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戏传统剧目初考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黄克建</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 <h3 style="text-align: left;">柳子戏是在宋、金俚曲和元、明以来北曲“弦索”声腔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曲牌体剧种,是中国戏曲四大古老剧种之一,有600余年以上的历史,郓城、济宁、宁阳及临沂等鲁西南、鲁南民间称为“弦子戏”,豫东、苏皖北部等地也叫弦子戏,黄河以北清丰、大名一带称为“北(百)调子”,还有“柳子腔”、“糠窝窝”、“吹腔”等名。柳子戏是戏剧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聚集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曾经有过耀眼的辉煌,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其传统剧目呈现出“诸腔并陈、绚丽多姿” 的特色,以演唱用元曲(南北曲)及俗曲(包括柳子调)编成的剧目为主,另外也承接、吸收了高腔、昆腔、青阳腔、乱弹、罗罗(南锣)、皮簧等剧种的部分剧目与声腔。</h3> <b>一、传统剧目的构成</b> 柳子戏的传统剧目是由多声腔汇集综合而成,来源广泛而复杂,包罗万象,丰富多彩。1956年11月,山东省文化局召开第一次全省戏曲剧目会议,柳子戏等18个剧种的20多位老艺人参加了会议,郓城县工农剧社柳子戏老艺人王福润等人在会议期间协助山东省戏曲工作组(1957年7月更名为山东省戏曲研究室,1985年10月更名为山东省艺术研究所,2014年4月更名为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的专业人员查清核实了柳子戏传统剧目的数字,艺人们忆起的共有216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侯俊美、张贵银、潘若鹏、张云生、黄克建等人又挖掘出《踢球》、《勾栏看戏》、《杜月娘思夫》、《代露仙思夫》、《水淹七军》、《临潼会》、《西厢记》、《贩马记》8出剧目,目前可考的共计224出。这些传统剧目,以演唱由南北曲及俗曲联成的剧目为主,约占二分之一。按声腔分类:南北曲及俗曲(含柳子)剧目123出,分别是《樊城关》、《二冀州》(《进妲己》)、《秋胡戏妻》、《朱买臣休妻》(《倒休》、《马前泼水》)、《郭巨埋儿》(《孝堂山》)、《烧窑》(《刘秀封官》)、《天仙送子》、《鞭打督邮》、《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白门楼》、《许田射鹿》(《射麋鹿》、《审吉平》、《白逼宫》、《反西凉》四剧合演总名)、《对金抓》(《投西川》)、《讨荆州》、《东吴招赘》(《刘备过江》、《龙凤配》、《甘露寺》)、《桑棵记》(《桑园寄子》)、《安南国》(《玉配合》、《陈谦征南》)、 《红罗记》、《秦琼投唐》(《二龙山》)、《打登州》(《黄桑店》为其一折)、《途路山》(《辞朋山》)、《战洛阳》、《双龙关》(《对松关》、《双喜》)、《双封王》(《斩李钦》、《火焰驹》、《大祭桩》)、《薛礼还家》(《丁山打雁》)、《寒江城》(《下寒江》)、《樊梨花思夫》(《一枝梅》)、《抱盔头》、《金家庄》、《莺莺思夫》、《李亚仙思夫》(《画圈子》)、《高老庄》、《三盗芭蕉扇》(《火焰山》)、《白云洞》、《狮子洞》(《猪八戒背媳妇》)、《盗袈裟》、《葵花潭》(《五更转》)、《白兔记》(《兴围》、《回围》、《磨房》三剧合演总名)、《李三娘思夫》、《大河北》(《龙虎宴》、《一计害三思》,《朱温讲堂》为其一折)、《脱狱牢》(《打匣床》)、《打洞》(《送京娘》)、《倒送》(《打观》)、《挂龙灯》(《哭头》、《滚龙床》)、《赵花奴思夫》、《佘塘关》、《佘太君思夫》、《演火棍》(《打孟良》、《打焦赞》、《打韩昌》三折合演总名,又叫《双打马》)、《董家岭》(《和北国》、《百步河》、《龙凤宴》)、《雀山指路》(《小指路》、《杨宗保过山》)、《洪州城》(《破洪州》)、《射箭亭》(《杨文广征东》)、《投营》(《安金定投营》)、《抱妆盒》(《金水桥》)、《打棍出箱》(《阴阳错》、《黑驴告状》)、《高魁抚琴》、《龙宝寺》(《游寺》,普进和尚传授)、《错断颜查散》(《汗衫记》、《珍珠衫》、《铡判官》)、《鱼篮记》