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非遗文化,推介家乡特色。——宁城蒙古族中学2017级13班学生非遗推介

扬帆启航

<p>  为了弘扬和探索宁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家乡地方特色,寒假号召学生结合本地实际,对当地非遗文化和特色进行寻根溯源,进而发扬光大。</p><p> 经过假期的考察和网上查询资料,全班有13名学生完成了任务,分别介绍了当地的非遗文化和地方特色。</p> <p>三座店关帝庙</p> <p> 传东方智慧 品华夏文化</p><p> (李亚东&nbsp;&nbsp;&nbsp;三座店镇河东台村)</p><p> 我的家乡三座店镇,位于宁城县中部。这是一个安静又美好的地方,我从小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情感。</p><p> 人们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把家乡建设的越来越美。一直以来都大力发展农业,近几年旅游业也逐渐崛起。</p><p> 说起三座店镇,人们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里的背阁、抬阁。三座店镇素有“塞外背阁、抬阁之乡”的美誉。2011年三座店镇背阁、抬阁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座店镇被评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汉长城遗址、“三座店背阁、抬阁展示馆”、宁城县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峰水山党支部纪念馆、三座店关帝庙、苏家卧铺娘娘庙等旅游景点遍布全镇,每年元宵节期间举办的宁城县三座店元宵文化庙会已成为自治区北方地区重要的节庆文化品牌,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望。由于今年疫情影响,元宵文化节取消了,我相信明年一定会呈现出一场视觉盛宴。</p><p> 宁城县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汇合之处,辽代的中京就坐落在这里,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三座店的背阁、抬阁是与三座店关帝庙庙会相生相伴的。每逢农历三月十八娘娘诞辰日,农历六月二十四关帝老爷生日,正月十二到十五元宵节秧歌会,当地的百姓都要用背阁抬阁等艺术形式来隆重庆贺,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p> <p>  三座店的背阁抬阁是清道光年间逐渐发展而来,清末民国年间最为鼎盛,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抬阁是由背阁演变而来,它们的不同点是支撑小演员的底座不同,背阁是一人背,抬阁是多人抬,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抬阁的下架也由木架变为铁架,更加安全轻便。</p><p> 背阁的演出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为表演者,均为4至7岁的女孩,下为执撑者,多是青壮年男子。执撑者腰间绑一铁架,卡在双肩与前胸,用绳子在身后绑牢,铁架在手臂一侧向上延伸,高出头部,在采取榫眼相扣,令固加一铁架,用作执撑者表演站立,执撑者身着戏剧服装,用手握扶铁架,以遮掩。根据节目内容,把铁架彩绘成花木、禽鱼、古代兵器或生活器皿等,表演者根据曲目着装,一只脚和腿绑缚固定在支撑架上,另一脚、小腿和双臂扭动进行表演,执撑者在音乐的伴奏下,踩着鼓点节拍,且行且舞。</p><p> 抬阁是由背阁演变而来,共同点是由不同数量的小演员在道具上表演,制作巧妙隐蔽,化妆和服装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不同点是支撑小演员的底座不同,背阁是一人背,抬阁是多人抬,集造型、杂技、戏剧、音乐为一体,体现了高、难、险、美的特点,台歌的下架早些年都是由晾干的柳木制成,整个框架长宽1.4米,高1.2米,全靠榫铆焊接而成,如今抬阁的下架已改为铁架,规格尺寸没有改变。</p><p> 宁城县三座店背阁抬阁表演的传承,主要以会首的传承为主,会首为当地人或父子传承为主,会首主要负责背阁抬阁的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民国时期到建国前,由一个叫谭老六(已去世)的任会首,建国后到文革前,由陈守廷(已去世)和谭老六的儿子谭洪仁(已去世)任会首,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由吴树廷和陈守廷的儿子陈发任会首,80年代末到现在,由吴树廷的侄子吴国忠和陈发的儿子陈国华任会首。