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武汉,回放2019!

雅克

<p>  经常回武汉也经常拍武汉,正因为如此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回忆武汉。准确的说,武汉对于我是从来不需要“回忆”的,只要念头一起立马收拾行装,念头未消已经在回武汉的路上了,哪里需要什么“回忆”,回,而已。今年以来,念头起了无数次,武汉仍然还在千里之外!</p> <p>  不说回忆说回放吧。2019年回武汉六次,不算多也不算少。</p> <p>  又回去!</p> <p>  第1次回武汉,年还没过完,天气很冷。先去岳母家补吃了团年饭,然后拉上母亲和大姐跑去赤壁泡温泉。</p> <p>  暖透人的是那温泉之后一吊子排骨藕汤,不对,是腊排骨粉藕汤!</p> <p>  然后,回去半路上就各种约,为了赶约定的时间,不得不请姐夫中途接力把车开回家。我呢,就去赴我的同学会、会同学,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大学的……打省略号的原因是因为喝多了记不住。</p><p> 除非有老师在场,酒才会喝得有控制一点。</p> <p>  我的高中老师,不是过生日胜过过生日。</p> <p>  过年期间回武汉,一般来说只有早餐是在家吃的,中餐晚餐加宵夜不落屋,所以,能步行回家也算是难得的醒酒方式。</p> <p>  路边的面窝是真想吃,无奈肚子装不下,眼睛吃饱了。</p> <p>  这个年纪也是有点尴尬,洗脚打牌都不合适,老娘还在等,回去洗了睡。</p> <p>  酒醒以后,十五都过完了,突然想起还没有上过街,出门下意识就往江边走。</p><p> 江城的江,你来不来都一直在流,时间只剩下个概念,码头晃的都是幻影。</p> <p>  武汉对我来说是什么?是家、是故乡、是一座城、还是一群人?是我的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个问题当然没有非黑即白那么简单。记得有一次在梦里被人追问,你总往武汉跑,是不是有情况啊?她是谁?我大义凛然,站在高高的龟山电视塔上,对着武汉三镇展开了双臂:看,这座城市,就是我的情人!</p> <p>  不管是酒后还是梦醒,可以肯定的是:武汉对于我,从来不是回忆,而是正在记忆!</p> <p>  武汉的标志建筑,对于外地人来说是黄鹤楼,但是对于武汉人来说肯定是江汉关。百年历史的钟楼虽然已经被新建的高楼大厦所包围,但依然倔强地昂着头,面对滚滚洪流,清澈有力地传达出时间的刻度。</p> <p>  就算不常来,每一个武汉人还是会对这里情有独钟!</p> <p>  红孩子打着快板夸武汉,我在心里编的是自己的词。</p> <p>  闭着眼晴都能找到江汉关的一条老狗。</p> <p>  江汉路步行商业街是老少咸宜的快乐打卡地。</p> <p>  拍没拍好已经不重要了,热闹就行。</p> <p>  北京卤肉卷配长沙臭豆腐,上海邨口卖北京糖葫芦,全国的步行街卖的都是一个味儿。</p> <p>  看不懂年轻人的吃穿玩乐。就像当年我们的父母也看不懂当年的我们。</p> <p>  江汉路上最值钱的恰恰不是明码实价的那些东西,默不作声的老房子才是无价之宝。</p> <p>  老人也是宝,江汉路上看到这两位老人不由得心生感慨。北京话里有老炮,武汉话有老杆!北京老炮扯不响了,那是自然法则输给的是下一代,武汉老杆拉不开拴那完全是人为因素:被同辈的武汉嫂子整熄了火!有时候不用汉骂,咪咪一笑就会让你自行投降。想起小时候曾经有个专有名词“外头玩滴”,能听懂的才是老杆!</p> <p>  说起小时候,对于武汉我感情最深的地方就是这条江汉路。