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古城沙盘

金阳图片社

<p>  城内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唐代,唐武宗攻伐泽潞叛军,因太原道行营将王逢曾在这里屯兵,故名王逢寨。后唐长兴元年,即公元930年,县令张仲温将翼城县治由今天的中卫乡北绛村迁建于此,直到1953年迁驻北关,城内村作为县治长达1023年,素有“千年县治,历史名村”之称。所以说城内,既是一个村,更是一座城。</p> <p>这个沙盘就是老县城的一个缩影。当年,张仲温之所以要将县治迁驻王逢寨,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地形优势。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即“堑深西北,浍绕东南。天然沟壕,险而易守。”</p> <p>从这个沙盘可以看到,古城西北有一汪泉水叫九龙泉,经年累月向西自流,在城西北形成一条注满水的天然壕沟,而东南为自然的断崖,滔滔不绝的浍河环绕着向西奔流,可谓进可攻,退可守。</p> 县城的营建始于后唐,但完备于明代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br>县城四面设有有四关,即今天的北关、西关、东关和南关,东关濒临浍河,与城相连;西关与城相对,生意红火;南关三面附城,一面有石砌围墙,俗名“小城”;北关四通八达,生意发达,为全县之冠。 四周建有城墙,也叫四郭,非常壮观。城墙上设有四门,也叫四城门楼。城门最早建于元代至正十九年,即公元1357年,由统军元帅叶企颜修筑。东城门楼在后土庙西边,城门南侧有一石坡直通东关。南城门楼在今天的翼城四中东边,也有一石坡直通南关。北城门楼在今天的党校北边,即今天的九龙公园与奥体中心之间,这里为天然壕沟,有一木吊桥,晚上吊起以防御,白天放下以通行,如今建起了一字型牌坊,位置已经靠南。西城门楼即今天重修的西城门,位置变化不大。 明清时期,实行里坊制,设有四坊,即唐城坊,在县城西北隅,取翼城为唐侯封地之义;同颖坊,位于县城东北隅,以叔虞得嘉禾“异亩同颖”而命名;剪桐坊,位于县城东南隅,以周成王戏剪桐叶封弟之义;兴贤坊,位于县城西南隅,取贤士迭出之义。 城内最宏伟的建筑自然是县衙。县衙是县城的主体,也是全县的首脑机关,全县的大小事务都在这里办理。现今翼城中学所在地就是明清时期的县衙。县衙沿南北中轴线依次为大门、仪门、大堂、宅门、二堂、三堂。 县衙东侧由南向北依次为亲贤馆、科房、茶房、库房、蘸楼、书房;西侧由南向北依次为土地祠、监牢、科房、马场、仓库、书房等。清朝末年,除县衙外又设立了主理缉捕、监狱事宜的“典史厅”、负责安全事务的“外委把总署”、掌文庙祭祀和教育的“儒学教谕署”;负责督察和布政的“察院行署”和“布政分司署”。 另外还建起了育婴堂、普济堂、养济院、演武场。民国时期,又设立了警察所、公款局、差徭局、劝学所、教育会、农会、电报局、商会、新民工厂、农桑分局、戒烟会、洗心社、县议会、县医院、县党部和五区行政公所。 古城有两条繁华的商贸街,即上街、下街。从木牌楼向北至石牌楼叫上街,从木牌楼向西至西城门,叫下街。 上街两头建有木牌楼、石牌楼,统称木石牌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牌楼,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是为了表彰古代学子因科举成就功名的人建造的,也叫科第坊、文坊。 石牌楼,为明万历明万历三十九年监察御史史学迁所建。石四牌坊整体建筑为四座石砌台座十字形对角分布,石柱置于台座之上,柱子根部设有抱鼓石稳固柱身。牌坊从基座到柱顶压头枋,由下到上,由外至内,各个石构件上均有精美的雕刻,对主体瑞兽采用了圆雕、镂空雕、半圆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手法,主体突出,立体感强。对次要部分和衬景则用浮雕和平雕方式处理,线条流畅,错落有致。 紧挨木牌坊的西北为小关帝庙 是相对于已经焚毁的钟楼东边的大关帝庙(也称关岳庙、武庙)而言。