由于传统习惯,当地有4至7岁女孩家庭的青壮年男子都会参加表演。</p><p> 发源于清道光年间的三座店抬阁、背阁一路走来,规模越来越大,项目越来越全,演技越来越高,观赏性越来越&nbsp;强,高度展示了蒙古族文化、契丹辽文化和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独特魅力。2010年,宁城三座店抬阁、背阁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宁城县三座店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6年,三座店民间艺术保护协会会长陈国华被自治区确定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这样背歌抬歌在三座店这块沃土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进行传承。</p><p> 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家乡的背阁、抬阁等优秀传统文化将继续被一代又一代三座店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认识这里、记住这里,所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光发热!</p> <p>抬阁背阁头饰</p> <p> 中国铢铢镲,千年锣鼓乐</p><p> (刘佳玥&nbsp;&nbsp;天义镇)</p><p>&nbsp;&nbsp; 我们身处宁城,是宁城的儿女,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 令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铢铢镲。</p><p> 铢铢镲是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由古代萨满教传入,至今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的意义在于祈福,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它同样是哈河流域独特的文化之一,也是两河(坤头河和老哈河)流域最璀璨的文化之一。</p><p>&nbsp; 在不同的地区,敲镲的力度、技法都不一样,它的重量也不一样,有七斤的十斤的等等。</p><p>&nbsp;&nbsp; 本地的铢铢镲铿锵有力,以昂扬向上,镲铙齐鸣的现象展现在人民面前,老百姓最喜欢的也是它铿锵有力的鼓点。其表现形式为前篇、中段、结尾。在明清以后,逐渐变为前行、当行、烧行。以及后世一百多种打击技法,成为赤峰南部、北部、辽宁西部明显的地域特征。它发现到现在的主要曲目有:《八打套》、《团结奋进曲》、《老钱行》、《新钱行》等一百多种打击曲目。也是哈河流域逢年过节必备曲目。曾经连续三年参加北京那达慕大会,也在蒙吉辽三个省区进行铢铢镲表演,也参加过打虎石冬捕节,大明庙会等活动。</p><p>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文明象征,自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有铢铢镲,还有皮影戏等等。我们不能只看热闹,也要从中学习,将我国的文化发扬光大!</p> <p> 那达慕大会</p><p> (张雨欣 &nbsp;忙农镇小忙村)</p><p>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亦称“那雅尔”,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p><p> 我的家乡忙农镇小忙村,那达慕大会举办的日期是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七,为期三天。(实际为农历六月初四到初九,为期五天。)</p><p> “祭敖包”是进行那达慕大会之前最庄严的仪式,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诵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以及对这一年人们美好生活的祝愿和秋收时节丰收盛况的期盼。大会开始时,人们有许多进入会场,找到自己的区域,看着各类精彩的表演,有摔跤、舞蹈、乐器演奏、歌曲表演等节目层出不穷。