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巴黎行(甘麓士,Lily小虹)

玩酷洼

<p>  2018年暑假,我们特别为在读英法双语高中的儿子,安排了一次巴黎之旅。6月2号飞机正点到达巴黎。机场到达厅很简陋,服务员60%是非洲裔。等了1个小时行李之后,万没想到行李没到。办遗漏手续又花了1个小时。后来过了4天行李才“分批”送到旅馆。其中一个拉杆箱手柄也被弄断了。</p><p>从戴高乐机场乘火车去位于六区的旅馆。看着一路上下的人,让人感觉在纽约。出站不远,便是巴黎圣母院。反正没有行李,正好开始我们的计划。起初一看,觉得并不如想象中的高大,排队随人流进去,方觉甚是雄伟。登楼必须预约,因而隔天方来登上塔楼。</p><p>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正式名称为巴黎圣母主教座堂,是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最初知道巴黎圣母院,是缘于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巴黎圣母院》,以及同名电影。小说主人翁爱斯梅拉达和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给小时候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寻找钟楼怪人足迹,决定登顶巴黎圣母院。登顶需预约登顶时间,下载App,然后定下时间,扫码进入。从圣母院左边楼梯进旋转式阶梯,又小又窄,第二层钟更只容下一个人。第一层罩满铁丝网,要想拍怪兽与市貌,必须从小孔中划开手机,才能拍出。当钟声响起,回想着雨果笔下的一幕幕,的确有点小激动。</p> <p>巴黎的早晨</p><p>我一大早跨着单反相机出门逛街。路边有不少流浪汉,他们的眼神让我想起非洲犣狗。警车里女警一边吃早餐一边盯着我这个亚洲面孔的人,她大概在想:“你胆不小啊!”。</p> <p>万神庙</p><p>去了两次都因政治活动而没能进去。</p><p>万神庙本来是献给巴黎的守护神圣什内维埃芙的教堂,后来用作国家重要人物公墓,改名为万神庙。</p><p>建造于法国1789年大革命前后,是采用希腊风格来强调共和国政治特色的共和风格时期,建筑把罗马风格和希腊风格混合使用,无论从平面布局还是立面风格,都具有强烈的希腊风格影响特征。</p><p>它的重要成就之一是结构空前地轻。墙薄、柱子细。穹顶是泥的,内径20米,中央有圆洞,可以见到第二层上画的粉彩画。穹顶顶端采光亭的最高点高83米。</p><p>万神庙西面柱廊有六颗19米高的柱子,上面顶戴着山花,下面没有基座层,只有十一步台阶。它直接采用古罗马庙宇正面的构图。</p> <p>登高埃菲尔铁塔,巴黎尽收眼底。虽已是傍晚,仍需排队一个多小时。但当登顶后放眼望去那一刹那,一切都值了!</p> <p>巴黎凯旋门(法语: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即雄狮凯旋门,位于法国巴黎的戴高乐广场中央,香榭丽舍大街的西端。是拿破仑为纪念1805年打败俄奥联军的胜利,于1806年下令修建而成的。拿破仑被推翻后,凯旋门工程中途辍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又重新复工,到1836年终于全部竣工。无名烈士墓就静静地躺在凯旋门正下方的平地上,每天晚上18点30分,墓前的长明灯都会点起不灭的火焰。</p><p> 我们登上旋转似的有着234级台阶的阶梯,观看以凯旋门为中心散开的12条大街的巴黎市景。香榭丽舍大道位于凯旋门中轴线上,当天在哈根达斯在举办活动,封了半条街。凯旋门顶上亦是观看埃菲尔铁塔的最佳位置。我们一直等到华灯初上,10点埃菲尔铁塔亮灯。灯火丝毫不及上海陆家嘴璀璨,但却有一种迷人的味道,淡淡的,恰到好处。</p> <p>卢浮宫(法语:Musée du Louvre)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现为卢浮宫博物馆,占地约198公顷,分新老两部分,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占地面积为24公顷,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的万宝之宫. </p><p><br></p><p>卢浮宫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该宫始建于1204年,当时只是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皇宫的城堡。该宫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卢浮宫共分希腊罗马艺术馆、埃及艺术馆、东方艺术馆、绘画馆、雕刻馆和装饰艺术馆6个部分。