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纲知多少

孟陬廿三

普通生物学第六小组 第十周学习纪实 小组亮点✨ 群公告问题 1. 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进化史上的意义。<br>特征: 意义: <p>2. 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开始?</p><p>爬行类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脊椎动物从水栖过渡到陆地生活,在生存斗争中必须解决陆上存活和种族延续这两个基本问题。两栖动抄物初步解决了一些与陆上存活有关的矛盾,但是还必须回到水中繁殖,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水的束缚。因而能否在陆上繁殖就成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古生代石炭末期袭,从古代两栖类中演化出来的一支以羊膜卵繁殖知的动物,从而获得了在陆地繁殖的能力,而且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在陆地运动等方面,均超过两栖类的水平,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动物的原祖,称为爬行类。</p> 3. 简述爬行动物次生腭出现的意义。<br>次生腭(secondary palate)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突等共同形成。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br>作用:次生腭出现使口腔和鼻腔得以分隔,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通道畅通,呼吸效率提高,而且当动物吞食大型食物时仍得以正常呼吸。<br>意义:次生腭的出现从爬行动物出现,鼻孔的后移使口腔内部咀嚼成为可能,不会在咀嚼时食物把内鼻孔堵住而使动物死亡。两栖动物在向陆栖动物进化过程中,食物结构发生了极大改变,陆生的植物不同于水环境中的大多数食物,它们被采食后需要细腻的咀嚼才可以被消化。所以说,次生腭带给两栖动物全新的进食方式——咀嚼,这也是它们继续向陆生动物进化的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4. 喙头目、龟鳖目、有鳞目和鳄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种类或重点野生保护动物。 楔齿蜥 平胸龟 棱皮龟 避役 蓝尾石龙子 钩盲蛇 沙蟒 扬子鳄 5. 简述我国常见毒蛇主要特征及毒蛇咬伤的防治原则。 银环蛇 眼镜王蛇 白唇竹叶青 6. 简述恐龙主要特征、类群及演化历史。<br>主要特征:<br>恐龙的四肢(尤其是腰带)与哺乳类的相似(即可直立在身体下方,能在地面上“高视阔步”地行走或奔跑。一般大小的恐龙(体长几米至十几米)通常步距约2.75~5米,奔跑时可达5~8米;小型恐龙奔跑速度可达35~40公里/小时,较大的恐龙奔走速度可达15~20公里/小时,最慢的仅为3.5公里/小时。<br>多数恐龙为植食性,食量很大,体重数吨至数十吨的蜥脚类每天进食量百余公斤,甚至可达一吨以上,肉食性恐龙的种类和数量较少,据统计,每100只恐龙中,仅有3~5只是肉食性恐龙。<br>恐龙属卵生动物,少数可能是卵胎生。生殖时期,雄性常为争夺雌性而打斗,或是以委婉动听的喉音引诱配偶。卵径80~300毫米,卵壳厚2~7毫米,多借助阳光孵化,少数可能是象母鸡孵蛋那样来孵化。刚孵出的幼小恐龙有的发育比较完善,能自由活动;有的则发育不全,软弱无力,需由母体细心照料及喂养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独立生活(如鸭嘴龙类因之又被称为“慈母龙”)。恐龙的寿命一般为几年至几十年,少数可长寿。<br>腰带有臼窝,Ⅱ~Ⅺ枚荐椎愈合;四足或二足直立在身体下方,趾骨着地行走,趾指端有爪或蹄3~5个;皮肤粗糙,被有鳞片或骨质甲盔;属变温动物,卵生(少数可能卵胎生);大多具牙齿,多为植食性,少为肉食性;头骨的结构与鳄类相似。<br>主要类群:<br>一、蜥臀目(蜥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骼骨、坐骨和耻骨三者间的结构形式与其它爬行动物相似,即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带。下分两个亚目:<br>(一)兽脚亚目:霸王龙、恐爪龙、跃龙、细颈龙等。<br>(二)蜥脚亚目:梁龙、雷龙、禄丰龙、马门溪龙等。