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农民老爹的“朋友圈”</p><p><br></p><p> 去年,77岁的农民老爹第一次用上了他孙女送的智能手机,老头儿脸上喜滋滋的。</p><p> 很快,除了接打电话,他学会了手机拍照,还在儿孙们指点下用起了微信,并兴奋地和我视频了一回。但不久,他那功能众多的智能机就难逃沦落为老年机的命运,只剩下接打电话与显示时间两个功能孤苦伶仃相依为命。短信、微信里未读信息时常红彤彤一片,像是被遗忘了许久的弃儿,可怜巴巴地盼着救星来临。可不管老头儿看与不看,他微信朋友圈仍就尽职地接收着新消息,重新扎堆等候下一次的集中特赦。</p><p> 老爹唯一的一个微信群是他孙女建的家族群,微信好友也主要是群里的至亲,男女老少拢共不过三十来人。老头儿在群里一直都在“潜水”,不看,不发,也不关心,“线上”活跃度基本为零,微信朋友圈于他而言就是个摆设。</p><p> 可不论用或不用,他“线上”“线下”的“朋友圈”依旧在那里,按照他的惯常,平静如水地演绎着人间烟火。数来数去,仅仅也就四个而已:</p><p> 一是骨肉情深的家族传承圈。</p><p> 老爹尚有年近九旬的舅舅,且舅甥俩情深,老爹时常念叨看望,不时的奉敬点茶水孝心,舅公感觉挺踏实。</p><p> 老爹排行老二,实为大哥!我三姑妈辞世快两年了,姑妈的四个子女与老爹始终非常亲近。因为上世纪那些荒年,姑妈家地少劳力弱,挣工分换的口粮短缺,父亲曾用箩篼挑着表哥表姐到家里,尽可能地减轻点姑妈的负担。幺爸排行老六,一个被江湖麻衣耽误了的勤勉青年农民,一个独自鳏居了十年的小老头,平日里两兄弟好像并没有什么言语,但老爹做好饭菜总会喊幺爸吃,如他一两天不在家,还会急着让哥嫂出去寻找。</p><p> 我们这一辈,大姐走的早,老爹对外孙子就似乎特别关注一些。二哥没多少文化老实巴交,平时都是哥嫂和父母在农村老宅生活。他俩重活帮不上,就洒扫养花,种菜养鸡,生火煮饭,力能所及的一样不落,有时还到哥嫂的茶园采茶除草,忙得不亦乐乎。我侄女重病,嫂子割肾救女,母女华西住院正要手术时,却祸不单行,二哥摔断锁骨在乐山手术,一家人分战两地,老爹老娘又是着急上火,又是帮着带曾孙女,不时的还到医院照看二哥。三姐、我、堂妹、堂弟都轮番去照料,出钱出力。幸好三人手术都很顺利,恢复也好。虽运命不济,但经此之后,一家人的心却更齐整了。老爹老娘有恙,平日都是哥嫂和姐姐姐夫催着带着就医问药和照料,老娘和我说起时都是既感激又满意!姐夫做生意颇有头脑,三姐能干,早年她们夫妻经营鱼档之时,遇年节繁忙不堪,父母兄嫂堂妹堂弟还会全家上阵,我外甥女上高中时也是母亲陪伴。</p><p> 婶娘多病早逝,父母视我堂妹堂弟如己出,与亲子一般教导关怀,堂妹堂弟待老爹老妈也丝毫不逊于我们,时常嘘寒问暖,聊天陪伴,父母甚是夸赞!</p><p> 父母在,家在!这,不就是老爹尽其一生之所有,为我们拉起来的最温暖“朋友圈”吗!这圈里虽鲜有能人,尽是一帮凡夫俗子,可大家互相在乎,相互慰籍,一同冷暖甘苦,朴实纯真,雷打不散,天塌不分,无事皆大欢喜,有事争先到场。在这圈子里,人人安闲,轻松自在,时时春风和畅,暖阳普照,我很享受它。将来,我也会让这个圈子更大更圆更好,让它一直传下去。</p><p> 二是往来不断的亲友四邻圈。</p><p> 从小到大,党家林、黄家湾、辉山井、关子门、鹅公包、栀子岩、钟家湾,这些普普通通的地名,构成了我们家完整的亲戚地图。而这几个区区小地方,却有我们的堂爷堂奶、堂伯堂叔堂婶、堂兄弟堂姐妹,舅公舅婆、姨公姨婆、堂外婆,舅舅舅妈、姨妈姨爹、姑妈姑父、表叔表婶、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涵盖了中国几乎所有的亲戚称谓。而老爹老娘和他们大多相处和睦,相见依依,极少有矛盾争执,至少我们看到的是这样。所以我们的亲友圈是相对庞大的。</p><p> 老爹年轻时,除了拚命种田耕地,以尽可能让全家丰衣足食之外,还曾杀过猪买过肉,让我们家的日子慢慢有了些油水。后来,又置办炊具碗盏,无师自通地在农村办起筵席来,靠着踏实谦逊,在老家的周遭四邻中既有人缘也有口碑。</p><p> 而农村人友善纯朴,只要不是太过刻薄争强,都会相敬如宾处之如亲。大忙时节,农人会三五几家互相结对,先你家后他家再我家,大家协作相帮,既增加劳作乐趣,更提升劳作效率,又无形间加深了彼此了解,增进了各家感情。