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编者按</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疫情之下,教和学的形态在加速重构,我们愈发认识到深度课改的紧迫性。“停课不停学,成长不停歇”!在线教学带来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让老师们面临新课题的挑战。在为期两个月的网络教学中,东风小学的老师们积极应对、主动求变,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许多老师将自己在线教学的“冷思考”和“热操作”以图文形式记录了下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智慧和经验。教学处将陆续选登“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以飨全体老师!</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第五期分享教师: 四年级 赵静</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追根溯源识汉字》</b></p><p><br></p> <p><b> 因为疫情的影响,全新的教学模式——线上教学给一线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做好居家自主学习,成为我们在这个特殊时期教研的主要课题。</b></p><p><b>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所在。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而四年级语文教学由识字、写字逐步转向文本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识字教学,我们认为,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仍是教学重点之一。经教研组反复研讨,“追根溯源识汉字”被确定为我们四年级线上教学的主要内容。</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授之以渔 受益终身</b></p><p><b> 识字最主要的过程是记忆,但机械记忆容易遗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将识字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梳理、总结记忆字形的方法上。</b></p><p><b> 一、字源识字法</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设计意图:</b><b>每个字都有它的文化内涵,从字源出发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意义,可以合理、准确、快捷地解决识字问题,而且还能充分挖掘汉字文化的丰富营养,实现汉字教学的多重功能。</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实际教学:</b><b>我们充分利用字源网的资源,对教材中会认、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进行寻根究底,挖掘汉字内涵,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汉字不仅是一个个符号,更是传递文化的因子。</b></p><p><br></p> <p><b> 例如,教学“乒乓”两个字时,我们便从字源讲起,出示石斧图片,让学生了解石斧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变成了“斤”字,那么左手拿着斧头敲击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乒”,右手拿着斧头敲击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乓”,双举起石斧就是“兵”。让学生在寻根溯源的过程中,找到了汉字原始的根,不仅增加了识字乐趣,而且对所学汉字形成了深刻的印象。</b></p> <p><b> 二、拆组构件识字法</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设计意图:</b><b>汉字的构造方法一般来说有象形、会意、形声、指事等方法。除了少量独体字之外,汉字更多的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实际教学:</b><b>根据汉字这样的特点,我们引导学生在拆分中组合,在组合中拆分,促进了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b></p><p><b> 例如:21课“芙、蓉、洛、砚”这几个是形声字,课上,我们引导学生先对生字进行归类,然后找到“夫”“容”“各”“见”这几个熟字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总结出形声字是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根据这一构字特点将学生关注力从一个汉字向一类汉字转移,促进学生总结规律,形成识字能力。</b></p> <p><b> 三、归类对比识字法</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设计意图:</b><b>会意字的特点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成。它弥补了象形和指事字的局限性,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实际教学:</b><b>在会意字教学中,我们将字分解成几部分,让学生了解各个部分的意义,再将这些意义连起来,理解这个字的意义,最后引导学生对同部首字的字义进行分析、归类,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异同,掌握较强的识字能力。</b></p><p><b> 例如:在教学“折”时,我们便将这个字拆分为两部分从字源讲起,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头,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意为折断。在讲“折”的同时,我们又将跟斤有关的“祈”“旗”进行归类记忆。一个汉字牵动三个生字的学习,可以说是效率极高。</b></p> <p><b> 四、语境识字法</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设计意图:</b><b>学生容易写错别字,主要是因为少数汉字的音、意相近引起的。教学中注意对这些字的区分是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有效途径。</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实际教学:</b><b>完成了读准音、辨清形之后,我们的字义教学便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特别是一字多意、同音字等在语言环境中教学,能取得较好效果。</b></p><p><b> 例如:我们在教学“拧”字时,它有三个音在用法上很容易混淆,常常用错,课上我们便让学生先了解字义,然后根据字义组词,造句的方式来让学会区分“拧”字的用法,最后我们将“拧”字的三个音放在具体语境中去,让学生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学生通过实际运用对字义的理解就深了,自然也就会正确运用了。</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注重互动 灵动教学</b></p><p><b> 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不可能高质量、高效率。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必不可少,互动中学生才会处于积极探索的最佳状态。目前我们使用的钉钉软件,互动面板上都会有留言区,课堂上,孩子们在留言区中与教师形成互动,识字教学变得灵动起来。</b></p> <p><b> 为了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我们在直播过程中设置了随堂“填表小测”不仅实现了全员参与, 而且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也一目了然。</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线上识字 静动相宜</b></p><p><b> 疫情影响了我们正常的教学,却更激发了我们的智慧。平时看似简单的识字环节如何在线上教学中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呢?在集体的智慧碰撞下,我们充分利用了钉钉软件的白板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对汉字进行批注和留存等,让识字过程更生动。同时利用字源网、汉字屋等网络资源,实现了汉字之间多方位拆分组合,让静止的汉字活动起来,变成了一个个有运动节奏的生命个体,活跃于学生们的视觉中、思维中,增大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让我们收获了惊喜!</b></p> <p><b> 汉字从创建过渡到现在,经历历史长河的洗礼,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对每个汉字的原本之根进行通透的把握,让学生在充满智慧的识字过程中,去考证、联想、寻根溯源,让汉字形象在学生心中真正“立”起来。</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素材提供:赵静 校对:张茹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编辑:教学处 审稿:王静敏</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