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黄冀 万子文</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 “摸珠子”摸的是人生的境界。</p><p><br></p><p> </p><p> 摸珠子又称“盘珠子”。时下摸珠子成为一种时尚,有的摸小叶紫檀,有的摸黄梨木,有的摸六道木,有的盘金刚……做任何事都要入道、上道、得道,就像学生念书,首先要入道。学语文学“文饰”,学数学学“精算”,学英语学“语境”,学物理学“不变”,学化学学“变化”,学生物学“生命”,学政治是学“现在的历史”,学历史是学“过去的政治”。只有掌握入道之门,才能学好各门功课,进而上大学、读研究生、攻博士。</p><p><br></p><p><br></p> <p><br></p><p> 佛珠是佛家的法器,珠的谐音字是“诛”,“摸珠”意即莫要杀生,不杀生是佛教的第一戒律。佛教不是迷信,而是学问,要按“佛学”来研究。</p><p><br></p><p> 摸珠子的目的为了“包浆”,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包浆”的过程。“包浆”包括两层意思,自我包浆,以及引导他人包浆,实现为己、为人的初衷。在包浆过程中,珠子经常会发生时而已包、时而未包的现象,即“反包”,也就是佛学中的“初心不坚”。真正的包浆是“本自如如”。</p><p><br></p><p><br></p> <p><br></p><p> 珠子的质地,我们不是植物学家,难以考究,只研究珠子的包浆学问。</p><p><br></p><p> “包浆”不仅是珠子的追求,也是一个人对生命追求的完美境界。</p><p><br></p><p> 一串珠子的颗数而言,十颗的珠子代表十方世界;十二颗的珠子代表佛教十二经;一百零八颗的珠子代表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十万八千里。其他珠子的颗数多少一般不做解释,一切随缘。</p><p><br></p><p><br></p> <p><br></p><p> 再从一串珠子外形说起,单个珠子是圆的,代表做人要圆融;每颗珠子的中心都有两个小孔,代表做人心中要空而通达;一根小细绳将一颗一颗的珠子穿起来,代表着做人要合群懂规矩,也就是孔夫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一个人做人能做到圆融、通达、合群,这难道不是圆满的人生?</p><p><br></p> <p><br></p><p> “摸珠子”会出现三种反常现象,如果一串珠子摸在手里缺乏手感,珠子摸起来是圆滑的,不是圆融的感觉,就是一种反常,如同圆滑的人没人缘;如果一串珠子发出不同寻常的耀眼光泽,那叫贼光,是摸珠子的人心有杂念,而真正珠子的光泽是老子讲的“光而不耀”。如果一串珠子中有一颗珠子越摸越枯涩,如同一个人坏掉的牙齿,要立即拔掉,否则会像一袋子土豆中有一颗坏的会导致其他土豆不同程度的腐烂。由此论道,做人不能圆滑、显摆和死板。</p><p><br></p> <p><br></p><p> 珠子追求的境界是包浆,但包浆不一定是每颗珠子都能达到的境界。包浆难,难于上青天!珠子的包浆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请回珠子后,首先要放在密封的器皿中最少静养半月,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其次呢,要戴上棉布手套摸,将珠子体内浆液的废物全部清理,如同一个瓶子只有洗涮干净才能放油、放醋,因珠子的质地不同,戴手套摸至少用半年的时间;最后用手直接摸,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否包浆取决于摸珠子人的修养。这三个过程,代表了人生的三个阶段:“静养”,如同《易经》中讲“潜龙勿用”,即一个人的成长要潜伏、涵泳,养成一种静气;用手套摸,如同《易经》中讲“见龙在天”,即一个人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寻求“外力”的帮助,得到高人的认可;用手摸,如同《易经》中讲“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三重境界,即能否包浆的关键在于自己,一个人要发挥 “自力”的功能。用佛学讲,“静养”属罗汉的境界,“用手套摸”是菩萨的境界,“用手自己摸”是佛的境界。这三个过程也如同《大学》开篇三句话说所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p><p><br></p> <p><br></p><p> 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珠子在盘索中实现 “包浆”,人生在不断磨练过程中实现成功,包浆就是至善的境界。宋代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诗曰:“渠侬家住白云乡,南北东西路渺茫。几度欲归归未得,忽闻岩桂送幽香。”在这首诗中,我们读到了……若能识得其中意,云在山兮月在池。</p><p><br></p><p> 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p><p><br></p><p> 摸珠子你摸到了……</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写作宗旨:</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探索人文地理,记录百姓生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承边塞历史,弘扬山阴文化。</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b></p><p><br></p><p> 黄冀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朔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山阴县原文联主席。</p><p><br></p><p> 万子文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朔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山阴县作家协会主席。</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