</p><p> 到了晚上,山上灯火通明,小贩在街边尽力的叫卖;表演节目的演员们在台上卖力的表演;小孩子们在儿童游乐园里尽情玩耍,欢笑声不断,所有人都处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p><p> 三天的日子一晃而过,在最后一天的晚上,人们会举行篝火晚会。篝火是用木杆搭成支架,依次堆垒成垛,人们在篝火旁围成一个圈,载歌载舞,欢笑不断。它不仅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热情欢迎,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祝福。</p><p> 那达慕已经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了,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正确对待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可以永远的流传下去。</p> <p> “大明塔”的传说</p><p> (刘显芝 &nbsp;一肯中乡中子坡村)</p><p>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魔兽在村子里肆虐百姓,百姓每年要给魔兽上供,供品为童男童女、牛、羊等牲畜。然而,没过多久,这件事传到了天帝耳朵里,天帝让三位仙女限时将魔兽消灭。当三位仙女到达村子时,正值上供时间,三人联手将魔兽暂时制服,因为魔兽过于强大,过不了多久又来危害百姓,于是她们决定修塔来镇住魔兽。大姐在魔兽的头部建塔,二姐在魔兽的腹部建塔,三姐在魔兽的尾巴处建塔,很快三个人的塔都建完了,由于三姐比较懒,建的比较慢,三人正商量着是否回天庭报告,突然魔兽尾巴一晃,三姐的塔塌了半截,眼看天帝给的期限就要到了,三姐将真身留在半截塔化成塑像镇住魔兽。她们当时去的地方就是辽中京,大姐建的塔叫大明塔,二姐建的叫小塔,三姐建的叫半截塔。</p><p> 大明塔位于辽中京内城的正南门——阳德门外东侧,因为辽中京延续到明代而留下塔,人们习惯称之为“大明塔”。大明庙会也是以大明塔为中心,每年的四月初一到初十,历时十天,各地商贾云集大明塔进行商贸流通与文化交流。</p> <p> 七金山</p><p> (王娟娟 &nbsp;一肯中乡郝家店村)</p><p> 七金山位于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北部,其形状宛如七个巨大的金元宝,故称七金山,也叫做九头山。距辽中京遗址北15华里处,九头山东西长不过十里,南北宽不足五里的群山,以其巍峨的山势,成为大辽一代名山。</p><p> 七金山山势独特,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西侧三座山峰相连,形似笔架,象征文风日上,主峰桃山雄伟挺拔,东侧五座山峰高低错落,酷似行龙。</p><p> 大唐时期,这里曾建有奚王避暑庄,辽宋为了进一步交往,辽王朝决定建一座新都城。萧太后与辽圣宗经常来七金山,觉得这里风光好,就决定在这里建都。所以气势雄伟的新城辽中京就崛起在北国的大地,是辽代中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把七金山的奚王避暑庄当作文化交流场所,但七金山现已无相关遗址。</p> <p> 抬阁背阁</p><p> (张竟丹 &nbsp;&nbsp;一肯中乡朝阳地村)</p><p> 宁城三座店抬阁、背阁作为我国北方特有的民间艺术,曾参加过赤峰市元宵节欢天喜地大拜年文艺汇演和辽中京文化节开幕式、闭幕式文艺演出,据宁城县文体局介绍,起源于19世纪的三座店抬阁、背阁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地域特色非常鲜明的民间艺术,2008年被确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被自治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座店被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p><p> 抬阁、背阁艺术发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多见于民间秧歌会中,深受农民喜爱。三座店背阁、抬阁是由大人与孩子配合表演的一项民间杂耍技艺,工具制作巧妙,化妆和服装按照戏剧、传说、故事中的人物装扮,并配有鼓、镲、铙、唢呐伴奏,极具故事性和观赏性。背阁分为单背阁和双背阁,单背阁为一人背一女童,双背阁为一人双肩各立一女童,名为“和合二仙”,寓意美满幸福。背双阁的为背阁的首演,始终居前,背阁表演机动灵活,只要背阁人随着乐曲的节奏舞动,上面的孩童也会自然舞动,形成上下合一、表演一致的视觉效果。