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流泉推荐:《诗刊》E诗作品赏读(三)</p><p><br></p><p><br></p><p><br></p><p>贵德地带</p><p><br></p><p>李元业(青海)</p><p><br></p><p>你叙事。携带着一块墓碑。</p><p>水袖结束梦的时候,纠正错误的人</p><p>在清水河源头。</p><p><br></p><p> </p><p>那个火中取栗的人,怀抱喜悦和悲伤的鸟</p><p>它又回到拉脊山之北。</p><p><br></p><p> </p><p>我无法把他们身体里的零件带回来</p><p>肥厚的柿子</p><p>我取下贵德的惊雷。</p><p><br></p><p> </p><p>没有人会像我研究萤火虫。</p><p>在黑暗的边缘,光束如此辽阔。只有我</p><p>举着一只萤火虫</p><p>并邀请你们来为我制造的水之魅鼓掌。</p><p> </p><p><br></p><p>推荐语:元业是个好诗人,面对《贵德地带》,我无法不被其精心构筑的宏大气场所征服。这种气场得益于整个文本的纯粹性与韧性,得益于每一个意象的精妙运用。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浑然一体,美好、深意,沉实。“我”与“贵德地带”无形中达成的默契,是一种精神超越“客体”之默契,它的力量就蕴含在宏大的气场中。(流泉)</p><p><br></p><p> </p><p>(《诗刊》2016年2月下半月刊) </p><p><br></p><p><br></p><p><br></p><p>沉默</p><p><br></p><p>巫小茶(福建)</p><p><br></p><p>将我造成一座房子</p><p>打光,布景。再补上一瓶烈酒</p><p>睡在悬崖。风赶来耳语,说些相爱之事</p><p>为何都是鸟事。我只是醉了</p><p>只是不想让身体糟蹋了时光</p><p>只是真相,只是诱惑,在汽笛喧嚣中淡成流沙</p><p>你依然消化不了我</p><p>回到月亮上我会成为童话</p><p>桂花一茶飘香。再加上没心没肺</p><p>一次就把人间戒掉</p><p><br></p><p>推荐语:小茶的诗歌,特别讲究语言的可感性,在感性的语言当中,融入生活的意义和个体的人生体验。读之,深意绵长,况味无穷。《沉默》一诗,只“回到月亮上我会成为童话”、“没心没肺,一次就把人间戒掉”两个句子,就注定了这是一首不同凡响的诗歌佳构,何况它还有一个非常棒的切入点。(流泉)</p><p><br></p><p>(《诗刊》2015年9月下半月刊) </p><p> </p><p><br></p><p><br></p><p><br></p><p>没有人听见草的呐喊</p><p><br></p><p>郭静(宁夏)</p><p><br></p><p> </p><p>它们用沉默</p><p>对抗季节的冷漠</p><p><br></p><p>在风的蛊惑下</p><p>一根草,开口说话</p><p>千万根草,开口说话</p><p>汹涌的草海暗伏声音的漩涡</p><p><br></p><p>但没有人听见草的呐喊</p><p>它们在睡梦中惊醒</p><p>面对循规蹈矩的一枚茶叶</p><p>恹恹睡去</p><p><br></p><p>一根草主宰着大地</p><p>却被大地忽略,草没有说</p><p>没有轻易戳破</p><p>那些被野火照亮的灰烬,或赞美</p><p><br></p><p>推荐语:写草的诗歌很多,但像郭静这样能把草写得如此隐忍和充盈生命质感的却不多。诗人借草喻人,一群生活在底层如小草一样卑微的人,他们虽然“用沉默,对抗季节的冷漠”,而他们一样会“开口说话”,他们没有说,是不愿“轻易戳破,那些被野火照亮的灰烬,或赞美”。隐喻性的表达,铸就了本诗内在的力量,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与人生况味,力透纸背。我为之喝彩。(流泉)</p><p><br></p><p>(《诗刊》2015年8月下半月刊) </p><p><br></p><p> </p><p><br></p><p><br></p><p>波兰谣</p><p><br></p><p>得儿喝(吉林)</p><p><br></p><p>波兰,波兰</p><p>我怎么看你都像高大苏联背影下的一小片蓝色波涛</p><p>米沃什像蜥蜴跑得快</p><p>辛波斯卡像鹰隼飞得高</p><p><br></p><p>推荐语:短诗难写,大题材的短诗写作更是难上加难。因而,当我读到吉林诗人得儿喝的这个《波兰谣》时,即刻就被文本超强的表现力震惊了。短短四行,小中见大,包容广阔,内蕴深远,具有巨大的诗意外延空间。