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既有教育家思想家的个别阐述,又有集多家思想于一炉的总结性论著。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教学专著,《学记》对先秦儒家教育教学活动做了理论总结,对现代教育仍然有指导意义。</h3> <h3> 4.21日,博奥学校数学教研组在李贺蕾老师的主持下,孙校长、贾校长和全体数学老师们参与了此次数学组的《学记》分享交流会,分享会现场我们围坐在一起,在正式开始之前,孙校长率先抛出两个问题:1.我们学习《学记》学到了哪些“道”,对今天的你有什么帮助?2.“师严而道尊”,真正意义上是“严”在前还是“道”在前?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对于此,我们采用击鼓传花的方式随机选择老师进行自己的分享交流,一起在交流中碰撞对教育的理解。</h3> <h3> 现场出奇的静,除了发言老师的声音,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音,仿佛大家已经被带入到了另外一个思考的世界,听着听着就陷入了深思,引发阵阵心灵上的共鸣!</h3> <h3> 郭长宝老师:在学《学记》时,首先了解了它的背景,基于此谈了几点自己的感受。</h3><h3>1.教与学的关系,什么是学?什么是教?他们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相得益彰的,他举例我们学习中用到的学习小组,就是如此,互相帮扶,相互补充,用古人的话就是“学学半”。</h3><h3>2.从学习学记开始,联系到其他经典,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时,又多了一重思考的时空,他总结了自己的四个学习过程:疏通字词、经历、将心比心、联系自己。最后深深的感悟到:好的人生,就是少犯错误。</h3> <h3> 袁颖老师:总结了我们学记的特点,言简意赅,梳理了书中提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从学记引领自己的修身,引领孩子们树立目标,一种利他性的目标和理想,助老师和学生共成长!另外,袁老师还提到“禁于未发”,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于数学题的解决方法是预设还是暴露,谈了自己的见解,即是要进行充分的预设!最深的启发:拥有一颗放大、宽容、正能量的心</h3> <h3> 王丽老师:她本身特别喜欢俞特,所以对于此次学记的伴读有自己很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前面提到的“禁于未发”再次共鸣,不管如何充分的预设,学生的认知也总会超出你的预想,对于老师来说,这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机遇,让我们不断修行,不断成长。另外,王老师通过现身说法结合当下形势分析到一种教育现象,即当你不能阻挡一件事情的发生时,你可以学会引导它,顺应社会的需求,这也为我们家长们最头疼的孩子玩游戏现象提出了很好的应对之策。我认为,王老师最精彩的发言在于最后她说道,“我们要认真的对待普遍意义上理解的所谓孩子的可笑幼稚的问题”,我们要蹲下身来去听孩子的内心,让他尽其声,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才会什么都跟你沟通,这也为许多家长提供了亲子相处的答案!</h3> <h3> 张小平老师:把自己对于学记的理解和感悟更多的结合到数学教学中,三次共鸣“禁于未发”,认为我们要捕捉孩子的萌芽,想办法去消灭这种障碍,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还提到凡事要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合乎顺序,即“不陵节而施”。张老师也举了自己教学中遇到的例子,比如有余数的除法,对于孩子们不同程度的学习效果,采取了补充练习和变式练习两种形式下的跟踪,让孩子们不仅吃的好还要吃得饱!</h3> <h3> 郑文杰老师:谈好了自己几点感悟。</h3><h3>1.“知其心”,要充分了解孩子,明白孩子的内心世界,你才能懂得如何去沟通,如何去交流,如何真正的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创新教育做了很好的解释。</h3><h3>2.在学的过程中教,以身试法,学会等待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h3> <h3> 相文文老师:在学学记之前就耳闻过“教学相长”,从学习学记以来又有了自己更深的理解,它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除此还有启发教学原则、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就是这样,引发了相老师对教学原则的深挖和探究。相老师不禁联系到现在二年级教学中出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一难点,他的做法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钉钉上课过程中的打磨终于疏通了孩子心中的困惑,收效甚佳!</h3> <h3> 王素芹老师:提到的问题让我们都陷入了深思。</h3><h3>1.学生毕业后,是否依然记得你?这取决于你和他们的六年如何渡过?在孩子心中你能留下什么?</h3><h3>2.数学学习方面,一节课,一个新的知识点,往前你需要准备哪些知识?往后你需要拓展哪些内容?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位老师深思。王老师还提到,什么样的知识能跟随你一辈子?让学生梯度成长!</h3><h3>3.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提到了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用方程,那和我们如何给孩子介入方程和何时引入方程有很大关系。不是学到了方程我们就去用方程,其实在前期的教学引导工作中这些已经早早开始了……</h3> <h3> 听完王素芹老师的发言后,贾校长提议让老师们谈谈自己的感受,王冉冉老师说道:孩子的认知,我们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有时需要放一放,等一等孩子,就像方程,初中的孩子一开始不喜欢列方程,到后来自己不由的选择方程解决问题,这是孩子认知到了一定的水平,他认为这种方法简单,我为什么不用。瞧,我们的孩子们学数学后,真的变聪明了许多!作为老师,我们做的就是问深了深答,问浅了浅答,适应调节好这里面的认知规律!</h3> <h3> 宋任华老师:也是一位有幸被点到的老师,宋老师本身见解也非常独到,所以,分享很愉快的就进行了起来。宋老师说道几点深体会:1.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联想到上学期讲优质课的过程,字字斟酌,只为还原简洁明了的数学课堂。让我们想到当下的网络课堂直播,更要如此凝练语言,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2.善学善问,“节目”很重要,也举例说了自己的数学课上遇到的教学问题,深深体会到了古人所指。3.宋老师在这里也建议大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常读常新!</h3> <h3> 最后,贾校长总结了此次学记分享交流会,我们却也发现共读一本书,不同的科目也存在不同层面的思考,语文谈的最多的是“教学相长”,而数学提及最多的是“教学有序”这和老师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这也让我们有了新的体会,书不能读死,也不能死读,适时停下脚步,听听众家言,或许自己的感悟会及时更新,层出新问,助力成长。</h3><h3> 我想今天的读书分享交流会的意义于此尽现!</h3> <h3>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生命空间却是无穷的,只要在行走,你的身边永远不缺乏生生不息、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所以,行走的,是幸运的,幸运就幸运在你将拥有无限次的成长的空间,只要你愿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