<br>二、鸟臀目(鸟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骨骼结构形式与鸟类相似,耻骨指向后方,即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带,另外还具有前齿骨和颊肌。下分五个亚目:<br>(一)鸟脚亚目:禽龙、鸭嘴龙等。<br>(二)角龙亚目:原角龙、角龙、鹦鹉嘴龙等。<br>(三)甲龙亚目:结节龙、棘龙、甲龙等。<br>(四)剑龙亚目:剑龙等。<br>(五)钟头龙亚目:肿头龙等。 演化历史: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文章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745748179883077&wfr=spider&for=pc 7. 查阅文献并结合相关实例,讨论爬行动物起源于演化。 文献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LAST2016&filename=1015709944.nh&v=MjUzNDlEaDFUM3FUcldNMUZyQ1VSN3FmWStkb0Z5amdWcjNBVkYyNkc3UzRGOWpJcTVFYlBJUjhlWDFMdXhZUzc= 学习感想 贝雪怡 <p>学习时长:</p><p> 周三下午 幕课学习 两小时 </p><p>周五早上 小组讨论一个半小时 </p><p>周五晚上 课本学习两小时</p><p><br></p><p>学习感想 :</p><p>爬行纲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分区,接下来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更多生物种类,这需要我们完善好之前学过的知识,做好预习工作。更加努力,更加刻苦,加油!</p> 吴一阳 <p>学习时长:</p><p>4.15晚上 慕课学习2小时</p><p>4.16上午 慕课学习3小时</p><p>4.17上午 小组讨论1个半小时</p><p><br></p><p>学习感悟:</p><p>这周学习的爬行动物是陆生脊椎动物的开端,标志着动物正式开始在陆地生活,这个过程中,羊膜卵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p> 涂梦灵 <p>学习时长:</p><p>PPT、视频 2小时 </p><p>笔记一小时 </p><p>书本1小时</p><p> 讨论2小时</p><p><br></p><p>学习感悟:</p><p>本周学习了爬行纲。生活中都说蛇是冷血动物,我还以为蛇的血是冷的意思,学习后才知道冷血动物是变温动物的俗称,意思是蛇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改变。在学习的过程中查阅了蛇的相关资料,发现有些蛇颜色艳丽,却只是一种保护色,本身并没有毒。</p> 张译文 <p>学习时长: </p><p>慕课学习2h </p><p>云课堂学习1.5h </p><p> 教材1h</p><p>参与讨论1.5h</p><p><br></p><p>学习感悟:</p><p>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生物学习起来更加顺利,但我觉得我还应该多看看习题。</p> 夏润琳 <p>学习时长:</p><p>周三下午两个半小时慕课</p><p>周四上午三个小时慕课+云课堂</p><p>周四晚上一个半小时看书</p><p>周五上午一个半小时小组讨论</p><p>周五下午一个半小时思维导图</p><p><br></p><p>学习感受:</p><p>越来越觉得大自然非常神奇,各种动物的进化、演化过程都想要更深入的了解。小组讨论大家也都非常积极,脑洞也很大,提出问题也都利用各种途径去找寻答案,学习过程很充实有趣</p> 小组问题 1、爬行纲与两栖纲进行比较,有什么进步性特征?<br>(1) 出现羊膜卵,在胚体之外出现羊膜、绒毛膜、尿囊膜<br>(2)在外形上,四肢较两栖类强健,颈部外观明显,尾发达。颈部发达由颈椎的数目决定,爬行纲的颈椎有多枚。<br>(3)皮肤高度角质化,体表具鳞被,皮肤干燥缺少腺体;而两栖纲皮肤轻微角质化,富有腺体;相比较,爬行纲不在需要用皮肤进行辅助呼吸,而且进一步减少了体内水分的散失。<br>(4) 在骨骼上:<br>a:颈椎具有多枚,导致外形上有了明显的颈部,有了寰椎和枢椎的分化,提高了头部和躯体的运动性; <br>b:躯干部具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加强了保护并协同呼吸动作的完成;两柄纲有不发达的肋骨,不具有胸骨<br>c:很多种类具有颞孔,具有单一枕髁,两栖纲没有颞孔和两个枕髁。<br>(5) 肌肉系统:躯干肌和四肢肌均较两栖纲进一步复杂化,出现了肋间肌和皮肤肌,肋间肌调节肋骨升降,协同腹壁肌肉完成呼吸运动。皮肤肌节制鳞片活动,在蛇类尤其发达。<br>(6) 消化系统: <br>a:牙齿进一步进化,分化为端生齿、侧生齿和槽生齿。