也许这就是爹娘那代人总是愿意留在农村生活的原因之一吧!那里有他们钟情的土地,有他们一起协手劳作过的近邻,有他们曾经的故事与过往。也正是这样的生产方式,催生出来了一种让人亲近的人际关系,使人觉得它是那么的难得。</p><p> 而从生产、劳作中拉近的邻里关系,会更长久地存在于相互的生活之中,且远远超出邻居的层面。所以哪家有大烦小事,远乡近邻都会感同身受,接济搭手,分享喜乐。最直接的,就是生朝满月,红白之事,大家都要聚拢来“吃酒”。而“吃酒”人数多与少,办了多少若干席桌,就是主人家待人处事的得分。直到现在,爹娘最喜欢的社交活动之一,还是“吃酒”。那些需要“吃”的酒,从年头到年尾,他们记的丝毫不差,只要当事的主人事先没有通知取消,其他人都会无约准时到来,这在现今的信息社会是不可理解的。这种信任和默契,也是多少“朋友圈”所不可想象的。</p><p> 三是散落四方的故交旧识圈。</p><p> 在我的记忆里,老爹的故交旧识中,有胜似至亲的干奶奶一家、有厨艺超群的少云叔叔一家、有热心助人的学萍表娘一家、有待人和善的大洪表叔一家……,以及老爹众多的干儿干女之家,还有那些老爹从没说起过的故朋旧友。</p><p> 他们原来都住得不远,但随着儿女成人成家,他们大多因为儿孙而从熟悉的故园迁居四方,所以多少年都难得见面。</p><p> 现在,他们记忆力可能已大不如前,也不习惯在手机上去蚂蚁般又小又密的通讯录中搜寻想打电话的那个人,而过去那个记得密密麻麻的通讯录小本子已经忘记放在哪个柜子的哪个角落,即使找到本子,还得费劲去找老花镜,再凑到太阳下或更明亮一点的地方,手伸到离眼睛最远处,斜着头皱起眉眯上眼,从本子的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象是从海里找他熟悉的那颗针,所以他们也不常联络。</p><p> 他们更不会发个微信朋友圈晒晒自己的日常,即使他发了,他们也不会看。不为别的,只因为他们本不是微信时代的主角,加上他们已经昏花或正在变得昏花的老眼,已经不再适合智能手机的屏幕,他们颤抖的双手和手指已不能灵动轻巧地点触屏幕,为年轻人量身打造的林林总总的输入法,更会大量杀伤他们业已变得迟钝的脑细胞。</p><p> 但即使是这样,他们心中的那个熟人已刻进脑海,可能偶尔忘记,但已无法抹去。他们可能和家人闲聊时,不经意间,又突然提起那个人,念叨着过往那个好人对自己的好,告诫子女千万不能忘了别人的恩情。</p><p> 他们可能在散步时偶遇某个熟人,在嘘寒问暖家长里短之后可能又提起某个人,再一起怀念与那个人相处时的旧时光,共同感叹那个人“真是个好人”之类。</p><p> 而一旦和那位故交见面,他们会突然来了精神,眼睛放光,声若洪钟,双手紧握,喜笑颜开……惹得路人不禁好奇。</p><p> 老爹的这个“朋友圈”,如同几十年前尘封的老酒,酒虽普通,但经过时光的沉淀,就只剩下醇厚甘甜。</p><p> 四是入土安息的永世亲人圈。</p><p> 先人已然升仙而去,但活人心中却永远住着他(她)们。我想,老爹也是如此吧!先人离去已久,但他(她)们从未被“拉黑”。</p><p> 春节、清明、七月半 、先人们生辰故期,老爹总会早早安排好日期与祭品,带领后人们逐个坟头焚香烧纸告祭,把给“仙人们”的“红心”点亮。老爹会轻声地呼唤着先人的称谓,告诉他(她)们,他(她)们的在世亲人是否又添丁口,在世亲人是否聚齐有否团圆,孩子们是否听话学习好坏,祈求先人们多多护佑……,诸如此类,一如平常时摆龙门阵。</p><p> 起初,我对老爹这套是颇不以为然的,甚至觉得可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发现不知何时已被老爹同化了。我想,看似是我们在告慰故去者,祈愿他(她)们安息,难道不也是在安生者之心吗!每当此时,不也正是家族团聚之期吗!以此寄托对先人的长久怀念,不就是家族亲情的薪火相传吗!我深深为老爹的这个“朋友圈”点赞!</p><p> 老爹的“朋友圈”,也许像他一样土气,但那里有山林田地,有鸡鸣狗吠,有他熟悉的一切,有日日照常升起的炊烟,无声地诉说着悠悠乡愁,召唤和安顿在外游子的归心!</p><p> </p><p> 二○二○年四月十八日 于乐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