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燕

呼托白丰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喜燕</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阳春三月,草木发芽,桃红柳绿。众所周知,燕子也是少不了的春天符号。有副春联说得好,春风一笔诗千句,燕子双归福满门。清明时节,燕子从南方归来,北方农村平房便随处可见燕子在房檐处筑的窝巢,随处可听到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随处可见燕子忙忙碌碌的身影。</p> <p>小时候,老乡们是有讲究的,燕子肉不能吃,说肉是酸的,燕子窝是不能拆的,否则眼睛疼。经常听妈妈说关于燕子的谜语:从南来了个小木匠,镚镚斧斧未带上。盖座房子挺稳当,夫妻育子捉虫忙。村里人与燕子和谐共处,没有嫌弃燕子随意拉粪便的,早起的人们从未因燕子大清早在窗户外叫个不停而反感的。老百姓们以燕子能来院子里居住为荣,是吉祥的征兆!</p> <p>今天,我利用清扫责任区卫生的间隙,拜访了一家“喜燕”主人。在托克托县双河镇云中北路知青楼北侧路东有一处卖水果蜂蜜的临街门市部内,住着一窝燕子。周围邻居们都觉得特别稀奇,有一位老人活了八十多岁了,说没有见过燕子居然住进了屋子里。我见过燕子在郝家窑村里农家乐院门洞里垒窝筑巢,海眼神泉旅游景点办公室外侧走廊门口旁顶端墙角安营扎寨,见过燕子不小心飞进屋子仓皇失措、东飞西撞的情景,从没有见过燕子在屋里安家落户的。与燕子同住一屋的主人王先生慈眉善目、热情健谈。老家在中滩中十四份子村,靠近黄河,那里的燕子多,每天能见到燕子。来了街上开了门市,很少见燕子了。王先生一家特别喜见它们,燕子是从去年开始,在他们的水果蜂蜜门市里屋门上方墙角处搭了一处窝巢,住进屋里的。而且它们还生下一窝小燕子,飞走了。今年又来了。去年王先生的儿子考研究生金榜题名,他们说双喜临门,亲切地叫这对燕子夫妻为“喜燕”。</p> <p>我问他们,如果关门后怎么进来?他们介绍说专门为其在门上留了空洞,叫燕道,由于在最高处,下面有玻璃,外来的猫咪是爬不进来的。我好奇地想上去看看燕子窝有什么铺盖,他们说千万不能触摸,否则燕子闻到别的气味就不住了。我踩着凳子上去看了一下,窝里没有羽毛什么的,只有很少一些草秸,为什么没有羽毛一类软和的物质呢?可能是燕子怕热坏了小宝贝吧。我在想着,这时,王先生惊喜地说,燕子要回来了。他伴着马路上的喧闹声,已经听见了燕子的鸣叫。我赶紧下来,果然,不一会儿,真有一只燕子就像回自己家一样飞进屋里,落在一根拉线上,用明亮的眼睛看着屋里的生人。我离它只有两米远,面对我越来越近的手机,由开始的无所畏惧,到后来的警觉,在屋里飞了几下,扒在巢穴边看了看,就倏地飞走了。王先生指着屋内煤炉烟筒上的白黑色鸟粪,说:“这就是去年生出来的小燕子拉下的。两只老燕子每天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给四五只小燕子轮番喂食,好不辛苦!”说话间充满喜悦,没有怪怨。</p> <p>王先生最后和我说:“等燕子孵出儿子来,我给你打电话,让你来看。那会儿就热闹了,燕子常回来,而且燕子会花一定时间守护小燕子。”我问其蜂蜜有没有了。他说已经卖完。老父亲养的蜂。今年父亲已经九十多岁了,一直养蜂种地,身体很硬朗,心态也好,在老家还种的十几亩地,不仅喜欢吃蜂蜜,而且也喜欢燕子。当王先生告知父亲燕子住进家时,老父亲前安后顿,不要撵走燕子。有德行的人家里,才住燕子。(白丰写于庚子年三月二十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