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是为了更好前行 ——写在母亲三周年祭的日子里

胡山掠影

<p>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村西边的小树林时,我把一捧菊花轻轻放在了父母的坟前。三年前的这一天,母亲溘然长逝,然后,留下了无尽痛苦在儿女心中。</p><p> 这是一座朴素的没法再朴素的坟茔,简单的一抔黄土,埋葬着两位老人艰难的一生。伫立在坟前,我的思绪再也无法平静,四十余年的往事涌上心头,一滴滴清泪潸然而下。</p><p> 没有隆重的祭奠,甚至也没有那一沓沓烧纸,有的是无尽的哀思和坟前那一捧寂静的菊花。中国讲究“慎终追远”,但在这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我只能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p> <p>  姥爷是一名信仰坚定的老党员,忠厚,能吃苦。作为村里的老队长,在建国初期,他曾带领着村民投入到了火热的祖国建设中,他劳累了一生,却没有多少积蓄,生活依旧简朴、清贫。记得母亲说过,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镇上召开党员大会,姥爷也去参加,却因为一副农村老汉的模样,被拒绝入内。但即使这样,姥爷却依旧虔诚地坚守着一个党员的准则,并用自己的信念和言行引导者自己的四个女儿(我母亲排行第二)。</p><p> 母亲出生在建国前的1948年,成长于轰轰烈烈的新中国建设时期,那个时候讲究干活男女平等,用劳动挣工分,劳动是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方式。母亲继承了姥爷的沉默、勤劳和忠厚,在她的成长岁月里,身材瘦小、羸弱的她做的最多就是踏踏实实、无怨无悔地劳作。一次偶然,在母亲的珍藏中,我看到了一张劳动模范的奖状,那是母亲一生劳苦的浓缩。</p> <p>  后来,母亲出嫁,和父亲结婚,还是继续从事着农村劳作。再后来,在清贫的日子里,有了我和妹妹。在我们幼小时,母亲不慎腿部受伤,从此留下了一生的残疾,每到阴雨天天气,受伤的腿就隐隐作痛。父亲兄弟六人,他排行第六,父亲上边的五个哥哥相继成家立业,从老家走了出去。于是赡养老人的重担落到了父母的身上。对此,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坚守着自己最朴素的思想奉献于这个家庭。</p><p> 记忆中,母亲非常尊重父亲,两人从未有过吵架。父亲当民办老师,她支持;父亲改行干小卖部,她尽心尽力;父亲又去卖书,她没有反对;最后父亲又选择了走街串巷卖火烧,母亲又开始配合父亲跟人学习打火烧;父亲病重,又尽心服侍。母亲的一生就是勤劳善良、逆来顺受的中国传统女性的写照。</p> <p>  父亲去世后,母亲在种地闲余,也不肯闲着,又跟着村里的一群妇女去干绿化工,干着体力活,吃自带的干粮,喝用旧饮料瓶装的白开水。她省吃俭用,一刻不闲,不依靠孩子,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养活着自己。甚至在自己的孩子需要钱时,还能奇迹般地掏出数目不菲的钱支援孩子。面对已经年长的我和妹妹,她小心翼翼地关照、关心着,面对一些意见相左的问题,她总是默默承受着我的不懂事的吵闹,用自己的忍耐迁就着自己的孩子。她的孙女出生后,她不肯住楼,就在老家和我的新家往来奔波。远嫁的妹妹快生孩子了,她又离开家,到了人生地不熟的西安去照顾。</p> <p>  母亲吃了很多苦,赡养老人,养育孩子,一生都奉献给了家庭,自己却没有享过多少福。虽然生活给了她很多苦难,但她却依旧选择积极地前行。</p><p> 我想,这就是一个平凡的母亲,我的母亲的伟大之处——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坎坷,从不怨天尤人,永远带着一颗善良的心。</p> <p>  母亲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人性的光辉,也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当我不再年轻,走进了四十岁的门槛,也开始面临着生活、工作中的诸多不顺和挫折,也会有着很多怨气。每当这时,我的眼前总会浮起母亲那辛劳善良坚强的一生,苦难不可怕,怕的是被苦难迷失了方向而放弃前行。</p> <p>  生命注定了不是每个人都会如烟火般璀璨,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却又坚强地为了家庭,为了活的更好去努力着。</p><p> 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没有了苦,就不会知晓活着的伟大,吃得了苦,方能体验生活的甜。苦难就是为了更好的前行。</p><p> 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无数次魂牵梦绕,母亲永远活在我的心中!</p> 以此文缅怀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