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西湖公园

苏堤春晓

<p> 贺新郎 三山雨中游西湖 </p><p> 辛弃疾</p><p>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p><p> 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阴成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p> <p>  还没有到大门口,在小西湖广场的照壁上不仅雕刻着西湖全景,还刻着辛弃疾游西湖的词。</p> <p>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州市市区西北部卧龙山麓西北隅湖滨路,为西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所凿,方圆十数里。唐、五代十国时,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继位,在此建造亭、台、楼、榭、湖中设楼船,西湖遂成御花园,并在西湖建筑"水晶宫",湖光山色,更加妩媚。后来宋朝辛弃疾、陆游,以及名相李纲等都是这里的游客。特别是辛弃疾,更把福州西湖比喻为“未嫁的西施”,从此福州西湖的名气也就更大了。</p> <p>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福州知府赵汝愚又在湖上建登澜阁等建筑,更富盛景。宋淳熙年间,南宋宗室、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又在湖上建澄澜阁,并品题福州西湖八景: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清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为湖岸砌石,文人雅士相继而至。因此湖在福州之西,故名西湖。1914年辟为西湖公园。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福建园林明珠”。福州西湖不仅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而且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郊邑园林和公共园林之一。</p> <p>  西湖历史上较著名的景点有明代诗人徐熥题的西湖八景(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蝶斜阳、水晶初月、荷亭晚唱、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和民国4年何振岱增修的八景(湖天竞渡、龙舌品泉、升山古刹、飞来奇峰、怡山啖荔、样楼望海、湖亭修禊、洪桥夜泊)。 </p><p> 解放后,西湖公园几经修建并扩大,利用自然山水形胜,因地制宜、随势造景,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拳石勺水、小中见大”、“古文史韵、诗情画意”的古典造园风格,还逐次恢复西湖古景。西湖公园现有总面积46公顷,主要由三块水域和三个“岛屿”组成,其中水域面积30.5公顷,陆地面积11.5公顷,包括开化屿、窑角屿、榭坪屿、桂斋、北湖岛、东西两侧湖滨绿地、湖头憩园。历年整修恢复形成的景观有仙桥柳色、开化寺、盆景园、宛在堂、诗廊怡园、更衣亭、鉴湖慕鱼、湖天竞渡、湖心春雨、金鳞小苑、古蝶斜阳、荷亭晚唱、大梦松声、西湖书院等,大小景点数十处。</p><p>&nbsp;&nbsp; 如今西湖满园翠绿,古迹名胜掩映其间,湖面波光粼粼,曲岸风荷,幽香飘涌,景物秀丽,风光旖旎,成为中外游客到福州的必游景点。</p> <p>  福州西湖公园虽然比不上杭州西湖的壮丽奇秀,也不如扬州瘦西湖玲珑精致,但历代文人名士对她恬静婉约的清丽赞誉有加。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句“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的赞词为使她赢得“少女西施”的千古美誉,在全国36个古西湖中名列第六而载入明永乐大典。</p> <p>仙桥柳色</p><p> 西湖公园的正门是一座古香古色的牌坊,立于西湖南边的湖滨路上。进入园内要穿过一条垂柳夹道的“柳堤”。堤上有一拱桥界通湖水,湖上望之,长堤卧波,“千条万条绿丝绦”,俨然一幅“仙桥柳色”的美丽画卷。</p><p> 其实,西湖明时古八景之一的仙桥柳色并不在此处。古时人们游西湖是由城西门通过迎仙桥进入园中的。当时,迎仙桥横卧碧波之上,湖畔遍梅柳,而得“仙桥柳色“之景。历代文人都对此景留下了赞美之词,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曾有词“记风流重来,手种绿成阴也”,明徐熥的《仙桥柳色诗》曰“迎仙桥畔万条丝,滉荡春光二月时。知是踏青归去晚,几多游女唱杨枝。”沈钟赞美此景“平湖十里波,碧色浓于酒,东风一夜吹,绿遍仙桥柳。”</p> <p>  民国一十九年(1930)时,游西湖改由通湖路修堤达开化屿(小孤山),堤长139米,宽8米,两侧植柳称柳堤。堤中段为桥(俗称一门墩)。原桥面为石阶,七十年代初改为缓坡,1994年改桥为拱桥,宽10米,长36米。1985年以后曾多次修堤,扩宽堤面达18米,并降低一层高度,形成高低二层堤面,沿湖立石栏,游人可拾级下堤濒水凭栏。堤两旁夹植桃柳、迎春和各种花灌木,色彩鲜艳,引人注目。现在的“仙桥柳色”一年四季烟笼柳翠,迎春花黄桃花红。临桥眺望,青山绰影,碧水波涟,轻舟浮荡。古名新用不失妥当。