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大年河上游,八面山(侗语“精蕊”)南麓,坐落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山区集镇—洞头。洞头村是洞头镇人民政府驻地,洞头镇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部,北与贵州省从江县斗里镇交界,是融水苗族自治县乃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大门。 洞头为侗语“统蔸”的汉音译,简称“统”,也有称“统弄”的(弄为侗语深山老林之意)。“统蔸“的地名来历,据说是洞头位于古代“溪峒”(侗族聚居地)其中一峒的源头或上头而得名。也有人认为,洞头四面环山,中间因三条河流交汇而形成的冲积小平原,形似打谷的谷桶,侗语称“通”(音),后演变为“统”。但不管来历何意,“统蔸”即表示洞头自古为深山老林之地,人迹罕至,是野生动物曾经的乐园。 洞头地形为三条河流交汇而形成的冲积小小盆地,四面环山,东西长约1800米,南北宽约50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合1500亩)。盆地中间甲朵河与高安河先行交汇,往下700米后又以岑碑河交汇(交汇处海拔250米),形成大年河洞头河段。洞头因河闻名,两岸风光无限,景色迷人,人称“小榕江”、“水镇”。 洞头河两岸分布四个侗族村寨,北岸有彩林、平城屯,南岸有寨登、寨顺屯(镇政府驻地),2019年末常住人口 四千多 人。洞头四寨是近代“五百洞头”的主体。清末至民国初称“五百洞头”,民国期间隶属融县安太区(乡),新中国成立后仍属安太区,1959年从安太分离出来,洞头始成乡(镇)建制。 据传最先迁居洞头的是彩林梁姓、潘姓先民,潘姓先民据称于明末清初从贵州黎平县中朝镇潘老厂、从江小黄迁来。几乎同时贾姓先民从湖南靖县迁到寨顺居住。后来寨登有梁姓、韦姓先民,平城有韦姓先民陆续迁居,繁衍至今。 侗族先民到达洞头后,开荒造田造地,引河(沟)水灌溉农田,逐步使洞头河流两岸形成千亩良田,解决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问题。但由于自然灾害频繁,耕作粗放,收成极低,村民往往难以裹腹,历年都有逃离家园者。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洞头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变化尤为明显,特别近年来,在党民族政策、扶贫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洞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撤乡改镇配套项目、新区建设项目、小河流治理项目、彩林屯的“美丽柳州”乡村建设综合示范村建设项目等等陆续开工。此外,洞头还是一个长寿之乡,目前乡村振兴逐渐拉开序幕,随着罗城至洞头二级公路的开通,广西融安至贵州榕江高速即将修建,洞头的交通状况得到大大的改善,洞头正着力打造成为融水—黔东南—大桂林旅游圈中转站和特色康养旅游小镇,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洞头将迎来脱胎换骨的大变化,这颗桂北明珠将更加璀璨。(文:梁也直 图:梁志成)</b></p> <p>洞头全景视频</p> <p>洞头全景</p> <p>洞头全景</p> <p>洞头一隅</p> <p>远眺洞头</p> <p>平罗梯田</p> <p>平城</p> <p>正看洞头</p> <p>洞头夜色</p> <p>甲提梯田</p> <p>老寨梯田</p> <p>金秋甲提</p> <p>美丽村屯——彩林</p> <p>彩林河风光</p> <p>夕阳下的甲烈</p> <p>融水最大的鼓楼坐落于此</p> <p>洞头三河汇聚于此</p> <p>洞头大桥</p> <p>平城旧照</p> <p>远眺元宝山日出</p> <p>一心村大宜三寨</p> <p>滚岑村</p> <p>响水洞瀑布</p> <p>三岔石柱</p> <p>侗族修建木楼</p> <p>甲朵高埂苗族民居</p> <p>洞头除夕之夜</p> <p>鸟瞰洞头</p> <p>即将修建的融安至榕江高速公路示意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