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的美味

墨迪

<p>北方的四月,正是桃红柳绿,百花盛开,山野朗润,生机勃勃的大好时节。你看,路边的榆树花满枝头,在阳光的沐浴下,闪闪发光。这不,一些研究美食的家庭主妇岂肯错过吃野菜的机会,利用空闲时间三五成群,满山坡寻找苜蓿,春雨一过,地软又成了抢手之物,于是,饭桌上便多了野菜的冲击,吃着放心菜,内心也香甜,不时有人发图片炫耀一下。这两天,朋友圈最热闹的一角便是晒出用榆钱做的各种美食,比如榆钱卜拉,榆钱团子,榆钱饼等。</p> <p>看着大家的点赞与评价,内心的欲望被触碰,何不也弄点榆钱做顿美食尝尝。一旦有了此想法,便行动起来。</p><p>午饭毕,我与老公同行,沿着河岸行走,一棵棵榆钱树在微风中摇曳,发出哗啦啦的声响,看着满枝饱满的花朵,一串串簇拥着,一朵朵相伴着,圆圆的花叶重重叠叠,由内向外展开,甚似牡丹花,在晴空下,亮的刺你的眼,绿的勾你的魂,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真不忍心让它们与树枝分离,但美味的诱惑又让你不得不伸手。于是,拽来一枝,我撑袋,老公缕,不到十分钟,一朵朵小花便成为囊中之物。</p> <p>真正将榆钱请上饭桌,今天才是第一次。于是便带着美好的憧憬,向往婆婆如何将其炮制。</p><p>下班后,一开门,一股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扑鼻而来,显然,婆婆已有了自己心仪的做法。只见灶房热气腾腾,婆婆忙着调凉菜,炝油碗。</p><p>“今天我做成了榆钱卜拉,不知好不好吃。”婆婆笑着对我说,“我也是第一次做。”“好不好吃,很快便知道了。”婆婆听我这么一说,点了点头。</p> <p>很快,老公下班了,榆钱卜拉被婆婆盛上饭桌,我们早已迫不及待,抓起筷子尝一口,好劲道,入口后又有一股甜丝丝的味儿。既不像洋芋卜拉那么粘,又没有槐花卜拉那么蜜,一个清爽足以概括,好一个榆钱卜拉,竟然让饭桌上的三个人赞不绝口,回味无穷。</p><p>婆婆一看这次的尝试非常成功,便讲起了一下午的劳动过程。</p><p>别小看这些榆钱,里面有很多杂质,要一个叶子一个叶子摘,既担心有虫子,又害怕梗留在里面,还得多淘几遍,开水过一遍,最重要的是拌面要有耐心,这样口感才劲道。</p> <p>听着婆婆的讲述,吃着可口的卜拉,感慨婆婆辛苦之外,思绪却飘飞了。</p><p>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虽然人们挨不上饿,但要顿顿白米白面,那是不可能的。三五天吃上一顿白面,还得富裕的家庭,就像我家,在当时算不上富裕,偶尔还有一半顿白馍白面添补,其余饭桌上几乎被玉米锅塌,榆树面占据。说起榆树面,不知大人们通过什么工序加工,虽然跟今天的荞面有点相似,但入口极涩,略带点苦,让人难以下咽。每次吃这样的面,内心都极其痛苦,于是便将对饭的怨恨落在树上,希望被剥了皮的树别在生长。</p> <p>春天,当杏花绽放后,榆树花便闪亮登场,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在饥饿难耐时,爬上榆钱树缕上一把榆钱放进嘴里嚼起来,还一个劲喊着好吃。我们这些小孩子只能站在树底等上树的孩子下来后,挣抢着品尝那点战利品,越吃越香,越嚼越带劲,乃至小肚子吃的鼓鼓的,方才罢休,在这青黄不接的季节,榆钱便成了孩子们的山珍海味,一直要持续到花朵尽失。</p><p>这时,看着树皮被人们搜刮后剩下的斑斑痕迹,树技却挂满花朵的榆树,竟然产生一种亲切和敬意。</p> <p>我的老家是一个天然林区,高大的树木比比皆是,川道又宽,地气凉,雨水充足,特别适合玉米生长。尤其一到盛夏,山川一片碧绿,小河清澈见底,小草也便趁势猛长,小孩子一到放学,丢下书包提起箩筐下地,寻猪草,只见苦菜一大片一大片,一会便揪一筐提回家,口渴了,拿起马勺从缸中舀上半勺水,咕嘟咕嘟罐一起,用衣袖一擦嘴,便顺势一溜烟跑出去玩了。</p><p>第二天,母亲便将苦菜切碎,倒入猪圈。</p><p>在那个年代,谁曾想几十年后,这些不起眼的野菜竟然成了饭桌上的美味。</p> <p>现在回想当年的生活,竟然有那么多野菜无人顾及,因为什么?是生活麻痹了人们的思维,还是思维桎梏了人们步伐。但今天,这些野菜成了人们天然美味,抢手菜。反而大鱼大肉成了家常便饭。你看,苜蓿刚露出点头,便被人们一遍又一遍搜寻,苦菜也被搬上饭桌,成了最受欢迎的天然蔬菜,当时被孩子们用来生吃的榆钱,今天却变着花样出现在饭桌上,很快,槐花又会成为另一道美食。</p><p>我顿悟,是时代的进步让我们追求生活的更高品味,追求绿色食品,享受健康快乐!</p> <p>望着仅剩的一点卜拉,似乎都有点余音未尽之感,婆婆当即说,趁着榆钱没长出新叶,哪天我再缕些。</p><p>是啊!年代不同,人们的追求不同,也许过不了几年,田园生活便成了人们最理想的生活。</p><p>一幢小别墅,</p><p>一畦平整的菜地,</p><p>一只小狗,一只小猫,一群小鸡。</p><p>老人与小孩,</p><p>围坐在饭桌前,</p><p>桌上,</p><p>全是绿色食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