</p><p>1204年,在十字军东征时期,为了保卫北岸的巴黎地区,菲利普二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主要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同时也存放他的狗和战俘,当时就称为卢浮宫。查理五世时期,卢浮宫被作为皇宫,因而使它成为完全不同的一座建筑物了。</p><p>在以后的350年中,随着王室贵族们越来越高的寻欢作乐的要求,他们不断增建了华丽的楼塔和别致的房间。然而在其后的整整150年间,卢浮宫却并无国王居住。</p><p>16世纪中叶,弗朗索瓦一世继承王位后,便把这座宫殿拆毁了。他下令由建筑师皮尔·莱斯科在原来城堡的基础上重新建筑一座宫殿。弗朗索瓦还请当时著名的画家为他画肖像,他崇拜意大利派的画家,购买了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法埃洛的绘画。包括《蒙娜丽莎》等珍品。弗兰索瓦一世的儿子亨利二世即位后,把他父亲毁掉的部分重新建造起来。亨利喜爱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装饰,对意大利式的建筑并不感兴趣。他沿袭了父亲的嗜好,但却没有他父亲一样的审美观。</p><p>亨利四世在位期间,他花了13年的功夫建造了卢浮宫最壮观的部分――大画廊。这是一个长达300米的华丽的走廊,走廊非常长,亨利在这里栽满了树木,还养了鸟和狗,甚至在走廊中骑着马追捕狐狸。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国王,他被称为太阳王。他登基时只有5岁,在卢浮宫做了72年的国王――法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路易十四把卢浮宫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并在庭院外面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画廊。他购买了欧洲各派的绘画,包括卡什代、伦勃朗等人的作品。他一生迷恋艺术和建筑,致使法国的金库空虚。路易十六在位期间,爆发了著名的1789年大革命,在卢浮宫“竞技场”院子里建立了法国革命的第一个断头台。1792年5月27日,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公共博物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6年,直到拿破仑一世搬进了卢浮宫。</p><p><br></p><p>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下的内景</p><p>拿破仑在这座建筑的外围修建了更多的房子,并增强了宫殿的两翼,还在竞技场院里修建了拱门,拱门上的第一批雕刻马群是从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上取下来的。拿破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装饰卢浮宫,他把欧洲其他国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艺术品搬进了卢浮宫。拿破仑不断地向外扩张,并称雄于欧洲,于是几千吨的艺术品从所有被征服的国家的殿堂、图书馆和天主教堂运到了巴黎。拿破仑将卢浮宫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巨大的长廊也布满了他掠夺来的艺术品。在卢浮宫里,拿破仑的光彩持续了12年,一直到滑铁卢战役的惨败。对拿破仑来说,每一幅天才的作品都必须属于法国。这样的观点是德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所不能接受的。拿破仑失势后,他们来到卢浮宫,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由于法国人的外交手段及法国人的说服力,仍然有许多他掠夺的艺术品被留在了卢浮宫。拿破仑三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皇帝,他是卢浮宫建造以来所遇到的投资最多的“建筑人”,5年内的建筑比所有的前辈在700年内修建的还要多。3个世纪以前想到的宏伟的设计图留给了拿破仑三世来完成,当它竣工后,卢浮宫变成了皇家庆祝活动的场所,富丽堂皇是拿破仑三世修建任何东西的特点。这样,直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整个宏伟建筑群才告以完成,前后将近600年。</p><p> </p><p>卢浮宫内景</p><p>1981年9月,弗朗索瓦·密特朗在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后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许诺:“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这指的是让财政部搬出“黎塞留侧翼”。