</p> <p>游览路径</p><p>公园正门——仙桥柳色——开化屿(开化寺—盆景园—宛在堂—诗廊怡园—鉴湖慕鱼—湖天竞渡)——玉带桥——窑角屿(福建省博物院、金鳞小苑、古堞斜阳)——谢坪屿——大梦山景区(荷亭晚唱、大梦松声、西湖书院)</p> <p>开化屿</p><p> 开化屿是四面环水的小岛,因岛上开化寺而得名,古时被俗称为后山,雅名小孤山。现在开化屿是西湖的核心游览区,此处集中了西湖最多最密集最美的景点,有开化寺、盆景园、宛在堂、竹映书丹、诗廊、更衣亭、鉴湖慕鱼、湖天竞渡等景物。开化屿往北过玉带桥是窑角屿,往西过飞虹桥是谢坪屿。</p> <p>姐妹亭</p><p> 柳堤尽头两侧有各有一处水榭,因对称而被合称为“姐妹亭”。现在早晚都会有大叔大妈在一起唱歌。</p> <p>姐妹亭</p> <p>紫薇厅 </p><p> 堤头不新不旧的建筑是始建于1914年的紫薇厅。1952年重修,砖木结构,现为公园服务部。柳堤前方的围墙之外矗立着一座挺拔峻峭的假山,假山之后为盆景园。</p><p> 为了避免游览路径的曲折,最好不要先进入盆景园,而是绕过假山先进入开化寺,从中入游盆景园,然后向西折回湖畔顺次游览宛在堂、诗廊怡园、鉴湖慕鱼、湖天竞渡等景点。</p> <p>开化寺</p><p> 开化寺位于开化屿中央,为公园最古老的建筑物,据传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此处就有建筑。开化寺原来是明代谢廷柱在小孤山私宅旁的一小庵。明朝嘉靖三年,知府汪文盛捐资建寺,标开化之名。康熙、乾隆年间数次重修。现有建筑的原样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总督金世荣重建,寺大门三楹,中为正殿,后为禅堂,两翼系钟鼓楼,又左为客寮,右为方丈室。寺内有数十株荔枝,与西禅寺荔枝一样闻名。相传寺内荔枝是王氏之女十八娘手植,称为“十八娘”。宋蔡襄《荔枝谱》云:"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噉此品,因此得名"。现寺前尚存一株古荔。</p><p> 民国三年,巡按使许世英辟开化寺前为公园,重修开化寺古迹,在寺前建矩节亭、完素亭、赏雨亭、海棠亭等。民国九年,在寺前建李铁拐喷水池。抗战时寺荒芜,解放战争时期,为伤兵医院和军械仓库。后寺遭损坏,慢慢荒废。</p><p> 1954年重新修建开化寺,在寺旁建金鱼园,展出邹鼎家捐献饲养的金鱼,其中“五新鹅冠”品种曾名噪一时。后在寺左后方建一礼堂,七十年代后期常作为菊花及名花展览之所。文革期间西湖惨遭破坏,金鱼园不复存在,李铁拐喷水池被改为如今这个样子的猴山喷水池。根据西湖的重建规划,李铁拐喷水池又将获得恢复。1986年整治西湖时,开化寺进行全面整修,原金鱼园复建为盆景园并与开化寺连为一体,庭院内种植珍稀花木,根艺盆景。 </p><p> 1998年,开化寺又重修一新,形成今天的格局。寺门口置一对青石雕狮,两侧门墙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代提供有益的参考。门上悬挂着福建书法名家陈奋武先生手书的“开化寺”题匾,两旁题联“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中吞”、“鸟识天机衔得春来苍上弄”。寺内是以中国古典园林形式建造的庭院,栗红色的曲廊将方台和小楼相连,四周花草宜人,幽静清新,院内的金桂、银桂散发着泌人心脾的花香。几株珍贵的波斯皂荚树郁郁葱葱,绿洒满院;夏秋季节,树上金黄色的串串花絮,灿烂夺目,十分壮观。开化寺内常作为公园花展之所,花展时期,繁花似锦,绿荫满园,花香四溢,美不胜收。</p> <p>盆景园</p><p> 盆景园原为1954年重新修建开化寺时,在寺旁所建的金鱼园,1986年开化寺全面整修时,与开化寺相连,1998年又重修一新,形成今天的格局。灰瓦白墙、如意花窗、小桥流水、假山盆景,古朴典雅。一池碧水绕园中,将亭台楼榭连成一气,假山叠石座落池上,潺潺流水叮咚作响。</p> <p>盆景园</p><p> 园内展出五针松、罗汉松、苏铁、油杉、榕、榆、三角梅等树桩盆景,有的苍古奇特,遒劲曲折,有的优雅自然,清秀潇洒,令人赏心悦目。园中新修建的具有民居特色的“福寿堂”与古色古香的“宛在堂”相连形成颇具规格的仿古建筑景观。福寿堂内设有不同字体的“百寿图”和“百福图”。置身盆景园中,可听泉、赏翠、闻香、观景,让人领略自然山水的美妙意境和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p> <p>西湖美</p> <p>宛在堂</p><p> 宛在堂在开化屿西南,东邻盆景园北接开化寺,为闽中诗人纪念堂。宛在堂原是明正德年间诗人傅汝舟营建的别墅。傅汝舟,号丁戊山人,聪慧,通晓文章,好游历。他曾诗云“城外西湖烟雾光,孤山宛在水中央(引“诗经”《蒹葭》)。门开独树悬青磴,径绕千花上碧堂。兰艇桂桡操自稳,药房荷榻卧偏长。秋波不隔寻真路,乘兴须君到隐乡”。傅汝舟招请友人高濲同来隐居。高濲,字宗吕,善书画,好钦酒,少年时与傅相识。两人十分友好,才华横溢,当时人称“高傅”,高答傅诗云“南州五月湖水平,荷花万顷湖山明。放舟邀客钱已办,题诗寄予堂欲成。诸鹤沙鸥底自性,松云萝月若为情。眼中万事正须问,吾与尔曹当运行。”傅汝舟取诗句“宛在水中央”的“宛在”为堂名,后堂圮。</p><p>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后人在原址上建“湖心亭”,后又改名为“蒹葭亭”。</p><p> 乾隆十三年(1748年),时任四会县知县的广东诗人黄任,苏州道判李云龙重建宛在堂为福州诗人纪念堂。在堂设立诗凳,祀以林鸿、王偁、郑善夫、傅汝舟、高濲 、叶向高、曹学佺、谢肇淛 、徐勃、徐熥等十大诗人及有功于西湖的名官。林鸿,福建福清县人,明洪武初年,经洪武帝朱元璋亲自考以《春晓》、《孤雁》二诗,因而名噪京师,授福建将乐训导、居士,年升礼部精膳师员外郎。林生性洒脱大方,不善为官,致力于诗歌创作,著有《鸣盛诗集》传世,被誉为“闽中十才子”之冠。