特别是胜利街2号!那里是江汉路与胜利街的交叉口,从我懂事的时候起那里就是我最向往的地方,最爱我的孃孃(姑姑)就住在2号那个院子里,尽管房子非常小,可只要有可能我就会挤在那里,因为孃孃会尽其所能的满足我这个不懂事的小好吃佬,还有一个原因,那里也是我母亲工作的地方。</p><p> 胜利街2号的办公楼是一座非常有民国感的老大楼,门口四根顶天立地的罗马大石柱是它的标志。威严的办公楼在工作时间当然不方便进出,但是小小的我总能找到自己的天地。大楼的侧面外墙边有一条敞开的外楼梯,上去以后是个小门,进去向左通向办公的地方,向右有一部老式铁木电梯,还有一个螺旋状的步行梯一直通向看不见的楼顶,越往上越是黑窄暗脏,堆放着破旧工具,无人注意,尽头是一扇没有上锁的门。</p><p> 我是那楼顶唯一的常客,直到今天,那太阳暴晒之下铁锈和沥青的味道,我仍然能够感受。那时候周边高楼极少,在某些角度站在隔墙上可以直接看到江汉关的塔楼,每到正点都可以清晰地听到江汉关的钟声,报时之后的钟乐当时是一段“东方红”。扒在围墙边上看,眼底下是胜利街、扬子街、花楼街,稍远一点是江汉路上一大排同灰色的老楼,远处鄱阳街上是一大片红色的屋顶……隐约可见的汽车与行人就成了我捉迷藏的玩具,一想到自己走在大街上的人群之中完全被忽略不计,而此时此刻各色各样的高楼大厦如千军万马都踩在我的脚底,仰望天空,呼风唤雨,简直无人能敌……若不是隐约听到孃孃叫喊吃饭,我可以在那里一直玩到天黑。</p> <p>  </p><p> </p><p> 回过神来,想起朱自清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p><p> 不知不觉就拐到隔壁上海路上了。小时候对天主堂又爱又怕,爱是因为听说有免费面包吃,怕是因为听说神父会偷小孩卖到国外。</p> <p>  再往前,熟悉的老旧仓库,已变得时尚起来。</p> <p>  熟悉的味道,引领到熟悉的地方。北京话有胡同串子,武汉叫晃晃,那个年代到处晃,纯粹是因为上学太无聊,翻书本远远没有翻院墙翻门槛好玩。</p> <p>  暗黑里有藏得太久最后连自己都忘记了的秘密。</p> <p>  杂物间变身小酒吧。</p> <p>  跟深圳一样,叫什么什么村的都在城中央,叫什么什么城的反而在村周边。</p><p> 依然是熟悉的味道,住家改成的小餐馆,老杆叫它苍蝇馆子,年轻人美名为私厨,几年前在武汉小龙虾特别红火的时候,曾经在类似的屋里吃过一盘炒虾球,真的是好吃得想哭,那是地地道道妈妈的味道,至少也是隔壁妈妈的味道。</p> <p>  看晒的衣服知道这里还是人丁兴旺。</p> <p>  街对面人走屋空。</p> <p>  拆迁空地的倒影颇有象征意义。</p> <p>  走近才看清楚原来这里是著名的咸安坊,少说也有百年历史。最初这里是汉口高级住宅区,住得起的不是洋行买办就是实业富商,或者是当红艺人社会名流。据说开发者是棉花大王,炒作者是地皮大王,大家熟悉的如轮船巨头卢作孚、药业大王陈太乙、汉剧大师陈伯华都曾在此住过,可以说咸安坊代表着那个时代开发、设计、组织、施工的一流水平,居民当然也就代表着上流社会。</p><p> 曾经的花样年华,如今在这个牌坊上已经看不出来了,我记得第一次路过这里大概是在70年代中期,那时候这个门牌上写的好像是什么向阳院。</p> <p>  勾机正在开挖,不过听说还没拆的已经作为文物保护下来了。找个空子钻进去拍了几张照片,权当是补尝吧,想当年想晃进去,被一群大妈给拦住了,说明里面住着的还是一些大人物。</p> <p>  外观上看像是石库门和老洋房的结合体。</p> <p>  确实很破败,翻修比重建更难。</p> <p>  当年满武汉的法桐树,如今寥寥无几。