</p><p>每逢庙会,当地群众都会自发组织在一起表演,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p><p> 背阁、抬阁艺术面临的主要问题:1、表演具有局限性,背阁、抬阁属于农民自发组织的表演,没有专业表演团队,很难实现经常性表演和展示;2、群众保护意识不强,多数农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缺少广泛的保护和发展意识;3、资金保障不够,背阁抬阁表演所需资金还多依赖于群众自发筹集,经费不足也是无法经常性表演的重要原因;4、保护机构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5、传承人员匮乏,缺乏传承动力,目前家庭人口减少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象,造成传承人的匮乏。</p> <p>八里罕特色小镇</p> <p> 塞外酒乡——八里罕特色小镇</p><p> (吕洋 &nbsp;&nbsp;八里罕镇八里罕村)</p><p> 宁城县八里罕镇位于宁城县中西部,是宁城县西部中心城市,有“三泉古镇”、“塞外酒乡”的美誉,八里罕镇是通往京津冀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蒙东辽西地区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无公害农产品主产区、黄牛交易中心,以宁城老窖为龙头的八里罕酒业园区初具规模,全镇年白酒产量达万吨以上。目前以宁城老窖、宁河源醉火、民族红、牧牛等企业为代表的八里罕酒类产业群已经形成,内有各类酒类生产企业32家之多,其中白酒企业16家。</p><p> 八里罕小镇被绿树环绕,群山怀抱,著名的红山文化母亲河——老哈河的支流八里罕河,顺山势匆匆而下,蜿蜒曲折,岸边很早飘起过孔姓酒家的酒旗。</p><p> 公元1007年,辽代在这里兴建过专事酿造宫廷御酒的作坊,从当地出土造型精美的春秋时代的青铜酒器及著名的辽三彩酒器来看,足以说明历来就使用三泉之水酿酒。</p><p> 从五十年代起,营建的国营宁城县八里罕酒厂,远非过去的孔姓家酒及御酒作坊所能比的,后来建立的宁城老窖集团公司是国家大型企业,曾跻身全国轻工行业200强之列,其酿造生产的宁城老窖是国家名牌产品,被誉为“塞外茅台”。</p><p> 筑梦百年酒业,续写经典华章,助力宁城经济,共享发展辉煌。</p><p> 酒乡的光荣和梦想就像那缕八里罕酒香一样,永远回味在远在天涯海角的酒乡人和热爱酒乡的人们心里,塞外酒乡八里罕在传承历史名酒古镇的基础上执着奋进、打造辉煌,殊荣累累,第一次用产品把一个塞外小镇带上了中央电视台。</p><p> 酒的龙头企业,中国麸曲浓香型的酒标杆企业,世界蒸馏酒知名品牌,缔造了让人惊叹的“八里罕白酒现象”。</p><p>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白酒出现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同步,而酒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p><p> 八里罕方言以八里罕镇为中心,包括存金沟、热水、头道营子、西泉等邻近乡镇的大部分地区,八里罕方言是赤峰方言中极为特殊的一种,只有三个声调,内蒙古汉语言调查组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变迁,八里罕方言已逐渐萎缩,乃至濒危,国家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宁城八里罕方言将以数字化方式录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永久保存。</p> <p>宁城老窖,塞外茅台。</p> <p>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阁、抬阁</p><p> (吴迪 &nbsp;&nbsp;三座店镇三座店村)</p><p> 背阁抬阁起源于19世纪初,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2008年被确定为宁城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每年的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三座店老爷庙会期间都会有抬阁背阁表演,表演内容一般以传统戏剧、民间传说、经典故事中的人物为主,如:《西游记》、《白蛇传》、《红楼梦》等。表演时以乐器为伴奏,基本乐器为鼓、小镲,铙、唢呐等具有民间特色的乐器,将舞蹈、音乐、戏曲、杂技等诸多艺术相结合。