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沪上庄行古镇

风雨客

<p class="ql-block">  庄行在上海的古镇中属于低调型的,因为它既没有官府衙门的印记,也缺少大红大紫般的繁华和喧闹,但是在已经过去的六、七百年里,庄行人却过得很有滋味。</p><p class="ql-block">  笔者去庄行,是因为偶尔读到的一位诗人的描述:“那片落叶飘了一个冬天,抵达神往,叩开春的大门……”。这是被誉为“当代第一位农民诗人”王金千(庄行人,笔名王海)在《春来了》中描写那片落叶扣开庄行春天的情境,于是便触动了探寻的愿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纪 群</p><p class="ql-block"> 2020 - 4 - 2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1、庄行在三千年前已成陆,宋时有了村落,元末明初成集市,明洪武年间设镇。明嘉靖年间已是浦南地区有名的花米贸易集散之地,据清乾隆年间的《奉贤县志》记载,庄行素有“衣被天下”、“花米通八江”之称。<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2、最早的庄行以盛姓为主,最初叫“盛家厍”,到了明洪武初年,由南桥庄氏迁入并开设花米行,生意兴隆,庄姓逐渐势盖盛姓而得名庄家行。到了明万历年间称“庄行镇”。<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3、庄行属江南鱼米之乡,盛产棉花和稻米。明嘉靖二年(1523年),工部郎中林文沛疏浚了南桥塘,使得庄行受益匪浅,由此花米生意更加发达。庄行老街店铺林立,至上世纪三十年代统计,老街有花米行24家,米店11家,其中“立鑫”花米行每月进出大米数千石、棉花数百担。<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4、花米行的兴旺也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加上庄行地处松江、金山、奉贤三地交界,于是,庄行与松江的叶榭、金山的亭林形成了当时上海浦南地区三镇鼎立的商业圈。<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5、六百多年前的那条庄行老街长约一千多米,现在的东街中间石板路,道两旁还保留着不少明清时期的老建筑,应该说是奉贤地区保存较好、并有着江南水乡意蕴的明清老街。<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p>  6、南桥塘疏浚后成了庄行花米运输的市河,而居民的生活与出行离不开桥的存在。在庄行的市河上,现在还能见到的、有点历史的老桥有两座,一是“八字桥”俗称“福善桥”,此桥建于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南北向,三跨3拼石桥。</p><p><br></p><p><br></p><p><br></p> <p> 7、二是“毓秀桥”也叫“油车桥”,该桥建于民国十三(1924)年,由庄氏捐建,三跨三拼平梁桥,属江南地区比较典型的石板桥风格。桥长21.26米,宽1.8米,南北石阶各14级。</p><p>  “八字桥”和“毓秀桥”,现均为奉贤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p><p><br></p><p><br></p><p><br></p> <p>  8、老街的居民枕水听河,他们对这条市河充满了感情,走访中听一位老人讲,儿提时的“南桥塘”还挺清澈的,河边钓鱼钓虾,站在桥上招呼一声,那岸边房屋的窗户立马会探出许多小脑袋来。</p><p><br></p><p><br></p><p><br></p> 9、“杨瑞记鞋铺”,这是一家纯手工制鞋的老店。橱窗里一排排手工布鞋,每一双的鞋肚里都填塞着鞋木楦,那可是百年老店的“考究”。据说老店鞋子名声在外,连老外都会慕名而来(柜台上特意摆放着照片为证)。鞋店的每双布鞋一口价人民币100元。<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0、庄行有着光荣的红色印记,192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爆发了庄行农民暴动,600多名农民佩带红领带,手拿大刀、铁叉、棍子、长矛和土枪,在陈云、刘晓、杭果人、严朴、唐一新等同志领导下,发动了著名的“庄行暴动”。1967年庄行人为了纪念唐一新等烈士树立此碑,1985年重建。<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1、庄行成镇后人才辈出,官宦、商贾,尤以文人雅士居多。宋懋澄,字幼清,号幼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宋懋澄以善文著称,是明代晚期较有声誉的小说家之一,其所著的文言小说《负情侬传》成了同时代文学大家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蓝本;《珍珠衫》、《刘东山》等作品均被冯梦龙收入《三言二拍》。他还与王圻、施大经、俞汝楫合称明末“松江四大藏书家”。