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初心,我爱一中(89)

张桂英

<p> 一朝忆起思如潮</p><p> (三)</p><p><br></p><p> 难忘一中图书馆</p><p> 在一中,另一个使我难以忘怀的地方便是学校图书馆。</p> <p>  下图是五十多年前的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大门口。</p><p> 从大门进去,再进入迎着大门的办公区大门直行右边就是图书馆。</p> <p>  从学龄前,我就开始看童话小人书,那时同我家住一排房的一位小朋友,因腿打石膏不能走动,妹妹常去她家陪她玩,我也断不了的去她家玩(那时我5岁左右)。她家里有许多童话小人书,她爸爸常给我们读书中的故事(中年后同学们聊天时,得知当时她父亲是党校的校长),她父亲不在时我们就自己看画面,由此养成了我爱看书的习惯。从小学二年级起,我感觉自己认识的字不少了,就自己看书,不认识的字蹦过去,大概能读懂书中的意思。那时北京小学低年级每天上五节课,上午三节,下午两节,六零年时有一段时间搞劳逸结合,下午不上课。那时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放学时从学校回家的路上有许多小人书地摊,一分钱一本,厚的二分钱一本,我常常在地摊上一看就看到收摊。那时我们宿舍差不多谁家都有几本小人书。有时母亲去邻居家办事带着我,只要看到小人书就不管不顾的看起来,直到母亲要走了,我还不舍离开。</p><p> </p> <p> 升入一中后,一中的图书馆让我非常喜欢。记得第一次去图书馆借书时,里面的书之多叫我吃惊,去的次数多了我了解图书管理工作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门科学。这个系统既复杂又简单实用,它涉及到图书的防盗、检索、在馆情况、归还情况,图书的序列等等。这些对我启发很大,让我终身受益。它让我知道了做事情要注重效率的提高,注意统筹安排,合理分配,以求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 <p>  在图书馆我借过许多书,从一开始的民间故事、十万个为什么逐步到长篇小说、历史小说、人物传记、百科知识等等,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只要喜欢就借来看,特别是初一第二学期后半段时间即一九六六年春夏之前,学校停课至图书馆闭馆那段时间看了许多书,几乎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小说都看了个遍。当时我才十二、三岁,看小说不懂联系历史背景看,主要是看故事情节,看热闹。除流行小说外,记忆比较深刻的有作者艾明之的长篇小说《浮沉》和《火种》。《浮沉》后改编成电影《护士日记》,主人公是简素华(王丹鳯饰),电影主题歌是“小燕子穿花衣……”,简素华是一个积极为祖国建设服务,有理想、有追求的女护士。还有《生命的火花》(作者不记得了),主要也是描写年轻人不怕艰苦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故事。陆柱国写的《踏平东海万倾浪》描写一九五五年一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三军部队一举攻克江山岛的故事。电影《战火中的青春》是其中一个插曲……</p><p> 虽然那时处于懵懵懂懂的时期,但是当我参加工作后再读中国社会史和中国革命史时,与那时的书中情节对接起来,使我对中国近代和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和社会生活知识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 以后,我一直保持着爱看书的习惯,这个习惯对我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p><p><br></p> <p>  读书不仅使人明智、明志,读书还可以提高人的人文素养,读书使我受益无穷。</p> <p>  注:除最后张外,均来自校友群美篇和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