、《小拉墓》(《婚书》、《蝴蝶梦》)、《大拉墓》(《万盏灯》)、《洞庭湖》(《水擒杨么》)、《打铜牌》、《青罗帕》、《武松打店》(《十字坡》)、《夺林闹店》(《快活林》)、《燕青打擂》、《探庄》(《石秀探庄》、《探庄射灯》)、《杀四虎》(《真假李逵》)、《陈妙常思夫》、《秋江》(《陈姑赶船》)、《凤凰山》(《三喜合》)、《下海》(《洛阳桥》)、《金锁记》(《斩窦娥》)、《杀狗记》(《杀狗劝妻》、《曹庄杀妻》,《柳子戏简史》中误记为《杀狗劝夫》,应订正)、《朱荆卖豆腐》、《罗衫记》(《白罗衫》,《柳子戏简史》中误记为《汗衫记》,应订正)、《绣袋记》(《火攻阵》)、《混元盒》(《盘坡》为其一折)、《破五毒》、《孙安动本》(《三上本》、《徐龙打朝》)、《绣绒佛》、《玩会跳船》(《龙舟会》、《金凤钗》)、《王玉蓉思夫》、《勾栏看戏》(即元曲《庄稼不识勾栏》,唱[娃娃],《柳子戏简史》未记录此剧)、《游西湖》、《霄霆庙》(《御碑亭》、《阴功报》)、《改金牌》、《失金印》(《龙生失印》、《全金印》、《空印盒》)、《锦缎记》、《凤簪记》(《卖凤簪》)、《宁武关》(《闪电光》)、《刺虎》、《莲帕记》、《绒花记》、《雷峰塔》(《金钵记》,《断桥》为其一折)、《收青》、《大香山》(《妙善出家》、《三皇姑出家》)、《打肉头》、《憨宝观灯》、《憨宝打娘》、《扒沙》、《打时辰》(《打瞎子》)、《赵春借驴》(《下驴》)、《拐骗》、《王小赶脚》、《小上坟》、《探亲家》(《拉驴》、《顶嘴》,唱[银纽丝])、《三怕》(唱[皂罗袍]、[数板])、《盗韩》(念[数板])、《吐针》、《观灯》、《小花园》(《柳子戏简史》未记录此剧)、《双换魂》(《柳子戏简史》未记录此剧)、《禅宇寺》(杨厚善擅演此剧,《柳子戏简史》未记录此剧)、《三姓合》(《柳子戏简史》未记录此剧)、《锯(锔)大缸》(唱[唢呐调],即[锯缸调]、[呀呀油],《柳子戏简史》将此剧误列入罗罗剧目,应予订正)、《踢球》(唱[爱春风],《柳子戏简史》未记录此剧)、《杜月娘思夫》(唱[娃娃],《柳子戏简史》未记录此剧)、《代露仙思夫》(唱[十一像],《柳子戏简史》未记录此剧)、《水淹七军》(李玉奇擅演此剧,《柳子戏简史》未记录此剧)、《临潼会》(《柳子戏简史》未记录此剧)、《西厢记》(《柳子戏简史》未记录此剧,普进和尚传授)、《贩马记》(《柳子戏简史》未记录此剧),这些南北曲及俗曲剧目以演唱南北曲及俗曲为主,但也经常穿插演唱[青阳]、[高腔]、[乱弹]诸声腔;高腔(含高腔娃娃)剧目17出,分别是《闯辕门》、《气走范阳》、《犯相》(《吕蒙正赶斋》)、《昭君出塞》、《疯僧扫秦》、《花子拾金》、《夜奔》(《黄河渡》)、《摔棍》(《全有义讨饭》、《乞食》)、《敬德钓鱼》(《白袍访敬德》)、《赏军》(《敬德访白袍》)、《灞桥挑袍》(《关羽辞曹》)、《华容道》、《作文》、《夜壶自叹》、《皮锦顶灯》、《卖线子》(《打罗锅》)、《借靴还靴》;青阳剧目11出,分别是《邯郸会》(《收邳彤》)、《斩貂蝉》、《祭旗》、《单刀会》、《关公训女》、《貂蝉思夫》(《拜月》)、《窦燕山赶考》(《五桂记》)、《姑阻来迟》、《潘必正偷诗》(《玉簪记》)、《大书馆》(《刘基访贤》)、《小书馆》(《王文秀遇狐》);昆腔剧目3出,分别是《天官赐福》、《封相》和《搬窑》;乱弹剧目28出,分别是《盗骨会兄》(《五台会兄》)、《打芦花》(《赏雪》)、《大桑园》(《齐王访无盐》)、《采石矶》、《白莽台》(《云台观》)、《教学》(《和先生揽馆》)、《梁灏夸才》(《不老夸才》)、《麦里藏金》(《三义碑》,普进和尚传授)、《闹酒楼》、《铁弓缘》、《下河南》(《胡罗锅抢亲》)、《马古伦换妻》、《变羊》、《大观灯》(《瞎子观灯》)、《北饯》(《安天会》)、《洗马》(《敬德洗马》)、《图书剑》、《连升三级》、《南京》(《王三公子打锅》)、《李逵磨斧》、《长生乐》(《天台山》)、《醉打》(《鲁智深醉打山门》)、《白水滩》、《杀虎》(《关公小出身》)、《尼姑思夫》(《尼姑思凡》)、《千秋岭》(《王君可救驾》)、《打桃园》(《柳子戏简史》未记录此剧)、《捡柴》(《春秋配》之一折);罗罗(南锣)剧目9出,分别是《南唐》(《下南唐》)、《卞家寨》(《打枣》)、《马二头送粜》、《杀四门》(《刘金定杀四门》)、《打面缸》(《烟花女告状》)、《冯茂拿兔》、《打灶王》(《捣灶》)、《当皮箱》、《偷大锣》(《打石人》);皮簧剧目33出,清乾隆后期湖北汉调(楚调)及安徽徽班进京,皮簧调崛起之后,柳子戏先后吸收了一批老西皮二簧剧目,有《走雪》(老一辈大师刘云驷、张元龄擅演此剧,也叫《南天门》、《反大同》、《广华山》)、《捉放曹》、《古城会》、《让成都》、《荐诸葛》(《送徐庶》)、《空城计》、《沙陀国》、《收严颜》、《收姜维》、《祭灯》、《南阳关》、《李密投唐》、《打金枝》、《高平关》、《芦花河》、《赶三关》、《大登殿》、《翠屏山》、《四郎探母》、《挡将》、《三娘教子》、《玉堂春》、《十八扯》(《摸小虫》)23出,后期(约1910年后)又学习吸收了京剧武戏《东皇庄》、《溪皇庄》、《铁公鸡》、《塔子沟》、《盗御马》、《拿花蝴蝶》、《三搜府》、《八蜡庙》(后由伊新斋加工改唱乱弹)、《战马超》(后由伊新斋加工改唱乱弹)、《小五义》(后由伊新斋加工改唱柳子、赞子)10出。