“黎塞留侧翼”建于1852~1857年间,长195米,宽80米,是卢浮宫的一个组成部分,自1871年以来一直由财政部占据。1989年7月当时的财政部长爱德华·巴拉迪尔在再三请求下方才离开这赏心悦目的地方。“黎塞留侧翼”的收回及开放,一下子使卢浮宫增加了2.15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3个庭院和165个新展厅,共展出艺术品1.2万件,其中3000件是从存放室取出的,卢浮宫博物馆的展品由此大大增加。</p> <p>《蒙娜丽莎》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是被世界公认的一幅经典的传世之作。它之所以可以作为卢浮宫镇馆三宝之一,享有极高的艺术评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p><p>首先在于《蒙娜丽莎》这幅油画使用的绘画手法有所不同,就它使用了雾障法,即空气透视法,使得整幅作品富有朦胧美。</p><p>另一方面,《蒙娜丽莎》在绘画的内容和技巧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这幅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将非圣经、非神话中的人物画得十分鲜活,突破性的将人的特点植入其中。蒙娜丽莎的人性最明显的体现便在于她神秘的微笑,微笑代表了独属于人的七情六欲,而非神的无欲无求。画面设色十分自然,尤其是她的双手,丰腴柔嫩,手背的皮肤吹弹可破,似乎可以看见淡蓝色的血管中流动的鲜血,而非神病态的苍白。</p><p>作品中的蒙娜丽莎具有较高的重心,这样的对人的画法在当时要求画人偏、远、暗、淡的文艺复兴时期是被不允许的。达芬奇却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将画神的方法应用于人,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觉醒。</p><p>在处理前景与背景的关系上,蒙娜丽莎作为人占据画面前部,并且作为画面的主体。而自然景观则作为了背景、陪衬置于后方。体现了人是大自然主体的自然观。</p><p>这幅作品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人的主体、人的地位越发受到重视,人不再是作为神的依附而存在,人的个人意识在不断觉醒。无不体现其人文主义内涵。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除了高超的绘画艺术,其精神内涵更是值得我们推崇的。</p> <p>《断臂维纳斯》已经是世界家喻户晓的青春美的女神雕像。</p><p>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雕刻的。其雕像于1820年2月发现于爱琴海的希腊米洛斯岛一座古墓遗址旁,是一尊手臂残缺的大理石雕塑。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右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p><p>法国重金收买后陈列在卢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以其绝世魅力震动了世界,从此,“断臂的维纳斯”就著称于世,成为爱与美的象征。是三宝之一。</p><p>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p><p>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p><p>断臂之谜</p><p>有人发现19世纪法国舰长杜蒙·居维尔的回忆录,解开了维纳斯断臂这个100多年来的谜。</p><p><br></p><p>维纳斯是希腊米洛农民伊奥尔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时掘获的。出土时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抚衣衿,左上臂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p><p>当时法国驻米洛领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后,赶往伊奥尔科斯住处,表示要以高价收买此塑像,并获得了伊奥尔科斯的应允。但由于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只好派居维尔连夜赶往君士坦丁堡报告法国大使。大使听完汇报后,立即命令秘书带了一笔巨款随居维尔连夜前往米洛洽购女神像。谁知农民伊奥尔科斯此时已将神像卖给了一位希腊商人,而且已经装船外运。居维尔当即决定以武力截夺。