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想好的徽州古村落之行,由于受疫情影响,一拖再拖。眼见的清明已过,疫情稍有缓解,交通也大致恢复,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行程。</p><p><br></p><p>此行要去的重点是歙县的昌溪古村,由于地处山区,又交通不便,历史的遗迹会保存的比较完好。昌溪又是古徽州的大镇,商贾云集之地,人文底蕴浓厚,去上一趟,应该会不虚此行吧?</p><p><br></p><p>昌溪周边有石潭古村阳产土楼等,都是此行想去的地方。这是一条以新安江山水画廊为景观的线路,风景非常优美,如果要欣赏自然山水,油菜花开的季节为最佳,黄灿灿的油菜花博人眼球;其次为色彩浓郁的深秋,漫山遍野的斑斓和绚丽。眼下四月中旬,油菜花期己过,山川田野呈现的是一片新绿。对我来说,寻访徽州古村落的目的是欣赏古建筑的风彩,了解她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为重,自然风景便退而求其次了。</p><p><br></p><p>歙县县城开往昌溪的公交不多,来往就几班车,有时会因为乘客人少而停开。赶巧的是,到了车站正好有班车出发,一分钟也没耽搁就坐上了去往昌溪的中巴车。</p><p><br></p> <p>昌溪村位于歙县南部山区,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历代先贤名人辈出,文化底蕴厚重,自古乃巨贾徽商、名流汇集之地。有“古歙南乡第一村”之美誉。</p><p><br></p><p>作为歙南有名的山乡古村,昌溪的人文历史极其厚重。村中有朱元璋亲笔御题“第一世家”匾;海瑞书赠“务本堂”;李鸿章匾书“一门节烈”;康有为书赠“实事求是”等等。保留下的民间习俗有“昌溪灯会”、“舞草龙”、“嬉灯舞狮”、“祭八老爷”等。</p><p><br></p><p>村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葱郁,风光旖旎如世外桃源。村中有水口、古道、拱桥、古树、亭阁、书院、宗祠、古民居等。保留了元、明、清古建筑200余幢,有全国重点文物两处,省、县保文物20多处。</p><p><br></p><p>村内巷弄纵横交错,一条条小溪穿街过巷,一条新安江支流——昌源河像腰带似的环绕村落……</p><p><br></p><p>由于村子较大,村内古建筑的分布感觉较散;也由于古村落整体规划的落后,让不少新建或改建的民居夹杂其间,环境的整洁也不尽如人意,影响了古村落整体的美感,这也是大多古村落的通病了。</p> <p>村口的昌源河上,是一座长长的石块垒砌的水坝,名澄清坝。上游的河水在这里受到了阻拦,抬高了水位,流淌的溪水冲过坝顶形成了像瀑布一样的水势:水声哗哗,水珠飞溅,颇有几分壮观!</p><p><br></p><p>踩着石墩过河,对岸就是昌溪古村落了。</p> <p><br></p><p>跨过石墩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间破旧的古磨坊,早已废弃。先前村人用原始的工具,靠水的冲力来转动石磨,碾碎谷麦,可以想象这水的冲力之大。</p> <p>这是一棵苦株树,她歪斜着长在路边,树心己空,却依然顽强的生长着。</p><p><br></p><p>在昌溪古村落,这样的古树古木有很多,能保存下来,也是古村落之幸了。</p> <p>村口的一座民宿:偌大的庭院内,遍布着花卉盆景,红艳艳的杜鹃花开得正旺,景色美观优雅;屋内陈设着收集的古玩古物,显得幽雅别致。</p><p><br></p><p>民宿的房间宽畅整洁,价格也较为合理。来昌溪,夜宿于此是不错的选择。</p> <p>古街老巷、静谧深幽,岁月的痕迹年代的印记清哳地展现,行走其间总有一种时空穿越仿佛进入历史之感……</p> <p>进入古村落,穿街走巷的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街衢巷口会立上一块小石碑,上书“泰山石敢</p><p>当”几字。旧俗中,她用以保平安驱妖邪,也意喻安定和稳固。</p><p><br></p><p>在徽州古村落里,一块小小的石碑见证了古风古韵的犹存。</p> <p>周氏宗祠始建于公元1497年,是昌溪村最大的祠堂,总体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历时15载建成,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p><br></p><p>周氏宗祠门临昌源河,背靠来龙山,座北朝南。方石柱上木结构的门楼飞檐翘角,梁托花板木雕精美;两边八字形的墙体用花砖饰面;翘角上均设置了砖雕图案与飞禽走兽,整个门面气势非凡,凸显了典型的徽州古祠堂的风格。</p><p><br></p><p>祠堂内青松翠柏古木葱笼;门外昌源河水潺潺流淌,碧波荡漾;远处的山脉迤逦蜿蜒,苍翠秀丽。</p><p><br></p><p>宗祠正厅左右大梁上悬挂有“进士”、“文魁”、“吏部尚书”等匾额,昭示着周氏家族的显赫功名。