这些皮簧剧目除《荐诸葛》外,均无抄本。另外,后来王福润先生和弟子徐广华(文武小生)又向京剧武戏学习编排了《镖打窦尔墩》。这些皮簧戏由于音乐唱腔与柳子戏风格相异太殊,不能够协调统一,建国后已久不演唱。 柳子戏传统剧目题材多取材于《三国演义》、《封神榜》、《隋唐演义》、《杨家将》、《三侠五义》、《水浒传》、《岳飞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历史演义小说以及明清以来流行的“传奇”和清中叶以来流行的“时剧”,也有一些民间流行的神话与传说故事,另外也包括一部分乡土气息浓郁的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小戏。这些剧目因所用曲牌不同而风格各异。其中取材于《三国演义》的剧目有《闯辕门》、《气走范阳》、《虎牢关》、《鞭打督邮》、《东吴招赘》、《单刀会》、《祭旗》、《关公训女》、《杀虎》、《对金抓》、《白门楼》、《讨荆州》、《貂蝉拜月》、《斩貂蝉》、《华容道》、《灞桥挑袍》、《许田射鹿》、《水淹七军》等近30出,约占剧目总数的七分之一;取材于《杨家将》的剧目有《佘塘关》、《佘太君思夫》、《盗骨会兄》、《董家岭》、《雀山指路》、《演火棍》、《洪州城》、《射箭亭》、《投营》9出;取材于《水浒传》的剧目有《夜奔》、《醉打》、《探庄》、《李逵磨斧》、《杀四虎》、《燕青打擂》、《武松打店》、《夺林闹店》、《翠屏山》10出;移植改编明清以来流行的“传奇”和清中叶以来流行的“时剧”的剧目有《白兔记》、《罗衫记》(《白罗衫》)、《金锁记》、《抱妆盒》、《游西湖》、《红罗记》、《铁弓缘》、《变羊》、《锔大缸》、《打面缸》、《潘必正偷诗》、《姑阻来迟》、《秋江》、《陈妙常思夫》等22出。 <b>二、传统剧目的思想内容</b> 柳子戏传统剧目,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积累的戏曲遗产的组成部分,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既有表现人民群众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内容,也有宣扬人民群众为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状态而进行的反侵略、反压迫、爱祖国、争自由、爱劳动的正义斗争,也有反映人民群众崇尚爱情、渴望平等、伸张正义、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愿望和要求。从审美理想的建构上来说,这些剧目以朴素的民间情感为依托,以传统的伦理观念为参照,构建了一个善良的、崇高的、饱含着人文关怀的审美理想。这些剧目将民族文化、世情人伦与高台艺术、地域特色相结合,展现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其丰富的剧目内容,广泛的表现题材,成熟的表现程式,高亢激越、婉转悠扬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无一不散发着浓郁的芳香,深受群众欢迎与喜爱。当然,这些产生和流行于封建社会的文化遗产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封建思想的侵蚀影响,掺杂着一些封建糟粕。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以顺应时代的要求。 <b>三、传统剧目抄本</b> (一)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收藏的口述记录抄本<br><br> 目前尚存的柳子戏传统剧目剧本主要有两大来源。其一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口述记录而得的抄本。口述者多为原郓城县工农剧社艺人,另有部分临沂地区沂南、莒南等东路柳子戏民间艺人。 