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题记</p><p> 为人师不必把自己看得过重。倘若若干年后,有某个学生提到你,说你曾经给他过影响,便足矣!</p><p><br></p><p><br></p> <p> 在我国,大凡对藤野先生这个名字有点熟悉的人,十之八九是因为读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的缘故。鲁迅用他细腻的笔触,深情描述了留学仙台的那段时光,追忆了藤野先生的行事为人。</p> <p> 鲁迅作为留学仙台第一人, 在仙台受到藤野优待。他不能忘怀藤野先生为他修改笔记,指出他画血管图的错误;他不能忘怀当他想弃医改行时,藤野先生那似乎有点失落的眼神。正因为此,所以当他在深沉的暗夜准备略微”偷懒"时,仰面看见墙壁上照片中的藤野正默默地凝视自己时,便又精神一振,用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来。</p><p> 藤野先生身为老师可谓幸矣!能给异国学子鲁迅以如此影响,不正是老师的价值体现吗?</p> <p> 然而,当我阅读闫晶明著作《鲁迅还在》一书中《一段情谊引发的歧义纷呈( 鲁迅和藤野严九郎)》一文才知道,竟然有人质疑鲁迅笔下浓浓师生情的真实性,以为是鲁迅的一面之词。因为某些专家在梳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历史时指出:当1936年鲁迅去世后,藤野先生在参访中一再表示,鲁迅文章中写的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甚至也不记得临别时送过照片给鲁迅了……因为一边是藤野的淡漠,一边是鲁迅的深情,所以某些人便怀疑鲁迅为文的真实性!</p> <p> 我想,“不记得了”恰恰是藤野先生最真实的表达。从藤野先生的视角看,当年他之所以对鲁迅关照,是因为他尊重一个来自孔子国度的人。再者,鲁迅在医科专门学校学习时,当时有142名学生,他考了68名,中等水平。考虑到鲁迅当年作为医科学生的平常,再加上他和鲁迅30年没有往来,他对鲁迅的印象模糊也在情理之中。以至于,当藤野得知鲁迅已经成为"中国的高尔基”时,甚至一脸的惊讶!那已经是文学家的鲁迅,而不是藤野认识的医科生鲁迅了。</p> <p> 藤野先生作为老师可以只有模糊的鲁迅印象,但这并不影响藤野先生在学生鲁迅心中的地位。鲁迅不能忘记身在异国,遭受歧视时藤野先生给他的种种温暖,以至于会以藤野作为自己暗夜伏案写作的精神支柱。</p><p> 这,就是老师的影响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