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莎——写生笔记

言和平

<p>巴莎在黔东南,一个神秘的苗家山寨。</p><p>很多年前,我与几位相约去黔东南写生,宿住在榕江县。这是一座多民族的县城,紧靠江边,山倒影在水中,恍惚一幅静态的水彩画。县城不大,随便走走就到头了。我们此行的目的不是浏连于这座小城,而是要去县城边的苗家山寨——巴莎。</p><p>在县城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我们准备了干粮,坐上长途汽车,一路灰尘到了山寨脚下。山不很高,却树林密布,登上石阶道,便进了山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那些富有特色的吊脚楼,歪歪歪斜斜的,全是整木构建,看着像要倒,其实重心很稳。尤其是那高高的像哨塔的粮倉,还有那晒谷用的木架,引起了我们浓烈兴趣。这是苗家人两样最实用的东西,在我们看来,却非常的艺术。</p><p>我们沿着石块铺的路往寨子深处走,满眼都是芭蕉树,绿荫荫的,像要拧出水来。寨子很安静,几乎听不到人语声。我正在猜疑,这寨子有人吗?远处突然传来嚯嚯的磨刀声,在这寂静的寨子里显得有些恐怖。我小心地问常来此写生的苏教授:不会有什么危险吧?苏教授淡然一笑:苗家人怕我们这些山外人。的确,很快就证实了苏教授的话是对的。</p><p>我们在寨子里走着,偶尔停下来画几幅速写。走着走着,看到一幢木屋前有两个小姑娘坐着绣花,大的约七八岁,小的仅四五岁。十一月的天,在城市不算冷,可在山寨却寒气逼人,小姑娘的两只手冻得红肿红肿的。我们想上前看看,还未到跟前,两个小姑娘便连忙收起绣花棚子,慌慌忙忙地跑进屋去。苏教授因为证实了他说的话,哈哈笑起来。我是一脸的不解,教授忙解释:她们怕生人!哦……</p><p>在一排吊脚楼前写生时,一位苗族老大爷奏近来,一边观看,一边问我们是哪里来的。我告诉他,是湖南。老人家立即竖起拇指,连连说:毛主席,毛主席!哦,他知道毛主席是湖南人。熟了之后,他向我竖起一根指头,用苗语说:一块钱。起先,我没明白意思。苏教授忙翻译,他是想问我要一块钱买糖吃。我急忙从袋里掏出一块钱给他,老人心满意足地走了。我叹了口气:苗寨还很穷呢!</p><p>中午,我们拿出干粮准备吃冷的,恰好遇到寨子小学的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她见我们要吃冷食,忙邀请我们到学校,说:我们有炉子,热着吃吧!感谢她的热情和好客,我们吃上了热饭。吃完饭我们聊了起来,才知道老师也不易。苗家小孩上是免费的,但得课夲费,可一半的小孩交不起,只能老师垫。可老师们的工资也不高,若不垫,孩子们读书就成了问题。听完女老师的叙述,我们的心情不免沉重起来:中国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处于贫困线中,他们日子很苦,却又无法找到出路。我们在交谈中得知,寨子里很多人一年的零花钱不到一百元,小孩想吃零食,只有到山里摘野果。不过,听说巴莎要开发成旅游区,那时一定好很多吧。</p><p>巴莎的白天穿衬衣都有些热,一到下午,天气便寒冷起来,我们还是回县城吧。出寨子的时候,我看到小孩子在一面墙上,用粉笔写着:我要走出大山!</p><p>多么大胆,多么惊心!这是新一代苗家人从心里发出的诉求,但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将贫穷落后的山寨,改变成人间天堂!我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