1956年6月,国家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大力进行各剧种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改编工作,必须尊重传统和依靠艺人。之后,山东省文化局于11月召开第一次全省戏曲剧目会议,号召老艺人们尽量把所有压箱底的剧目都挖掘出来,要求青年演员虚心向老前辈学习,依靠老艺人把丰富的戏曲遗产继承下来,使戏曲事业继续发展和日趋繁荣。会后,山东省戏曲工作组训练了崔炳南、刘叔平、朱应霞、李祖庚、王耀华、任鲁轩等一批抄录人员,由王福润、张春雷、李文元、程庆春、王传明、苗悦勤、郑兰亭、苗悦来、杨汉春、何芳善、黄遵宪、黄玉增、尹尚东、郑祥太、杨文忠等柳子戏艺人口述,先后挖掘整理记录柳子戏传统剧目120出,这些珍贵资料保存在山东省戏曲研究室。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省戏曲研究室开展了对这些抄本的整理、校订和印刷工作,编辑出版了《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共十集),收录了76个柳子戏传统剧目。2011年10月,山东省艺术研究所正式启动艺术科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即“山东地方戏传统剧目抄本抢救整理保护研究项目”,对所藏全部传统剧目抄本进行挖掘抢救,校订整理,进行数字化录入并编辑出版。2013年4月,编辑出版了《柳子戏传统剧目集》(上下集),收录了93个柳子戏传统剧目。《柳子戏传统剧目集》和《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所收录的传统剧目部分有重叠,有的剧目也有不同艺人口述的多个版本。 这些传统剧目口述抄本,目前已校订刊印的剧目分别是:王福润口述剧目:《打登州》、《混元盒》、《铁弓缘》、《许田射鹿》(含《射麋鹿》、《审吉平》、《白逼宫》、《反西凉》)、《华容道》、《董家岭》(《和北国》)、《金锁记》(《斩窦娥》)、《战洛阳》、《红罗记》、《白门楼》、《图书剑》、《绣绒佛》、《狮子洞》、《挂龙灯》、《秋胡戏妻》、《大观灯》、《桑棵寄子》、《大书馆》、《大拉墓》、《二冀州》、《单刀会》、《变羊》、《绣袋记》、《皮锦顶灯》、《小书馆》、《大河北》、《祭旗》、《错断严查散》、《白水滩》、《双龙关》、《长生乐》、《打时辰》、《千秋岭》、《赏雪》(《打芦花》)、《改金牌》、《夜壶自叹》、《花子拾金》、《憨保观灯》,共38出;王福润和李冠德两人口述剧目:《下南唐》;王福润和李文远两人口述剧目:《霄霆庙》(《阴功报》、《御碑亭》)、《打棍出箱》、《鱼篮记》、《罗衫记》(《白罗衫》)、《抱妆盒》、《投西川》(《对金抓》)、《高老庄》、《大香山》,共8出;王福润和张春雷两人口述剧目:《闯辕门》、《赏军》、《祭旗》,共3出;李文远口述剧目:《雀山指路》、《红罗记》,共2出;王福润、王传明、何芳善三人口述剧目:《徐龙打朝》(《孙安动本》)、《白兔记》,共2出;张兴成、郑兰亭、何芳善三人口述剧目:《莲帕记》、《燕青打擂》、《安南国》,共3出;何芳善口述剧目:《脱狱牢》、《射箭亭》、《虎牢关》、《朱买臣休妻》,共4出;何芳善和刘进武两人口述剧目:《高魁抚琴》;张春雷口述剧目:《鞭打督邮》、《斩貂》、《盗骨》,共3出;王传明口述剧目:《李三娘思夫》;郑兰亭口述剧目:《李亚仙思夫》、《龙舟会》(《玩会跳船》是其一折)、《樊城关》、《莺莺思夫》、《龙宝寺》、《姑阻来迟》、《小拉墓》、《改金牌》、《凤凰山》,共9出;苗悦勤口述剧目:《马古伦换妻》、《天仙送子》、《摔棍》、《皮锦顶灯》、《做文》,共5出;苗悦来口述剧目:《卖线子》(《打罗锅》);黄遵宪口述剧目:《三盗芭蕉扇》;杨汉春口述剧目:《陈妙常思夫》;刘明保口述剧目:《武松打店》;黄玉增口述剧目:《朱荆卖豆腐》;程庆春口述剧目:《闹酒楼》、《打肉头》、《作文》、《借靴》、《犯相》、《夜壶自叹》、《和先生访馆》、《拐骗》、《乞食》,共9出;尹尚东口述剧目:《三喜合》、《寒江城》、《珍珠衫》(《错断颜查散》),共3出;杨文忠口述剧目:《锦缎记》、《倒休》、《孝堂山》(《郭巨埋儿》)、《游西湖》,共4出;赵立喜口述剧目:《全金印》(《龙生失印》);赵立吉口述剧目:《玉配合》(《安南国》)、《樊城关》,共2出;赵立臣口述剧目:《失金印》;郑祥太口述剧目:《改金牌》;李尚芹口述剧目:《昭君出塞》;潘征然、潘征东、潘跃迎三人口述剧目:《关公训女》。另有12出未记录口述人的剧目:《大锔缸》、《阴阳错》、《捡柴》、《凤簪记》、《三姓合》、《二龙山》、《薛礼还家》、《赏雪》、《御碑亭》(《霄霆庙》)、《倒送》、《葵花潭》、《荐诸葛》(唱皮簧)。