而后,宛在堂逐渐增祀人员达三十二名,林则徐也在其中。</p><p> 道光四年(1824)刘奂为等人又重建宛在堂。宛在堂木构三楹,面阔二间,二层小楼,三面环廊,护有栏杆。堂前有庭,红梅数十株,四周还植有松柏、土竹、荔枝等,墙边有芭蕉、紫藤、桂花,四季常青,花香袭人。恰如闺秀杨蕴辉古诗云“长松翠柏郁苍苍,宛在伊人水一方。缘架紫藤垂碧幔,压檐丹荔缀红囊。频倾佳釀荷筒绿,偶试新茶竹露凉。联袂清游邀胜侣,回栏花气袭人香”。</p><p> 道光八年,民族英雄林则徐疏浚西湖时,曾借此地为办公场所。道光七年九月,民族英雄林则徐父亲病故,他辞官回家守制,看到西湖大半堙塞,则提请地方官员重浚。闽浙总督孙尔准采纳则徐之见,并委其办浚湖之事。于是,他借宛在堂为办公地点,并造两艘一大一小的船。每天架舟到工地督察,大船专作迎送协助工程办事人员。有一天,他从文藻山家中带了一篓荔枝,驾舟宛在堂,请大家品尝,并商浚湖大业,却听有人诬其借浚湖为名,损害“百姓”利益。他颇有感触,于是口占一诗“风物蛮乡也足誇,枫亭丹荔幔亭茶。新潮拍岸添瓜蔓,小艇穿桥宿藕花。愧比甫仙亭畔鹤,枉谈庄叟井中蛙。琴尊待践西湖约,一擢临流刺浅沙。”借景抒情,借诗寄慨。他不顾有人诬告,仍继续完成浚湖大业。次年八月竣工后,林则徐把曾用过的两艘船改为画舫,一曰“佇月”,一名“绿筠”,作为诗人聚会的交通工具。</p><p> 同治年间,又重修“宛在堂”。民国三年(1914年)西湖辟为公园后,次年著名人士沈瑜庆、陈宝琛倡议重修宛在堂这一西湖名胜古迹。巡按使许世英浚湖建堂,使之成为诗人雅集之所。重修后的宛在堂比原来增高若干尺,堂基与堂前的矮墙齐高。登堂而至,眼界顿开,全湖景致一览无余。一些诗人还为建堂写诗作记,诗人王允皙作宛在堂落成诗“文献号微不在兹,新堂瞻拜邈含思。何人能有千秋业,且尔教添几首诗”。重修后的宛在堂堂柱上有时任通志局总篡陈衍提“聊增东越湖山色,略似西江宗派图”的楹联,常有诗社举行诗会。</p><p>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三山诗社多次在此与台湾、香港诗人举行诗会。福建逸仙艺苑也曾在此举行过诗会,颇有影响。</p><p> 1998年,宛在堂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保持古朴典雅之风,在绿荫掩映之中,常为名人书画耕作之地,及诗人聚会之所,娴静清幽,既可观西湖风景,又可品新茶憩息。堂前种植各种树木花卉,草坪上有尊白色的古代诗人塑像,手拿书卷,佇望远方,朗朗诗语。此像不实指某人,面部神情比较接近李白,身上穿的是明代文人衣服,帽子的样子是宋代的,是诗人代表,喻示宛在堂与诗人的关系。现宛在堂仍是人们喜爱的古之胜景。</p> <p>神秘塑像</p> <p>神秘塑像</p><p> 福州西湖公园宛在堂前矗立着一尊古人雕像,从衣着上可以推测出雕像原型应该是一位唐代或宋代的人,但由于其身上和周围未有任何文字说明,其身份一度成谜。2008年6月经过媒体报道,福州市民曾引经据典热议古人雕像的身份。</p><p> 这尊雕像的作者叫高金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当老师时,接到了市里在西湖公园安放雕像的任务。“当时对宛在堂前这尊雕像要以谁为原型还起了不小的争议。”高老回忆,当时有关部门对雕像的要求就是一个文人的形象,以配合宛在堂的历史。“最初定的是以李白为原型,后来又有人考虑到他与福州的渊源不深,提出辛弃疾、李纲两个方案,因为他们都曾到过福州,也都是著名文人。”几经商榷,最后定下的方案是融合三者的形象,制作一尊代表诗人的雕像,“面部神情比较接近李白,身上穿的是明代文人衣服,帽子的样子是宋代的。”</p><p> 高老说,他们当年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采用假石原料制作出这尊高2米多的雕像。20多年过去了,他有空就会到西湖公园看看这尊雕像,“想不到直到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关注着它。”</p> <p>竹映书丹</p> <p>更衣亭</p><p> 在开化屿东南,始建于五代,相传闽王王延钧每与王后金凤及宫娥乘船游湖时,在此更衣休息。</p> <p>诗廊怡园</p><p> 宛在堂东边是诗廊怡园。诗廊怡园占地不到一亩,西以龙墙邻宛在堂,墙中开洞门,楣上镌刻着“竹映书丹”,北靠开化寺高大的山墙以为山,南以更衣亭面湖,东围爬山廊以接湖山胜处,方寸空间,山石嶙峋、草木葱郁,瀑落泉流,曲径通幽,中国园林“园之园”艺术的趣味美被诗廊怡园表现得淋漓尽致。</p><p> 诗廊是1985年建的木构曲折爬山廊,长约80米,由廊、亭、楼联合组成。廊内荟集20多幅历代名人吟颂西湖的诗词,是书法家用真、草、篆、隶各体书法写就。其中有宋词人辛弃疾的《贺新郎》一词,其名句“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把美丽的西湖喻为待嫁西子,流传千古。诗廊依山就势,布局合理,活泼而自然,有方门与后山相连。或以鹅背坐椅为栏,与后山空间相融;或以白墙相隔,将景致遮档。廊中有亭,精致小巧,亭廊相连,自然流畅,别具一格。诗廊尽头是一两层小楼,小楼有窗,推窗可见湖山景致,小园景色俱佳,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精彩。春天是小园最灿烂的季节,杜鹃盛开,桃花烂漫;夏天是最欢快的时刻,溪中荷叶圆圆,亭亭玉立,溪边芒果累累,瀑流跳跃,蜻蜒点水,鸟啼蛙鸣;秋天清爽,红枫萧萧,残荷留画,南天竹红果串串,玲珑可爱;冬日小园绿竹依旧,泼翠留影,小梅清雅,暗香浮动,花叶良姜,休花待月。平时常有人在此读书、吟诗,也有拉琴、清唱,书声、琴声、吟诗声,声声入耳;鸟声、水声、蛙声令人陶醉,汇成和谐美妙的协奏曲,令人留连。</p> <p>湖山胜处(西湖后山)</p><p> 诗廊怡园的北面与开化寺东面是一陇低矮的小山丘坡,俗称西湖后山。