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上次讲到荷兰在公元1624年佔领了台湾,开启了台湾第一个政权,但是统治时间並不长,只有38年。可是从历史上看,在这段短暂的时间里,台湾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荷兰人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宣耀国威”,而是切切实实的利益,为了钱。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自然资源,台湾都是名符其实的宝岛。从地理位置看,荷兰人持此当作转运中心,将中国的生丝,绸缎,南洋的香料,日本的铜银先运到台湾,再转销各处。自然资源方面更为荷兰人带来巨大的利益。到了台湾,荷兰人马上发现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于种植水稻与甘蔗。但是这是需要劳动力的,而相对而言,台湾的原住民无论是人数还是人的素质都远远都不够的,于是近在咫尺,荷兰人就想到了对岸的福建,
人。那时明朝后期政治上一片腐败,民不聊生,而且福建一直是人多田少地方,所以向海上讨生活历来是福建人的选項。但是在这之前,他们不能也不敢到台湾生息,除了明朝政府的海禁之外,主要原因台湾是化外之地,海盗的出没横行与强悍的当地原住民的抵制,再加上海峡的风浪。现在荷兰人用枪炮巳经打开了局面,于是大量的福建人(也有一些广东人)被招来到台湾,估计这段时间内有10万人左右来台湾。真正的第一代台湾的本省人。同时,大陆的农耕技术迅速改变了这里刀耕火种的原始游耕方式。据说台湾的黄牛就是从这时从对岸引进的。荷兰人从眼前的利益出发,当然是一个很明智的举措;但从历史上看,也为以后的事情打下了伏笔,历史真是够诡异的。<br></h3><h3></h3> <h3>除了在种植大米与甘蔗上得到丰厚的盈利之外,荷兰人还看中了台湾漫山遍野的鹿群。台湾天气温暖,草木丰盛,再加上没有很多猛兽(好像只有一些雪豹)天敌,于是这块土地成了台湾鹿(梅花鹿,水鹿等)的天堂。以前只有原住民用弓箭捕猎,能猎杀多少?接下来除了用枪弹火药外,进台的汉人用坑洞陷井来捕捉。我小时候看小人书中经常看到某个大将一不当心中计陷入坑井被活捉,这时用同样办法来对付这些呆头呆脑的鹿群,岂不是完结了。于是据说在这段时间里足足有2百万头鹿被猎杀,从此鹿群在台湾几乎绝迹,真是作孽!荷兰人将台湾产的大米,蔗糖以及鹿皮,鹿脯进行贸易,钱是赚得盆满钵盈。
接下来,西方宗教与文化也随着进来了。尽管时间不长,但是也做了不少事情:开教堂,办学校,建造城市。但年代已久,只有在当年的图片中还能看到,大多都巳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还存在的实物大概只有淡水的红毛城(我巳写过游记)。<br></h3> <h3>
但有趣的是当年为了传教而创造的新文字还能见到。这种称为“新港文”就是把当地人的发音化作罗马字拼音来书写。后来不仅仅用于读圣经,而且还用于买卖的契约和调解文书等等。<br></h3> <h3>翻开历史书,常常会感慨世上事情的变化充满了偶然性。本来不搭界的事情,后来都会牵涉进去。满清在遥远的北方兴起怎么会改变处在台湾海峡另一边小岛的命运?如果沒有明朝消亡,清军入关,台湾可能一直是荷兰的一个殖民地,就像后来的印度尼西亚一样。至少在相当一段历史阶段内,大陆上的统治者对台湾没有大的兴趣。但是历史不能假设,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在公元1662年郑成功赶走了荷兰人,收复(或者说佔领)了台湾。这大家都知道。但是里面的细节,事实上蛮有意思。
讲到十七世纪的太平洋西部,我们肯定会想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当时西方列强的船只穿梭往来,横行霸道。但是不要忘记另外还有一股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中国海盗兼走私商人集团的海上武装。这还得从日本的倭寇讲起,倭寇主要活动时间是在13-16世纪,所谓倭寇,现在历史书已经明确指出了,在早期是日本海盗,但晚期事实上有很多中国东南沿海的不法分子也加入其中,尤其明朝后期海禁,再加上政府腐败等原因,破产的去私商人,沿海贫苦的渔民,以前靠贸易为生的手工业人员及失去田地的贫民也加入进来。在17世纪由于西方势力的加入,以及日本德川幕府的鎖国政策,名付其实的日本倭寇的影响已日渐式微,而取而代之的是上述的这帮中国人。如果情况允许則走私经商,毕竟抢东西要付代价的;但情况不允许即去抢劫商船或者上岸攻城掠地。
其中有一位名叫李丹的中国人,出生于当时的福建泉州府(就人文景观而言,泉州是福建最有看头的地方)。一般不去关注这段历史的人不大会知道这个人物。他出生年月不详,但在17世纪初,他在日本,菲律宾,台湾这一带海域中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西方人称他为“Captain China”(中国船长)。他就是靠倭寇起家的集走私商人与海盗一身的人物,他以日本九州作据点,纵横于这海域一带,有相当规模的船队人员与资金,据说德川幕府上台都受到他的资金赞助。为什么本文要提及这样的人物,他与以后台湾的走向又有什么关系呢?
