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瑰宝•敦煌莫高窟(西行记4)

米兰盈盈

<p>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茫茫戈壁中一处亮丽的绿洲。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商旅使团在这里驻足,再出西域、入中原。</p><p>(图片为莫高窟石室宝藏牌坊,位于敦煌城至莫高窟公路终点处的大泉河西岸。牌坊另一面则是三危揽胜题字。)</p> <p>  一千六百多年前,从三危山的河谷中,涌出各股泉水汇流而下。大泉河(原宕泉河)水碧波荡漾,河边成片的白杨林映衬着蓝天白云,气候宜人。这里距当时的交通要到道不远,适合开窟修行。</p> <p>  敦煌莫高窟的地质结构属于第四世纪酒泉系沙砾岩,适合开凿石窟。</p> <p>  三月的莫高窟前,蓝天映照下的大泉河结着厚厚的冰,河边的挺立着高高的白杨树,行行排排。这个季节来这里参观的人不多,一派宁静祥和。</p><p><br></p> <p>  我们几位来自内地朋友们兴致勃勃的踏上中国西域的土地,是为探访千年瑰宝敦煌莫高窟而来;是为仰望千百年中华文化艺术而来;是为触摸千百年遗存在莫高窟的精彩壁画、彩塑而来;是为聆听祖先生动的哲理学说而来;是为感知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留下的灿烂而来。</p><p>(上图为蓝天下的白杨树林中我们的朋友们)</p><p><br></p> <p>  专攻佛教题材创作的现代画家净莲,多年来深研宗教绘画之传统,其心至诚表现于画作之中。净莲作品(1)</p><p><br></p> <p>  或许,潜心修佛的乐僔不曾想到,他这一凿,竟雕刻出一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他这一凿,竟创造了一个流经千年的文化圣殿。</p><p>(上图为同行的朋友在莫高窟牌坊的留影)</p> <p>  ●千年锤音</p><p> 公元366年的一天,敦煌鸣沙山东麓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那是莫高窟开崖建窟的第一声锤音。发出这声回响千年锤音的人,正是被誉为莫高窟创始人的乐僔。</p><p>(上图片为同行的朋友在敦煌留影)</p> <p>  此后,莫高窟的开窟造像兴盛起来,山麓断崖上凿壁开窟的声音历经10个朝代,千年绵延不绝,无数后来者在前临宕泉河、东向三危山的鸣沙山东麓的南北两区断崖上,鳞次栉比地开凿了各种洞窟。</p><p><br></p> <p>  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体。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典范,而且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画卷,被誉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沙漠中的美术馆”。</p><p>(上图为同行的朋友在莫高窟牌楼前的留影)</p> <p>  735座洞窟、2000多尊造像、4.5万平方米的壁画……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至今仍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有人说:敦煌的风都是艺术的。</p><p>(上图片为我们同行朋友在莫高窟牌坊前留影)</p> <p>现代画家净莲的作品(2)</p> <p>●400多年苦难</p><p>越是美丽的就越是脆弱。</p><p>(上图为同行的朋友在莫高窟牌楼前的留影</p> <p>  1524年,明朝政府下令封闭嘉峪关。敦煌从此沉寂,莫高窟400多年无人看护,大量洞窟坍塌毁坏。</p><p>(上图为我们同行朋友)</p> <p>  1900年5月,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里边藏有从公园4—14世纪历代文物五六万件,这是我国20世纪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除汉文写本外,藏文、梵文、怯卢文、粟特文、古河阗文、回鹘文等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并有绢本绘画、刺绣等美术品。写本中除大量佛经、道经、如家经典之外,还有史籍、账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p><p> 1905年10月,俄国人奥勃鲁切夫赶至莫高窟,以五十根硬脂蜡烛为诱饵,换得藏经洞写本两大捆。</p><p><br></p> <p>  1907年3月,听说藏经洞消息的英国人斯坦因迫不及待地赶到敦煌,以四块马蹄银(约二百两)从王圆箓处换得写经200捆、文书24箱和绢画丝织物5大箱。</p><p> 此后,西方窃贼强盗接踵而至: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大谷探险队成员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奥登堡、美国人华尔纳……数万卷文物又陆续流失到十余个国家。</p> <p>现代画家净莲的作品(3)</p> <p>  清朝官员这才懂得了敦煌文物的重要价值,但他们考虑的不是如何保护,而是千方百计地窃为己有。