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的春天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春天,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学校开学的计划,疫情之下,为确保教学有序推进,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的工作目标,在教务处的部署和学校领导的引领下,我们采用了“网络教研,线上备课,在线教学”的方式,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我们也在研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得。</p> <p>一、磨刀不误砍柴工</p> <p>本次研修活动的中心发言人王丽新老师为这次研修活动做了精心准备</p> <p>第一单元的学习要素</p> <p>第2课《腊八粥》</p> <p>王老师还利用思维导图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p> <p>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王老师还精心制作了课件。</p> <p>这是王老师设计的初案。</p> <p>为了帮助同伴完善教学设计,我们六年语文组的其他七位教师也做了精心准备。</p> <p>二、众人拾柴火焰高</p> <p>4月16日上午十点,大家隔空相聚,并有幸邀请到梁主任全程参与我们的研修过程。</p> <p>📚研修开始,王老师先阐述自己的教学思路。</p> <p>📚王老师阐述完毕,大家结合王老师的教学设计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帮助同伴完善备课的同时,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与教学设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p> <p>📙尹航:整堂课自然流畅。王老师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将目标一一细化在对应的段落、语句、词语当中,通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写感受等方式帮助理解。从字到词到句到片段到写作方法,步步扎实,步步静美。重点处浓墨重彩地深入创设情境,重点处铿将有力地重锤关键词语,重点处大张泼墨地描摹,重点处绘声绘色范读、体会读,引领发现。学生的心就这样一步步融入文本,一步步融入情境,一步步与文中人物融为一体。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提炼了方法,还提升了素养。这篇文章离学生生活较远,孩子们很难理解文中八儿那种对美味的渴望,可凭借反复阅读然后和学生进行重点语句交流,首先让学生想象八儿往常这个时候在干什么,这时他一个人进进出出干什么,学生很快会感受到八儿喜得、急得、馋得快要发疯的样子。其次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自己什么时候会“急红了眼”,让学生感受八儿熬得快发疯了的样子。最后可以读妈妈和八儿的对话,尤其是“那”字,分析要极其细腻,把八儿的着急,生气与撒娇淘气品出来。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粥中,包含着甜甜的爱。</p> <p>📗赵丹:王老师的这节《腊八粥》第二课时的设计做到了专心、精心,整体设计思路非常清晰,教学重点难点突出。等粥部分的盼粥、想粥、猜粥、看粥是文章的详写部分,抓住了八儿的神情、动作的细节。第二部分喝粥是略写部分用寥寥数语就突显了腊八粥的好味道。王老师这里处理得非常好,在黑板上设计了思维导图的环节,我觉得这个环节如果能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来画一画简单的思维导图,自己来分析捋顺文章详略的写作特点会更好一些,也能为课后的小练笔打好基础。</p> <p>📘王燕:王老师的语文教学设计凸显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为了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理解详写的好处,采用了多种方法,比如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勾画体会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以及文中人物的对话,还启发孩子联系生活体验,揣摩人物的心理,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等等这些方式都将促进孩子的语文学习。王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精益求精,令人敬佩。建议课堂教学与线上预习课相结合,引导孩子适时适当汇报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辅助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教学资源,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谈一谈预习作业中完成课外阅读冰心的《腊八粥》的理解,增强他们对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的认识,提升阅读能力,拓展阅读资源。</p> <p>📔张卉:王老师的课注重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去理解文本,尤其“猜粥”一段,问题设计好,让学生领悟到八儿因一时吃不到粥,万般无奈只能猜想,承接上文“八儿看到一股淡淡的烟气,既表现八儿好奇而急切的心理,又细腻巧妙地突出腊八粥的特点,又为下文“看粥”做铺垫。</p> <p>📒宝祥:王老师的课在弘扬民俗、传统文化上也做了很好的诠释,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的根,中国人的魂,中国人的血脉,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丢,中国精华的文化必须传承下去,新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哪里来?是我们要接受、铭记并弘扬这些祖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结合板块主题王老师在这节课上很好的表达了文本给予我们的思想内涵。王老师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了语言描写,让学生和听课者感受到了腊八节这一家的和睦、温馨、其乐融融,同时让大家感受到传统节日在维系亲情方面巨大的作用,这样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就深深植在学生脑子里了。</p> <p>📕郭娜:王老师教学时引导学生默读后先自学,划出描写八儿馋样的关键词句,在旁边批注感受。然后和学生进行重点语句交流,首先让学生想象八儿往常这个时候在干什么,这时他一个人进进出出干什么,学生很快会感受到八儿喜得、急得、馋得快要发疯的样子。其次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自己什么时候会“急红了眼”,让学生感受八儿熬得快发疯了的样子。最后是读妈妈和八儿的对话,一个“那”字,分析的极其细腻,把八儿的着急,生气与撒娇淘气品了出来。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粥中,包含着甜甜的爱。</p> <p>📓马立志:《腊八粥》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王老师也是抓住这一线索来进行教学设计的。一方面,她抓住语言描写来帮助学生洞察心理,教学时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让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还表现在八儿行为和表情的描写。“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把八儿对腊八粥的惦记形象地写了出来。“八儿要哭的样子”“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都真实地将八儿的心理展现给大家。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八儿等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也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展现给了大家!</p><p>另外,还可以抓住文章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让学生们体会到不只是小孩子,而是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腊八粥。再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会更深刻体会到文中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p><p>学完本课后,建议同学们找来原文读一读,学习沈从文先生的写作语言,还可以找到冰心的《腊八粥》读一读,对比两位大作家的写法有什么不同,体会名家的语言魅力。</p><p><br></p> <p>三、居高声自远</p> <p>梁主任全程参与我们的研修过程,听了大家的发言后,梁主任进行了总结。</p><p><br></p><p>📖大家在个人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围绕王立新老师的备课展开激烈的研讨,思维碰撞的同时也相互启发,相信都有了收获与提高。</p><p><br></p><p>六年级作为毕业年级,尽管我们还没有复学,但各位老师一定要做好基于预学基础上的教学准备。</p><p><br></p><p>首先要做好线上学习指导,在对孩子进行督导答疑的同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查找预学漏洞,搜集重难点问题。学情的掌握情况是能否开展好复课后教学的关键所在。</p><p><br></p><p>其次,梳理知识体系,提前抓好学生基础知识巩固。做好线上预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循序渐进,稳抓稳打。</p><p><br></p><p>第三.“停课不停研”,争取把线上教研变成常态,多沟通,勤交流,相互启发,抵“疫”向前。</p> <p> 📚开学延期,成长如期,未来的教育一定是百花齐放。假期所学,学期所在,相信我们的教研效果一定能达到预期,“这场战役,没有旁观者,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战场。”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像白衣天使冲锋陷阵抗击疫情,唯有坚守岗位,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