明万历十五年郡守江铎建亭于山巅,匾曰:“三山别岛”。旧时山上怪石嵯峨,松柏葱郁,远观近眺,西湖美景尽入眼底,为全湖之胜。乾隆二十六年郡守李拔观此景后,题后山为“湖山胜处”,并立碑于孤山。道光十二年,亭改建后,桂林朱恒又题为“镜湖亭”,民国时又重修,解放后“镜湖亭”已圯。1957年人们在山上建一“兰苑”和花卉温室,培育兰花等名贵花卉,满山香气袭人,四周绿树掩映,幽静荫凉。1960年和1962年朱德委员长曾两次前来视察西湖兰花,手题一匾“兰花圃”(现刻在鼓山兰花圃),并赠送春兰珍品“大富贵”,还将《兰花谱》赠予当时的园艺师陈时璋。可惜十年动乱遭破坏。</p><p> 1985年整治西湖后,后山种植大片翠竹,并重修“湖天竞渡”景点,并在更衣亭旁建一“诗廊”与宛在堂相连。2001年,在后山重新建设了“鉴湖慕鱼”景点。</p> <p>鉴湖慕鱼</p><p> “鉴湖慕鱼”景点,南与诗廊的桂花丛林相连,西面同开化寺一墙相隔,北面是茂密葱茏的树木和成片的杜鹃,由“鉴湖慕鱼”照壁、“湖山胜处”门牌、鉴湖亭、鱼池、假山、寻芳榭等景物等组成。</p> <p>  “鉴湖慕鱼”照壁安置在临湖平台之上,面湖正面上刻着“鉴湖慕鱼”大字,背面则刻有“西禅晓钟”、“澄澜曙莺”、“湖天竞渡”等旧西湖八景和鱼跃龙门等浮雕,绪述着西湖的历史,引人入胜。平台两侧的水面上有仿荷叶汀步,周边是田田荷叶,亭亭花魁。</p> <p>  鉴湖亭位于景点中心。正中一匾上书“鉴湖亭”是民国元老民国政府主席林森手笔,亭柱上刻一楹联“荐馨好撷涧边草,养证无挠山下泉”是明末大学士黄道周草书。游人可在“鉴湖亭” 观瀑、听水、慕鱼、赏花、望景,享受人与大自然结合的美,令人轻松愉悦。</p> <p>  游览道边树立着乾隆二十六年郡守李拔题写的“湖山胜处”牌坊,以示“鉴湖慕鱼”的古往今来。</p><p> 鉴湖亭后是观赏鱼池,池西为寻芳榭,池北植木有下径通诗廊和开化寺侧门,该侧门为嵌墙的石构门楼颇为精致。水池的东面是一座高8.1米的叠石假山,有峭壁、石洞、水塘,山上有青松翠柏、兰花肾厥、垂藤小草,瀑布从山顶上直泻而下,流水跌宕,飞花溅玉,水雾扑面,清凉至极。整个假山动静结合,以小见大,令人宛若置身于自然的山涧溪流之中,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假山流水顺着水草丰茂的层层水塘,淙淙流入曲池,滋润着池中睡莲,养育着水中锦鲤,跳跃着落下“山坡”、穿过池边“枕玉桥”,蜿蜒曲折注入西湖。</p> <p>  “鉴湖慕鱼”景点与整个后山景致连成一体,四周植有大桂花、三角梅、白枣、蜘蛛兰、龙爪槐、红花继木等五十多种珍贵的花木,形成四季花香,季相不同的景观。初春辛夷初绽蕾,洁白玉立若天仙;春盛杜鹃笑满园,灿若云霞舞蹁跹;夏时玫瑰石榴红,夜来花馨泌人心;秋枫片片红叶情,紫薇凌霄俏争艳;冬梅凌霜傲风骨,竿竿翠竹冲云天。后山也因此古园林更显特色,此地不仅是消暑纳凉之地,更是赏花观景之“湖山胜处”。</p> <p>湖天竞渡</p><p> “湖天竞渡”是西湖清时的旧八景之一。在闽王延钧时,端阳日在西湖制作新船数百艘奏曲为乐。当时西湖水面宽阔,彩船游湖,笙歌萦绕,彩船上有宫女二三十人,着短衣,鼓楫争先,延钧观之为乐,亦是一景。</p><p> 之后,每年端阳这一天,城内外龙舟集聚西湖,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拥聚湖滨,水榭凉亭挤满人群,游人凭栏倾身一观竞渡为乐。明谢肇制《西湖观竞渡》诗“棹影群龙戏,涛声万马过。楫飞晴散雨,鼓急水惊波。”描绘了龙舟竞渡的激烈情景。闺秀刘韵的诗也勾画了当时竞渡的场面,“波光油绿沸晴湖,新制龙舟入画图。银浆划烟翻尺鲤,牙墙蹴浪逐沙凫。姣童踊跃标争锦,游女蹁跹佩落珠。更喜台江同竞渡,飞空鷁首斗云衢”。当时的台江也有观竞渡的,盛况不如西湖。“湖天竞渡“成为古时西湖一景。</p><p> 如今每逢端阳,西湖周边村民纷纷载舟入湖,竞相展示身手。划龙舟者一色轻装,时常还有竞赛,引来成千游人观看。十几艘龙舟一行摆开,一声号令,锣鼓声、鞭炮声、口号声连成一片,十分热闹。</p><p> 1914年,开化屿沿湖岸边建一舫亭,木构两层,石砌基础,紧依水岸,前部船头形,突出湖岸。春夏之交,湖水盛涨,湖面宽阔,舫亭仿如一船置于大湖中,登临舫亭,凭舷倚栏,可望五凤、铜盘等诸山,眼望湖水烟波浩渺,远山青黛,湖天云影,山水相连,雨后烟水迷离,鸥雁鸬鹚飞鸣上下,荡漾百舸樵歌渔唱,真是一水烟波映山秀,片云随意入沧洲,让人欣赏远山烟云开敝之妙趣。此处也是观龙舟竞渡之佳地。</p><p>1985年整治西湖后重修船形亭,仍为二层舫亭,并将此命名为“湖天竞渡”。上有平台,四周围栏可眺望远方,下为船舱,可避风雨。</p><p> 2000年公园整治后山,将木构船亭改为单层水泥构筑,伸向湖面的船头改为平形仿画舫,亭中有石桌凳,供游人休憩。</p><p> 如今观龙舟竞赛地多了,湖天竞渡虽不及古时胜景,但每年的龙舟竞渡仍是传统节目,吸引了不少游人。</p> <p>击辑碑</p> <p>击楫石碑</p><p> 从窑角屿回到开化屿沿着湖边向西前往飞虹桥,就能看到离桥头不远处的击楫碑。石碑高2.44米、宽1.04米,上镌刻着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击楫”,落款是“中华民国四年五月七日许世英”。</p><p> 许世英(1873 1964),字静仁,号双溪,安徽至德人。早年曾在清政府中任六品主事、北京外城巡警厅行政处佥事、奉天高等审判厅厅丞等职。1912年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参与组织国民共进会(后并入国民党),其后曾任大理院长、司法总长、福建民政长等职。</p><p> “击楫”二字出自东晋杰出的军事家祖逖的“击楫中流”典故。祖逖,范阳遒人(今河北涞水县北)。东晋时中原地区陷入匈奴贵族铁蹄之下,祖逖为奋威将军北伐出征抗击。