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left;"> 疫情阻挡不了 学习的脚步,困难搁浅不了思考的航行!2020年4月18日上午魏巍名师工作室和剧爱玲名师工作室的40多名骨干名师培训学员在线如期参加培训。虽然隔屏见面,但是全体学员的学习激情满满、学习欲望满满!</p> <p> 4月18日上午,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杨伟东主任针对七个学习小组的课题立项给予了一对一的精准指导。全体学员在课题立项分享交流中提出问题,在杨主任的专业指导中深度思考,原本阴云密布的课题研究变得透彻明朗。</p><p> 课题研究以提出问题为起点。今天的课题指导培训会议流程,是先由小组学员代表分享根据小组课题立项申请书的撰写过程和所遇到的课题问题,然后请杨主任因材施教式地有针对性的问题解读和理论指导。小组课题分享和杨主任课题指导交叉进行,杨主任诙谐风趣、精准细致的专业指导让我们每一组的课题迷雾拨云见日!</p> <p> 第一组由学员代表楚林林分享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转变研究》。楚林林老师在展示课题的主要内容后,主要提出以下问题:1.预期效果怎么预判与设计?2.在课题组成员工作时间不一致,集中研讨时间难控制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细化与安排研究任务?3.搜集资料的途径有哪些?4.主持人应具备哪些条件?</p><p> 杨主任针对楚林林老师的课题交流与课题问题,指导建议如下:1.课题题目应该与主要内容相一致,建议题目变更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的实践研究》;2.课题研究任务分工可以以年级为单位、道德法治分两块,或者依据课型分工等;3.搜集资料可以从通过中国知网、学校资料室三年内的中政参、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学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途径和方法;4.主持人一般省市级要求中小学一级教师以上职称,主持完成一项县级以上课题或至少参与两项县级以上课题,且申报前有与课题有关的实践研究基础。申报省级课题,中小学一级教师作为主持人,需要两位中小学副高级教师以上职称的老师推荐。</p> 第二组由学员代表李春燕分享课题《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研究》。李春燕老师在展示课题立项的前期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后,主要提出以下问题:1.核心概念如何界定?2.研究现状综述如何撰写?3.研究思路或研究路径怎么梳理与表述?4.研究报告与研究论文有什么区别?5.研究报告怎么写?基本框架是什么?<br> 杨主任针对李春燕老师的课题交流与课题问题,指导建议如下:1.核心概念的确立和界定是课题论证的关键性内容。界定核心概念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所研究的基础教育教学问题,对文献中的前人论述和研究成果进行科学的梳理和判断,然后提炼出课题的核心概念,并通过与课题内容和课题目标的双向互动,不断完善对核心概念的界定。通俗而言,界定核心概念需要在综述辞海、权威书籍或他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进行界定,不能只呈现自己的概念界定。2.研究现状的撰写即文献综述,就是要寻找并发现本课题研究最权威、最有影响力和应用价值的结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开自己的研究。写好文献综述需要“大量涉猎,精心取舍”“高瞻远瞩,把握前沿”“条分缕析,突出要点”“态度严谨,语言精炼”,避免简单堆砌、述而不评。3.研究思路或研究路径就是研究时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预期的预设性的统一表述,体现时间上的阶段性和思维上的逻辑性。4.研究论文比研究报告要求要高,优秀硕博士论文也是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没必要把研究过程详实表述,研究报告可以包括多篇研究论文。<br> <p> 第三组由学员代表刘英分享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的艺术研究》。刘英老师谈到课题立项申请书撰写时寻找到了巨人的肩膀但是爬不上去的困惑。杨主任针对刘英老师的课题交流与研究困惑,建议课题细化概念,选题切口要小,符合自己的研究实际。<br></p> 第四组由学员代表丁红梅分享课题《关于智能手机与学生素养的研究》。丁红梅老师在简要介绍课题背景与选题意义之后,主要提出以下问题:1.如何选题?2.课题命名有什么方法与技巧?3.推荐一个研究题目或研究方向?杨主任针对丁红梅老师的问题,给出如下专业指导:1.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是选题、立项申请、开题报告、中期期告、研究报告、结项申请、成果推广。选题是课题研究的第一步,选择课题可以从理论学习、课程标准、教材、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反思、实践研究、课题指南、文献资料等方面入手。2.课题名称要简洁明了、突出难点,体现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手段、研究目的的统一,同时课题的研究要考虑其现实性和可行性。<br> <p> 第五组由学员代表王美玲分享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拓展空间的研究》。王美玲老师在简要介绍课题之后,主要提出以下问题:1.课题名称拟定合适吗?2.学科分类如何填写?3.课题类别如何填写?4.课题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是什么?</p><p> 杨主任针对王美玲老师的问题,提出如下专业建议:1.课题名称不够明确精准,建议变更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拓展空间栏目的教学研究》,课题名称字数控制在20字左右。2.学科分类为政治,可以参考选题指南中的类别。3.课题分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填写重大招标课题、重点课题或一般课题。4.研究报告的框架一般为导言(摘要关键词、课题来源、课题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过程(每个研究阶段的研究进展和研究计划实施情况,出现的新问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研究成果(实践成果、理论成果)、成果分析(主要结论、研究局限、深入研究的方向)、成果推广、附录(参考文献等)。</p> 第六组由学员代表刘亚丽分享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研究》。刘亚丽老师谈到根据上一次集中培训时杨主任的课题指导进行了课题名称和立项内容的优化与完善,主要提出以下问题:1.课题名称中的教学研究、行动研究和实践研究有什么区别?2.研究过程如何撰写?3.阶段性成果呈现方式有哪些?<br> 杨主任针对刘亚丽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专业的解读:1.行动研究体现“计划——行动——检查——改进”的研究过程,属于具体研究方法,与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研究法等平行并列。实践研究属于实证研究,是与理论研究相对的。教学研究既是行动研究又是实践研究。3.依葫芦画瓢也是一种学习。可以参考优秀硕博士论文的研究过程,在仿照中学习、创新、成长。4.阶段性成果的呈现方式主要是课例集、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论著,也可以包括立项申请书、调查报告(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终期报告、子课题集等等。<br> 第七组由学员代表樊娟分享课题《中原红色文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樊娟老师根据教学研究中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问题:1.如何进行课题研究任务的人员分工,实现纵向和横向的科学分工?2.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专著,文献寻找没有头绪?杨主任针对樊娟老师提出的问题给予了有针对性的专业指点:1.坚持用人当用强,量才分工,即根据每个人的能力、专长进行分工。2.中原红色文化资源专著,可以寻找河南省基础教研室王向阳主任主编的《锦绣中原》、《抗日英烈》等书籍。<br> <p> 原本安排的一个半小时的研修学习时间,我们足足延长了一倍。学员学习热情高涨,专家指导精准专业!再次感谢杨伟东主任、魏巍老师和剧爱玲老师,再次感谢有缘相聚一起并肩学习的同仁们!<br></p> 专业的课题指导让我们不断提升课题研究能力,我们永远在专业成长和课题研究的路上且思且行,且行且思,追求教育远足,追逐专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