</p> <p>  层层加护的窗子后面,曾经有过怎样的故事?</p> <p>  似曾相识的屋顶,似曾相识的黄昏。</p> <p>  周边的街巷偶而会发现一些崭新的旧世界,或者暧昧的小清新。</p> <p>  大规模的改造翻新正在进行。</p> <p>  无缘改造的街巷成了新旧世界之间的一条通道。</p> <p>  改造成功的街巷成为新兴的网红之地,这里有个很拗口的地名:黎黄陂路,建于1900年,还是清朝,因为是黄陂人建设,所以叫黄陂路。民国初期黄陂出了个大人物,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人称黎黄陂,差一点把黄陂话变成了国语,所以把这条路改称为黎黄陂路毫不奇怪。</p> <p>  黎黄陂路现在是武汉著名的“慢生活”街区,有人说那里才是正宗的老汉口风采和气质。</p> <p>  看起来确实是很有汉口格调。</p> <p>  有居民才有人气,这是所有旧改的成功之道。</p> <p>  这一片随便走走,可以看到很多受保护的历史著名建筑,100岁都不好意思说。</p> <p>  有不少挂了牌的,其余大多数要自己查历史。</p> <p> 外地小姑娘有点发懵。</p> <p>  本地大妈婀娜多姿。</p> <p>  流连忘返。</p> <p>  因为真爱!</p> <p>  胜利街的另一头直通武汉天地,那是在旧世界里开创的新空间,我一直以为叫新天地。这一路看过去感受才叫深刻!</p> <p>  第2次回来是清明,给父亲扫墓!</p> <p>  然后开车带着母亲从武汉出发,往川西甘南去转了一大圈。回到武汉,喝酒当休息!</p> <p>  有的酒席不方便留影,姑且以风景代替。</p> <p>  喝酒误事,没带相机,华为手机派上用场。</p><p> 南阳大楼作为民国旧市府如今远没有1916来得有名。</p> <p>  民众乐园高大上以后民众再也没乐起来。</p> <p>  花楼街,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如今鸭血粉丝。</p> <p>  小时候从这条街上走过,抬起头整条街上晒的都是各色衣裤,像花花世界的宣传彩旗。</p> <p>  在这里见到过抽着香烟,穿着收腰短衣,特务一样的女人。</p> <p>  也不知是哪部电视剧里穿越出来古装姑娘,路人视若无睹。</p> <p>  清芬路人狠话更狠。</p> <p>  你瞅啥?</p> <p>  破旧与繁华之间,一扇打开的大门。</p> <p>  记得当时在朋友圈里发了几张这样的照片,立刻被老同学追问,那么洋派崭新的大武汉你不拍专拍些落后的地方是什么意思?我说就这个我都爱得不行,你怎么还会担心我有抹黑的意思?</p> <p>  六渡桥铜人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也曾经是一个城市的符号。</p> <p>  民生路,民族路,民主路,民意路,民权路,三民路……条条路标都直指民心,路人甲路人乙们早已忘记这些词语本身的意义。</p> <p>  摆设而已。</p> <p>  转了一圈到这里,铜人像已背过身去。</p> <p>  第3次回是夏天,小外甥当爹了,小不点一副幸福的模样。</p> <p>  老友请客,豪华小龙虾。</p> <p>  江边平台继续。</p> <p>  从上小学起,小河玩水就是我们的渡夏方式,湍急的汉江在武汉人眼里就是条小河。一热就下水,这在没有空调的年代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我们这一代人如果有谁不会游泳,那肯定是个另类,基本上从能走会跑以后,就开始学游泳了,自自然然大的教小的一学就会,再说武汉各处也不缺游泳池更不缺水塘子。