</p><p> 背阁即由一名身穿戏服的青壮年男子,用手臂支撑铁架上的儿童进行表演,铁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架子用来放儿童,用白布将腰以下缠好固定在架子上,下架子背在青壮年男子的身上,在腰间绑住,最后将两个架子安在一起。</p><p> 抬阁上的孩子多达5个,将上架子固定在下面的铁架子上,它的行走表演由以前的人抬变为人抬为虚,实为将抬阁固定在车轮上,四个人在四个角,中间一个人来转动孩子。</p><p> 两者相同的是:能上抬阁背阁的必须是女生,孩子多为四至十岁,小点的上背阁,大点的上抬阁。孩子们很早就要起床画脸,可以看出她们非常喜欢这项活动。</p><p>近年来,正月十五庙会发展的越来越快,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每年都开展以大型文艺演出、抬阁、背阁展示为主题的元宵文艺庙会,把保护抬阁背阁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使得这一民间艺术与时俱进、传承发展。在2012年7月,被自治区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三座店镇不仅背阁抬阁得到了很好的发扬,舞龙、高跷、划旱船、挑花篮等艺术表演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渐渐地成为一个全员参与的活动,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p><p> 我们要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它在沧海桑田百转千回后仍历久弥新,焕发出无与伦比的光芒。</p> <p>旱船</p> <p> 右北平镇草原旅游地名</p><p> (张晶 &nbsp;&nbsp;右北平镇甸子村)</p><p> 右北平镇原名甸子镇,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位于宁城县西南部,是我国著名的甘蓝之乡,宁城县南大门,进京的重要通道,华北地区唐山、秦皇岛等地来内蒙古旅游的必经之路。</p><p> 右北平镇黑城村是西汉时期右北平郡治所平岗遗址所在,东距宁城县城天义50公里,南距河北省平泉县城45公里。考古证实,这座古城的“花城”部分,地下埋藏有丰富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在城内出土了许多汉代文物。为挖掘和弘扬历史文化,甸子镇2018年3月份启动了更名申报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已经批复,甸子镇正式更名为右北平镇。</p><p> 右北平镇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自治区级1处。黑城城址,位于宁城县甸子镇西南部老哈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上,是一座始建于战国时期,汉、辽、金、元、明各代沿用的土筑古城。黑城城址共有大、中、小三座城,小城因修筑外罗城和黑城时被用作城墙,中心城东西815米,南北486米,大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长800米。黑城城址对研究中国汉代及辽、金、元、明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民族发展,有极高的科研价值。</p><p> 战国时,燕修筑花城,是一座军事防御城堡,秦、西汉至新莽时期,利用花城所占据地理位置,进一步发展修筑了外罗城,辽黑城始建。</p><p> 黑城遗址采集到的相当数量的碎片,如抹沟绳放灰筒瓦、板瓦、明刀钱、半两、五铢和大布黄千等。</p><p> 历史文化: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地处北方,国弱地少,常受邻国邻族军事威胁。燕国国君招贤纳士,屯田戍守,修筑长城并设右北平郡。</p> <p> 家乡传统风俗</p><p> (朱振武 &nbsp;&nbsp;汐子镇二八台沟村)</p><p>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一面,过年,作为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无论身处何地,所有中国人都在这同一时间开始了自己对年的仪式,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吧!</p><p> 秧歌是一种在我国北方大地广泛流行的汉族民间舞蹈,依照种类划分有两种,分别是“高跷秧歌”和“地秧歌”,顾名思义,高跷秧歌就是表演者踩高跷表演,地秧歌则是大家传统认知里的秧歌。