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口中小)以数学史为载体的小学数学文化教学研究——线上教研会议

莒南一小 陈庆霞

<p>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县教研室孙晓强主任的精心安排下,道口镇小学数学教研员秦茂盛老师的认真组织全体青年骨干教师观看了郑玲玲老师的讲座《以数学史为载体的小学数学文化教学研究》。</p><p> 曾经在莒南一小听过郑玲玲老师的一节《鸡兔同笼》,她的课有高度、有深度,是我们莒南数学老师的榜样和骄傲。</p> <p> 郑老师团队在徐老师和于江美科长的引领下,围绕六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这个课题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研究人员是谁、什么时间完成?、研究成果是什么。</p> <p>壹、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郑老师说首先一切源于热爱,其次是研究的必要性。</p><p> 《以数学史为载体的小学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是数学文化教学中一个特色鲜明、富有魅力、前景广阔的研究领域。</p> <p>贰、研究什么?怎么研究?</p> <p>郑老师从数学史的双向梳理、数学史的教学实践、数学史的教学评价三方面进行梳理。</p> <p>(一)数学史的双向梳理。数学史的运用水平:点缀式、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重构式</p> <p> 利用点缀式、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重构式框架,可以对世界各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史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p><p> 利用这五类分类方法 以青岛版教材《圆》这一单元中的数学史的运用水平为案例进行分析。</p> <p>数学史在数学教材中的文化作用:梳理教材中的数学史,梳理教材外的数学史</p> <p>郑老师指出,梳理教材之外的数学史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重点从《数学文化读本》中梳理1至6年级的数学史,《数学文化读本》注重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等文化的挖掘,是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拓展和延伸。以《分数的由来》为例,看教材是如何写的?</p> <p>(二)数学史的数学实践:开发典型案例、建构数学模式</p> <p>开发典型案例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名师名课进行二次重构,二是典型课例的设计与实施</p> <p>建构数学模式</p> <p>以青岛纪子成老师的《圆的周长与面积》一课为对数学史的运用水平进行分析。纵观纪老师的整个过程,他适时的渗透了圆周率的探究史,圆面积的不同的探究方法,把探究线和文化线很好的进行了融合起来,数学史的渗透也是以重构式、顺应式为主,同时也有点缀式、附加式、复制式。</p> <p>3.开展主体活动:为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刻认识,学校围绕数学史,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p><p> </p> <p>  莒南坊前徐丽芳老师,利用于科长编辑的每日一学,让孩子们结合学过的质数与合数,搜集哥德巴赫有关猜想的资料,瞧,她班里的学生讲的多认真!</p><p> </p><p> </p> <p>  蒲丰投针实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圆周率的认识。</p><p> 利用多种多样的数学主体活动,将数学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当中,促进学生对数学深刻的认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很好,数学文化润物细无声般的融合到数学学习中来。</p><p><br></p> <p>(三)、数学史的教学评价</p> <p>叁、研究人员是谁?</p> <p>肆、什么时间完成?研究结果是什么?</p> <p>伍、课题的推广应用价值是什么?</p> <p>  郑老师带给我们一场数学史课题研究的全新盛宴,让我们认识了数学史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p><p> 教材中的数学定理、公式都是经过前人的研究总结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史,再现这种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数学学习及渗透数学思想有很大帮助。数学史史一座巨大的宝藏,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素材,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要去挖掘这种素材,抓住教学的最佳切入口,求数学史的最佳方式,将数学史循序渐进的融入到数学课堂之中去,充实我们的数学课堂,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服务。</p><p> 数学文化的内涵往往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教师只有有意识的将文化观念渗透到数学课堂之中,才能让学生感悟到这种看不见的文化。</p><p><br></p>

数学史

数学

老师

教材

文化

梳理

研究

教学

小学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