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闲逛

庄家

<h3>2020年初新冠疫情所至,众人紧闭家园数月有余。春暖花开,疫情趋稳。老同学相约,出门逛逛</h3> <h3>太平老街,王皋故居,是今天的首访之地。做好功课,公交出行。高铁北站集合,然后一起乘866公交车前往太平。</h3> <h3>太平老街水网乡镇,获溪环饶,贯通阳澄湖。民居沿河而筑。过去交通闭塞,游人稀少,有的民房破旧不谌,倒是还有点原汁原味。</h3> <h3>:千年古银杏,至今枝繁叶茂。据《王氏三沙获溪家谱》中记载,树龄已近千年,乃是王皋的二儿子所栽。</h3> <h3>古树后面黄色的房子由于历史的变迁现为一座寺庙。其实是镇上宋朝大户人家壬家祠堂。</h3><h3><br></h3> <h3><br></h3><h3>三沙王氏的始迁祖王皋</h3><h3>三沙王氏居于江苏省苏州市一带,是三槐王氏南渡后形成的较大嫡传支系。王旦之孙王巩,仕宋为宗正丞。王巩之子王皋,曾任殿帅府太尉。南宋建炎三年(1129),王皋携家随从孟太后南渡,定居于姑苏(今苏州太平镇)荻川。王皋南渡时,牢记曾祖王旦关于“凡我子孙先代世系必六十年一修,百二十年再修”的教诲,将王氏家谱连同木刻版牒装了数车,一起南运。后来见南宋朝廷腐败,收复中原无望,王皋弃官归田,闲居于荻川,是为三沙王氏的始迁祖。王皋有三子。长子王易,字吾置,曾受封为太尉。其子孙迁往昆山之东沙,后散居于海虞、澄江、常熟一带,遂成为东口沙支系。次子王铎,字吾伍,留居荻川,其子孙散居于泰州、兰陵一带,形成中沙支系。三子王诗,字吾曾,淡漠名利,性好游历,后定居于无锡西沙白龙山下,被称为西沙支系。三沙王氏之说至此形成。</h3><h3>三沙王氏均极重视族谱续修。元代,进士王允和首次编成《三沙全谱》。明成化十一年(1475)修成了《三沙王氏总谱》,隆庆五年(1571)修成了《三沙王氏合谱》。清康熙四年(1665)修成了《三沙传芳谱》,其后又多次续修。东、中、西沙,亦各有谱,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许多不可多得的文字资料。</h3><h3>三沙王氏是三槐王氏的一个大支系。据清光绪年间刊刻的《王氏三沙全谱》记载,东沙王氏共有81个分支,中沙王氏共有41个分支,西沙王氏共有168个分支,三沙合计共有290个分支,堪称三槐余脉中的一个大家族。</h3> <h3>王皋很注重家谱的保存和修辞:还专门派儿子王铎拿着《王氏宗谱》去临安岳飞家中请为题词和作跋,岳飞阅后深为感动,挥毫写出《王氏宗谱跋后》和“王氏世宝”的题词。</h3> <h3>壬皋故居后庭院中,石鼓石板凳,还有近代人移种的异国花卉"地涌金莲"。</h3><h3>地涌金莲开花时犹如涌出地面的金色莲花。花期可达半年之久,因此又有"百曰开花花不败"的美称!</h3> <h3>荻溪粮仓始建于明代,明朝时为江南储备皇粮的仓库。民国十八年建裕元碾米厂,20世纪60年代建太平粮管所。留有砖混结构的蒙古包形状的6个粮仓,沿河有码头保好完好。</h3> <h3>王皋故居,在抗日战爭时作为当年叶飞与胡肇汉谈判的旧址。</h3><h3>1939年7月江抗二纵队司令叶飞偕同杨忠来到王宅与胡坦诚会谈,商谈各项收编事宜。胡部被正式收编,并配合"江抗"主力部队抗击日军。2016年太平街道组织对王宅进行修缮,保存了当年谈判的厢房格局,重塑了当吋谈判场景。</h3> <h3>太平镇转转,出来换乘86公交车前往沈周村,去明代江南四大才子沈周的陵园。沈周墓为文化旅游景点。</h3><h3> 沈周(1427一1509),字启南,号石田。明著名画家,与唐寅、文徽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周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h3><div><br></div><h3>    沈周墓地较大,约5亩多地,四周有小河环绕,并筑青石罗城,封土高约3米。墓前有墓坊遗迹青石柱二根。沈周后裔沈彦良于1928年重建敬山顶碑亭一座,内有明王繁书《沈隐士石田先生墓志铭》、明张宣撰《故沈良琢妻徐氏墓志铭》,1928年施兆麟撰《沈氏碑刻亭记》,1921年清末遗老吴荫培题《明处士沈石田先生墓》碑等,现均保存在墓亭内。</h3> <h3>江南水乡太平镇,河流荻溪本该古桥相配。由于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已经荡然无存。贯通两岸的太平桥只能贯通面已。</h3><h3>休息时巧遇一位长者闲聊,太平镇的过去历史说有形的东西终将会无形,唯有历史文化的底蕴才会永久传承!</h3><h3>说的真好!我们今天来到此地不也是慕名几位名人的传说才会闲逛的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