英国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也派舰艇赶来争夺,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混战中雕塑的双臂不幸被砸断。从此,维纳斯就成了一位断臂女神。</p><p>还有一种解释是维纳斯的雕像完成后,雕塑者请了许多名人加以评定。大家看后都说非常美,而最美的还是她的左臂。人们把所有的目光都关注在了雕像的左臂上,但作者当即敲断左臂。众人问为何,作者说不能因为局部的美,而破坏了整体美,如果那样,我宁愿它是残缺的美</p> <p>胜利女神</p><p>这是希腊化时期留存下来的著名杰作的原作,被奉为稀世珍宝。作者已无从考证。又名为《萨莫色雷斯尼凯像》。</p><p>胜利女神是胜利的化身,是提坦帕拉斯和斯堤克斯的女儿。她的罗马名字叫Victoria 维克托里亚(维多利亚)。她的形象是长着一对翅膀,身材健美,像从天徜徉而下,衣袂飘然。她所到之处胜利也紧跟到来。 她还是宙斯和雅典娜的从神。在提坦战争中倒戈向奥林帕斯并助其获胜。</p><p>雕像原先是安放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石崖上。公元前306年国王德米特里战胜埃及托勒密舰队而建立的。</p><p>这尊雕像于1863年发现于爱琴海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又名为《萨莫色雷斯尼凯像》。最早只是碎块,后经多年修复才得以重新站立起来,但仍然缺头少臂(1950年仅有一只手臂被找到)。雕像的作者难以考证,创作年代至今也没有最后定论,但大多数意见认为是创作于公元前200年左右, 是小亚细亚的统治者德梅特里奥斯一世为纪念他在海战中打败托勒密王国的舰队而创作的,最早矗立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悬崖上,面对着茫茫大海。</p><p>这尊雕像原为纯白色的雪花石雕塑,由于长期浸泡在爱琴海中,微生物的繁衍与海水的浸蚀,使得现有的雕像呈现出目前的历史沧桑。</p><p>这座雕像的整个动势结构十分完美生动,雕刻技巧高超,雕像在形式上已转向世俗化、戏剧化和形象的人格化,并以传达人类心理和激情力量为其特征。雕像屹立海边山崖之巅,迎着海风,那前倾展翅欲飞之态,被海风吹拂的衣裙贴着身体,可隐见女性人体的完美,衣裙褶纹构成疏密有致生动流畅的运动感,呈现出生命的飞跃。希腊雕像充满着生命,即使残缺也是活物,人们在想像中弥补了残缺,获得了完满的审美享受。</p><p>虽然胜利女神是希腊雕塑中的常见题材,但这一尊却与众不同。雕像的构思十分新颖,底座被设计成战船的船头,胜利女神犹如从天而降,在船头引导着舰队乘风破浪冲向前方,既表现了海战的背景,又传达了胜利的主题。</p><p>虽然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p><p>她上身略向前倾,那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都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p><p>作品的构图也十分成功,向后飘扬的衣角和展开的双翅构成了极其流畅的线条,腿和双翼的波浪线则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加强了前进的态势。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他仿佛赋予了冰冷的石头以生命般勃勃的活力,令后人在面对这部高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时不禁发出由衷的慨叹。</p> <p>凡尔赛宫(Versailles)位于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驰名世界,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p><p><br></p><p>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村落,是路易十三1624年在凡尔赛树林中造的狩猎宫。1661年,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华的王宫。是著名建筑师勒·沃·哈尔都安和勒·诺特尔精心设计而的。该宫于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朝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有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p><p>凡尔赛宫的外观宏伟、壮观,内部陈设和装潢更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而来的中国古代的精隆瓷器。</p><p>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而塑的铜雕丰姿多态,美不胜收。