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小花片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放下手中的《月亮与六便士》的一瞬间脑海里突然蹦出“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连着看了三篇毛姆的小说,便喜欢上了毛姆,他一定是个浓墨重彩而又具有包容度的人,毫无疑问他多才多艺,他小说情理通俗且深刻,应来源于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悟透人生理。</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毛姆似乎对追求精神需求的人有着无限的同理之心,对困扰人生的枷锁是打开还是继续铐着始终矛盾着,要不然怎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刻画在烟火人生与艺术人生中挣扎的人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月亮与六便士》就是刻画了一个极端的人——一个被自己魔幻的理想社会所困住、终极一生寻求这种极致的理想社会、并痴迷用极端个性化的风格来表达这个理想社会,他半生贫困交加、狼狈不堪、与世人格格不入,最终在一个近似原始丛林里达到了他理想中的人生巅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说终究是小说,给人们的是不可或缺精神食粮,更多的人必须追求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日常中靠着家长里短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甘心情愿、麻木不仁的套着人生枷锁,乐呵乐呵的活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原始丛林塔希提是一个清澈、宁静、葱葱郁郁的自然环境,定居的是土著人,简单而淳朴。《人生的枷锁》的菲利普步入了窗外是海、窗下是缝着针线的妻子的婚姻生活。《刀锋》的拉里则选择一边开着车四处游历一边赚着小钱过活的生活。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什么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没有标准答案。有一点可以稍稍做点努力,不需要活成别人希望的样子,也不要苛求别人活成自己希望的样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生有很多不可预测,从来没想过,年过半百居然有机会回到家乡过上半隐居式的生活,每天就是做饭、吃饭,山上、菜地看看,太阳下山后,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冲里眺望前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十多年前,在乡下外婆家跟众多表姐们一起生活,我可以睡到自然醒,表姐们却是天不亮下地干活,记忆中她们都好像没怎么读书,仔细想想,我三四岁已经回到城里只有暑假寒假才到乡下,自然看不到她们上学的样子。暑假“双抢”正是一年最辛劳的时候,表姐们集体上阵从黑忙到黑,但是不论怎么忙,每次到乡下,她们都会翻过几座山去磨糯米、然后背着湿漉漉的糯米粉翻过几座山回来,炸糯米坨给我吃。从前的人怎么那么能吃苦、待人那么实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十多年后,表姐们早已成为奶奶外婆了,而我们却很难再见上一面,即使见了面也没了当年的亲密无间,大家都似乎被生计尘封了记忆。但那段记忆里的表姐们的吃苦耐劳、辛勤劳作深深地留在了脑海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着表姐们依然勤劳、抱着孙子孙女们由衷的知足表情,何尝不是她们的幸福?尽管也许手里也只有六便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至少,我,攥着六便士、还可以时不时地望望月亮,只要我愿意,在城里可以有农村的简单、在农村可以有城里的丰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