<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2、芦和蟹经常是国画大家们笔下抒情写意的钟情之物,在近代史上齐白石老先生的“芦蟹图”最是一绝,而庄行的二庄也是“芦蟹画”的高人。庄仁永,字恕一,清同治年间举人,善书法,南方魏碑体高手,还习得祖传芦蟹画艺,被列为“海上二十名画家”。庄枕泉,又名礼涛,字剑田,出生庄行中医世家,自幼酷爱诗文书画,深得本族芦蟹画真传,抗战期间与郭沫若、田汉结交甚深,也是近代芦蟹国画名家之一。<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3、“江南第一牡丹”在庄行北首的金家宅。四百多年前的明万历年间,金家宅大户金学文与董其昌(明礼部尚书、大画家)少时同在叶榭的水月庵读书,成为同窗好友。后来董其昌仕途发展,金学文则成了当地乡贤,而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好。<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p> 14、金学文建新居落成时,董其昌亲书匾额《瑞旭堂》和一株“粉状楼”牡丹赠与金学文。金家人非常珍惜这两件礼物,尤其是那株牡丹,经过二十一代人的精心伺养,“粉状楼”牡丹生长良好,现株高1.5米、根茎15厘米、胸径5厘米,每年花朵茂盛。1995金家人将牡丹捐赠给了国家,经专家鉴定,这是江南地区最古老的牡丹。</p><p><br></p><p><br></p><p><br></p> 15、王金千,笔名王海,庄行本地人。一生与六亩三分地结缘,半个世纪来诗歌创作二万多首,已发表诗作六千多和散文六十多万字,现有诗歌集十八部,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农民诗人”。他的《连种带歌满田播》还录选过中学教材,“手撒金谷口唱歌,连种带歌满田播。秋来喜收千斤稻,还有新歌上万箩。”农民诗人王海还出现在了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中(15分)。<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6、庄行人杰地灵,就像一首旷野里吟唱的长调,调门不高,却充满着浓烈的生活气息。在上海的古镇老街中,庄行还有着颇具自身特色的美食佳肴。<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7、伏天吃羊肉,以热制热,排汗排毒,这是以食为疗的一个创举。庄行人数百年前就有大热天吃羊肉的习俗,从2008年起,每年夏季入伏到三伏结束,庄行便举办一个月的“伏羊节”,届时街上羊肉馆座无虚席。<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8、庄行每年的“伏羊节”早上五点起就开始迎客,好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点上一碗羊杂汤,再来上一个小炮仗(150毫升装的白酒),一口羊汤、一口酒,出汗了便索性脱下汗衫赤膊。享受完羊肉、白酒,再来上一碗热面条,完事后耷拉上汗衫,迎着晨曦、迈着小碎步出工上班。三伏天里天天如此,经典得狠吆。<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9、庄行方糕也称“女儿糕”,以豆沙为馅,皮薄多馅,四四方方,洁白如雪,松软香甜,柔韧爽口,曾被评为 “上海地区十大农家点心”。<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20、在上海地区的各大乡镇中,青团是比较常见的糕点食品,但庄行的青团更为出名。庄行的青团是用一种叫“麻花郎”(也叫“泥胡菜”)的乡间野菜熬汁糅合于上等糯米粉中,用猪油红豆沙或红枣芝麻做馅,放置竹笼蒸熟,香味独特,青团劲道弹牙。而“麻花郎”性味苦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祛瘀之功效。 2015年,庄行的麻花郎青团制作技艺入选上海市非遗目录。<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21、在上海的浦南地区,很早就有这样的说法:“亭林的馒头,叶榭的糕,庄行的肉粽呱呱叫”,因此说庄行的肉粽在几百年前就已风靡十里八乡了。<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p> 22、“鱼米庄行闹六时,”这是数百年前人们对庄行水美鱼肥、花白米香的赞美。在游览庄行老街时,笔者巧遇一位男子,带着自己的日本夫人和孩子在油车桥上述说着自己的童年,他讲的很动情,看得出夫人和孩子听得非常陶醉。事后知道他是庄行人,在日本国读书并定居,因为经常与家人说起古镇老家、说起小桥流水,一家人决定回老家看看。老街、老桥、老屋有着他许多许多的童年往事,他说夫人和孩子很羡慕他有这样的童年……   </p><p> 今天的庄行荣誉不少,获得了国家卫生镇、国家生态镇、中国特色小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等称号。</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