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提 高 生 命 的 质 量</p><p class="ql-block"> ——我的阅读观</p><p class="ql-block"> 冯爱国</p><p class="ql-block"> 明代有一位大学者叫徐渭,善于激励后人求学上进。一天一位富家子弟向他请教求学之道,徐渭略加思索,写了一副对联给他: “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富家子弟莫名其妙,不知何意。其实从汉字的特点方面考虑,便会发现这是一幅同字异读联。联中的四个“好”字既多音又多义,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读音和意思。“好”字的本义是与“坏”相反,有时又有容易和喜欢的意思,比如:“这件事很好办”这个“好”就是“容易”的意思。在特定的场合“好”还有“坏”的意思,比如:“好小子,你办的好事!”明白了这层道理,便不难读懂此联:原来上联第一和下联第二个“好”字读三声;上联第二和下联第一个“好”字读四声。这样一读,就读出了此联的确确含义,即“容易读书的时候,不喜欢读书;等到喜欢读书的时候,就不容易读啦。”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大体上是一个意思。</p><p class="ql-block"> 宋代神童汪洙写过这样的诗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此诗虽出在封建社会,但绝不是糟粕,在倡导读书方面起过很大作用。北宋大诗人黄庭坚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黄庭坚所说的“古今”在这里当然是指记载人类文明的书籍。高尔基对阅读的评价更加精炼:“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p><p class="ql-block"> 那么,阅读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以为阅读的本质就是信息的传播。说到信息,有必要把人类社会六次信息革命的过程回顾一下:</p><p class="ql-block"> 一、语言的产生,有了语言人类的经验才可得以交流、人类才真正从动物状态进入了人类状态,人们通过劳动和语言的交流而逐渐发达起来。</p><p class="ql-block"> 二、文字的发明,有了文字,就有了信息的保存,甲骨文就明显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真正进入了文明时代。</p><p class="ql-block"> 三、纸的出现,人们有了记录文字的载体,成为人类信息交流的最重要手段。</p><p class="ql-block"> 四、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信息大面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使文明在更大范围内加速交流传播。 </p><p class="ql-block"> 五、电报、电话、广播的出现。这些以电为标志的全新的技术手段,使人类的信息交流瞬间就可以传遍全球,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六、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经过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到目前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它的发展已达到国民经济一切部门都可以应用的人工智能阶段。</p><p class="ql-block"> 显而易见,当纸张和印刷出现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明显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足以证明,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的传播。读书也就成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 </p><p class="ql-block">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的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p><p class="ql-block">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把每年的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呢?原来这一天在世界文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世界文学巨匠,英国伟大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就是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的,巧合的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也是在这一天去世的。更加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我们中国明代的剧作家汤显祖的逝世纪念日,我们边读书边纪念这些文学巨匠的确意义非凡。 </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时,语文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随着年龄的成长,越发感到阅读的确成了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人的文学素养,增强表达的魅力,排除沟通的障碍,拔出平庸的泥潭,提高生命的质量。</p><p class="ql-block">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自以为大有学问的老学究与一鬼怪交了朋友,一天他与鬼怪夜路同行。路遇一小屋,鬼怪说:“屋里一定住着一位大学者。”学究说:“你咋知道的?”鬼怪说:“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巧而出。其状飘渺缤纷,烂如锦绣。”学究大惊,问道:“我读了一辈子书,你帮我看看,我睡熟的时候,屋顶上的光芒有多高啊?”鬼怪迟疑了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昨天我正好经过您的私宅,您正睡觉呢,我只看见您屋顶上直冒黑烟,没有半点光芒啊。”学究生气地把鬼怪赶跑了。其实纪晓岚是借用鬼怪之口,讽刺那些只会死读书不会融会贯通的书呆子。这种人书读得再多也不会提高生命的质量,怎么会放出锦绣光芒?</p><p class="ql-block"> 如何把书读活,提高生命的质量呢?鄙人感悟有三:</p><p class="ql-block"> 1.精读胜于浏览,举一反三,由点及面,逐渐积累。</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看过这样一张漫画,一个喷头正对着一个筛子猛喷,水柱穿过筛子肆意流淌。另一个水龙头把一个水桶注满,水桶安静地呆在墙角。筛子傲慢地对水桶说:“我一生经历的水有千万桶,比你多多了。”水桶说:“你只是空有经历,却没有留下一滴,而我却拥有一桶。”假如我们读书也和筛子过水一样,和熊瞎子掰玉米又有什么区别?</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有一篇短文,就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隽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短短114个字,其内涵可谓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在风格上与任何碑文迥然而异发人深省。