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顺天张氏家族故居和古墓群储藏大量元青花瓷器研究!

觉正缘WSSZH

<p class="ql-block">  转载—河北省文旅局顺天府元青花瓷器设为旅游展览</p><p class="ql-block">—河北日报发文参观顺天府元青花瓷器旅游</p><p class="ql-block">“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p><p class="ql-block">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p><p class="ql-block"> 保定古莲花池发现元代太师汝南忠武王张柔后代家族元青花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而青花釉里红则是元青花中的极品。因烧成难度极大,当时即成品极少,现存世的则更为罕见。在河北博物院展示的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便是青花瓷器精品中的精品,与其相似的罐子目前全世界仅有4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和日本博物馆各存1件,但这三件均已失盖)。</p><p class="ql-block"> 青花的湛蓝明净、青幽素雅与釉里红的深沉浓艳、雍容华贵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将中华文化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件出土于保定古莲花池元代窖藏的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张柔家族无疑具有皇家血统,但是它是如何流转到保定官家的呢?它的主人是元代张柔家族,何许人也?它在中国青花瓷文化发展史中又占居何等重要地位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件举世闻名的国宝重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在张柔后入存留元代国宝青花瓷器和的灯光下,她犹如一位从古代走出来的大家闺秀,雍容华丽、仪态万千。我恍然和她一同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她出生和生长的地方,她的前生和今世,在我的眼前慢慢铺展开来……</p><p class="ql-block"> 1314年(延祐元年)的春天,阳光洒在景德镇南河南岸的一处窑厂上,窑主老陈正虔诚地跪在窑神庙前,因为今天“浮梁瓷局”定烧的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大罐就要出窑了,“十窑九不成”是青花釉里红瓷器烧制的宿命,人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随着一个个匣钵从窑里搬出来,老陈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有4件罐子达到了官府定烧的标准,老陈心里默念着:“谢窑神保佑”。</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六百余载倏忽而过。1964年5月11日,保定市建筑公司第一工程处第二工程队在保定市永华路南小学的建筑施工中,在深约1米处发现了一处元代窖藏:瓷器11件、绿松石山子2件、彩绘玻璃瓶1件、铁棍1根及部分玉片。这批珍贵的元代文物在地下深埋几百年后重新绽放在世人面前。考古专家,发现这批出土文物是两组酒器,两件青花釉里红盖罐再次面世,她流光溢彩,雍容大方,被世人誉为珍品,引来世界瞩目。</p><p class="ql-block"> 2013年6月,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览对公众免费开放,在众多的元青花瓷器中,保定窖藏出土的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另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静静屹立在展厅中心,青花的幽靓雅致与釉里红的浑厚壮丽,再次惊艳全场,震撼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和青花艺术的追随者们。</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穿越历史的疑云,要想解开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更多的技术谜团,还得点击三个关键词:“青花”、“釉里红”和“开光”。</p><p class="ql-block"> “青花”是指用含氧化钴的青料在瓷胎上绘画纹饰,然后罩上透明釉,在1200℃以上的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呈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釉里红”是指以含氧化铜的彩料在瓷胎上绘画纹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入窑在800℃高温下烧成的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釉里红”是指在瓷胎上以青花和釉里红两种料分别绘画纹饰的不同部分,再罩上透明釉后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开光”是指在瓷器上构成圆形、长方形、菱形、扇形等外框,在其内绘画,谓“开光”。其具体做法是在成型器物表面,贴上圆形或方形的湿纸,施色釉后把纸揭去,在没有釉的空白处,以色料绘花纹或贴花,干燥后即行吹釉或以其他方法施釉,高温烧成。</p><p class="ql-block"> “青花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烧瓷中最难烧造的品种,也是最为精美的作品。其烧造的难度主要在于温度与火候的把握:800℃,表现釉里红的成色的氧化铜开始流动和挥发,而烧造青花呈色的氧化钴却仍需要提高400℃。所以要同时保证青花和釉里红的成色,釉料中铜的含量的精准度、温度和时间长短的把握及放置窑位的选择等等,都极为苛刻。故窑工们常说:十能出一者,可谓佳矣。</p><p class="ql-block"> 然而探究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的前世家族“成员”,应该还有两位“近亲”。1980年,江西丰城元后至元四年(1338年)凌氏墓出土了两件带有明确纪年铭文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一件为堆塑四灵塔式盖罐,另一件为堆塑亭楼式谷仓,两件器物均器身堆塑装饰用釉里红,文字题记用青料书写,二器是目前公认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家族成员”。青花釉里红品种因釉里红的呈色工艺技术难度高且不好把握,虽元后至元四年出现,但是历经明代至清初两百余年的缓慢发展,直至清代雍正时期才完全成熟,乾隆以后又走向衰落。