</p><p><br></p><p><br></p><p><br></p><p><br></p><p><br></p> <p>昌溪村口有两棵保存完好的千年古樟,人称“龙凤樟”,主干直经约三米,高约四十米,两棵大树郁郁葱葱,冠盖如云,可谓珍贵。</p><p><br></p><p>不曾想到的是,两棵古树险遭劫难。村里人介绍说,大跃进年代,有人想砍掉这两棵古树,以熬制樟脑油,然树身显灵,致砍树者昏厥,村人惊恐中古树得以存活下来,善哉善哉!!</p><p><br></p><p>村中另有一颗古樟却未能有如此的幸运,在大跃进年代被毁,只能呜呼哀哉了!</p> <p>忠烈古庙——原名“社稷坛龙关庙”,建于1341年前后,至今有近700年的历史,明、清时多有修缮,且改名为“忠烈庙”。庙正中供奉了威震六州的“越国公”汪华和其第八子汪俊两尊菩萨,以保昌溪人丁兴旺、百兴昌盛。</p><p><br></p><p>汪华为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领,徽州绩溪汪村人,因在隋未乱世中能保境安民,唐朝时被封为“越国公”。</p> <p>太湖祖祠——始建于南宋(1240年)。</p><p><br></p><p>祠堂大门方石柱子上木结构的屋宇翘角飞檐,马头墙上麒麟怪兽傲立,梁柱、梁托、雀替、斗拱均保存完好。大门坊上“第一世家”匾额为明太祖朱元璋御笔题赐。</p><p><br></p><p>祠堂主厅内两根楠木大柱柱围5.1米,柱上悬挂的楹联分别是:“惜衣惜食缘非惜财而惜德,求名求利只须求己莫求人。”告诫以道德处人处事,以勤奋成名成仕。</p><p><br></p><p>整座祠堂气势宏伟,保存完整。祠堂前并有可容几千人的广场,每逄农节或当地的传统节日,广场上有“舞草龙”、“嬉灯舞狮”等民间习俗的表演,戏台上也会布置一新,演出村民自导自演节目,四邻八乡的村民会赶来凑上热闹。由此,传统的风情习俗始得以延续。</p> <p>祠堂右边是一座古戏台,祠堂正门的空地前有一方已长满青苔的老池塘。</p> <p>一口三眼古井,建于南北朝时期,又名“思古井”,也是村落悠久历史的见证。</p> <p>这是矗立于员公支祠前的木牌门坊。</p><p><br></p><p>她建于清代中期,四柱三楼,宽8.8米,高7米,4根柱子选用优质柏木,抱鼓石支撑,宫殿式结构;有月梁、斗拱置于额枋之上,重檐式的顶部,八角高翘。其造型布局之合理,雕刻技艺之精湛,保存之完好,全国也少见。</p><p><br></p><p>该木牌门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p><br></p><p><br></p> <p>——员公支祠。</p><p><br></p><p>员公支祠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建筑艺术精湛。祠堂三进二明堂,柱梁全部采用优质柏木,正梁长13米,高1米,为徽州第一大梁;天井围栏选用天然石纹石材,上有山水、花草等自然图案;大门正中额题“七叶衍祥”为咸丰六年御赐,以旌表淡泊名利的昌溪仕人吴大楠。</p><p><br></p><p>大门两侧用花砖垒砌,底部用石材作柱脚,上部是精致的砖雕,材料的考究和制作的精细非同寻常。</p> <p>大门口一对黟青石的抱鼓光滑锃亮,且依然无损。</p> <p>后厅天井内的下水道。下水道深有两米,在古徽州的祠堂中,这么深的下水道并不多见。可以看出,这下水道依旧是古时的模样,水的排泄依然是畅通的,古人在建筑上的智慧也可见一斑了。</p> <p>街面上建于明朝的一间酒肆茶楼,仿宋代风格建筑,窗栏图案用小木条组合成“福禄寿喜贵”字样,寓意颇深。茶楼置身于白墙黛瓦的石板路</p><p>上,也可窥见当时街巷的繁荣。</p><p><br></p><p><br></p><p><br></p> <p>叠得相当齐整的柴垛。先前的山区农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这样的柴垛,烧饭、烤火是必不可少的。</p> <p>村后是一条通向山里的古道,这里用石头垒砌成一道城墙式的屏障。拱型洞门上题“众志成城”,背面题“叠石作障”,可见是作防御之用。</p> <p>浏览了昌溪古村,下一站是去石潭古村。石潭村离昌溪5公里左右的路程,不通公交,那就徒步前往吧。</p><p><br></p><p>村道沿昌源河边弯弯曲曲蜿蜒而上,清澈的河水在汩汩流淌;远处高低起伏的山峦苍翠葱郁,白墙黑瓦的村落点缀其间;田野上,芳草萋萋,大片的油菜花开己谢,杆子上结满了沉甸甸的油菜籽。若早来半个月,收入眼帘的就是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了。</p><p><br></p><p>这绿水青山的景色,就像一幅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展现在眼前,怎不让人心旷神怡!走在空旷的村道上,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世俗的纷扰,心情自然格外舒畅。</p><p><br></p><p>徽州的山山水水是旖旎而秀丽的,这蜿蜒迤逦的山峦,黑白相间的村落镶嵌在青山绿水间,悠远而清丽,素雅而恬淡。如此诗情画意般的景致,大概也只有在徽州的古村落才能随处可见。