当然我也经历过危险:后湖的水塘里呛过脏水,东湖的深水区被人救过,趸船跳水磕破过额头,还有江面上溺水而亡的人从身边飘过……现在回想起来并不后怕,那都是吹牛的本钱。直到现在,我唯一能坚持不懈的锻炼就是游泳,小时候打下的基础,仍可以支持我在汉江这样的小河里轻松游个来回。</p> <p>  江边游泳我又想我另一个孃孃(姑姑),早先住在硚口离小河不远,后来又搬到长江边,推窗就是滨江公园,可想而知,那里又成了我新的天堂乐园,小河淌水变成大江戏水,尤其是孃孃家的弟弟妹妹们也都长大成了一群玩伴,每逢暑假,长江抗洪纪念碑的上上下下下前前后后,无处不是我们的身影,我们的声音。尤其到了“716”,几家老小就会齐聚孃孃家,看长江横渡,看飞机跳伞,大人们占窗口,小辈们上平台,咋咋呼呼热热闹闹,那种兴奋劲让人终生难忘……</p> <p>  </p> <p>  第4次回武汉和老同学相聚已经入了秋。</p> <p>  老同学老朋友的孩子没结婚的已经极少,所以参加婚礼是倍加珍惜。</p> <p>  正值武汉军运会前夕,东湖边看见自行车赛道。</p> <p>  东湖就是东湖,怎么看怎么好!从小玩不够,到老看不够。</p> <p>  想起每次到武汉站去坐高铁,在走高架桥经过欢乐谷旁的东湖岸边时,总看见一幅水墨画向我迎面展开,就算我一再提醒放慢车速,仍然只是惊鸿一瞥。</p><p> 这次下定决心,专程走一趟。</p> <p>  一趟不够,再去一趟。</p> <p>  自从喜欢上相机,好奇心更强了,而满足好奇就成了习惯。几次经过机场高速黄花涝收费站,都被路边这家农庄吸引了注意力,于是毫不犹豫的跑去吃了一顿。</p> <p>  回去的路上拍下这有纪念意义的大标语!</p> <p>  秋高气爽,这次回武汉的主要行程是带母亲周游太行山。</p> <p>  细节,就省了……</p> <p>  回到武汉军运尚未结束。</p> <p>  难得儿子也正好出差回武汉了,儿子难得回来一次直接升为上宾!奶奶接,家家(佬佬)请,“老子”常客沦为陪客心里也还得意!</p> <p>  第5次回武汉已是深秋,带岳父母去武汉周边看大悟红叶看随州银杏!喝酒就不说了,说多了成了酒鬼。</p> <p>  12月入冬,第6次,也是2019年最后一次回武汉,那是专程参加表妹儿子的婚礼。</p> <p>  四世同堂的母亲,已是家族里最年长的老人。</p> <p>  室内温情暖暖,室外天气阴沉。听说市郊有天鹅飞过,我还是毫不犹豫的追赶过去。许多老武汉都不知道:武汉周边过去的湖区,如今已还原成大片的自然生态,春夏花草连天,秋冬候鸟成群,处处湿地交通方便,要什么诗和远方!</p> <p>  深圳的口号是:来了就是深圳人,我来了二十多年,还是喜欢回武汉,不管阴晴,无论冬夏!武汉三镇我都分别居住过十年以上,武汉很多地方很多事情很多人物,我都能如数家珍,我不敢说是武汉通,但是我敢说我曾经是武汉的路路通,翻开20年前的老城区地图,每一条路我都走过,尤其是汉口,什么一元路二耀路三阳路四维路五福路六合路等等等等,我毫不夸张的说我都一步一步用脚丈量过,为了什么?以后我再慢慢告诉你!</p> <p>  大姐姐的孙女,我在她们家楼下拍的。此地直线距离1公里,有个地方叫华南海鲜市场。</p><p> 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在深圳,大外甥在武汉,我们在微信上几乎同时看到了李文亮医生发出的危险警示信号。说不清楚我们怎么会如此警觉,反正从那天起小孙女就再没有去上幼儿园,母亲在我们的家庭群里通知不要定团年饭了,各自在家小团圆吧!</p> <p>  至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