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切苦辣酸甜、油炸粗细长短、炒出悲欢离合、蒸煮阴晴圆缺、一人巧做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 4点——夜阑人静。<br> 厦门市第一看守所4名值班厨师已完成上岗准备,洗手、消毒、戴口罩三个规定动作轻车熟路,随着排气扇的一声轰鸣,一天的工作在炊烟氤氲中拉开序幕。 5点——晨曦微露。<br> 大小伙房的18名工作人员全部就位。安全检查、场地消毒、淘洗、理菜、上灶台、摆餐盒,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h3> 厦门市第一看守所有大小两处伙房,分别为在押人员和值班干警职工提供伙食保障。自2月1日启动战时值勤模式以来,为保证监所疫情防控的绝对安全,确实把病毒挡在高墙之外,党总支连夜决定:一是严格执行管理全封闭。全体工作人员隔离于综合保障区,一楼厨房、二楼宿舍。二是严格执行餐饮配送制。全体在押人员、工作人员的一日三顿必须独立分装,定点送达。三是严格执行战时值班纪律。取消一切公休假,厨房非编、工勤全员上岗,全天备勤。</h3> 7点——春日迟迟。<br> 超市生鲜车缓缓驶来,班长卢水湖赶紧扒拉光碗中的稀粥,一面与送货员遥相对单点验,一面招呼弟兄们分类登记入库,按既定菜谱准备午餐。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天气再热、烟瘾再大,师傅们也不敢摘下口罩;所有鱼肉菜蔬都充分浸泡、多次漂洗。每餐都按量留样,备查三日。 10点——春光正好。<br> 第一批饭菜新鲜出锅,几十斤一盘的蒸饭热可炙手,百斤一桶的热菜油汤翻滚。摆盒、打饭、上菜、包装……净洁的餐盒在十几个汉子手中默契地传递,“第一次分装用了整整三个小时,现在熟练了,一个半小时可以完成”负责打菜的陈水田缓缓地直起腰身,戴着口罩的脸被热气薰得通红“但愿疫情早点结束,不然夏天到了怎么办”。 疫情期间严格实行分餐制。对一天消耗的米、菜以吨计的大型看守所,几千份的饭菜要独立打包,按监室装筐,再分片装车,挑战的不光是师傅们的体力、耐心还有责任和能力。非常时期,为保证在押人员的身体健康和配送安全,综合科认真研究了菜谱,不仅要吃足定额,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还要摸索选什么菜、怎样煮、如何装比较保鲜可口,天冷吃了不冰,天热捂了不馊。 15点——春和景明。<br> 休息不到两小时,干警食堂的工作人员又回到工作岗位。“监区一线的管教民警、日夜不歇的巡控民警、隔离观察的备勤民警、综合科的保障民警以及物业的服务人员……”大厨郭乌欢一一道来,“现在每天的就餐人员比原先增加快一倍,除了少量的堂食,都要打包配送。”<br> “我们把饭菜做好,大家吃饱有力气,这样算不算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吴秀丽、张君荣、郭黑今、江永英四位女厨师巾帼不让须眉,疫情以来,连日的劳作,她们大都瘦了五六斤,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晚上要把双腿翘高才能在疲倦中睡去。 19点——倦鸟归林。<br> 黄昏是师傅们最放松的快乐时光。郭乌欢抱着手机坐在小板凳上跟家人视频,虽然没有言语,但脸上满满的幸福。郭黑今大声地和女儿聊天,咯咯的笑声给小楼带来暖暖的生机。更多的男大厨们则是粗声大气,很快地打完电话,然后三三两两地站在宿舍走廊,点一根烟,默默地看着远方,默默地想着事情…… 元月底到现在,大小伙房的18名平均53岁工勤人员满负荷运转,没有节假日,没有回家,从凌晨四点到晚上七点连轴转。正月初一清早,当他们悄悄地把压岁钱放在儿孙的枕下,匆匆地离家赶回岛内上班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竟然80多天。<br> “大女儿今年高三,小女儿初二,都是人生关键的时期,我现在回不去,老大上学要转四趟车,搭一大段路摩的,非常不安全,我很担心,很愧疚。”卢水湖满脸的焦虑。<br> “老太婆前不久生病住院,家人怕我担心不敢说,现在也不知怎样了”说话的是吴细致。在同安山村的家中,他一直是顶梁柱、主心骨。<br> 郭黑今和丈夫吴国才是所里的双职工,女儿即将临产,小两口基层疫情防控任务重,晚上摸黑回家只能随意做点糊口。“我怕她营养不足,说不定什么时候能够回家,我已经当上现成外婆啦”性格开朗的郭黑今一谈到怀孕的女儿眼眶就红了。<br> 当华灯初上,大家都在看电视,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的时候,忙碌了一天的他(她)们已早早进入梦乡,因为明天还要早起…… 炉火翻腾 汗流浃背 烟熏火烤——火热的情做出热腾的饭菜<br> 酸甜苦辣 油盐酱醋 锅碗瓢盆——专注的心奏响抗疫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