第一个自然段只29个字:“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很好理解,旨在纪念三年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自然段比第一个自然段多了一个“十”字,其含义猛增十倍:“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从1949年纪念碑奠基,回溯三十年前正是1919年“五四”运动。这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当然应得到永远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自然段55个字:“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从1840年到新中国建立,涵盖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史。这一时期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甲午海战、八国联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万里长征、西安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波澜壮阔。在这一时期牺牲的革命志士们永远会受到后人的敬仰和怀念。</p><p class="ql-block"> 精读此文,额外的收获就是对上述历史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举一反三由点及面熟知了不少相关知识,受益匪浅。这样的阅读长期坚持就会厚积薄发,你的知识储备就会逐渐形成规模,从而提高你的内在素质、外在气质。</p><p class="ql-block"> 2.愉悦身心,疗救心疾。</p><p class="ql-block"> 古人讲,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何为神补?神补乃对精神的补养,最好的神补就是阅读。读一篇充满智慧、幽默、哲理、讽刺和文采的文章胜似吃一剂补药,使人身心愉悦,充满惬意,畅快淋漓。多年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过一个“午间半小时”节目,很受欢迎。一天播了一篇充满讽刺意味的反腐文章。听了一遍觉得不过瘾,后来费了很大劲终于找到了这篇文章。现不惜笔墨,摘录一段与大家分享:题目是《我想当官》:“说句心里话,你可别笑话我:我想当官。因为公共汽车太挤了。上车是被人拥上去的,下车是被人推下来的,站在车厢里即使陌生人也无法不“亲密无间”冬天还好,彼此体温传递相互取暖;天一热可就惨了,异味难闻不说,臭汗淋漓不说,还常常有漂亮或不漂亮的小姐太太,忽然转过脸来,不明不白地充满阶级仇恨地捥你一眼,再恶狠狠地挤出一句“流氓”“不要脸”什么的,让你含冤难伸,尴尬之至。还有那刚出门时老婆挥汗如雨擦亮的皮鞋,一上车就面目全非。最提心吊胆的是发工资那天,总觉得车厢里有人瞄上了那略微鼓起的口袋,总怕一不留神被摸个精光,那一个月的命就算白卖了。要是当了官,我就配一辆专车,再也没有谁和我抢座了,再也没有谁踩脏我的皮鞋了,就让那些曾经骂我“流氓”“不要脸”的小姐、太太们隔着车窗送来羡慕的秋波吧……”当你心情郁闷,对腐败深恶痛绝,读了这样的文章,就像迎面吹来一阵凉爽的风,令人清新败火痛快淋漓,虽然生活艰辛时有不快,还是苦中有乐,充满希望。</p><p class="ql-block"> 假如你心烦气躁,面对不平,冲动的魔鬼将会给你带来麻烦时,我劝你读一下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留侯论》。此文开篇写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常读这样的文章,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儒雅大度谦谦君子的形象定会与你有缘。</p><p class="ql-block"> 3.拒绝死神,拯救生命,重扬生命的风帆。</p><p class="ql-block"> 有人一定会问:不就是阅读么,有那么大的功效?还能拯救人的生命?当然会的。</p><p class="ql-block"> 1941年6月22日, 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分三路以闪电战术突袭苏联。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全力以赴,同法西斯进行了殊死的战斗,战争相当惨烈,双方死伤无数。后方的慈母、贤妻忍受着寒冷和饥饿盼着他们的亲人凯旋,但盼来的大多是噩耗和不幸。残酷战的争一度摧毁了她们的信心,甚至绝望。此时,一位叫西蒙若夫的红色诗人饱含激情地写了一首诗,题目是《等着我吧》。在这首诗里,他写到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然后笔锋一转,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后方的爱妻和慈母,即使战争如此残酷,你们也要坚强地等下去——我会回来的!在这首诗的鼓舞下,前方的战士浴血奋战,后方的贤妻慈母苦苦地等待,终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首诗的开头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p><p class="ql-block"> 只是要你苦苦地等待, </p><p class="ql-block"> 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 </p><p class="ql-block"> 勾起你忧伤满怀, </p><p class="ql-block"> 等到大雪纷飞, </p><p class="ql-block"> 等到酷暑难耐 </p><p class="ql-block"> 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 </p><p class="ql-block"> 往昔的一切,一古脑儿抛开。 </p><p class="ql-block"> 等到遥远的他乡 </p><p class="ql-block"> 不再有家书传来,</p><p class="ql-block"> 等到一起等待的人 </p><p class="ql-block"> 心灰意冷——都已倦怠。</p><p class="ql-block"> 临到结尾,诗人以鼓舞人心的语气坚定地写到:</p><p class="ql-block">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p><p class="ql-block"> 死神一次次被我挫败! </p><p class="ql-block"> 就让那些不曾等待我的人 </p><p class="ql-block"> 说我侥幸——感到意外! </p><p class="ql-block"> 那没有等下去的人不会理解—— </p><p class="ql-block"> 亏了你的苦苦等待, </p><p class="ql-block">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 </p><p class="ql-block"> 从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拯救出来。 </p><p class="ql-block"> 我是怎样死里逃生的, </p><p class="ql-block"> 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明白—— </p><p class="ql-block"> 因为你同别人不一样, </p><p class="ql-block"> 你善于苦苦地等待。 </p><p class="ql-block"> 读了这样的诗篇,就等于给前方的战士和后方妻子、母亲的心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原子弹。谁能否认这样的诗篇不能拒绝死神?不能拯救生命?不能扬起生命的风帆?</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多读几本书吧,千万不要等我们睡熟之后房顶子冒黑烟啊!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