永嘉七年(公元131年)祖逖百余众渡江北上,他在长江中流击楫,慷慨发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过江后祖狄招募士兵二千余人,进军河南,联合当地起义武装,大破敌军五万余人,一时黄河以南,尽为晋土,虽然祖逖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引起晋元帝司马睿的猜忌,司马睿派亲信戴渊任西征将军,为祖逖上司,以挟制他。祖逖忧愤成疾,于公元321年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去世。</p><p> 1914年,许世英书写“击楫”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政权,复辟帝制,出卖主权,英、美、日、沙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还侵占了中国的领土。许世英立此碑石,意有所指,借用历史上祖逖北伐的故事,激励志士,表达八闽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决心。</p> <p>从开化屿向西过飞虹桥就是谢坪屿。</p> <p>谢坪屿</p><p> 谢坪屿,其实是谢廷柱之误称。谢廷柱是明代著名学者谢肇淛的堂伯父,据谢肇淛《五杂组》记载:谢廷柱幼时聪明绝顶,各种书籍无所不读,尤其精于风水,并写过《堪舆管见》一书。他退休后在谢坪屿置草堂,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作“谢廷柱”。这是由于福州人发音相谐的原因,渐渐地把“谢廷柱”发成了“谢坪屿”,这些讹误其实在清朝的一些书中亦曾提出。“谢坪屿”原先有一口井为谢廷柱所挖掘,故称为“谢泉”。据说在福州历次大旱中,该井泉均未曾干涸过,当地人多以此泉酿造“青红酒”。这口井的消逝,也就近50年左右的事。“谢坪屿”在“文革”期间被改成农田,广种水稻和橘子,一度称为“橘子洲”。</p> <p>步云桥</p> <p>荷亭晚唱</p><p> 为旧八景之一。在湖西岸大梦山麓。古时大梦山,一面衔山,三面环水,跨湖有一条长堤,自南迤北,接梅亭铺,直抵万安桥(洪山桥附近),系北上通京驿道。堤的东西两侧盛植荷花,荷亭建在堤的突出地带。亭三面临湖,视野广阔,池畔环植碧桃垂柳,夏夜凉风习习,荷香阵阵,古时为品茗赏荷听曲之所。古时,亭北有皇华亭,亭东有迎恩亭,为接待皇使节的馆舍。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重修荷亭,将亭北的皇华亭改建为李纲祠堂。现存的四方形荷亭,为清代建筑物。</p> <p>荷亭晚唱</p><p> 明代诗人徐熥赞荷亭诗曰“虚亭遥跨水中央,五里荷花十里香。度曲女郎齐拍手,一声惊散两鸳鸯”。沈钟又诗云:“孤亭水上浮,四面荷香起。日暮采莲归,歌声隔秋水。”王贞理也赞赏云“渔庄雨过四山青,晚唱风中更耐听。” 皆赞“荷亭晚唱”之美景。传说林则徐在江南时发现荷花珍品“五品荷”十分喜爱,特将荷移植于荷亭塘中。</p><p> 古时亭北有皇华亭,亭东有迎恩亭,两处均为接待皇华使节之所,冠盖送迎皆停于此,荷亭成为官场迎新送旧的应酬所在地。清康熙年间,福建巡抚梅捐曾在亭柱上题联“已束轻装趋此阙,暂停飞盖看西湖。”可见,当时官员常在此停歇,观赏西湖景色。</p><p> 据史料记载,荷亭从乾隆年间类此修葺,现存的四方形荷亭,仍保留清代建筑物风格。</p><p> 1986年修饰荷亭时,为缅怀民族英雄林则徐,亭柱上新挂二副对联。一为“人行柳色花光里,身在荷香水影中。”这是林则徐集宋人之句。二是“胜迹犹存,艳说荷花五品。名斋宛在,欣看桂树双株”,尤显荷亭新姿。此亭在深深绿树掩映之中,风景极佳,视野广阔,既可观“柳堤春色”、孤山楼宇,又可望“湖心春雨”、象山翠影。2004年荷亭又修葺一新,常有老艺人及爱好者在此演唱戏曲,品茶赏荷,听曲观景,无不惬意。如今古时荷亭晚唱之景已不在,而荷亭之景却深得人们的喜爱。</p> <p>桂斋</p><p> 桂斋,在西湖公园荷亭之西,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林则徐十分崇敬李纲这位民族英雄,将原在屏山已破旧的李纲祠堂移建西湖荷亭边。祠堂主体建筑有祠厅以及两庑、回廊等,并在祠旁架屋三椽,植桂二株,取李纲晚年在福州居住的房屋名称“桂斋”为名。林则徐喜欢此地,曾对人说,我退老时,要在此攻读。林则徐入广东,在潮州途中病逝。咸丰元年(1851年6月12日)人们遵照他的意愿,奉遗像祀此。当时诗人李剑城作诗一首“五百年来名世同,此邦忠定又文忠。安危久系苍生望,征讨空劳上将功。鸩毒未销难瞑目,狼烟欲靖竞忘躬。西湖风月今无恙,俎豆千秋食报隆。”以此缅怀林公伟绩,祀拜林则徐。这是林则徐在福州最早的祠堂,后林文忠公祠在澳门路建成。1905年此地改称为“林文忠公读书处”,并镌石嵌于墙上。</p><p> 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曾孙、福建水利局局长林炳章修浚西湖,把李纲祠和桂斋修茸一新。许世英曾题桂斋一联“一舍巍然,与丞相祠堂同不朽。孤山宛在,问钱塘风月意何如。”把李纲、林则徐并为千秋不朽的人物。民国间(1929年),又在斋旁建室一间和禁烟亭一座,以纪念林则徐。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多已被毁。</p><p> 1985年,为纪念林则徐诞辰200周年,福州市园林处根据市政府决定,修复桂斋。新建的桂斋,占地约2000平方米,倚山面水,背靠“大梦松声”,紧临“荷亭晚唱”,北与“湖心春雨”相望,东可望及“仙桥柳色”,环境优美宜人。新修的桂斋突出了纪念性,注重了保护文物及古树名木,保持了原有的幽雅环境,保留了福州民居庭园建筑的特色。</p><p> 进入大门,正面是“李纲祠碑廊”,廊中立一“李忠定公祠堂记”碑,碑文全面记述了对李纲的评价和修祠、斋的经过,原件为林则徐手书。