始建于清乾隆七年,是目前翼城县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之一,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通往县衙北边街道上分布有多处牌坊。有举人张锦建造的中宪坊,按察使王廷谏、太守王廷议建造的兄弟进士坊,有上官鉝建造的三世清卿坊和上官鉝三兄弟建造的三进士都御史坊。县城西南建造有剪桐封国坊,县城东北史学迁建有五简名巡坊。 衙道向南穿过下街便是钟楼,创建于明嘉靖年间,高10余米,平面近方形,中间为南北向的门洞。门额是明嘉靖年间知县鄢桂枝手书,南为“剪桐封国”,北为“潞公旧治”。悬挂有金代大铁钟。大钟铸于金大定六年(1166)三月,距今已有848年的历史。大钟高3.1米,下口直径2.1米,厚0.15米,钟响时声音宏大,百里可闻,有“神钟”之称。 文峰塔与五魁塔,位于县衙东南,原为县衙所设学宫附近。文峰塔建于明崇祯二年,即公元1629年,由县令王允长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地震塌毁,同年署令金舜白重修。 后土圣母庙,俗称娘娘庙,建于城东最高处,主要建筑有神殿、享殿、戏台、道院、社房等。明万历十年,建承天楼于殿后,俗名“梳妆楼”,木工雕刻精巧绝伦,登临远眺,四周景物一览无余。 城隍庙位于县衙的西边。明代洪武二年翼城县令李谅修葺;规模宏丽。大门前设影壁,进入大门,沿中轴线依次为石坊、二门、演剧台、垂廊、暖阁、正殿、寝宫等。演剧台两侧设钟楼、鼓楼。并建两庑班舍、各里土地祠。西面附设观音殿、髙禖圣母殿、土地祠等。同治十一年重修 太平兴国寺 俗称“西寺”。唐贞观三年建。初名庆国寺,宋太祖兴国年间敕赐今名。内分十二院,分别为北罗汉、南罗汉、东罗汉、西罗汉、华严、藏经、上生、观音、文殊,慈氏、钟楼、大雄。明洪武年间置僧会司。民国时改修为学校。 三王庙位于城内剪桐坊南。所祀“三王”,即龙王、唐叔虞(汾东王)、河伯神。正殿的南边为卷棚,棚南为享殿,享殿以南为东西庑,医圣、文曲祀于东庑,天神、土地祀于西庑,再南为僧舍,与僧舍相接有三门,中门之上为乐楼。创始年代不可考,康熙年间地震塌毁后重修。 潞公轩,又称潞公台,与河亭当为同一景致。河亭系宋天圣六年,文彦博为翼令时所建,位于衙署之东的高阜上。主要用于观察浍河水情,以防民患。文彦博被封为潞国公后,翼人因其国爵更名潞公轩。明嘉靖间,县令鄢桂枝建楼于其上。据县志记载,河亭临城带溪,山林掩映,为城内胜境。清康熙五十二年,县令林世炳重修,题“溪山一览”匾额,并赋诗。后塌毁后,仅存碑碣。 此外,城内村还建有崇圣祠、启圣祠、潞公祠、名宦祠、乡贤祠、节孝祠;还有旌忠庙、华佗庙、何将军庙、马神庙等。 县学,设在县衙西北隔下街的文庙内,文庙内建大成殿五间,殿前为露台,台下两旁为东西庑,各十三间。前为戟门三间,灵星门三间,南为泮池。中跨石桥,围以花墙。东西二门,左为“圣域”,右为“贤关”。古代的学子在此行释褐礼,内祀先师孔子和先贤先儒。 此外,还有三大书院。即翔山书院、绍文书院和许公书院。翔山书院 在县城东北,明末翼城知县李士淳创建,李士淳作为县官,还“日为诸生耳提面命,谈经讲艺,而自为文以课士”。在此期间,翼城人文蔚起。绍文书院 位于县署东,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县令林世炳建,规模宏敞。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绍文学堂。许公书院,位于潞公轩、林公讲堂右侧。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知县许崇楷建造。 <br>  另外,城内当时的宅院很多,大多为豪华的四合院。现存已不多,主要有上官鉝的御史第,吉家宅院。现上官鉝的御史第已开发,院内设有皮影戏,专门上演上官鉝的故事。<br> <p>沙盘制作:常朝红</p><p>文 字:翟铭泰</p><p>摄影、摄像: 刘伟 尹昊 张东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