</p><p>1789年路易十六当权时,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奢侈豪华,达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终于引起人民的愤慨,大革命期间,凡尔赛宫几乎被荒废。直至1837年,路易·菲利浦才重新修理,把它改为法兰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美术、雕刻等许多艺术品。</p><p>19世纪下半叶,凡尔赛宫又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政治中心。1870年,普鲁士军队占领凡尔赛。第二年德皇在此举行加冕典礼。同年,梯也尔政府盘踞在凡尔赛宫,策划了镇压巴黎公社的血腥计划。1871—1878年,法国国民议会设在这里。1875年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法兰西共和国。1919年6月28日,法国及英国等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p><p>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达200多万南北宫和正宫底层处路易·菲利浦起已改为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珍贵的肖像画、雕塑、巨幅历史画以及其它艺术珍品。凡尔赛宫除供参观游览之外,法国总统和其它领导人也常在此会见或宴请各国国家首脑和外交使节。</p><p>我们去的那几日巴黎正热,白天最高气温可达30摄氏度,当头顶炎炎烈日排队二小时,进去以后无法迅速地进行时空转换,需要收收汗,静下心,可不断涌入的人群,各种语言的导游呱噪声,想静心几乎做不到。凡尔赛宫奢华无比,是普通老百姓无法想象的,但再好的东西,人一多就感觉怪怪的,被人群推着往前走,这是假期参观的无奈。后花园还要另外买票,到了这里人群才一下子散开了</p> <p>奥赛博物馆是法国巴黎的近代艺术博物馆,主要收藏从1848年到1914年间的绘画、雕塑、家具和摄影作品。博物馆位于塞纳河左岸,和卢浮宫斜对,隔河和杜伊勒里公园相对。原来是建于1900年的火车站,是从巴黎到奥尔良铁路的终点奥赛车站。1939年进入巴黎的铁路取消,车站关闭。 奥赛给我的印象特别好,不愧为巴黎最美的博物馆!由于这里不像卢浮宫人潮汹涌,因而在此逗留了较长的时间。</p> <p>荣军院(L'hôtel des Invalides),巴黎荣军院又名“巴黎伤残老军人院”。它是法兰西“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的建筑。1670年2月24日路易十四下令兴建一座用来安置他的军队中伤残军人的建筑,从此荣军院“应旨而生”。现如今,这座荣军院依旧行使着它初建时收容安置伤残军人的功能。它同时也是多个博物馆的所在之地。法兰西帝国的始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墓也在这里。</p><p><br></p><p>荣军院始建于1670年,当时法王路易十四要建一座军队的医院。其中还有法兰西军事博物馆(Musée de l'Armée)。</p><p>荣军院又名“巴黎残老军人院”。它是法兰西“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的建筑。1670年2月24日路易十四下令兴建一座用来安置他的军队中伤残军人的建筑,从此荣军院“应旨而生”。现如今,这座荣军院依旧行使着它初建时收容安置伤残军人的功能。它同时也是多个博物馆的所在之地。拿破仑·波拿巴的陵墓1861年搬到荣军院教堂下面。这里每天吸引大量的游客。这里还有一些拿破仑的其他亲属和其他将军的陵墓。 “太阳王”路易十四(LOUIS XIV)统治时期下的法兰西是法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富强的一段时间。</p> <p>拿破伦青年</p> <p>拿破伦中年</p> <p>拿破伦破败之年</p> <p>圣艾蒂安-迪蒙教堂</p><p>位于巴黎城区的拉丁区内,它以独特的正立面和内部结构成为巴黎最受关注的教堂之一。保存着巴黎的主保圣人圣热内维耶芙的圣骨箱</p><p><br></p><p>圣热内维耶芙(422年~500年)7岁的时候受圣热尔曼指导,献身宗教,父亲去世后迁到巴黎。她预言巴黎将受到匈奴人的攻击。公元451年,匈奴皇帝阿提拉率军进逼巴黎,圣热内维耶芙劝说居民留城固守,组织信徒为保卫城市祈祷,阿提拉军后来在距巴黎113公里的奥尔良被击败。相传圣热内维耶芙在少女时代曾用井水洗清母亲失明的眼睛,使母亲恢复视力。在中世纪,这位圣徒的遗体受到信徒们的崇拜,每当洪水泛滥或瘟疫流行的时候,人们就将圣骨箱运往巴黎圣母院,期望主保圣人显灵,拯救巴黎人于危难之中。据说1129年圣热内维耶芙圣骨箱的环城游行还阻止了一场传染病的继续蔓延。