诗人仅仅动用了“蓝色波涛”、“蜥蜴”、“鹰隼”三个意象,就串起了一整个“波兰”,一个国家的人文和历史,表露无遗。从本诗可见,好诗歌不在长短,而在于它的诗性化表达,有没有靠近诗歌之“核”,有没有抵达作者与读者之间所形成的共鸣度。可以说,《波兰谣》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流泉)</p><p><br></p><p>(《诗刊》2015年8月下半月刊) </p><p><br></p><p><br></p><p><br></p><p>白房子</p><p><br></p><p> </p><p>汪吉萍(江西)</p><p><br></p><p>白房子里,到处是针尖</p><p>是火焰</p><p>被困的女人,忘记了呼喊</p><p>正用刀片,割伤自己</p><p><br></p><p>原形早已隐遁</p><p>最后一面铜镜,多年前</p><p>就照出了生活多余的那部分</p><p>阴阳不调</p><p><br></p><p>半夏过了,爱恨一直纠缠</p><p>脸色和墙一样苍白</p><p>那么白房子里的白,正好用来开个方子</p><p>——黄芪24克、当归12克、红花6克……</p><p>每日一剂,水煎</p><p><br></p><p>推荐语:一座白房子,容纳着一个中年女人无尽的人生况味。诗中意象运用非常讲究,“针尖”、“火焰”、“铜镜”、“白房子里的白”等等有效地串联了整个文本,令全诗充满意味和张力。本诗构思精巧,内蕴宽阔,有很强的诗意发散力。我们读之,不得不扼腕称叹。(流泉)</p><p><br></p><p>(《诗刊》2015年7月下半月刊) </p><p><br></p><p><br></p><p><br></p><p>逝水</p><p>——某日黄昏路过海南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p><p><br></p><p> </p><p>黄海星(海南)</p><p><br></p><p>所有能动用的修辞</p><p>这个时代都使劲用完了。时间</p><p>巨大的沙漏下,仅遗下沧桑两字</p><p>落日映照着广场上那些平静的面孔</p><p>她们将永远年轻。我们却</p><p>一年一年老去</p><p>与疾病、贫困、不公、黑暗和丑陋</p><p>以及一再夭折的梦想</p><p>和爱情,终日纠结着。这旷日持久的战争</p><p>将耗尽骨头里最后一滴激情和青春</p><p>正如她们。耗尽最后一颗子弹</p><p>在震荡的山头归于寂静</p><p>我们在喧嚷的人间</p><p>回到沉默</p><p><br></p><p>推荐语:黄海星的《逝水》借景抒怀,以独特视角切入“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可谓构思巧妙。文本以逝水为线,串联大局,气息营建到位,主题表达内敛厚重,有层次,有张力,不失为一首以小见大、以点及面的诗歌佳品。(流泉)</p><p><br></p><p>(《诗刊》2015年7月下半月刊) </p><p><br></p><p><br></p><p><br></p><p>走西街</p><p><br></p><p>乔国永(浙江)</p><p><br></p><p>西街有自己的教义:</p><p>人这一辈子就是一块顽铁,</p><p>淬了火就有了可塑性,</p><p>一锤一锤地敲打才能成器。</p><p>店铺摆满铁器,炉火通红,</p><p>但打铁的人却越来越孤单。</p><p>中药铺子也是如此,</p><p>悬在梁上的药方如弥历千年的服饰,</p><p>期待着穿越,重回唐朝。</p><p>它们回不去了,不如就这样</p><p>让在西街徘徊的人一次次瞻仰,</p><p>让渐淡的苦涩稀释甜腻的愁绪,</p><p>让在旗杆上束发的旅人安于四海为家。</p><p>张铁口命馆以命抵命,</p><p>信命就来算算命,</p><p>不信命就认命吧,</p><p>有多少人的命运是属于自己的?</p><p>还是得有杆秤,</p><p>称一称唐朝和民国,称一称人民和公仆,</p><p>称一称灵魂和肉体,</p><p>称一称西街骨瘦如柴的身体和西街人三里长的那根筋。</p><p><br></p><p>推荐语:在诗人眼里,西街不仅仅是一条街,而是一块顽铁,是悬在梁上的药方,是一杆秤,是西街人三里长的那根筋……,全诗借助店铺及其它风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古今串联,内外纵横,西街的教义全都寄寓在每一个细节中,而每一个细节又因了诗人独特的诗思而积聚非凡的意蕴。(流泉)</p><p><br></p><p>(《诗刊》2015年6月下半月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