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鉴赏之《宝葫芦的秘密》

博文约礼

<p>  《宝葫芦的秘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学生王葆从小就爱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每当他做事不顺利、不称心,或想得到某样东西的时候,就想有一个宝葫芦来帮助自己。终于有一天,他在河边钓鱼时遇到了一个宝葫芦。这个宝葫芦什么都能变出来,无论吃的、用的、玩的,只要王葆一想,就能马上得到。拥有了这个神奇的宝葫芦,王葆却觉得日子并未过得幸福起来,相反越来越糟,因为他害怕别人问他那些东西是怎么来的,老是躲着同学与亲人,还不得不一次次说谎,甚至被人怀疑做了小偷——而宝葫芦“变”出来的东西,确实都是它偷来的。最后,烦恼不已的王葆向大家说出了他有一个宝葫芦的秘密,宝葫芦也因此失去了法力。故事的最后,是王葆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不过是做了一个跟宝葫芦有关的梦。</p> <p> 将一个梦写成一个故事,我自然地联想到世界现代童话之父刘易斯.卡罗尔的著名童话:《爱丽丝漫游仙境》?同样是写“梦”,两部作品笔法却不相同。爱丽丝在梦境里遇见充满魔幻色彩的情节,体验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比如掉下兔子洞的过程很慢、喝下药水后一会变大一会变小、猫会隐形、毛毛虫抽水烟等。而在王葆的梦里,却更多了些写实的描写,除了宝葫芦的神奇法力之外,其他无论环境,人物的性格行为、思维逻辑等,都与现实毫无差别,王葆得到宝葫芦后的种种心理变化更是得到了细腻地表现。</p> <p>  谁不想有个宝葫芦?谁不想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作者张天翼先是满足了主人公王葆的这个心愿,让他得到了念念不忘的宝葫芦,而且宝葫芦真的大显神通,使王葆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不仅令小主人公高兴,就是小读者们也为王葆的满足而高兴。莫非这就是幸福吧?可作品的回答却是:“不!”这当然出乎王葆的意料之外,就连小读者们大概也始料不及。随着情节的发展,王葆渐渐失去了自由,成为宝葫芦的奴隶,不仅如此,宝葫芦还把他弄得狼狈万分,时常陷入尴尬境地。王葆开始尝到丧失生活主动权的滋味,开始意识到富有“魔力”的宝葫芦不是什么“宝贝”,而是地地道道的“害人精”,最后下决心与之决裂。作者通过王葆对宝葫芦从希望到怀疑,从厌烦到憎恶的变化过程,细腻地表现了王葆的心理活动。同时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不劳而获不是幸福;得到有时并不是我们最想要的结果。</p> <p> 这本书的语言特点鲜明,正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对张天翼的评价:“化身为孩子,用孩子心灵想,用孩子眼睛看,然后用孩子嘴巴说话……”不信你听这个句子:“喂,喂,劳驾!你的的确确就是那个宝葫芦——就是那个那个——b,ao,bǎo,h,u,hú,l,u,lú——听准了没有?——就是那个宝葫芦么?”王葆为了让宝葫芦听得清楚一些,便念出了“宝葫芦”的拼音。只有还在学拼音的小学生才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吧?这不就是“用孩子嘴巴说话”么?</p> <p>  《宝葫芦的秘密》讲述了一个很有趣味的故事。作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谈笑自若的方式去譬喻、劝告或讽刺,让小读者们在兴趣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通过故事去辩明是非美丑。同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而富有风趣地把“劳动创造幸福”这样一个主题表现得深入浅出。虽然写的是一篇童话,在生活中未必有其事,然而自己思量一下,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曾经幻想过,拥有一个类似的“宝葫芦”或者“哆啦A梦”呢?所以,这部书是不是对我们少年儿童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呢?</p> <p>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笔名张天净、铁池翰。湖南湘乡人。中共党员。1927年肄业于北京大学。1931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历任《大众文艺》、《十字街头》编委,教师,编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中国作协中央文学研究所副主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第一、二、三届理事,第四届顾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全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理事。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从空虚到充实》、《华威先生》、《新生》、《包氏父子》、《小彼得》、《蜜蜂》、《反攻》、《移行》、《团圆》等十余部,长中篇童话《鬼土日记》、《一年》、《清明时节》、《齿轮》、《回家》,儿童文学《大林和小林》、《洋泾浜奇侠》、《秃秃大王》、《金鸭帝国》、《宝葫芦的秘密》,文艺理论《〈西游记〉札记》、《略谈〈红楼梦〉史》,文学评论集《文学杂评》,《张天翼选集》、《张天翼文集》(十卷)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荣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