廊柱上仍选用林则徐为李纲祠的题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这也是林则徐一生的写照。桂斋厅井围以漏窗粉墙,与荷亭相隔,透过漏窗可见荷亭景致,这种以建筑相互借衬,相互渗透,而又主次分明,联成一体的,正是我国园林的优秀传统手法。</p><p> 桂斋主厅三开间,面阔12.5米,深15米,面积150平方米。前厅按民居传统形式,布置以插屏为门;厅堂中悬“桂斋”匾,柱联及两侧挂有林则徐咏西湖诗。两旁开间为林则徐在西湖有关活动的资料陈列室。后厅有落地门,中悬“湖山秀杰”匾,柱联为“郊原雨足云归岫,台阁风清日在天”(叶仪昌题)。院内天井前新植桂花两株,花池内植有苏铁及其它花草,配以山石、鱼缸等,显得隽雅,体现民居的古朴。后院临湖白石围栏,一株古老的朴树枝繁叶茂,透过老朴树的枝条,可见“湖心春雨”亭,月夜时分,湖月一色,勾勒出“朗月照人如鉴临水,时雨润物自叶留根”的境界。院墙旁边有“林文忠公读书处”的半亭,墙上嵌林公端石线描象,前置石桌石凳,观之令人触景生情。让人仿佛见到当年“放眼世界”的先贤勤勉学习的身姿,领略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博大胸怀。</p><p> 桂斋的南院为小花园,内有假山叠障,小桥流水,“远翠亭”(古名)踞于小丘之巅,登亭可赏荷亭与周围风光,园内翠竹绿树掩映,一湾小池睡莲开放,红鱼游戏,幽雅宁静,景致怡人。古人诗赞远翠亭“四面远空翠,都收入此湖。石栏影飞动,山阁势盘纡。树冷因云活,月明至水无。倪迂真画本,题句觉难摹”。</p><p> 斋旁临北岸湖边重建“禁烟亭”,亭上刻“大浪淘沙”四字,亭柱上刻有王景岐题诗“虎门潮汐淘难尽,九十年来功未成。传檄有词惊岛国,投荒无路挽天京。忍看洪水行无路,愿借炎风洗不平。万里孤臣千载泪,自家人自坏长城”读之令人不尽感慨。</p><p> 桂斋表现了中国民居的特点和诗情画意,体现了历史人物的朴素、谦逊气质,不失为一富有特色的建筑,深受中外人士及游客赞扬和喜爱,成为福州西湖的一处佳景。 现在随大梦山景区的开发落成,西湖社、平章池等建筑并入了荷亭晚唱景区,这不仅加重了该景区的文化蕴涵,还切实地扩大和丰富了荷亭晚唱景观的层次和游客的审美感受。</p> <p>桂斋禁烟亭</p><p> 在荷亭西北侧,背靠"大梦松声",紧邻"荷亭晚唱",北与"湖心春雨"相望,东可望及"仙桥柳色"。林则徐建李纲祠堂时,在祠堂架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在福州住所的名称,曰"桂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后又在斋旁建室一间和禁烟亭一座,篆书石刻"林则徐读书处"嵌于墙上。1985年,为纪念林则徐诞辰200周年,重建桂斋,移读书处于斋后。</p> <p>夜景</p> <p>西湖书院</p><p> 同治十二年(1873年),闽巡抚王凯泰在福州西湖旁的书院旧址设立“致用堂”一所,重新修葺旧西湖书院(址在福州动物园旧址附近),设置宽敞的房屋,并建“十三本梅花书屋”。同治十三年,改称致用书院,取“学以致用”和“通经致用”之义,专习经史、古文,聘林寿图为山长。</p><p> 书院招收全省举、贡、生、监,使他们成为“明体达用之才”。除每年二月由总督、巡抚亲临举行甄别试外,其余月课均由山长主持。初录取内课10名,每名膏火银4两;外课20名,每名膏火银3两;附课无定额,一概不给膏火。</p><p> 光绪年间书院移到乌石山范公祠(范承谟祠堂)左近。书院依山建筑,院基比较高,由下层经石阶几十级才到达大门。前为讲堂,高爽宏敞,为各书院所不及。但无学舍,只有书斋几间和藏书室一所。后院有楼房几间,是山长住宅。左边空地比较大,种了不少梅树,后面建屋,就是“十三本梅花书屋”,有山长谢章铤所撰楹联:“青山本是吾家物,老树不忘天下春”。</p><p> 这所书院从成立到停办,山长只有林寿图、郑世恭和谢章铤3人。书院培养很多人才,如研究经学、文学的黄增,研究史学的张亨嘉(京师大学堂首任监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该书院改为全闽师范学堂简易科(现福建师范大学前身)。</p> <p>西湖书院</p><p> 梦山阁后面有一条与熊猫世界相邻的山道,此处下山可直达倚山廊、棋趣广场和西湖书院的墨池边。墨池的另一头的石拱桥叫“雄兵桥”,乃古“熊兵桥”谐音而来。宋代此桥在通仙门之西,因熊兵营驻泊于此,故名。时代变,词义也变,古时凶猛的熊,今天落入栏中任人抽取胆汁多少有点孬样。</p><p> 现在新建的西湖书院,大门就落在原动物园的大门的位置上。院内有书院前堂、文昌阁、报功祠、藏书阁、信室、静思亭等建筑,传统的文化氛围颇为浓厚,凸显了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底蕴。</p> <p>  现在湖中种植荷花,每年6月份时候,荷花盛开。</p> <p>大梦山景区</p><p> 现确定为“一带三景区十二景点”的景观结构。“一带”即湖滨游览带,由湖头街改造而成;“三景区”是以西湖三大景区“大梦松声”、“荷亭晚唱”、西湖书院组成的景观区;“十二景点”围绕三景区组成,分别是荷亭、桂斋、平章池(原福州动物园鸳鸯池)、西湖社(以上属“荷亭晚唱”景区);后池、西湖书院、墨池(原天鹅湖)、雄兵桥(以上属“西湖书院”景区);棋趣台(棋趣广场)、松涛亭、梦山阁、松涛神韵(以上属“大梦松声”景区)大梦山景区现已重建。</p> <p>梦山阁</p> <p>大梦松声</p><p> 大梦山,位于西湖西边荷亭之后,又称廉山,山上有明太守江铎手书题字“廉山”石刻,东至迎恩亭,西临平章池,周围二里,山以苍秀可爱奇石多而著名。古时,环山麓一带地势迂回,松竹滴翠。山上有墨池、平章池、萨侍郎祠、养龙池、玉井池、西湖社等。大梦山山巅怪石嶙峋,山岩侧多有百年老松,虬枝铁干,黛色藓皮,苍劲挺秀,如天然盆景。山上松林葱茏,幽静至极,大风起时,风啸呼号,如掀波澜,松涛声声,远近皆闻。