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曙光觉醒与苦闷彷徨</h1><h1> —---读俄国著名作家</h1><h1>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h1><h1> 秦刚 </h1><h1> 有人说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用生动的文学作品为俄国农奴制唱响了挽歌。年轻时代的读过他的《猎人笔记》书中多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打动我的不仅是揭露和反对农奴制度的主题,还有故事中那美丽的田野、山岗、森林等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色以及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最近读了他另一部写农奴制变革时代的小说《父与子》深感一个作家把握时代脉搏,站在历史前进的高度俯视社会潮流是其作品社会价值高低的关键所在。</h1> <h1></h1><h1> 小说以沙俄贵族,农奴主尼可拉.彼得洛维奇.基尔萨洛夫到离家50多俄里的客栈边焦急渴望地等候、迎接到刚大学毕业的儿子阿尔卡狄和他的朋友、思想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巴扎罗夫到自己庄园开始。写儿子阿尔卡狄和巴扎罗夫到乡村以及附近省城,拜访朋友,参加聚会等社交活动的一些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包括在这些社会交往遇到保守派贵族的思想交锋和语言冲突,以及巴扎罗夫、阿尔卡狄两位青年学生和贵妇安娜.奥津左娃姐妹的恋爱,特别是巴扎罗夫与与寡居的安娜.奥津左娃相恋,初涉情场时表现出来的那种自卑惶恐和尴尬情景。还有巴扎罗夫住在阿尔卡狄家时,经常与其伯父巴威尔针锋相对地争论社会问题和反唇相讥的羞辱,甚至反客为主与阿尔卡狄父亲的相好费涅奇卡热情攀谈,惹得阿尔卡狄的伯父巴威尔恼羞成怒,提出旧的方式与巴扎罗夫决斗。巴扎罗夫在决斗中机智地放过了巴威尔,故意失手,只击中他的腿部,心存感激的巴威尔终于与巴扎罗夫握手言欢,年过半百的他也顺应自然安静下来。巴扎罗夫与奥津左娃分手后,回到自己家里,继续他的医学和物理实验,在一次解剖动物的实验中受伤感染败血症,不幸去世。给深爱着他的父母留下巨大的悲伤。阿尔卡狄丧妻多年的父亲在儿子和哥哥巴威尔的支持下,与自己喜欢的寡妇费涅奇卡成婚。儿子阿尔卡狄也与安娜.谢尔盖耶夫娜的妹妹卡契雅喜结良缘,并从父亲手中接过农庄经营管理的担子,成为具有新思想的农场主。 </h1><br> <h1> 小说中“父与子”两辈人的故事,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社会大变革中,各个阶层和不同性格的人物对待旧制度和新事物的不同态度。对书中人物而言,可以说是曙光觉醒与苦闷彷徨并存。小说中一些贵族人物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对废除农奴制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憎恨封建农奴制度,从而否定现实生活一切事物的新潮青年巴扎罗夫;有哀叹世道浇漓,人心不古的如保守派贵族巴维尔;有顺其自然的如巴维尔的弟弟,阿尔卡狄的父亲基萨洛夫;也有认为社会必须改革,农奴制应当废除的,如接管父亲家业的新农场主阿尔卡狄。但不管怎么说他们的无可奈何也好,赞同也好,都只限于自上而下的局部的改革,而不是大刀阔斧的革命性的行动。