龟鳖类有角质鞘齿<br>b:口腔腺发达,具有润湿食物、有助于吞咽的作用c:出现了盲肠,在大、小肠的交接处,与消化植物纤维有关<br>(7)呼吸系统:呼吸器官都为肺,但两栖纲还有多种辅助呼吸,泡状肺,为咽式呼吸,而爬行纲是囊状肺,为胸腹式呼吸;是通过肋间外肌收缩使胸腔变大,吸入空气,肋间肌收缩,胸腔变小,压力变大,呼出废气<br>(8)循环系统: a:两栖纲的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四部分组成,心室不分开;而爬行纲由静脉窦、心房和心室3部分构成,动脉圆锥退化,其中鳄类的心室完全分隔。<br>(9)排泄系统: a:两栖纲排泄的含氮废物为尿素,爬行纲则为尿酸,尿酸对睡的需求量最少,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水分的散失;某些爬行类具有盐腺,一种肾外排泄器官。<br>(10)神经系统: <br>a:大脑更加发达,出现新脑皮<br>b:大多数种类开始具有12对脑神经<br>(11)感官: <br>a:嗅觉更加发达,开始具备嗅黏膜,犁鼻器更进一步发达<br>b:听觉:出现了外耳道<br>c:具有红海外感受器,可感知环境温度微小的变化<div><br></div><div>2、间脑顶部的顶体是什么,其主要功能是什么?<br>间脑的顶部有发达的颅顶体,在很多爬行类(原始类型)发展成为具有感光功能的顶眼,与变温动物更好地利用日光能有关。<br>顶眼,指的是低等脊椎动物头顶用于感知光线明暗的一种器官,其结构、功能均与松果体相类似<br>例如:楔齿蜥有第三只眼,这只眼被称为顶眼,属于上丘脑,由松果体的一部分(副松果体)特化而成。其主要结构有晶状体,角膜和视网膜,其中顶眼的视网膜和脊椎动物正常眼的视网膜很不相同,和章鱼类生物的视网膜倒是同源。顶眼没有成像能力,其主要作用是感光,然后信号刺激松果体,调节松果体对退黑色素的分泌,进而调节昼夜节律和体温。<br></div><div><br></div><div>3、古脑皮、原脑皮、新脑皮的概念和区别?<br></div> 1、古脑皮:鱼类和两栖类大脑半球的脑皮为古脑皮<br>是大脑顶部的上皮组织; 古脑皮由神经细胞构成,为嗅觉中枢。灰质位于内部靠近脑室处,白质包在灰质之外。在哺乳类中退化为梨状叶。<br>2、原脑皮:出现于两栖纲<br>原始脑皮主要由嗅神经细胞组成,专门起嗅觉作用,白质(神经纤维)在半球的表面,灰质(神经细胞的胞体)在深层。这一阶段的灰质分为3部:位于脑顶部外侧的为古脑皮,新出现的原脑皮位于脑顶部内侧,神经细胞已开始由内部向表面移动,原脑皮和古脑皮皆是和嗅觉相联系:第三部分为位于腹侧的纹状体。<br>3、新脑皮:在爬行动物中首次出现,并在哺乳动物中高度完善<br>新脑皮是由侧脑室外壁的神经物质生长而成,并包围着初生脑皮层(原脑皮),原脑皮的残余称为海马,在侧脑室内,仍为嗅觉中枢。大脑皮层由发达的新脑皮层构成,它接受来自内全身的各种感觉器传来的冲动,通过分析综合,并根据已建立的神经联系而产生相应反映。<div><br></div><div>4、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进化史上的意义<br></div><div>(该问题在群公告问题的解答中有详细阐述噢)</div><div><br></div><div>5、蛇在被斩首后蛇头还会有一段时间的挣扎,为什么蛇头能挣扎十几分钟甚至一个小时,而有些动物只能挣扎很短时间<br>被砍掉的蛇头在短时间内还是具备咬人能力的,但这只是它们最基本的神经反射,跟报复心理无关。<br>且不说活着的蛇有没有“报复”这么高级的认知功能,面对一个刚断的蛇头,把手伸到它面前,他可能会咬;给它一截树枝,它可能会咬,给它一根钢管,它也可能会咬,就算把它自己的尾巴递给它,它一样能下的了嘴。所以,跟报复没有任何关系。<br>有关系的是爬行动物的种族特性,其一是神经分布广,其二是代谢慢。以人类为代表的哺乳动物,神经大量集中在脑部,大部分动作需要大脑下指令才能做出来,所以头没了,身体也就蹦跶不了几下了;而细胞代谢快,脑部需要太多能量,所以一旦没有身体的血液供应,分分钟也敢死给你看。<br>而蛇一类的爬行动物,全身的神经分布要广得多,也就是说,很多动作不需要大脑的指挥也能做得出来,所以即使头断了,身体仍然能扭个几分钟甚至几小时;细胞代谢慢的好处在于,即使没有血液供应,神经细胞一样能活很长时间。神经细胞的存活就保证了,断掉的蛇头仍然具备咬东西和毒液注入这个基本的神经反射能力。<br></div> 小组遗留问题 <p>1.为什么喙头目仍然保留脊索呢?</p><p>锥体双凹型,保留脊索</p><p>进化的方向不同,其他部位进化了,脊索没有进化成为脊柱。</p><p>猜测:脊索已经能够满足生活需求</p><p><br></p><p>2.爬行类动物齿的着生方式是和其自身的食性有关吗?若不是,那和什么有关系。</p><p>爬行动物不全是食肉,也有素食主义者</p> 新的一周 要继续加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