上一篇已简单地讲到荷兰佔领台湾的事情,其实一开始荷兰看中的是澎湖,因为澎湖一直与大陆有联系,其各方面都已相当成熟,因为如果有个港口能够霸佔对海上贸易肯定大有好处。所以用枪炮巳打进来了,还築了城堡之类的防卫设施。但是,澎湖当时已经是明朝的地方,哪能容得这些红毛家伙自说自话走进来。这时的明朝尽管蛮糟糕,但毕竟是大国,以前郑和下西洋时也是见到点市面的,所以利用地理上的优势,打了几次胜仗。这时刚才提到的李丹出面来作调解(由此能看到李丹当时的权势)。约议就是上篇最后讲到的,荷兰人正式撤出澎湖去佔领台湾。有意思的是,这次历史性会议的翻译是一位通晓中文,日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荷兰文?)的20岁的年轻人,他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
郑芝龙,除了有一个中国小名“一官”之外,还有一个外国名字“尼古拉斯.加斯伯特(Nicolas Gaspard)”。他于1604年也出生在泉州府南安(比伦勃朗大两岁)。他的父亲是个当地的小官,所以也祘是读书人出身。家境贫寒,所以17岁就隨舅舅去澳门经商,所以在澳门学了葡文等外文以及经商的本领,接触到各国商人,并且为了取得外国人信仼,受天主教的洗礼。(本来我只知道他是一名海盗,想像中大概长得五大三粗的样子,还真没想到他原来属于上海话讲的“老克拉”) 2年之后,受舅舅之托去日本经商,这样就结识了上面讲的李丹,并且在日本长崎娶了日本田川氏,一年后在平川岛生下了后来名震天下的儿子,郑成功。<br></h3> <h3>
郑芝龙聪明灵巧,办事干练,又长相英俊,所以深得李丹信任,拜为他的义子,视之为心腹。所以在1624年初,郑芝龙受李丹推荐出任荷兰人在澎湖的翻译及通事。于是就有了上面的一幕。(想想也蛮有意思,父亲帮荷兰人拿到台湾,他的儿子后来又将台湾从荷兰夺回来,历史的因果?)因此荷兰人将政权移到台湾,郑芝龙那时深得荷兰人器重也去了台湾。接下来发生了两件事使得郑芝龙的事业做大了。第一件,过了一年李丹的去世,他的大部分势力財富由郑芝龙控制,第二件,荷兰人鬼迷心窍想出这种坏主意,想利用郑芝龙的海上势力为他们去打击西班牙的商船(前篇巳讲过荷西战争)。这岂不是一种海盗行为。强盗这个东西就像吸毒一样,会上瘾的。郑芝龙当时还年轻气盛,正在想如何发达,既然有洋人支持,当然干得起劲,单单对付西班牙小菜一碟,太小意思了,于是也去福建,广东一带劫掠,反正有荷兰人控制的台湾作基地。将近3年,居然扩大到有上千余艘船,有3万人的部众。这时已是尾大不掉,对荷兰的商船也抢刧起来了,甚至在1627年(荷兰佔领台湾3年之后)还与荷兰干了一仗,郑赢了。这样郑芝龙与荷兰分道扬镳,他必定也须找另一个靠山,正好这时明朝也向他伸来橄榄枝,在1628年他摇身一变,成了明朝的官员,海盗成为捉海盗的官员。开始是“五虎游击将军”后来升至“总兵”。5年之后,1633年可以讲是他人生的可圈之点,也是中国抗击外侮的一个亮点。当时因为种种原因,荷兰人正式向明朝宣战,派了不少战船并联合其他海盗一起向东南沿海进攻。这时这位郑总兵一开始完全用了他私人海军,用自己的钱买了英国火炮,后来也有明朝正规海军加入,在海上大败荷兰海军。
</h3><h3><br></h3> <h3>当时因为日本还处在锁国时期,所以从这时开始,从日本到东南亚一带的海上贸易基本上完全由郑芝龙控制。即便是荷兰,西班牙等船只经过,都要交纳保护金,挂上郑氏旗号,才能安全通过。其通商可达菲律宾,印尼,泰国,柬埔寨等整个东南亚地区,有三千多艘大小不同船只的庞大船队,兵力最多时达20万,有各种人种,汉人,日本人,朝鲜人,甚至有非洲黑人。我以前还真不知道中国还有这么一段历史。这一段时间是郑芝龙一生的颠峯时期,年龄也只不过30岁左右,又做官又经商,也不需要提心吊胆做海盗了。这段时间也是中国东南海上商业贸易的黄金时期,我们以前读历史中讲到的明朝中后期巳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当然指的要比这段时间更早就开始了,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出现了像李贽,汤显祖这些提倡个性解放的人物。有时想想,如果明朝出现一个好点的皇帝,没有以后的满清入关,从中国南方出现的这种资本主义萌芽是不是会开花?可惜,事实上以后也有数次机会,但是都一一被外来的干扰给打断了。