这也是作者屠格涅夫所处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因而人物之间必然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人类有史以来的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忠诚、慈爱、悲悯、善良、包括教养等优良品质与新旧事物看法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时,作者笔下人物的性格的自相矛盾突出了作品人物的不同形象。 </h1> <h1></h1><h1> 小说中的新派人物巴扎罗夫,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一个平民知识分子代表。他坚强、沉着、自信,注重实际行动,专心科学实验。同时思想激进,憎恶农奴制度,否定一切权威。作为书中的“子辈”人物,巴扎罗夫否定专制、否定农奴制度。是屠格涅夫所说的革命者,但年轻幼稚的他却走极端,看空一切否定一切。他不仅否定父母辈的一切经验和信条,否定诗歌、艺术,甚至否定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公认法则”他在否定旧事物的同时,对新事物的理解也仅仅只是去尝试,如解剖青蛙一类格物致知的实验。对社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并不多,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显得不够成熟。愤世嫉俗的他在与安娜.奥津左娃的爱情失败后,成为一个虚无主义者,对前途充满郁闷,对友情、爱情持怀疑态度甚至对父母的慈爱也十分冷漠,因一次解剖手术中感染病菌,导致败血症而英年早逝。给他的父母带来无尽的哀痛。给社会和读者带来沉思。 </h1><br> <h1></h1><h1> 小说的另一位青年,农奴主尼可拉.彼得洛维奇.基尔萨洛夫的儿子阿尔卡狄也是一位刚出大学校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激进青年。他崇拜巴扎罗夫社会观点和学识,不管是在自己的庄园、和去巴扎罗夫家里,还是到朋友家做客,他俩都是形影不离,社会交往中他基本上都是附和巴扎罗夫的观点,尽管他有时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会公开与巴扎罗夫的看法分歧。他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爷爷担任过沙俄的将军,伯父是贵族。他的善良和家庭的教养,使他有别于平民出身的巴扎罗夫。在各种社交场合显得谦逊随和,不轻易与人发争论和冲突。他接受新思想,反对农奴制度但又赞同父辈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思想,而不主张采取激烈的社会革命去推翻农奴制度。在友情和爱情方面他也是以热情善良的态度去对待,不刻意回避,亦不采取过激的方法。对父亲的慈爱非常理解,不把社会思潮的观点分歧放到处理家庭关系中,故父子关系比较融洽。与庄园的各阶层人都相处得愉快。他与安娜.奥津左娃的妹妹卡契雅相爱成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h1><div><br></div> <h1> 农场主彼得洛维奇,基萨洛夫是一个性格温和、宅心仁厚,对人热情的人。他父亲是沙俄的将军,母亲也出生名门。十四岁以前,一直呆在家里,由家庭教师辅导学习。按当时规定军人家庭出生的他,必须服兵役,可刚得到应征入伍任命通知的他,就摔断了一条腿成了瘸子。只好继续读书学习。从彼得洛维奇大学毕业后,父亲给他在皇室领地管理局给他谋了个官职。