共120出。 除此之外,山东省柳子剧团还藏有原郓城县工农剧社老艺人刘进堂口述剧目《赐福》(《天官赐福》)、刘庆云口述剧目《封相》、何芳善口述剧目《三怕》和《盗韩》(何芳善口述本《盗韩》又标注为《偷大锣》,《柳子戏简史》及《山东地方戏丛书柳子戏》记载二者为内容不同的两出戏)的记录抄本,张云生先生近年对这4出戏的口述记录抄本进行了校订整理和数字化录入,并把这4出剧目的电子版资料毫无保留的发给了笔者;笔者保存有原郓城县工农剧社老艺人李冠德1956年口述剧目《李亚仙思夫》的记录油印本。 (二)、临清“山东清平剧”清代抄本 现存柳子戏传统剧目剧本另一大来源是存于山东清平县王集区田庄(今临清市松林镇田庄村,1956年清平县建制撤销,田庄划归临清县)的道光年间吹腔剧团的手抄剧本(柳子戏在临清、夏津一代称为吹腔)。1954年春,山东省戏曲工作组纪根垠(1928-2002,戏曲史学家、戏曲剧作家,青岛人)先生赴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年10月,中国戏曲研究院与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美术研究所合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时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图书资料室主任杜颖陶(1908-1963,戏曲研究家,天津市人)先生向纪根垠先生出示了中国戏曲研究院珍藏的二函线装楷书手抄的“山东清平剧”,剧目共计39出。经纪根垠先生核实对照,实即柳子戏底本,这是根据清平县田庄保存的清代旧抄本誊录珍存的抄本。田庄村的田廷雪(1919年生人,田化龙的曾孙)先生当时转业在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将这些清代吹腔手抄剧本送京复抄时,中国戏曲研究院的戏曲研究者尚不知柳子戏这一剧种,认为田庄“吹腔”与徽剧中的“吹腔”名同韵不同,因无从鉴别,遂以当时清平县名标以“山东清平剧”,误传至今。1957年,纪根垠先生和朱剑(1929-2000,戏曲剧作家,定陶人)先生一起到临清县田庄村阅读了这批清代手抄本,经过查对,证实确系柳子戏的传统剧目。这批清代柳子戏(吹腔)手抄本,有的附录缮抄的年代:《摘锦录》的已残序文末尾,尚存有“道光三十年(1850年),新正上浣,漯阳郡延平田化龙淬锋氏题”的字样,抄录剧本二十余出;《雷峰塔》一剧,缀有“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年云崧氏录本”,云崧氏名田魁荣;《虎牢关》后注明“同治三年”(1864年)抄写,署名松亭者抄录。该清代抄本共分六部,计有四十余回目,即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珍藏的“山东清平剧”的原始抄本(见纪根垠《柳子戏简史》)。这些剧目分别是:《雷峰塔》、《双封王》(《斩李钦》)、《韩江府》(《寒江城》)、《蝴蝶梦》(《小拉墓》)、《绒花记》、《三喜合》、《绣绒佛》、《白云洞》、《红罗记》、《樊城关》、《汗衫记》(《错断颜查散》,《柳子戏简史》中将其注为《白罗衫》为误记,应订正)、《河北》(即《大河北》)、《龙舟会》、《抱盔头》、《投营》、《拿兔》、《倒送》、《卞家寨》、《锯缸》、《赶脚》(《王小赶脚》)、《王玉蓉思夫》、《樊梨花思夫》(《一枝梅》)、《貂蝉思夫》、《顶嘴》(《探亲家》)、《高老庄》、《金水桥》(《抱妆盒》)、《白兔记》、《金家庄》、《收青》(《雷峰塔》之一折)、《夺林》(《闹店》)、《龙虎宴》(《大河北》一折)、《讨荆州》、《双龙关》、《霄霆庙》、《凤凰山》、《斩貂蝉》、《三姓合》、《洪州城》、《十字坡》(《武松打店》),共39出。为了妥善保存这批清代抄本资料,纪根垠先生要求将这些抄本交山东省戏曲研究室征集保管,但田庄老艺人不肯割爱,纪根垠先生只好烦人笔录复抄。1958年春,纪根垠先生二次到临清县田庄,再次索求原始抄本,仍未达成协议。纪根垠先生只好拍摄了几幅清代抄本的书影,取回来了部分复抄本,保存在山东省戏曲研究室。