</p><p> 秧歌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介绍了“村田乐”,而清代《新年杂咏》中明文记载了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渊源关系。秧歌的起源,相传是古代农民从事插秧拔秧等农业活动过程中,为减轻疲劳而歌唱,渐渐形成了秧歌。而根据《延安府志》记载“、、、春闹社,俗名秧歌”,可见秧歌极有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无论如何,秧歌与农业劳动密切相关,劳动的步法作为舞蹈的基础,经过艺术加工形成带有祝贺性、娱乐性的歌舞,表演内容多为汉族民间故事、神话故事。</p><p> 秧歌的主导者俗称“伞头”,负责领导指挥和咏唱祈福。</p><p> 我的家乡秧歌文化以地秧歌为主,锣鼓密集,祈福词多与农业有关,期盼来年丰收,各家平安。</p> <p> 辽中京古塔——大明塔</p><p> (蒋雪 &nbsp;&nbsp;天义镇南窝铺村)</p><p> 赤峰地区是契丹人的发祥地,也是统治中国北方达200余年之久的辽国中心。公元1007年,辽宋两国结束了敌对状态,辽圣宗率兵归来,见大明镇一带地理位置重要,气候宜人,风景如画,便在这里仿制宋都开封筑城中京,并将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这里,辽中京是辽三京之一,是契丹、辽鼎盛时期的都城,是辽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p> 大明塔位于辽中京内城的正南门——阳德门外东侧,因辽中京延续到明代而只留下塔,人们习惯称谓大明塔,塔高81.14米,为国内现存第二高塔。此古塔雄浑凝重、巍峨矗立,晴天里,便在百里之遥,亦可用肉眼望见。清代乾隆皇帝描写该塔的诗句是“自远早见郁迢娆,逼近欲瞻翻不易”。</p><p> 根据1982年维修时从塔上发现的一块砖上写着“寿昌四年四月初一”等字句推断,认为大明塔应为辽统和二十五年到寿昌四年(公元1007年——1098年)间所建。</p><p> 有关塔下地宫的传说:传说大明塔下有很大的地宫,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祖与其弟子的雕像,佛前供案上点着九九八十一盏长明灯,正中一个油灯特别大,也特别亮,虔诚的佛教徒们无论向这些油灯添加多少油也不外溢,多长时间不添油,油也不减少,灯也照样照亮。但有一年,一位小和尚仍然顺着通道进去添油,可再也没见他出来,别的和尚去找时,通道早已不见。</p><p> 可能由于传说或是其他原因,每年过年除夕夜烧纸时,家家都要面向大明塔的方向烧香、跪拜。</p><p> 大明庙会,也围绕大明塔为中心,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初十举办,四月初八是庙会中心节日,这一天来到这里进行商贸流通,文化交流的内蒙古、辽宁、河北、北京、黑龙江等省市客商、游客突破10万人。</p><p> 近年来,庙会模式逐渐由最初的宗教主体转变为文化和经济的主题。</p><p> 在大明塔附近地下,早些年前可以挖到青铜器、少数瓷器,大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这些遗产都保存在辽中京博物馆内。</p> <p> 我的家乡——大双庙</p><p> (丛颖 &nbsp;&nbsp;大双庙镇东坡村)</p><p> 我的家乡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的春天,春花烂漫,遍地芳香。</p><p>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p><p>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大城市的气派,但那农村的秋天与城市的气派可谓不分上下,家乡里充满了喜悦!这样的家乡值得我去爱。——大双庙</p><p> 大双庙镇属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大双庙镇辖大双庙、官坟、朝阳山、榆树底、山咀子、二官营子、三官营子、东坡、朝阳沟、大庙、柳条沟、龙潭、柳树行子、前七家15个村委会。</p><p> 产业发展:农林牧业、工业招商、旅游产业。</p><p> 特色:金灵寺、铢铢镲、皮影戏、柳编、第二届梨花节、二官营子村第六届那达慕大会和第二届农民广场舞大赛等活动和遗产。</p> <p>朝阳山梨花节</p> <p> 我的老家——石桥子</p><p> (谷浩 &nbsp;&nbsp;天义镇石桥子村)</p><p> 说说这个村</p><p> 石桥子村,因为一座石桥而得名,这座石桥平常无奇,就是几座石板拼成的石板桥,但历史久远,连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也不知道石板桥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就好像一开始它就在那一样。