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关羽亦称关帝、关王,故城民间俗称关公、关老爷,关羽崇拜比金龙四大王崇拜要深厚久远得多。从三国时期号称“万人敌”的勇将,到地位凌驾于历代所有武将之上的“武圣人”,再到芸芸众生顶礼膜拜的“协天大帝”,关羽崇拜遍及海内外,其影响持续千余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十分独特的景观。在中国历史悠久又形式多样的人格神崇拜中,只有对“万世师表”孔子的崇拜可以与关羽崇拜相提并论,而在其影响的广度上,关羽崇拜又明显地超过了孔子崇拜。这种现象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p><p> 真正将关羽由人推崇为神的,始于宋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由于外虏压境,兵戈纷乱的社会环境,使关羽作为忠臣的形象受到朝廷的推崇,以其昭示天下臣民。宋徽宗、宋高宗先后加封关羽称"武安王"。</p><p> 明代,因《三国演义》故事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关羽作为“忠诚信义”的豪杰典范而进一步深入人心。明万历二十三年(1594年),明神宗赦封关羽为“三届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天启、崇祯年间,由于内祸外患的迫急,明统治者更加祈求神灵的庇护。因而,一次次抬高关羽的地位,甚至将他与“万世师表”孔子相提并论。希望他“协天护国”,“伏魔荡寇”。由此,“关帝”的称号正式登上了封建朝廷的政治殿堂。</p><p> 清代统治者对关羽的崇祀有增无已。顺治九年(1652年),封其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又加封为“忠义神勇灵佑关圣大帝”,嘉庆十九年(1814年),又在乾隆封号上加“神勇”二字,咸丰年间,又陆续赦加“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等,到光绪五年(1879年),清朝历代皇帝加封给关羽的封号已达24字,称“忠义神武灵佑神勇威显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由于宋元明清王朝数百年地竭力营造,关羽由人变成了神。再加上明清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故事对关羽的渲染,终于将其塑造了上可协天护国,下可型范世人,又能消灾禳福、招财利市的多功能的尊神。这样的神祗,无论帝王将相,平民商贾,人人皆敬奉。因而,其在社会的影响也就广泛而深刻。</p><p> 故城民间关羽崇拜十分普遍,家家户户在大门口内的影壁墙正中设有关羽神龛,逢初一、十五上香礼拜,虔诚祷告。</p><p> 故城民间关羽崇拜的兴盛,除了历代王朝的不断标榜和竭力营造之外,还有来自民间社会的重要因素。</p><p> 1、故城是大儒之乡,“忠义诚信”观念早已是故城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故城百姓历经兵燹与灾荒,人们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特别推崇忠诚与信义。有了忠诚与信义,可团结一心,共度厄难,共抗天灾人祸。因此,故城民间形成了“尚武重义守信”的民风,这样的民风正与关羽的神格精神相契合,也正是关羽崇拜在故城盛行的深厚文化心理基础。</p><p> 2、故城百姓半数以上为山西移民。据史料记载,明初,由于战乱频仍,北方地区缺少人丁。当时的故城,人烟稀少,十分荒凉。明代文学家孙绪记述他祖父的情景:“居民鲜少,或百里无炊烟,草木蒙翳,虺蛇虎豹白昼食人于路。”因此,明洪武年间朝廷便开始从人烟较稠密的山西向河北、山东一带移民。“南有洪洞大槐树,北有马邑圪针沟”,是对明初山西两个移民集合点的形象概括。山西移民就是从这两个地点集结出发,踏上漫漫移民路的。他们背井离乡,被安置到满目荒芜的异乡。深深的思乡情结,使他们更加崇拜故乡先贤。因此,故城的山西移民家中都供奉着关羽的神像。这既是他们故乡情愫的寄托,也是山西移民借以联乡谊,敦亲情的纽带,还是他们在异地他乡谋生的乡土保护神。遍布故城的山西移民,将关羽崇拜撒遍故城大地,融入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p><p> 3、明清时期,大量山西商人来故城经商,更给故城的关羽崇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山西商人以自己的信仰方式和信仰理念,为故城关羽崇拜增添了新的文化任何内涵,他们为发展故城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精神文化冲击。山西商人对关羽的崇拜,比任何人群都要功利和虔诚。他们将关羽视同身家性命的保护神,每个山西商人的店铺里,都能看到关羽的神龛或塑像,关羽崇拜成了山西商家的标志。山西商人的关羽崇拜,不像历代官府所倡导那样,从政治、军事角度崇信,而更多的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去祈祷和供奉,他们是把关羽看作招财进宝的财神来崇奉的。</p><p> 山西商人在郑口、河西街均建有山西会馆,奉祀关羽。会馆建得“宏阔壮丽”,气势雄伟的大门上方悬挂着蓝底描金的“协天大帝”竖匾,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关帝爷是这座“宏阔壮丽”会馆的正神。会馆既是山西商人休息宴享之所,也是他们慰藉心灵的精神驿站。在会馆里,山西商人通过祭祀、聚会、唱戏等活动来表达对关羽的信仰,以求护佑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山西商人通过会馆这一物化的形式将商业文化融入了传统的关羽信仰之中。</p><p> 故城县旧治故城镇弦歌巷北首护城河西岸旧有关帝庙一座。它与奉祀孔子的文庙相对应,奉祀关羽的关帝庙亦称武庙。明隆庆初,县令李绍先建,万历六年,县令蒋伦立碑。清道光年间,县令陈述重修。旧为泥塑像,后邑民冯修募资铜冶铸其肖像。正殿前檐下悬挂着刻有“大义参天”四字巨幅匾额,既是对关圣大帝的高度评价,也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人格目标。关羽半身铜像,头戴镏金冠旒,身着刺绣滚龙袍,关平、周仓分列左右,庄重、威严,俨然帝王形象。民间视关羽为“全能神”,他既是一位勇冠三军的勇将,也是招财利市的财神,还是护佑平安的守护神,同时还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在故城民间,就有关帝爷“祈雨”的习俗。逢久旱不雨,人们便将关帝爷半身铜像抬到南门外运河畔,举行“祈雨”仪式。仪式庄重而虔诚,备丰厚的祭品,着统一的服装(祈雨队伍头戴柳条编的帽子,身穿蓝色马褂),排着整齐的队伍行进。鼓乐齐鸣,行三拜九叩大礼,祈求关老爷显灵,上天降甘霖。据说,只要关帝爷眯缝的眼睛睁开,天就会下雨。只要天不下雨,仪式就一直持续下去,“祈雨”者在烈日下任凭灼烤,直到天降甘霖。殊不知,这不过是“祈雨”者的一厢情愿。20191206写20200416改</p> <p>故城关帝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