</p><p class="ql-block">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的惊人之处,就在于古代窑工们把“青花”、“釉里红”和“开光”三个关键词语所代表的陶瓷烧造的最高难技艺,成功地融合并叠加在她们的身体里,融合出了元青花中最美的“奇葩”!</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对“青花姐妹花”的最后主人应该是谁?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的观点:保定张氏张珪。而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似乎正在改变这一论断。</p><p class="ql-block"> 翻阅历史史料,可知“保定张氏”(或称满城张氏、顺天张氏)是蒙元时代六大汉军世家之一,在蒙元平金、伐宋战争中战功卓著。张珪的爷爷张柔因拥立忽必烈颇著功勋,而且主动支持中央集权政策,故甚受忽必烈尊崇,历任荣禄大夫、河北东西路都元帅、昭毅大将军、晋封蔡国公。张珪的父亲张弘范为张柔第九子,为张氏家族第二代中成就最高者,他于1278年受任蒙古汉军都元帅,领兵二万,追讨宋帝罡、帝昺。1279年在崖山消灭宋军,助忽必烈完成统一大业。张珪是张氏家族最后一代的重要人物,官至蔡国公,拜中书平章政事,也是元朝中期的重臣。元世祖忽必烈曾赞誉保定张氏称:“此家父子相继,自太祖皇帝以来,定中原,取江南,汉人有劳于国者,是为最。”</p><p class="ql-block"> 林梅村教授认为,有史料记载,在1312年和1319年两次元仁宗曾赏赐保定张氏两批御酒,1328年张珪家族被灭门前夕,其族人将盛放御酒的酒器埋入地下,其中就有著名的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长期以来,这一观点已被多数元青花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所接受,果真如此吗?</p><p class="ql-block"> 1972年,湖北黄梅县元延祐六年(1319年)墓出土的青白釉褐彩塔式瓶一直被作为最早的元青花瓷器。然而,2009年,上海博物馆的熊樱菲副研究员采用“能量失散X荧光分析”法对其釉料的检测结果表明,其褐彩中不含钴元素,即这件器物不是元青花瓷器。同时结合其他相关纪年青花瓷器的佐证,专家们基本可以认定元青花瓷器创烧应在1319年以后。这就从时间上否定了保定窖藏文物为元仁宗在1312年和1319年赏赐张珪酒器的可能性,因为当时元青花瓷器尚未出现,何谈赏赐。</p><p class="ql-block"> 否定了保定窖藏文物主人为张珪的说法,那保定窖藏和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的主人究竟是谁呢?有学者提出:应该是元惠宗时期的保定路达鲁花赤月鲁不花。我认为很有道理,月鲁不花何许人也?</p><p class="ql-block"> 月鲁不花,蒙古族人,生而容貌魁伟,曾受业于韩性(韩琦八世孙),“为文下笔立就,粲然可诵。”少时参加江浙行省乡试,中举并高居右榜第一。其从基层的将仕郎做起,后历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吏部尚书、中奉大夫等朝中重职。其人生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是至正十八年(1358年)以“廷官”礼部尚书兼职保定路达鲁花赤,其指挥当地军民多次击退红巾军的进攻,深得保定路人们的爱戴,朝廷亦对其进行嘉奖“进中奉大夫,赉上尊四、马百匹。”后朝廷召回为详定使,然而其离任仅一个月后,保定即陷落。</p><p class="ql-block"> 由上可知,1358年,月鲁不花因保定退敌而得到元惠宗的赏赐,赐品为“上尊四、马百匹”,这恰好与保定窖藏出土的4件储酒器相对应。同时,由月鲁不花兼职保定路达鲁花赤时,皇帝对其格外器重,故其保定退敌后,得到御赐的珍贵酒器实属情理之中。后由于月鲁不花离开保定仅一个月后,保定即陷落,为保护这批未来得及带走的御赐酒器,其家属将其埋入地下。</p><p class="ql-block"> 另外,关于保定窖藏瓷器的生产年代,11件瓷器中的6件元青花瓷器器形规整,成色完美,纹饰复杂,工艺精绝,据此推断,这些器物不可能是元青花初创阶段的产品,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结合至正十二年(1352年),元青花的生产地景德镇即被红巾军首领项普攻占,故推测保定窖藏瓷器的生产年代当为元至正十二年以前的至正年间(1341—1352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基于目前最新研究成果的最新论点,有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所佐证,相信会很快得到学界与大众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元青花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至正十一年款”青花瓷被世界考古学界认定为元青花断代史的标准器物。而上世纪60年代在保定出土的,以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为首的一批文物,则被誉为:国内首次发现的成批“至正型元青花”类型。它们为国内研究元青花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具有开创性意义。</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生产元青花产品至今已超过650年的历史,而人们真正开始系统认识和研究这类珍贵文物不过只有60年,元青花在陶瓷历史里隐藏了590年,这是何因?</p><p class="ql-block"> 在元青花的认知历程中,有一个人和一对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美国学者波普博士和“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初,波普博士访问了世界上集中收藏中国14世纪青花瓷器最多的两个场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普·撒莱宫和伊朗阿德比尔神庙。后其从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一对署有“至正十一年”供养题记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入手,结合上述两大收藏中具有相似风格的青花瓷器进行对比研究,于1952年、1956年在华盛顿分别出版了《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普·撒莱宫收藏的一批中国瓷器》、《阿德比尔神庙收藏的中国瓷器》两本书。在这两本书中,波普博士以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这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标准器,把凡是与之图案相似的青花瓷器都定为“14世纪青花瓷器”。