可是他爱上房东美丽的女儿并与之结婚后,竟然辞去官职,与妻子玛莎搬到乡下过起了平静快乐的田园生活。十年后妻子不幸去世,万分悲痛的他,不到几个星期,头发就变成灰白色了,人也变的疏懒颓废起来。慢慢走出悲痛中的他把心思完全放在儿子身上,培养他到彼得堡上大学。爱子如命的他,始终小心恭听儿子和同学的高谈阔论,虽然他是农场主,也是农奴制度的受益者,儿子和他同学否定农奴制的激进社会思潮对他来说未必是入耳入心的,但他绝不敢有拂儿子之意。因为他太爱自己的儿子了。特别是孩子的母亲早年亡故,儿子是他人生最大的价值和希望。他对经历丰富,见多识广的哥哥巴威尔非常尊重。在思想保守,自以为是,故作高深的巴威尔面前,他所能做的就是听其高见,不违若愚。</h1> <h1> 丧偶多年的他,喜欢新寡的少妇费多西雅.尼古拉耶夫娜,让她和女儿到庄园居住。可顾忌贵族家庭的规矩,特别是哥哥巴威尔的感受,不敢正式娶她为妻。儿子回来后,旁敲侧击地问到家里换了管家的事,他低声地解释到:“我现在用的管家是一个城里人,一个看起来很能干的小伙子我给他250卢布的年薪,可是……”接着他又红着脸,显得很不好意思地说;“我觉得,我有事应当事先对你说明,也许我的坦白是不合适的……你也有权责备我,在我这把年纪……一个能干姑娘,你也许已经听见说过她了…….”当然刚大学毕业,思想新潮的阿尔卡狄并没有责怪父亲的意思,他心里充满对这位善良而又软弱的父亲的一种宽厚的爱,同时还夹杂着一丝暗暗地优越感。他对父亲说:“爸爸,请你不要再说啦!”心里不由自主地位自己思想的进步和解放而大为得意。小说最后还是哥哥巴威尔主动提起此事,才促成了他和费涅奇卡的婚事。人生遭遇挫折,身体残疾的彼得洛维奇.基萨洛夫,做事显得没有主见,总是顾及别人想法的他,其实还是个聪明的明白人。他比较早地接受关于解放农奴的新思想,经常和一些开明人士一起探讨解放农奴和乡村改革的事,率先实践探索建立农业合作社。善良的他把在父母手上继承的2000俄亩土地,分给手下200多个农奴,以此为基础创办了新的农庄,并急着把他的事业传给儿子,所以才有了小说开头,他和仆人在客栈外焦急地等候大学归来的儿子的故事情节。尼古拉.基萨洛夫是沙俄时代的贵族中,思想比较开明,赞同改革农奴制度的人。不过作为封建农奴制度的受益者,他所能做的,也只能是赞同渐进性的农村改革,而不是推翻整个农奴制度的革命。</h1> <h1> 小说中“父辈”的重要人物保守派贵族巴维尔.彼得洛维奇.基尔萨洛夫和弟弟一样,年少时在家里学习,后来才进了军官学校。他从小便以英俊漂亮出名,做人很自信。自从获得军官军衔后,处处受人欢迎,到处都看得见他的影子。他尽情地放纵自己,甚至近乎荒唐放荡,可是他的举动也在他身上增加了不少动人之处。男人们称他为纨绔子弟,女人们为他着迷。在28岁时,已经升为擢生为上尉的他在交际场中,认识了P公爵夫人,她有一个教养好,有礼貌而又略带愚蠢的丈夫却没有儿女。经常出没交际场所的她,过着一种古怪反常的生活,对每一种娱乐都非常热心,若要跳舞便要跳到筋疲力尽,快要倒下去方才停下。她喜欢同年青人笑闹,因此大家都说她喜欢轻佻,卖弄风骚。巴威尔热烈地爱上了她,不久就达到了目的。可轻易的成功,对他来说是一种危机,他把自己牢牢地缚在了这个女人身上,而她的灵魂里究竟藏着什么,只有上帝才知道。他在巴威尔面前反复无常的脾气和忧郁的神情,使他痛苦。后来她对他逐渐冷淡之后,巴威尔几乎发了狂。他满怀妒意,老是跟在她后面,不给她一点安静,使她忍受不了,便远去国外。巴威尔对朋友们的劝告和长官们的忠告置之不理,追逐她到国外,一段时间她似乎与他和好了,可不到一个月又分手了,她终于秘密地离开,之后便永远躲避着巴威尔。他只好回到俄国,回到过去的交际场所,海西那个回到过去的生活,保留着上流社会人物的习惯,他似乎又有过一两次恋爱上的成功,可无论如何也回不到过去的轨道上去了。他四处飘荡,渐渐地老了。这样过了十年无结果,无色彩的岁月。