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江书院-家乡的胜景

醴陵乐翻天

<p>渌江书院坐落在醴陵城西,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渌江书院是以宋、元、明的学宫故地作基础,于乾隆18年(1753)创建,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书院从创办至清末废科举停办,历时151年。光绪30年(1904),书院改为渌江学堂,此后沿用至今。渌江书院素有醴陵文化摇篮的美称,为振兴醴陵文教、培植英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朱熹曾在前学宫讲学;左宗棠于道光16年至18年(1836—1838)在此任山长。书院改为学堂后,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北伐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参谋长张翼鹏,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红军著名将领蔡升熙,建国后第一批授衔上将宋时轮、陈明仁,早年都在此求学。渌江书院是醴陵自南宋以来先后办起的九所书院中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所书院。渌江书院三面环山,面向渌水,占总建筑面积4123平方米。</p><p>2020年3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第五批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渌江书院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渌江书院不断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强“根”塑“魂”,不断吸引市民及周边的中小学生、社会团体前来参观。</p> <p>渌江书院游客中心</p> <p>景区大门</p> <p>春暖花开时节应好友们相邀,同游渌江书院,感受春天的气息和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p> <p>1500年前的古香樟树</p> <p>据记载500年前王阳明来书院讲学所题</p> <p>古井-洗心泉</p> <p>书院头门</p> <p>渌江书院设讲堂、内厅、斋舍和考棚。</p> <p>讲堂-书院创建时即有,为书院讲学之所。清代时期上课和我们现在有很大区别,一个月只有两天上课,其他时间自学为主。老师坐在上面讲学,学生站在下面听讲。讲学是书院三大事业之一。</p> <p>书院规條</p> <p>礼殿,举行祭祀孔子的场所,该建筑为书院最后一道院落,依山势而建,地位最为尊荣,是书院三大事业之一。</p> <p>课士室-山长办公和接待的地方</p> <p>穿布衣的是25岁的左宗堂,穿官服的就是58岁的两江总督陶澍</p> <p>山长室为书院山长起居室</p> <p>藏书楼</p> <p>斋舍-学生房舍、书房</p> <p>渌江书院历史文化展馆</p> <p>二楼新增两个展馆</p> <p>汤飞凡(1897年—1958年),湖南醴陵人,世界著名微生物学家、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中国预防医学事业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他一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终身致力于医学病毒研究。1955</p><p>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成为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为预防和治疗沙眼做出了杰出的贡献。</p> <p>袁昌英展馆</p> <p>袁昌英(1894-1973),女,作家、教育家,湖南省醴陵人。1916、1926年两度出国,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后先后任上海中国公学、武汉大学教授;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戏剧有《孔雀东南飞》、《活诗人》等,散文有《巴黎的一夜》、《琳梦湖上》等,代表作《游新都后的感想》等被选入高中课本;出版《法国文学史》、《法国文学》等著作。</p> <p>渌江书院新景点-五贤堂位于西山半山腰,渌江书院后方,从渌江书院脚下的“湖湘正学”牌坊处上山,绕过渌江书院,从靖兴寺左边再顺着山坡走,便可以看到书有“秀毓潇湘”的牌坊,再往里走,就是五贤堂了。堂前古树参天,屋后青山叠翠,微风拂过,让人心旷神怡。</p><p><br></p><p><br></p> <p>宋名臣祠</p> <p>靖兴寺</p> <p>景区景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