松枝如盖,遮云掩日,青草如茵,暑寒风凉,是避暑纳凉,闲心观景的好地方。民国时山上修一“梦山亭”,当亭远眺,青山绕城,廉峰秀外,红日东升,朝霞映湖,波光粼粼,泛舟点点,芙蓉欲语,荷田碧碧。岸边,芦苇参差,随风飘呼,如歌迭奏。实是近湖之胜景,令人忘忧。徐熥的“澄湖萦绕越王城,十里湖光似镜平。怪石寒涛何处起,前山无数乱松声。”沈钟的”城西大梦山,突兀临湖上。寒烟隔市喧,谡谡松风起。”曹学佺《登大梦山诗》“山色城中满,看山亦出城。却怜春欲尽,正值雨初晴。坐得野亭旷,到来湖水清。讵须问隹否,于此已忘情。” 诗言足见“大梦松声”景点之佳境。</p> <p>  1956年大梦山被辟为福州动物园,2007年动物园迁往新址,开始规划修复“大梦松声”等旧景观,2009年国庆建成向公众开放。旧动物园内的假山、水池、所有的古树,都被完整保留下来规划到新景区内,西湖水通过平章溪引入到平章池、荷池,注入到墨池,经雄兵桥再注入到西湖。如今的大梦山成为了福州西湖一处山水有情相依的新景区。</p><p> 新的大梦松声景区位于西湖画院的西面(后面)和荷亭晚唱的南面,建在大梦山的悬崖山巅。刻有“大梦松声”景名的石牌坊立在山脚的登山道口,拾阶而上就是一处堆石假山,居然曲折陡峭,颇有临深为高之感。松涛亭建在半山腰,在当今喧嚣的都市怀抱之中,亭中有风无声,松涛神韵只能心领神会,“涛声依旧”全是一股怀古情愫。山顶上建了一座八角三层、高22米的梦山阁,登楼凭栏西湖尽收眼底。</p> <p>西湖社</p> <p>湖心春雨</p><p> 在谢坪屿北边的一处码头,可以近距离观赏湖心春雨景观。</p><p> 湖心春雨也是明西湖古八景之一,指的是西湖西北隅湖中一个小墩的景致,墩上一亭曰湖心亭,亭外竹木稀疏,景致极佳。由于时过久远,该景时有兴废,民国时重新修建,1953年再建,1958年修茸。</p><p> 湖心亭为木构,基石砌,高出水面约两米,丹楹刻涌,金瓦雕栏,轻风习习,凉爽宜人。游人拾级而上,湖光山色,环览无遗。古时此亭隔绝尘市的车马喧闹,临亭赏景,而有山水之乐。明徐熥《湖心春雨诗》“滉漾平湖影碧空,千重树色尽朦胧。春光何处堪心赏,多在梨花暮雨中。”为我们描绘了“湖心春雨”的美好景致。</p><p> 原亭四周很小,亭旁只有几丛青竹。1985年整治西湖,填土扩建,形成小岛。岛上四季绿草如茵,春风吹来桃柳芬菲,夏日炎炎秀竹清风,秋水荡漾芙蓉争妍,冬风凛冽一品红艳。人们泛舟于碧水之中,上岛登亭,临亭四望,东睹玉带桥一带风光,南望桂斋小院,西观象山果木葱茏,西南可见大梦山青松翠柏,四周林木参差,苍翠满目,湖光水波粼粼,小舟点点,景色如画。夜间灯火璀灿给西湖夜色增添光彩,为夏夜人们纳凉观景带来无穷乐趣。</p><p> 据说此亭最宜赏雨,逢雨时,远近诸山冥濛雨中,烟树迷茫,水天一色,如同一幅泼黑画。亭的东向和西南向湖面宽旷,湖的西面和西北面则有象山和梦山与亭遥相呼应。每当风雨,东或东南风被两山挡住,风势略作回旋,这时可见雨脚歌斜,东西交射,如同布机上的经纬梭织,别有一番情趣,无怪乎人们把它称为“湖心春雨”。冬春时节雨后的清晨,人们可见湖上难得奇观,湖面上升起淡淡的水汽,渐渐形成白白厚厚的云雾如同在云霄上的天空,亭台楼榭,香花秀木,如仙境一般,湖心小岛犹如天仙的后花园,真是西湖一绝,令人难忘。</p><p> 西湖的湖心亭也体现了中国园林“大而分之”的理水手法和“虚而实之”的布景艺术。</p> <p>玉带桥</p> <p>窑角屿(福建博物院、金鳞小苑、古堞斜阳)</p><p> 由于西湖景区类似中国园林惯用的“海中三山”布局,因此全览西湖必须走回头路。绕过西湖后山后,最好先跨过玉带桥到窑角屿参观福建博物院、金鳞小苑、古堞斜阳等景点,然后再回到开化屿,前往谢坪屿和大梦松声景区。</p><p> 玉带桥为三孔石拱桥,原为木桥,上个世纪70年代修建,中间一孔穹窿高企形如满月,是西湖上最高的桥,因此也是纵观西湖的好地点。</p><p> 窑角屿则是西湖水域上最大的岛屿,把西湖与左海公园隔开。湖边一组建筑群是新世纪处落成的福建省博物院。</p><p> 窑角屿俗谓“窑角后”或“官家村”,因全村几百户人家均为“官”姓,据说“官”姓即复姓“上官”姓,该姓氏源于蒙古族,他们为了说话时简便,久而久之就习惯地把“上官”的“上”字省略了。原先这儿村民生活主靠西湖捕鱼和农耕,也有不少人飘洋过海在外谋生,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湖建设时,征用了窑角屿,举村迁徙,他们大都散迁于北门、西门、兴隆巷、后浦境、井边亭和高峰桥一带。</p><p> 窑角屿村中央原有一口井,井水清冽,冬温夏凉,井位置即在今民族英雄林则徐铜像附近。</p> <p>  福建博物院位于福州市区风景如画的福州西湖公园与福州左海公园之间,是集文物保护、文物考古、历史、自然标本、艺术研究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p> <p>福建省博物馆</p><p> 其福建民居式的造型,海洋文化的装饰风格,以及充分体现“石文化”特色的用材,通过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宏伟外观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洋溢着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福建博物院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集历史,文物考古,自然标本研究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院,是全省文物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中心。内设陈列设计、文物保护、宣传教育、业务交流、考古、自然、艺术、保卫和行政管理等机构。