某一天,突然听到了P公爵夫人的死讯,她半疯狂地病死在巴黎临死前寄给巴威尔一个包裹,里面是他送给她的戒指,戒指图案斯芬克斯上划了两根像十字架的线。那年弟弟的妻子也亡故了,他回到乡下看弟弟,就在乡下弟弟家住了下来。伤心透顶的他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很少与别人交往。</h1> <h1> 小说中出场时的巴威尔已经45岁,中等身材的他,穿一套深色的英国式西服,系一条时髦的领结,穿一双油亮的皮鞋。剪得短短的灰白头发发着黝暗的光;五官端正,轮廓分明,没有一丝皱纹的脸上,还留着当年惊人之美的痕迹。他的外貌,除了贵族的优雅和高傲之外,还保留着青春的和谐。具备一般过了20岁的人所少有的那种超脱世俗的憧憬。他对过去贵族制度下的生活非常留念,在社交场合尽量保持着贵族的威严和礼仪。在谦卑的弟弟面前,常有高人一等的言行,相比之下弟弟就显得猥缩卑微。侄儿假期带回来的同学巴扎罗夫的那些鄙视贵族制度,注重实践活动,否定一切权威的惊世骇俗之谈,使他恼怒,顾不得自己贵族和长辈的身份与之争论。在能言善辩的年青人面前,经常下不来台,毕竟在当时的俄国,封建农奴制度和贵族阶级的颓败和没落已经非常明显,要求改革甚至革命的新思潮已经势不可挡。心里憋屈的他认为巴扎罗夫是个危险的青年,就处处注意他的行为。一天恰逢巴扎罗夫在花园与费涅奇卡攀谈,因为这个弟弟家的少妇很像巴威尔当年所爱的人,他自己也暗恋着费涅奇卡。于是便提出与巴扎罗夫决斗来解决他们之间的是非恩怨。在决斗中小伙子巴扎罗夫怕惹出是非,手下留情,故意只击中巴威尔的腿部。明白事故的巴威尔心存感激之意,两人握手言和,对外宣称是两人在对社会问题观点上的分歧而决斗。这样就保住了巴威尔的面子。经过此劫的他也突然开悟,明白了许多事,于是主动劝弟弟基尔萨洛夫正式把费涅奇卡纳为妻室,使原来畏惧哥哥责怪,迟迟不敢与费涅奇卡结婚的基尔萨洛夫喜出望外。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虽然巴威尔思想保守,自视甚高,争强好胜但还是重情重义的人。作为一个贵族,虽然没落了,而且顽固地坚持守旧的立场,看不到新时代的曙光,但担当和道义的贵族精神仍然存在。</h1> <h1> 小说中的安娜.谢尔盖耶夫娜.奥津左娃是破落贵族的女儿。父亲病逝后处境艰难的她,被迫嫁给可以做她父亲的大富翁奥津左夫,那是一个性格固执的的忧郁症患者。他们共同生活了6年,丈夫便病逝了。住在乡间的她非常孤独,因为大家对她和奥津左夫结婚的事颇有非议,省城的人都不愿意理睬她。性格独立坚强的她对别人的非议不屑一顾,她厌恶世间的庸俗和势利。初次见面时,她对巴扎罗夫的印象并不好,觉得他的高谈阔论很刺耳。后来发觉是巴扎罗夫是因为在她身边局促不安,故作镇静便暗自得意起来。读过许多书的奥津左娃喜欢他不落俗套而且博学多才。“她在他身上看见了一种她从未见过的新的东西,因为他有那些锋利的见解,还因为他没有那种对女人的殷勤,而她又是一个对什么都好奇的女人。”几次接触之后,两人便逐渐亲密起来。在奥津左娃眼中,阿尔卡狄像是个弟弟,而巴扎罗夫则是值得深入了解的人。巴扎罗夫也觉得遇到了可以倾述胸怀的知音,平时高傲的他也不由自主地堕入情网。</h1> <h1> 但安娜是一个相当古怪的人,她没有坚定的信仰,也没有一点成见。他遇到什么事都不退缩,但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她对许多事情都感兴趣,开始没有哪一样能够使她完全满足。她的智力对一切都很冷漠,同时她又想了解一切。她的怀疑从来没有平息到使她忘怀的时候,但也不曾发展到足以使她烦恼。她的生活太舒适了,连她自己有时也会感到厌倦。所以她必然不可能为了巴扎罗夫而杜绝其它社会交往。于是性格直率而又有些高傲自负巴扎罗夫感到自己受到冷落而愤然离去,毫不顾及对方的感受。