田庄复抄本剧目及部分无抄本演出的剧目《讨荆州》、《洪州城》、《东吴招赘》、《王玉蓉思夫》、《王小赶脚》、《双封王》、《游西湖》、《白兔记》、《白云洞》、《貂蝉思夫》、《高老庄》、《夺林》、《打洞》、《倒送》、《卞家寨》、《葵花潭》、《两亲家顶嘴》(《探亲家》)、《金家庄》、《樊梨花思夫》、《寒江城》20出,经过纪根垠先生校订,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编入《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中;另有《雷峰塔》、《绒花记》、《汗衫记》(《错断颜查散》)、《小拉墓》、《投营》、《三喜合》(《凤凰山》)、《抱盔头》、《双龙关》、《挂龙灯》、《脱牢》、《拿兔》、《锔缸》、《高老庄》、《一枝梅》(《樊梨花思夫》)、《金水桥》、《拜月》(《貂蝉思夫》)、《十字坡》17出,经马永同志校订,于2013年4月编入《柳子戏传统剧目集》中。 2020年2月,笔者3次电话采访了临清市田庄吹腔剧团原团长、旦角演员吕子水先生, 他介绍说,田庄6本吹腔清代原始抄本,目前尚存有4本,保存在村中老艺人赵连仲(1932-2014)家中,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周爱华教授在2009年6月及以后的3年中数次到村里调查、抢救挖掘吹腔剧目资料,并多次采访、看望赵老先生。老先生去世后,这些清代抄本现由其孙子赵崇同志保存。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何丽丽教授在《山东柳子戏音乐文化研究》一书中记载,夏津县白马湖镇马堤村现在存有1本吹腔剧目旧抄本《戏谱杂集∙卷下》,抄写年代不详,乃田庄借给马堤村的6本清朝抄本中的1本,并不是新发现的抄本。《戏谱杂集∙卷下》录有21出剧目,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室所收藏的二函线装楷书手抄的“山东清平剧”剧目一致。笔者2020年2月16日电话采访了夏津县马堤吹腔剧团团长王玉坤同志,他介绍说,何丽丽教授在文中提倒的吹腔旧抄本《戏谱杂集∙卷下》,即是清代吹腔剧本,目前由他保存着。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周爱华教授从2009年6月开始对这些吹腔资料进行抢救、挖掘整理,历时4年多,整理出46个剧本,于2013年7月出版了《清代鲁西北吹腔剧本集》一书,因版面限制,只收录了21出剧目。笔者拜读了周爱华教授整理的《清代鲁西北吹腔剧本集》,周教授在书中前言《古腔古韵憾人心》中对剧本的抢救、挖掘整理情况做了详实的记载,她介绍说,收录的这21出剧目是对清代吹腔抄本《戏谱杂集∙卷下》的整理和复原,鲁西北吹腔的研究还将继续。 除了上述清代吹腔抄本外,夏津马堤村还存有《佘塘关》、《讨荆州》等28出剧目的手抄单本。这些手抄单本,大部分是二十世纪五、六十代整理的手抄本,有少数是由老艺人口述记录而成。如《双打马》记载于1953年7月28日立之马堤剧团流水账;《杀狗劝妻》(《杀狗记》)是老艺人丁玉山、丁玉民、荆义思(1932年生人)、王广陵、王德礼2000年口述,侯仁军记录;《游西湖》是老艺人丁玉民、王康陵、王德礼、丁后坤、荆义荣、王庆荣、贾崇杰、马桂兴、王树江、王殿奎2001年3月口述,王玉坤记录整理。这些手抄单本剧目,王玉坤团长近年开展了整理工作,对剧本进行了数字化录入,目前已完成了《韩江》(《寒江城》)、《三宝殿》(《灯盏子》、《龙宝寺》)、《小花园》、《三姓合》、《双打马》(《打焦赞》,为《演火棍》之一折)、《杀狗记》(《杀狗劝妻》)、《汗衫记》(《错断颜查散》)、《双换魂》、《洪州城》、《汲水》(《罗衫记》之一折)、《李钦卖水》(《双封王》、《斩李钦》)、《三喜合》、《十字坡》(《武松打店》)、《双喜》(《双龙关》)、《游西湖》、《下西川》(《对金抓》)、《霄霆庙》(《阴功报》)、《小书馆》、《白云洞》、《卞家寨》(《打枣》)、《倒送》、《夺林》(《快活林》)、《高老庄》、《挂龙灯》、《郭巨埋儿》、《佘塘关》26出剧目的数字化录入,其中,《双打马》、《杀狗记》、《小花园》、《双换魂》、《佘塘关》5出戏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和山东省柳子剧团均无有抄本,极其珍贵。王玉坤把这26出剧目的电子版资料毫无保留的发给了笔者,笔者对部分剧目进行了初步校订,对个别未标注曲牌名的唱段,向夏津马堤吹腔老艺人丁后坤、笛师丁善国以及临清田庄吹腔旦角演员吕子水、夏津杨堤吹腔老艺人孙玉贵等先生进行了调查核实,做了补注。另有《讨荆州》、《斩貂蝉》两剧王玉坤团长正在进行整理、数字化录入中。 <b>五、至今常演传统剧目</b> 《孙安动本》。柳子戏经典剧目,也叫《三上本》,由赵剑秋、范季高、杨汉卿、尚之四、纪根垠、朱剑根据《徐龙打朝》改编,导演:尚之四、范季高。