,内劲达于脚下涌泉——这就是太极拳内劲的发放。这时,内气也是达于四梢,遍布周身——这就是“鼓荡”。吸气时,内气则从四梢收回命门。这里的一开一合、一收一放、一鼓一荡,都是从内气运行的角度来说的。这种内气运行的练习方法,从技击角度讲能够做到内外相合,加大打击力度;从健身角度来讲,能够促使周身气血的畅通,有益于身体健康。“气宜鼓荡”的运动方法,使内外结合,这样练习日久,就能产生“气遍周身不稍滞”,“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的内气运行感觉。 “神宜内敛”则是为了防止练拳过于张扬而提出的,要求你在练拳时要精神内敛。太极拳是外柔内刚的,“神宜内敛”和这一要求相吻合。做到“神宜内敛”,首先要精神专注,打拳时“眼前无人似有人”,把太极拳八法的技击作用表现出来;其次,随着功夫的增长,还要表现出动作刚柔虚实的变化,做到王宗岳拳论中说的“忽隐忽现”。但是,这种对技击的表现,还不能过于张扬,在神态上不能过于兴奋,要做到内敛中和。这也就是太极拳要求的“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要安稳安详、从容不迫。所以,练习太极拳,既要练习技击的功夫,体现出技击的气势,又要有从容不迫,处乱不惊的心态,还要有一定的涵养,有儒者风度,不争勇斗狠。 总体来说,“气宜鼓荡”和“神宜内敛”要相辅相成。“气宜鼓荡”既是指气势,又是指内气的运行。在气势上,既要做到神情饱满,又要神情内敛。而内气上的鼓荡,则是经过长久地练习太极拳才能有所体会。对初学太极拳的人来说,首先要做到动作规范,姿势正确,没有断续、凸凹之处,在气势上做到“气宜鼓荡”和“神宜内敛”相结合;随着练拳的深入,逐步才能在内气上体会到“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张全亮:神为内,气为外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练习套路要做到这一点,打手技击也要做到这一点。做到“神宜内敛”,你的意图就不显于外,一切动作都是纯以意行,外形不露痕迹。如果做不到神意内敛,意图劲力都显于外,就会硬碰硬,造成顶抗。另外,“神宜内敛”能够使动作灵巧敏捷。这是因为精神专注;神不散漫,注意力集中,动作就会敏捷,感觉就会敏锐。 在“精神内敛”的同时,内气还要鼓荡。“气”和“神”是两个方面。神是内在的东西,气是外在的东西。拳论说:“皮毛要攻。”这个“攻”的意思就是在意念的引导下,把内气集中到皮毛上。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提高“听劲”的灵敏度,另一个是提起精神,不至于形成呆笨、拙滞的状态。做到“气宜鼓荡”,就像充足了气的皮球,有弹性,没有凹凸之处,运转灵活。如果内气没有鼓荡,就会瘪,就没有弹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