一时偷窃成风,敦煌文物流失严重。</p><p>(上图为莫高窟精美壁画)</p> <p>  1910年,清政府决定将剩余的敦煌文物装满6辆大车运往北京保存。然而,一路隐匿盘剥,移交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了18箱,仅8000多件,是出土时的五分之一,且大多已成残页断篇。</p><p>(上图为莫高窟精美壁画)</p> <p>●&nbsp;迎来新生 保护迫在眉睫</p><p>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著名油画家常书鸿任所长。莫高窟终于结束了无人管理、任人破坏偷盗的历史。</p><p>(上图为莫高窟精美壁画)</p> <p>  初到敦煌时,石窟的惨象令常书鸿倍感辛酸。他义无反顾地干起了既非艺术又非研究的石窟管理员工作。条件艰苦,同去的一些人先后弃他而去,就连妻子也以去兰州治病为名出走。</p><p> 一年后,又一次晴天霹雳,教育部命令撤销敦煌艺术研究所,将石窟交给县政府管辖,经费停止拨给。常书鸿的学生们无奈离去,他却选择了坚守。四处求援后,他终于解决了经费、编制等问题。他把自己一生献给了敦煌,被誉为敦煌的守护神。</p><p>(上图为莫高窟精美泥彩塑)</p> <p>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敦煌莫高窟,1950年文化部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并针对莫高窟壁画和彩塑病害、崖体风化和坍塌、风沙侵蚀等严重威胁文物安全的问题,开始了初步抢救性保护。</p><p>(上图为莫高窟精美泥彩塑)</p> <p>现代画家净莲的作品(4)</p> <p>  1954年,文化部特地拨款,在莫高窟第一次安装了电灯,为长期在戈壁深处工作的第一代“莫高人”送去光明;</p><p> 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上图为莫高窟45窟盛唐精美泥塑)</p> <p>  改革开放后,莫高窟的面貌焕然一新:编制扩大、人才汇聚、条件改善。</p><p> 1987年,莫高窟成为中国第一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地。</p><p>(上图为莫高窟45窟气定神闲的自在菩萨精美彩泥塑)</p> <p>  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这意味着80年前出走的敦煌学已经回归故里。此后,在中国学者辛勤努力下,“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得以逐渐改变,现在国际学术界已经公认中国是敦煌学研究的中心。</p><p>(上图为莫高窟精美壁画飞天)</p> <p>释迦牟尼涅槃窟(148窟)</p><p> 建于&nbsp;盛唐&nbsp;(705~781)。&nbsp;&nbsp;据前室《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载,此窟是李大宾于盛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开凿。&nbsp;这个窟的形状类似于民间的棺材,这是涅槃窟独有的样式。涅槃是经过多年修行,终于摆脱生老病死的轮回,达到一种寂静永恒的境界。(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卧佛长15米,佛右胁而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上。衣纹柔软,随身体起伏而变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态。涅槃卧像后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七十二身(经西夏重修)。西壁绘有莫高窟规模最大的《涅槃经变》。&nbsp;南北壁佛龛内原塑如意轮观音和不空绢索观音,已毁。现存清代塑造的过去佛和未来佛。窟顶为盛唐时所绘千佛,虽经一千二百多年仍色彩鲜艳。&nbsp;东壁门南北两侧分别绘《观无量寿佛经》和《东方药师变》,规模宏大,尤其是殿堂、角楼、院落、回廊、水榭等建筑结构复杂,布局严谨,绘制精细,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前室现存中唐塑造清代重修的二力士、二天王、二狮子。&nbsp;</p> <p>现代画家净莲的作品(5)</p> <p>●走向未来</p><p> 今天的莫高窟,凭借科技手段和文化创意“活起来、传开去”,正释放更耀眼的光芒。</p><p> 在莫高窟15余公里外,有一个形似沙丘、又如流水的土黄色流线型建筑。这是</p><p>2014年建成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在这里,游客犹如置身飞船,观看球幕电影,感受着数字敦煌的神奇。游客也因此有序分流,有效降低对石窟的不利影响。</p><p>(上图为同行的朋友在莫高窟九层楼的留影)</p> <p>  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工程,是樊锦诗1998年起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17年间做成的一件大事。“洞子看坏了绝对不行,不让游客看也不行。”