于是两人只得平静地分手,这件事,对本来就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安娜来说算不了什么,可对巴扎罗夫却是严重的感情创伤,使本来就非常固执且怀疑一切的他来说更是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无力自拔。在巴扎罗夫做解剖实验感染,患上败血症临终前,安娜.奥津左娃作为曾经的朋友去看望他。巴扎罗夫显得比较冷淡,因为他们之间的性格差异本来就比较大,他们之间的短暂爱情应该说本身就是一个误会。其实安娜.奥津左娃也与小说中的巴威尔的相好P公爵夫人相似,对兴趣爱好的追求永远没有止境。所以我们不能对安娜对待爱情的态度求全责备,因为爱情虽然重要,但毕竟只是人生的一个部分而已。</h1> <h1> 作者屠格涅夫对人物心情和动作的描写非常深动感人。小说中阿尔卡狄的父亲带着仆人到50里外的客栈等待儿子的迫切心情和回家途中听儿子和同学高谈阔论时,那种小心翼翼,不敢有拂儿子之意的神态,以及向刚到家的儿子说明自己让费涅奇卡母女住在家中的原因时,那种不好意思的忸怩心态。把这位富有乡绅爱子如命的心情表现的惟妙惟肖。还有巴扎罗夫的父母,看到久别重逢的儿子,回到家时的那种欣喜若狂的举动和受到他多次冷语相加后,小心翼翼的窘态,特别是他病入膏肓时,心烦意乱,不愿被人打搅时,他父亲不停地在门口张望的情景令人心痛不已。小说的结尾写到,巴扎罗夫去世半年后,父母还经常在他墓前痛哭几个小时的情节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h1> <h1> 另外小说在借景抒情方面很有特色。书中在阿尔卡狄家,他们经过的原野上“一片片田地连接起伏着一直伸向田边;有些地方还可以看见树林,以及一些曲曲折折的里面满了稀疏矮树的峡谷。还要经过一些狭堤分割的小湖,两岸崩落的小河;看见一些小村庄,矮木屋漆黑的房顶有好多都塌了,用矮树编成围墙的谷仓倾斜了,荒废的打麦场也敞开了脱落的大门。其间砖砌教堂的泥灰已经剥落,十字架已经歪斜。沿途看见的农民都穿着破旧的衣服,骑着瘦弱的小马;一颗颗柳树被人剥下树皮、弄断树枝站在路旁,像一排排衣衫褴褛的乞丐。毛蓬蓬的、瘦小的、显然是饿着的母牛贪心地大嚼着沟边的野草。在可爱明媚的春天里看见这些瘦弱的人和牲畜悲惨可伶的模样,经不住使人想起充满风暴和霜雪的漫长严冬的白色魔影……”这段景物描写,为读者展现出的是当时俄国广大农村的衰败景像,与作品的主题紧紧相连,预示着封建农奴制度的没落。而接下来的一段对春天乡村的描写则预示了改革的觉醒和希望“春天又恢复了它的生机力量,四周已经变成了金绿色。那一切树啊、矮林啊、草啊在暖风的轻拂下柔软地广泛地荡漾;百灵鸟的嘹亮歌声不绝于耳地从四周传来田凫等鸟儿静静地掠过草坡飞去或是唱着歌在在低的草地上盘旋;白嘴鸦在在长得不高的春麦田里昂首阔步,那衬托在新绿上的乌黑很显眼;一会儿它们又藏在变白了的裸麦中间,时不时地从烟雾一般的麦浪中伸出它们的头来……”春天的景色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br></h1><h1> </h1> <h1>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父与子》《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烟》《处女地》从19世纪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他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1883年9月3日屠格涅夫病逝于法国巴黎。<br> (2020年4月16日秦刚于蓉城斋)<br></h1>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