因为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圣热内维耶芙的遗体遭到焚毁,以致圣骨箱里的遗骨所剩无几。</p><p>在公元6世纪,以圣热内维耶芙修道院为中心,形成了圣艾蒂安教区,修道院的地下室也被用作礼拜场所。13世纪的时候,巴黎大学在这个地方成立,并且很快就成为著名学府,因为有许多知名的学者在巴黎大学执教。也是在13世纪,这里建起了最早的圣艾蒂安-迪蒙教堂,位于修道院的北边。由于教区居民人数的迅速增加,现存的圣艾蒂安-迪蒙教堂于1491年动工兴建,但在不同的建造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半圆形后殿的拱顶和钟楼建于491年,圣坛建于1537年,正门建于1610年,直到1622年它那独树一帜的正立面才完工。金字塔形三层式的正立面是克洛德·盖兰的作品,它不可思议地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两种不同风格的特征:节节攀升的两个文艺复兴风格的有雕刻图案的山花,上面再加上一座哥特式人字形山墙,人字形山墙上却开了一扇带山花的花窗;在弧形和三角形山花之间则安上了哥特式的圆形玫瑰窗。这些建筑元素虽具有不同风格的特征,却成功地组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正立面左后方的那座纤细的钟楼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特征。1807年,由于拆除了原先所依傍的修道院教堂,圣艾蒂安-迪蒙教堂正立面的平衡感受到了影响。正立面的装饰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彻底毁坏,1861年由维克多·巴尔塔负责重建。</p><p>教堂内部总体上说为哥特式局,长度为68米,教堂内部陈设的精彩之处是圣坛前建造于1521年至1545年间的围屏,设计者是皮埃尔·博考普斯。围屏具有文艺复兴风格,遍布着华丽的回纹细雕装饰,一对螺旋体盘旋着一直延伸到两侧的上层拱廊上,从而造成一种不间断的节奏效果。圣坛围屏如今在巴黎仅剩下这一座,非常珍贵。在靠近圣母礼拜堂立柱的回廊里,安葬着两位17世纪法国文学大师——帕斯卡和拉辛。回廊和唱诗席上面的彩绘玻璃是16、17世纪的遗物,有的描绘了圣热内维耶芙的事迹。教堂内精致的管风琴框架和巴洛克风格的布道坛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p><p><br></p> <p>罗丹博物馆位于法国巴黎塞纳河南面梵伦纳小路77号,此处原身为比隆酒店, 1911年法国政府收回该处房产。 1916年,罗丹将其全部作品捐赠给法国政府,以换取政府为他提供住房和工作室。为此政府建造了这座罗丹博物馆,并享有对罗丹作品复制的专有权。1917年底,罗丹去世,直到1919年,罗丹博物馆才正式建成。</p><p>镇馆之宝《思想者》。原型是但丁本人,源于想像但丁在地狱门口向地狱审视的形象;</p><p><br></p> <p>圣心大教堂是法国巴黎的天主教宗座圣殿,供奉著耶稣的圣心,位于巴黎北部的高地蒙马特上,为巴黎著名的地标之一,于1914年建造完成,但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所以直到1919年战争结束后才正式开始使用。圣心堂整体的风格有很浓厚的罗马-拜占庭的色彩,据说,圣心堂是由Château-Landon所开采的石灰岩所建成的,这种岩石会不断的渗出方解石,可以确保圣心堂既使在风化与污染的影响下,依然可以保持着白色的外观,因而又称白色大教堂。</p><p> 圣心教堂处在18区,是巴黎最乱的区之一,众多游记和攻略中都会提到这里是非洲裔出没最多的地方,他们拿红头绳绑手腕进行勒索,而我们也确实见到,左右两条路都堵满拿着红绳的非洲裔,我们将手抱在胸前,一路小跑过去,与绑手党擦肩而过。实际从蒙马高地俯瞰巴黎并不美,任何一处登高都胜过此处。此处最主要是独特的教堂建筑和教堂后的一条蒙马特艺术街。</p> <p>蒙马特艺术村</p> <p>离旅馆不远的卢森堡公园是一座处于巴黎第六区,拉丁区中央的公园,于1612年玛丽德美第奇的统治下建成。卢森堡公园面积为224,500平方公尺,如今是巴黎学生、游客聚集之地。 是巴黎市内最大的公园。这是一座生机盎然、美丽如画的公园,有许多思想家、诗人题辞的半身塑像与纪念碑,高大的古树下放着绿色的铁椅。 </p><p>  卢森堡公园(Luxembourg Gardens)是玛丽亚·冯·梅蒂奇(1573-1642)在其丈夫亨利四世死后的1615年建的,在大革命期间作为监狱,今天是参议院所在地。在法皇昂利4世逝去后,皇后玛丽德梅德西斯(Marie de Medicis)就无法在罗浮宫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因思乡情怯而决定另盖一个与家乡多斯康(Toscane)类似的皇宫,就这样这座灵感来自于义大利佛罗伦斯彼堤宫(Palais Pitti)的皇家花园就此于1625年诞生。