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读后感一滴

暄屋微语

<p>张爱玲散文集“流言”、小说集“倾城之恋”和张其姝的“张爱玲传”读完了。张传的题目“倾世之才”属实,“倾城之恋”不属实,张的人生未曾完成这样的恋爱。而从另一角度看,她在人生的两场恋爱中,一改自己平时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冷,投入了她所有的情感与爱恋,她倾的是自己的城。 </p><p><br></p><p>张的人生跟她笔下的人物一样的曲折多舛。她写别人的感情故事总是跌宕起伏,让人耐看而欲罢不能。她出生在有名望的大家族,却时运不济,童年时随父母过了几天佣人成群,呼风唤雨的光鲜日子,还未成年却饱受父母离异,家道败落的窘迫,经历了生活中大起大落的变迁,生活中的尔虞我诈,世态炎凉让張在刻画她笔下的人物时栩栩如生、老道成熟。而轮到她自己恋爱了,她变得出奇的简单驯服,人到真正的爱中总是简单的。“一个人在恋爱时最能表现出天性中崇高的质量”。反过来说呢,一个人在谈恋爱时仍然十分的精明聪明,此人也许还没有真的恋爱。我断想张对当时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自私是不屑和唾弃的。</p><p><br></p><p>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恋情,我看不到张爱玲有什么不对,女人痴情多情不就是美德吗?张对胡的投入全心全意,没有一丁点世俗,十分纯情。看到一句蔣勳对张爱玲的总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p><p><br></p><p>一个还算出色的男人,被一个女人拒绝,不但阻挡不了他,还会让他越加细究、越加花力气。他觉得这不是真的,不合逻辑。认为这是女人故意为之,是欲擒故纵吧。</p><p><br></p><p>极端自私到不惜对别人加害的,一定冷血。所以善良度不同的两人走不远,走远了必定是善良人的悲剧。</p><p><br></p><p>张的最后几年,没有人知道她是怎样过的。她作品的惊艳,必然注定她的人生不肯平平淡淡?她的早熟也注定了早榭?她是属于上一个时代的,离开了那个时代就再也没有了她的舞台。她不熟悉后来的时代,她也不愿意走进去。</p><p><br></p><p>文学的诱人之处在于对人和情感描述的如何细致、真实并有独到之处。别人没看到的你看到了,这样才爱读、才吸引人、作品才流行。文字是工具是表达,内容总在文字之上。</p><p><br></p><p> 现在回头看民国,真人性和真感情都在那里。一切都是那样的洵烂多彩,其中就有张爱玲。</p><p><br></p><p>尽管张爱玲本人对爱情真诚得像个青涩少女一般,但在她的作品里,爱情故事却跌跌撞撞。这样的来自她身边她长辈的故事对华人读者如痴如醉,在美国让编辑一头雾水,不相信人会如此凶险。一冷一热,没有共鸣。</p><p><br></p><p>张爱玲的身上匮集了两个对比:作品里女人的爱都复复杂杂,而自己的爱却简简单单;她处理对母亲、父亲、弟弟、姑姑的关系都异常的冷静精细,好像非常易于受伤,也很会记恨很会负人。而在爱情上总是小心呵护,不肯负人。 </p><p><br></p><p>虽然,她在作品里和生活里的爱情,都一致的不美满,但她都很投入,从不懊悔。 </p><p><br></p><p> 简单的说,她苛求亲友,不苛求自己爱的男人。</p><p>(2020年4月1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