恕我啰嗦,写到这里我还想想也蛮有意思的,中国人一旦权力放到民间,所涌现出的聪明才智与能量将是无穷的。李旦,郑芝龙这类人物完全是在沒有仼何官方背景,在一种无任何约束的环境中涌现出来了,居然能达到如此地步,以至于用他自己私人海军来对阵荷兰这样的海上列强,想想堂堂大明皇朝够惭愧的了。当然我是瞎联想,中国近几十年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可不也主要是放松了对人的各种限制(当然也有很多国内外的具体因素。)<br></h3> <h3>功成名就,接下来中国人老一套就要置田造房子和培养下一代。郑芝龙在晋江地区化了3年造了一座豪宅,有意思的是他还没有忘记他是天主教徒,豪宅的前厅名为“天主堂”,当然其他厅都是中国式的“敦仁阁““泰运楼”之类的。儿子郑成功6岁回到晋江这个地方读书,这时海盗的儿子已变成官二代了。<br></h3> <h3>郑成功从小就优秀,14岁就考取秀才,后来又考上贡生。20岁就选拔到南京国了监深造,还是江浙名儒钱谦益的得意门生。如果没有以后发生的天翻地复的变化,老郑可以尽享早年辛苦得来的功成业就,颐养天年;小郑也不必再戎马生涯,可能今后的一生就是常规的仕途经济之中度过,而台湾,在东海的这座在荷兰人管辖之下的岛屿可能就是一年年这样过去,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但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就在郑成功进南京那年(20岁),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杀于景山,清军入关。接下去正如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写的那样:“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整个中国陷于一片残酷血腥的战争之中,而且这场战争要比我在读这些史料之前所想像的时间要长得多,抗日战争进行了八年也够长的了,而郑成功从1644年投入抗清,转而攻取台湾已是1662年,整整18年,从20岁的血性青年到38岁成熟的中年人,这真正是在血与火中成长。在北京被攻破之后,还曾经有过相继三位后明君王,福王,唐王与桂王。不能细讲,只挑主要的。在这段时间里,郑成功一家正是家破人亡。他的母亲田川氏(日本人)在清军攻进福建南安时自缢身亡。他父亲郑芝龙受清朝利诱降清,但是他的部下军队都随郑成功抗清,所以后来清朝见他没有利用价值时,也将他与郑成功几个弟弟一起杀了。20多岁的郑成功接管了他父亲的旧部(强大的海上势力),国仇家恨于一身,臂负着民族的命运誓死与满清作顽强的斗争。<br></h3> <h3>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凭着海上优势,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地区一直成为抗清的据点,是后明政权的有力的支柱,所以后明王朝对郑成功也是十分倚重一再嘉奖,甚至施于他国性“朱”。(事实上,郑成功本来的名字叫郑森。因为后明皇帝非常赞赏郑成功的才华,他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为了表示对郑成功的宠爱,隆武帝将当朝最尊崇的朱姓赐给郑成功,并将原名森改为成功。从这时起,郑森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自是,朝廷内外都称朱为国姓,普通百姓尊称他为国性爷。而“郑成功”这个名字是满清政府叫出来的,以后习惯了也不再改了)在1659年郑成功35岁时曾经一度领兵直捣南京,可惜当时张煌言的另一支部队没有相应配合,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上面我只是讲个大概,事实上其中坚苦卓绝的斗争也蛮感人的。