毫不夸张的说,这座石桥最少经受了十代人的踩踏,它被大雪压过、被水冲过、人踩马踏,几十年过去了,石桥仍然完好无损,甚至一丝边边角角都不曾损坏。说它不平凡吧,它就是几块石板搭成的桥,没什么奇特;说它普通吧,单凭这几十年的风雨侵蚀完好无损就足以令人称道。</p><p> 和石桥一样,西瓜也是石桥子村的代名词,爸爸曾经告诉过我,他年轻时,我家后山近百亩田里种的都是西瓜,那时的石桥子西瓜,连本村的瓜农都很少有能享用得到的,全部运到北京,剩下的才会留下,卖出还是自用就凭君自便了。那时的石桥子西瓜的名头大到外省人都知道,当他们有人来自石桥子村时,都会说“你们那的西瓜好吃啊!”时过境迁,不知道为什么,西瓜好像一夜之间消失了,再也没有人提起过。等我记事时,后山的西瓜田已经种上了玉米。</p><p> 村里有个地名很奇怪,叫“得宝洼”,这是一块洼地,年长的老人说,这个地方在很久以前打过仗,有个将军的战马陷入了这片洼地,将军将战马救出后,马陷下去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凹槽,凹槽里面出现了一个大元宝,“得宝洼”由此而得名。在得宝洼的两侧有两个圆形的鱼塘,从石桥子上空看下去,正好是一个接近太极的图案,有个云游僧说过,这两个鱼塘和这个村已经形成了一个气场,只要两个鱼塘不枯,就可保村子繁荣兴盛,于是抱着信神神就在的态度,历届上任的村长都会特意关照这两个鱼塘,生怕自己在任时鱼塘干枯,自己成了千古罪人。</p><p> 聊聊这的人</p><p> 都说穷山恶水出刁民,我们村虽不是山清水秀,但也不是穷山恶水,可是村里民风淳朴且剽悍,外地人都叫石桥子村为“二香港”,村里还流行一句话,“不服天朝管”。在外面的村民犯了什么事,外村的人都会说“石桥子村的人嘛,不服天朝管”。</p><p> 在我们村,人口数最多的姓氏是谷、蒋、李。三个姓氏分了三大板块分开居住,颇有小杂居大聚居的意思,在我们谷家有句话,天下姓谷为一家,所以谷家人都特别团结,就算平是最不受待见的谷家人有困难了,大家也都会帮忙,相比于谷家,蒋、李两家团结上远不如我们。</p><p> 村里的人不管姓什么,只要往上盘三辈,肯定都能盘出亲戚来,所以村里人都很友好,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以看出来,民风很淳朴,但这是没有外人干预的前提下,还记得2016年村里竞选村长,按照惯例还是以前的村长连任,大家也没什么意见,可是不知道从哪杀出个程咬金,到处给人送钱拉选票,这可惹毛了村里人,在选举现场一天之内大小仗打了不下五起,最后不知谁报警,警察出面制止才平息这场乱局,就算警察出面了,“程咬金”还是被打了几下,警察也被骂了个狗血淋头,警察上车时还听见有人说“石桥子这地界你们就不应该来,这人不服天朝管啊!”可见民风有多剽悍了。</p><p> 状元林无状元</p><p> 听状元林这个名字是不是很高大上?它其实是后山的一块林子,不知道谁定下的规矩,村里人每当自己的孩子有了出息,都会在后山种上一棵树,并在树上刻下自己孩子的名字,以及怎么出息有了成就。以前的出息也不过是孩子考上了大学,买了大房子或者有了一份高收入工作而已。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以前的出息对于现在的村里人来说不算什么,所以状元林便再也没有新生命加入了,村子里再也没有“有出息”的人了,只剩下林子里高大挺拔的树骄傲地站在那里,树顶上的文字诉说着老一辈人对孩子的骄傲。</p><p>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以前的孩子变成了中年人,以前的父母也成了行走需要搀扶的老人,但老人们依然清晰的记得他们种下的树,摩挲着粗壮的树身,仍能神采奕奕的讲述当年令他们骄傲的孩子。如今父母已老,以前稚嫩的树苗也长成了参天大树,孩子们也长大成人,唯一不变的就是老人们的记忆和孩子们的过去。</p><p> 结尾</p><p> 这就是我们村子,没有什么特别,但却是我成长的摇篮,小时候的我以为村子就是全世界,现在的我认为村子时我心中的小世界,它其貌不扬却在我心中绚丽多彩,我从不害怕没有家,因为我知道,无论我在外面受了多大的伤,总有人会把我治愈,无论我在外面受了多大的伤痛,也总有人会把它抚平,无论我受到了多大的背叛,也总有人在忠诚的守护我,他们就是我的村子,我的归宿,我心中的小世界,我永远的家。他们是我最好的良医,是我最忠诚的朋友,最重要的,他们还是我永远的家人。</p><p>&nbsp;</p> <p>  通过此次活动,增加了学生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奇心,同时也增长了见识,以后会进一步对非遗文化和家乡特色进行宣传和发扬光大。</p>

背阁

抬阁

三座

宁城县

八里

表演

秧歌

文化

文化遗产

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