1959年11月进京汇报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郭沫若、董必武等观看了演出并与演员合影留念,文艺界知名人士周扬、邓拓、马少波、梅兰芳、欧阳予倩、荀慧生、马连良、蒋星煜、景孤血等观看了演出并发表了专评文章。1962年2月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艺术影片,在全国发行放映。舞台演出本1998年由中央电视台录像,被国家收入《中国戏曲精品库》。2007年7月赴香港演出,受到香港观众及媒体的一致好评。至今已演出3000余场,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div><br>《张飞闯辕门》。柳子戏经典剧目,剧本整理:范季高,导演:尚之四。1959年10月24日,毛泽东主席在济南观看了演出,对陪同的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说:“人们都把吕剧说成是代表山东的地方戏,依我看,应该是柳子戏,它比吕剧早,名气也大”。1959年11月进京汇报演出,誉满京城。著名剧作家、戏曲评论家景孤血先生评论说“《张飞闯辕门》是很雄浑、光芒万丈的戏……这个戏是最成功的,截止目前是我最满意的。这足可与元曲比美” (摘自1959年12月19日景孤血《在山东省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演出座谈会上的发言》)。1992年参加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获得优秀剧目奖。2007年7月赴香港演出,受到香港观众及媒体的一致好评。2010年4月赴京参加“首届中国古老剧种剧目学术演出暨元杂剧舞台艺术遗存问题研讨会”展演,受到首都各界专家一致好评。2019年11月赴江西省抚州参加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抚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9年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2019年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演出,观众反响强烈,专家好评如潮。</div><div><br>《玩会跳船》。柳子戏经典剧目,《龙舟会》一折,剧本整理:纪根垠、范季高,导演:尚之四。1959年10月24日,毛泽东主席在济南观看了演出,对陪同的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说:“人们都把吕剧说成是代表山东的地方戏,依我看,应该是柳子戏,它比吕剧早,名气也大”。1959年11月进京汇报演出,12月18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在国务院小礼堂观看了演出并做了重要讲话。2007年7月赴香港演出,受到香港观众及媒体的一致好评。</div><div><br>《打登州》。柳子戏经典剧目,是柳子戏班社展示其实力的“打炮戏”,也是红脸行当的“看家戏”,鲁西南著名红脸艺人姚天机、王连壁、张春雷、杨厚善、李玉奇、小王连壁、尹俊立、单彩云均擅演此剧。《黄桑店》为其一折,由尚之四整理导演,常单独演出。1954年8月,郓城县工农剧社《黄桑店》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张春雷(饰演秦琼)获演员奖。9月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演出奖。1959年11月进京汇报演出,12月18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在国务院小礼堂观看了演出并专门做了重要讲话。著名剧作家、戏曲评论家景孤血先生评论说“……读了《黄桑店》剧本,才看到柳子戏果真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大剧种,大有齐鲁遗风。这次看到演出,更证实了这一点”;“柳子戏和其他剧种不一样,看起来哪个戏也不如柳子戏《黄桑店》这个秦琼,气魄非常蓬勃,在‘落难’之后还是那样一个英雄气概”(摘自1959年12月19日景孤血《在山东省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演出座谈会上的发言》)。</div><div><br></div><div>《盗骨会兄》。