毫不夸张地说,粉墙黛瓦风格的徽派建筑,是与青山绿水最协调的色彩,任何现代的外墙装饰,用在徽派建筑上都会大煞风景。可以说,黑白相间是徽派建筑的魅力所在,也是她的永恒!</p><p><br></p><p><br></p><p><br></p> <p>沿着昌源河溯流而上,前面见到了一座三孔古桥,名曰“太平桥”,她是古时石潭通往昌溪古镇的要道。</p><p><br></p><p>该桥全部用石块垒砌,设计精巧别致,桥上不设栏杆,整座桥的桥身和桥面的石板依然完好,宛如长虹静卧于昌源河上。</p> <p>这里是石潭村村口。</p><p><br></p><p>石潭村也是一座历史悠久倚山傍水的古村落,建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昌源河的上游河流华源河环绕村前,河水湍急,两岸怪石嶙峋,大树参天,古村落被掩映在青山绿水间。</p><p><br></p><p>古时,歙南至深渡码头官道穿村而过,人流往来频繁,清朝初期,已号称千灶万丁。村落以吴姓家族为主,是聚族而居的村庄,村内现保存有叙伦堂、春晖堂、善庆堂等明、清古建筑。</p><p><br></p><p>石潭村因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底蕴浓厚,被认为“养在深闺人未识”,为此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这里也成了摄影爱好者的打卡之地。</p> <p>大门紧闭的古祠堂——至善堂,内貌无法得见。从外观看,保存还是完好的。</p> <p>紧挨着至善堂的是“春晖堂”,建于清代,为吴氏家族支祠。</p><p><br></p><p>正厅内两根柱子上的楹联是:“宗祠对名山左青龙右白虎春晖飞腾千丈光焰;吴村环古水襟东江袖西洲石潭咉万里乾坤。”</p> <p>这是叙伦堂,也即吴氏宗祠,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400多年。该祠堂为徽州传统庭院式祠堂,五楹三进,梁架结构精巧,雕花装饰精美,因中进有大小梁一百根,故又名“百梁厅”。</p><p><br></p><p>吴氏宗祠保存基本完好。大门上的砖饰、砖雕,木结构门枋上的横梁、花板、梁托、斗拱基本都完好无损,真是幸哉!</p><p><br></p><p>叙伦堂、春晖堂、至善堂三座祠堂在同一条街上,且紧挨在一起,在古村落并不多见。</p> <p>这是村口的一座水坝,华源河河水漫过水坝冲涮而下,下游水急潭深,形成了一定的气势。</p> <p>水坝边上是古村落的水口。</p><p><br></p><p>在讲究风水的徽州古村落里,水口的设计极为重要。聚水以聚财,在水流的出口处多采用人工垒石、建亭造景等设置以扼制水流。石潭村的水口设计采用桥洞叠石而成,水流穿过桥洞,曲折迂回而流入华源河。</p> <p>村落里的老房子大都大门紧锁无人居住,也不知主人安在?只能从院墙的高耸与门罩门楣的设置一窥院落主人当年之富庶。</p> <p>村后的一棵大樟树,站在樟树边上可俯瞰整座村落。</p> <p>游览了石潭村时间尚早,就从石潭经昌溪来到离县城七、八公里左右的瞻淇村。</p><p><br></p><p>瞻淇村已有1300年的历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留存下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2019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p><br></p><p>走进瞻淇村的老街,街两旁老屋旧宅随处可见,多为大门紧闭,无法参观。偶有大门畅开,入内浏览,院落建造的精致略见一斑。木雕、砖雕、花窗等的保存大都完整,可见先前村落里富庶殷实人家众多。</p><p><br></p><p>由于村子位于热闹的省道边,来往的车辆和人流打破了古村落的宁静和安祥;也由于没有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古村落的保护设施明显滞后:景点的介绍,古建筑的开放参观,破旧院落的修缮,公共设施的完善等等。顺便问了一位当地人,说是政府不拨款,哪来的钱搞维修?更让人索然的是那些近几十年建造的不土不洋的建筑早己挤占了古镇大半壁江山,使古镇的韵味大逊其色。</p> <p>巷内的古井,建于明朝,康熙年间重修。</p> <p>这是一座木雕精美的院落,建于上世纪20年代。院内的木雕花窗精致美观;四根木柱上的斜撑雕刻成八仙图案,保存完好极为珍贵。</p> <p>一座座院落的大门,门楼高耸,门楣采用的是精美的砖雕,雕刻精细,保存也相当完整。</p> <p>篇幅所限,其余的图片无法上传,瞻淇村的古建筑和历史遗存只能简略。作为一处被称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村落,以参观者的视角来看,许多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她虽有众多历史遗存和人文沉淀,却因缺少利用和开发,让人们难以感受到村落的古风与古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