馆藏文物、自然标本等近20万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6千余件。举办陈列展览,搞好社会教育,是博物院的中心工作。目前该院拥有15个固定或临时展厅,面积达1.2万平方米。现已推出了《福建古代文明之光》、《福建近代风云》、《福建古代外销瓷》、《工艺藏珍》、《福建戏曲大观》、《恐龙世界》、《动物万象》,以及《馆藏中国历代书画展》等陈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福建文化发展的成就。开辟了一个弘扬优秀文化的窗口。2008年初,福建博物院免费向公众开放。</p> <p>历史</p><p> 福建博物院前身是1933年设立的“福建省立科学馆”1953年4月成立福建省博物馆。2002年10月,新馆落成并对公众开放,更为今名。</p> <p>简介</p><p> 福建博物院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馆区由陈列馆、自然馆、综合楼、文博培训中心四座建筑组成。整体建筑独具海洋文化特色,同时又融合了闽南石文化和福建古代建筑风格。新馆同时设有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影像厅、贵宾厅、会议会“博园”文博培训中心“易安居”茶艺室等设施,是一座设备较齐全、功能较完善的现代化博物馆。</p> <p>金鳞小苑</p> <p>古堞斜阳</p><p> 古堞斜阳为西湖明古八景之一,指黄昏之际西湖与古城之间的对景。诗人王贞理的“斜阳一抹越西城,短发来凭意不惊。十里风光能照眼,一湖烟水自移情。”夕阳映粉堞,湖水泛潋滟,摇船于水中直待月光滉涟漪,正是“古堞斜阳”的旧景写照。</p> <p>  现在的“古堞斜阳”景点位于窑角屿的东缘(省博物院的东侧),在“芳沁园”和“金鳞小苑”景点之间,是1986年整治西湖时建造的。此景以民居院落形式临水而建,由亭台水榭等一组建筑构成。入口是福州传统门楼,庭院内正面是漏窗矮墙,北面是水榭茶室及接待室。水榭一半于岸边,一半立于水中,四面花格窗棂,推窗可望碧水波涟,对岸嘉木高楼。南面有墙与金鳞小苑相隔,蟠曲的古树下,有一座精致优美的八角亭,庭院下台阶,达湖面平台,有石凳可小憩,水中曲折石道(平桥)将南北景致相融。从湖面上望此景,几株高大的木棉树和重阳木下座落着一组纯朴民房,一堵仿古城堞上“古堞斜阳”四个大字十分醒目。层叠错落的风火墙,曲线优美,典型的福州民居特色,假山水池借助湖水,显得贴切自然。岸边的重阳木苍翠如盖,将斑驳的阳光碎影洒在院落里,湖风吹来,荫凉清爽。几片荷叶汀步,可达平台,这里四周恬静,景致古朴优雅。</p> <p>小西湖广场</p><p> 小西湖广场位于西湖公园东北角的湖滨路旁,靠近西湖饭店。小西湖广场是观赏西湖的绝佳之地,在广场向西望去,西湖美景尽收眼底。同时,该广场还是人们休闲、健身的主要场所。天刚蒙蒙亮,附近居民就络绎不绝到公园晨练;白天,老人们围坐在石桌边下棋、打牌、聊天,其乐融融;夏夜,到湖边漫步的人们,享受着微风的清凉;公园一隅,还有随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的人们,一天的疲倦抛至九霄云外。</p> <p>环湖步行道</p><p> 福州西湖公园环湖步行道南起廊桥韵景点,沿湖滨路北侧绿地至福建会堂,以外挑步行道形式至西湖宾馆,顺其沿湖福州西湖环湖步行道绿地宽约25米向北,经北湖岛至左海公园。</p> <p>环湖步行道</p><p> 随着大梦山风景区竣工,西湖公园与左海公园的环湖步行道三期工程也全面完工投入使用。它南起廊桥韵景点,沿湖滨路北侧绿地至福建会堂,以外挑步行道形式至西湖宾馆,顺其沿湖福州西湖环湖步行道绿地宽约25米向北,经北湖岛至左海公园。环西湖步行道往南经芳沁园至福建博物院(包括“古堞斜阳”和“金鳞小苑”两处景点),沿博物院南侧绿地向西至湖头步行街,顺其南下穿“荷亭晚唱”景点,环西湖一周再回至廊桥韵景点。</p><p> 环湖步行道不仅打通了西湖公园与左海公园的便捷通道,还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亲水休闲健身的设施。</p> <p>环湖步行道</p><p> 为方便游人入园,环西湖步行道规划沿途设置6个主要入口及多个便捷入口,主入口分别是:西湖南入口、西湖胜境入口、西湖宾馆入口、左海入口、湖头街入口和“荷亭晚唱”入口。</p><p> 此外还根据人行入口和西湖原有主要景观分布布置11个景观节点,分别为:廊桥韵、南入口、西湖胜境、景观挑台、西湖美、北湖岛、风情园、古堞斜阳、金鳞小苑、湖头街、荷亭晚唱。</p> <p>  历代文人墨客对西湖美景赞叹不止,多留有佳篇。宋词人辛弃疾《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词中赞曰:“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明谢肇淛《西湖晚泛》赞:“十里柳如丝,湖光晚更奇”。有乡贤林承强七律诗赞曰:</p><p> 步云河畔彩霞香,开寺游人迷盛唐。</p><p> 大梦松声溶画谱,仙桥花道洒阳光。</p><p> 湖天竞渡隐风雨,堤柳飞虹映水鸯。</p><p> 玉带流金春烂漫,文忠振国业辉煌。</p> <p>公园里或者栈道边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花</p><p><br></p><p>红花碧桃</p> <p>醉蝶花</p> <p>石竹</p> <p>杜鹃</p> <p>美人蕉</p> <p>变叶珊瑚花</p> <p>山姜</p> <p>绣球花</p> <p>月季花</p> <p>荷花</p> <p>荷花</p> <p>每年11月份菊花展,展出各种名贵菊花</p> <p>菊花</p> <p>菊花</p> <p>菊花</p> <p>菊花</p> <p>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