柳子戏经典剧目,剧本整理:纪根垠、尚之四,导演:尚之四。1954年8月,郓城县工农剧社《盗骨会兄》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展览演出,9月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展览演出,引起了戏曲界知名人士的关注,华东戏曲研究院秘书长伊兵(周丹红)在《关于会演剧目专题报告》中,把《盗骨会兄》列入“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之内。1959年11月进京汇报演出,誉满京城。</div><div><br>《三盗芭蕉扇》。柳子戏经典剧目,张兴成、黄遵宪擅演此剧。由尚之四整理导演,1954年8月,郓城县工农剧社《三盗芭蕉扇》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展览演出,引起文艺界的关注,有评委专家惊奇的说,没想到郓城穷乡僻壤还能演出这样的“猴戏”。后来在鲁西南一带演这出“猴戏”时,观众众多,拥挤不堪,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看戏搭个灯,看看孙悟空;花钱买顿饭,见见黄遵宪”。</div><div><br>《白兔记》。柳子戏经典剧目,前辈大师刘云驷、张元龄擅演此剧,也是小生名家李永秀、徐瑞云的代表剧。1956年9月,郓城工农剧社《白兔记》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孔凡奇(饰演李三娘)获演员一等奖,张春雷(饰演刘知远)获演员一等奖,李永秀(饰演刘承佑)获二等奖,张兴灿(饰演王义)获三等奖,乐队获音乐奖,并灌制了唱片。<br><br></div> 其它常演传统剧目还有:《抱妆盒》、《红罗记》、《观灯》、《和先生揽馆》、《斩貂蝉》、《小拉墓》(另有改编本《金箭媒》)、《御碑亭》(《霄霆庙》)、《小书馆》、《东吴招赘》、《挂龙灯》、《盘坡》、《断桥》(《雷峰塔》一折)、《错断颜查散》、《送京娘》、《昭君出塞》、《鱼篮记》(另有田汉改编剧本《金鳞记》)、《憨保观灯》、《胡罗锅抢亲》、《打芦花》、《下南唐》、《双龙关》、《游西湖》、《投西川》、《斩李钦》、《龙宝寺》、《改金牌》、《寒江城》、《和北国》(《董家岭》)、《雀山指路》、《三喜合》、《狮子洞》、《葵花潭》、《绒花记》等。 <b>六、失传剧目</b> 柳子戏流传年代久远,地域分散,加之解放前战乱灾荒不断,导致后继乏人,一些传统剧目已失传,只是能忆起剧名,无剧本,也无人会唱。失传的传统剧目,除皮簧剧目外,目前可知的还有55出,分别是:《烧窑》、《秦琼投唐》、《途路山》、《盗袈裟》、《赵花奴思夫》、《洞庭湖》、《打铜牌》、《青罗帕》、《探庄》、《杀四虎》、《秋江》、《下海》、《破五毒》、《宁武关》、《刺虎》、《扒沙》、《憨宝打娘》、《赵春借驴》、《小上坟》、《盗韩》、《吐针》、《灞桥挑袍》、《钓鱼》、《夜奔》、《邯郸会》、《白蟒台》、《潘必正偷诗》、《窦燕山赶考》、《搬窑》、《大桑园》、《杀虎》、《战马超》(由皮簧改唱乱弹)、《八蜡庙》(由皮簧改唱乱弹)、《北饯》、《洗马》、《梁灏夸才》、《李逵磨斧》、《醉打》、《尼姑思夫》、《杀四门》、《打面缸》、《打灶王》、《当皮箱》、《马二头送粜》、《禅宇寺》、《打桃园》、《佘太君思夫》、《踢球》、《杜月娘思夫》、《代露仙思夫》、《水淹七军》、《临潼会》、《西厢记》、《贩马记》、《采石矶》。 <p style="text-align: right;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20年3月16日于郓城</p><p style="text-align: right;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20年12月18日修改于郓城<br></p> <b>参考文献:</b><div><div>黄遵宪、张贵银口头资料</div><div>纪根垠著《柳子戏简史》</div><div>潘若鹏、岳维山、刘元贞著《山东地方戏丛书柳子戏》</div><div>山东省戏曲研究室编《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div><div>姜慧主编《柳子戏传统剧目集》</div><div>周爱华整理《鲁西北吹腔剧本集》</div><div>何丽丽著《山东柳子戏音乐文化研究》</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