历史看起来都是些干巴巴的年代与事情,但从中再深入想想有时蛮有意思的。在读这段史料中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郑氏父子在对待清朝有着绝然不同的态度?如果他们一起降清,清朝政府肯定会重视他们的部队,尤其是这股海上的劲旅,估计像当时许诺给郑芝龙的那些王公爵位是可能兌现的,正像后来封吴三桂等人王位一样,当个福建王完全有可能。老郑可能就想到那一招,从他一生经历来看,就是有奶便是娘,那里有好处就往那里走,走得一路顺风。但是对小郑而言,他从6岁开始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有他自己的判断标准。所以从中我感到这里就有一种文化的力量。正像我们年轻时常听到的一句话:“精神可以变物质”,文化,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会起到关键的作用。不管历史上对老蒋评价如何,但他对文化有一种特有的尊重,譬如在抗战时讲的:“国家亡了还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娘希匹全亡了”。这真正是一句名言。对不起讲偏了,回头再讲历史。<br></h3> <h3>又过了2年,1661年郑成功37岁时,南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被吴三桂处死,实质上明朝已经灭亡了。这时郑成功,毕竟是名义上正经八百被賜封姓“朱”的,作为明朝的余脉还在厦门,金门一带坚持,但大势已去,不得不要去寻找退路。正好这时有一位曾经在郑芝龙手下干活的何斌来到了郑成功的帐前。何斌何许人物?当郑芝龙归降清朝后,何斌也一官半职做起捉海盗的营生,但命运不济反被海盗袭击,最后流落到台湾,也加入了基督教,后来成为荷兰人的翻译通事(郑志龙的老勾当),在郑成功与清军打仗时,他曾代表荷兰人与郑联系双方通商事务,尽管他是荷兰人的代表,但他对荷兰人在台湾的所作所为相当愤懑,而且在通商事务上反而偏向郑方面。当时荷兰人发现这些情况后向他追责时,他带了荷在台的军事地图以及各种荷政府有关的经济军事资料投向郑成功。所以这个人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功不可没,而且在收复之后政权的巩固与秩序的稳定也做了不少贡献。
攻取台湾从1661年3月打到1662年2月,大约化了一年时间,郑成功的兵力有2万5千人之多。正是浩浩荡荡,这是历史上少有的东方民族将西方殖民者打敗的一场大胜仗。郑成功名义上是收复领土(当然事实上也是)但当时对郑来说,这是一场搏命的事情。清朝已经巩固了他的政权,集中全国的力量来对付集聚在厦门一带的郑部,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郑最大的优势就是海军,如果得到了台湾,清军当时根本沒有这个条件越海去追击,所以台湾是郑成功的命根子,能不死力去争取吗?在写的时候想到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是否也有点相似。<br></h3> <h3>如果说郑成功的“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境地属“天时”,何斌的出现为“地利”,那么在台湾的汉人就是“人和”。这话怎么说?在这里补充一下前文,当他父亲老郑还在台湾为荷兰人作翻译通事的时候,正值福建一带遇上旱灾闹饥荒,也是荷兰人缺乏劳动力的当口,所以在老郑的协调与帮助下,大批饥民来到了台湾至少付出劳力可以维持温饱的水平。所以他们对郑家有天然的感情。即便是与老郑不搭界的汉人,在文化传统上毕竟与洋人有隔阂之处,更何况当时的荷兰人也不是省油的灯,在剝削与压迫上也不会松手。所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郑成功终于把荷兰人赶出了台湾。台湾,这个美丽的宝岛就此正式成为中国的领土。郑成功忠心耿耿,与外来入侵者(清军)作不屈不饶的斗争,又为中华民族收复了台湾,从各方面看郑成功的名字写入了史册是当之无愧。所以即便后来的清朝(他一生的对手)和日佔时期都对他也是崇尊有加,他的庙宇(台南的延平郡王祠)始终享受供奉。在大陆泉州有他的墓,在厦门鼓浪屿有他的巨大的雕像。
可惜的是郑成功在台湾只有3个多月时间就病逝了,享年38岁。病因有多种讲法,不多述了。巧合的是荷兰占领台湾也正好38年。在郑成功去世之前,因为听到西班牙人在当时的吕宋岛(菲律宾)欺压杀害当地的华人,他非常气愤准备再次远征吕宋,把那里也一鼓脑儿拿下。历史真是充满了许多偶然性!要知以后,且听下回分解。<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