为了让莫高窟“延年益寿”,甚至“容颜永驻”,樊锦诗与敦煌研究院的同仁们不断探索。</p><p> 一方面是对文物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的科学保护。他们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文物专项保护条例和保护总体规划,让莫高窟有了专项法规的“护身符”。同时,分析研究塑像、壁画的制作材料和病害机理,保护修复了大量彩塑壁画,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保护规范。比如通过综合防治风沙体系,使莫高窟的风沙减少了75%左右。</p><p> (上图为同行朋友在莫高窟九层楼前的留影。)</p> <p>  莫高窟九层楼依山而建,高耸飞檐,这座艺术殿堂是莫高窟标志。我们走进九层楼,与莫高窟亲密接触。一进入莫高窟,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这个洞窟里的最高建筑。也是莫高窟的第96窟,人们习惯上称"大佛殿"。这座大佛记载的修建年代为唐朝年间,所以弥勒菩萨的造像非常丰盈圆润,典型的唐代风格。据说当时武则天当政,为了让巩固自己的九层楼&nbsp;帝位,就对民间宣扬自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当时的造像我们如今看起来还能发现有很多女性特征,这就是当时时代背景所影响的。</p><p>(上图为同行朋友在莫高窟九层楼的合影)</p> <p>  另一方面,开拓性地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以数字化的方式“永生”。他们建立了敦煌石窟数字档案,完成了敦煌石窟135个洞窟的数字化。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图像及虚拟漫游体验节目正式上网;2017年,“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正式开通。全球网友都可登录欣赏石窟内部文物的高清图像,还可以进行VR虚拟现实体验。</p><p> 敦煌,再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敦煌。敦煌,正在成为世界的敦煌。</p><p>(上图为同行的朋友在敦煌留影)</p> <p>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表示,今后,要充分发挥敦煌研究院在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重要影响力,继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丝路沿线国家文化资源共享,联合建设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文物保护和文化弘扬基地,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贡献。</p><p>(上图为同行朋友在莫高窟牌坊的留影)</p> <p>感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敦煌莫高窟自公元366年乐僔行走在鸣沙山附近思维禅定的那一瞬,决定开凿第一个洞窟起,经过长达千百年的修建,这座雕刻千百年的石窟建筑群向世人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国、古印度、古希腊、中亚文明四种古老的旋律,在这里汇成了千古绝唱。无数虔诚的心曾踏上这条路途,朝圣着这片荒芜当中的精神家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莫高窟壁画、彩塑,由历代艺术家、画匠、书匠呕心沥血,用如椽之笔绘制而成的美丽神奇的传说:有佛和菩萨的尊象画,有佛本身和因缘故事画,有各种经变画,有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它所涵盖的内容,不仅限于佛教,而且涉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无所不包,博大精深。</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莫高窟经历战火纷飞,灭佛的萧条,饱经沧桑奇迹般的留存至今。那融入慈悲的微笑,那在思维与线条流动乐章,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重见昔日永恒的时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敦煌莫高窟历史中的人们,无论是否留下姓名,他们对岩壁献上的旋律,如今仍然在空中回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莫高窟壁画、彩塑绚烂无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千里寻觅探访一眼千年。</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2年3月拍摄</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4月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