</p><p>  当然现今所看到的公园是经过扩建及整修,加上适度地维护才有如此宜人闲暇的风貌,而成为巴黎左岸人士遛达慢跑的最爱,如果还保有一份童心的话,这里有免费的玩偶剧场不可错过;公园中央的池塘周围总是围绕许多学生和年青人,不论看书、闲聊,或是野餐、小憩,充满闲情活力;池塘周围众多雕像中,有一个自由女神像,虽然比当初法国送美国的略逊一筹,但也为卢森堡公园增添一桩美谈。</p> <p>蓬皮杜艺术中心</p><p>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当地人常也简称为"博堡"。这座设计新颖、造型特异的现代化建筑是已故总统蓬皮杜于1969年决定兴建的,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开馆。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0万平方米,地上6层。整座建筑共分为工业创造中心、大众知识图书馆、现代艺术馆以及音乐音响谐调与研究中心四大部分。</p><p>蓬皮杜中心建筑物最大的特色,就是外露的钢骨结构以及复杂的管线。建筑兴建后,引起极端的争议,由于这一反巴黎传统的风格建筑,令许多巴黎市民无法接受,但也有文艺人士大力支持。有人戏称它是"市中心的炼油厂"。你别说这个比喻还是蛮形象的,那些外露复杂的管线,有规律的走向真就像一个大炼油厂的厂房。空调管路是蓝色、水管是绿色、电力管路是黄色而自动扶梯是红色,颜色很醒目也很搭配,尤其是那几根粗粗的白色出风管道最为醒目。正面可以清晰的看到外突悬挂的一条巨大的透明圆管,里面安装有自动扶梯,作为上下楼层的主要交通工具。设计者把这些布置在建筑外面,目的之一是使楼层内部空间不受阻隔。</p><p> 但是炎炎夏日上这种电梯真要了老命了,扶梯内没有空调,没有通风设备,太阳光的照射下,几乎封闭的玻璃管道里至少有4,50度的高温,如同在太阳下暴晒却没开窗的车厢内,上下其间差点让我中暑晕过去,这也许是当初设计者没有考虑到的,奉劝凡夏天去蓬皮杜的,最好乘直达电梯,这种可观景的扶梯其它季节将会是享受,夏天则是煎熬。</p> <p>Saint severin 教堂</p><p>就在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里,离巴黎圣母院不远,是巴黎最古老及最美的火焰歌德建筑教堂之一。教堂的外观是十三世纪的建筑物,以右面最为精彩系列山墙装饰着线脚及非凡的魔鬼滴水管。堂内引人注目的是圣坛、双回廊、火焰式拱顶、彩绘玻璃和耶稣基督受难图画系列。</p> <p>Saint-Sulpice 天主教堂,巴黎第二大教堂。我们住的旅馆就在它旁边。我进去了4次,教堂是避暑的好地方。</p><p>圣叙尔皮斯教堂位于叙尔皮斯广场帕拉丁路的街角。它有两座塔,整座教堂看上去坚实庞大。左面的塔上,是或许并不醒目的希伯来语铭文"JAHWE"。该教堂的规划和大小,都与巴黎圣母院相同。它于1646年始建于一座小教堂的废墟上。由于建设过程中时有中断,它呈现出许多不同的建筑风格。代表巴黎子午线或叫"玫瑰线"的那条铜线,贯穿教堂的高台。电报的前身即所谓"沙普"(chappe)系统--巴黎与卢昂间的可视信号联络线--就装设在教堂房顶,并且一直使用到1850年。波德莱尔和萨德侯爵都在这座教堂接受洗礼,而1822年维克多.雨果还在此举办了婚礼。</p><p>让.雅克.奥利维埃创建了圣叙尔皮斯神学院(叙尔皮斯派),他与圣萨克拉芒战团的关系,我在第十章的"秘密团体"一节中曾有详述。这座教堂被认为是该教派的活动中心。当由于路易十四的不断反对,圣萨克拉芒战团的文件被收缴时,据说它们被藏进了圣叙尔皮斯教堂。 </p><p>叙尔皮斯教派投身于对神职人员的培训,该派的名称则源于墨洛温家族时代中布尔日的主教叙尔皮修斯。该派人士创建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城,并于1829年在那里建立了巴西拉圣母大教堂。他们的标记饶有趣味:两个"M",一个倒置在另一个的上面。 </p><p>"天主教现代主义运动"组织的建立是为了培训专家以维护《圣经》阐述的真义。谁知适得其反,"专家们"越是深入研究和发现《圣经》中的各种不一致,他们就越来越失去对经文的信任。最终,教会指控他们为"共济会分子"。"现代主义运动"的总部就是圣叙尔皮斯教堂。 </p><p>《达.芬奇密码》将郇山隐修会的秘密地点设在圣叙尔皮斯教堂,正是因为玫瑰线就穿过该教堂,而玫瑰线与全书有首尾呼应的重大关联缘故。 </p> <p>老佛爷百货大楼</p> <p>橱窗里的腊像</p> <p>巴黎歌剧院</p> <p>巴黎街头一景:颠倒黑白</p><p>白人蹬三轮车,两非洲裔坐车。</p><p>我们来的这段时间正是世界杯决赛阶段。每天晚上不到第二天凌晨,外面喧哗声不停,加上老城区又没空调。等人安静下来,气温也安静下来了。</p><p>世界杯夺冠的法国队几乎全是非洲裔球员。庆祝凯旋归来的香榭丽舍大道的现场响彻非洲鼓点。机场,地铁,出租,麦当劳几乎一半是非裔服务员。难怪有人说巴黎在非洲化。</p> <p>船游塞纳河</p> <p>巴黎市政厅</p> <p>巴黎的美食也不可辜负</p> <p>蜗牛</p> <p>鹅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