波普博士用“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龙纹象耳瓶这把钥匙,打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这套来自于古老中国的“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现藏于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据说,它们的来历是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玉山县的一位名叫张文进的人在景德镇定烧的供器,后施舍给了当地一座道观,祈求保佑全家吉祥平安,后辗转被英国人帕西瓦尔·大维德收藏。</p><p class="ql-block"> 约翰·波普博士对中国元代青花瓷的热忱,仍然没能唤起新中国陶瓷界的专家学者们对元青花的眷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内业界或是不承认元代有青花,或曰“不值钱”、“太粗糙!”对外国学者的研究著作嗤之以鼻、无人问津,致使“元青花”在被波普博士辨识出来以后,并未立即引发我国的元代青花研究高潮。“元青花”成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的热点始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考古界一系列元代窖藏、遗址、墓葬出土元青花瓷器资料的发表和一些相关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使元青花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并逐渐成为国内持续的研究热点。目前元青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元青花的起源,元青花的文化来源,元青花瓷器烧造上限及性质等。经过专家考证基本厘清了元青花的历史脉络:青花瓷器最早出现于唐开元至宝历年间(721-826年),在河南巩义窑一带生产。但元青花的成功烧制与唐青花没有承袭关系。元青花中包含的众多的文化因素中最主要的是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融合。随着学术界对元青花的认知和界定,元青花的价值才逐渐被国人所认知和推崇。</p><p class="ql-block">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在伦敦佳士得的拍卖中以2.3亿人民币的价格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据考证,它只是元代晚期景德镇民窑作品,只能代表元代晚期江南民间制瓷艺术的水平。而身世显赫的、具有皇家血统的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显然在各方面都远远高出了“鬼谷子下山”罐。作为元代鼎盛时期皇家艺术的代表作,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价值与“鬼谷子下山”罐绝对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国家文物局</p><p class="ql-block">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p><p class="ql-block">河北省文旅局</p> <p class="ql-block">转载—河北博物院国宝级文物之一:顶级元青花_艺术收藏</p><p class="ql-block">来源: https://www.mugwum.com 收藏文化 袁大头银元图片及价格</p><p class="ql-block">河北博物院国宝级文物之一:顶级元青花:</p><p class="ql-block">藏于河北省博物院的元青花釉里红盖罐。 河北省博物院供图</p><p class="ql-block">  它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经过火与土超高难度的艺术洗礼,将青花的素雅与釉里红的艳丽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  它是元代宫廷的恩赏,见证了显赫顺天府张氏家族一时的地方豪绅的盛衰兴亡;</p><p class="ql-block">  顺天张氏家族储藏督元帅张柔老宅地下,它沉睡于地下七百多年,50年前才意外地在一次建筑施工中被发现;</p><p class="ql-block">  它的出土本应震惊世界,却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最近公众才得以一睹芳容。</p><p class="ql-block">  它就是河北博物院院藏6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p><p class="ql-block">  元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p><p class="ql-block">  “一铲子”挖出的顶级国宝</p><p class="ql-block">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王思达</p><p class="ql-block">  “咱们河北还有这样的宝贝呢?”</p><p class="ql-block">  8月3日下午3时,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随着讲解员的介绍,人们惊叹着,议论着,瞪大眼睛聚拢在一个大瓷罐旁,甚至当讲解员已经带领大家进入下一个环节时,还不时有观众从人流里快步奔回来,抓起关闭了闪光灯的手机、相机,冲着这个瓷罐一通狂拍。</p><p class="ql-block">  这个本应像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等国宝一样名满天下的大罐,为何在出土整整50年后的今天,仍有点“养在深闺人未识”?</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得从一所小学和一场大水讲起。</p><p class="ql-block">  国内首次成批发现的至正型元青花</p><p class="ql-block">  沿着保定市古莲花池一路往西数百米是永华南大街,这里曾是保定最繁华的老城中心。</p><p class="ql-block">  在大街东侧,有这座城市著名的老胡同――菊胡同,胡同北侧,就是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原址所在。而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座座商铺。</p><p class="ql-block">  整整半个世纪之前,国宝元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p><p class="ql-block">  “永华南路小学的原址,可能是早先顺天府督元帅张柔大户人家的宅院,四周教室的地势高,中间操场低。1963年保定发大水,教室进水,水的深度是小孩齐胸大人过腰,操场最深的地方,水就近没头顶了。”保定老住户王文芝是永华南路小学1963年的应届毕业生,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这场大水,次年,保定市内很多地方进行了基本建设,如今的永华南路小学校教务处主任王维介绍,据学校里的老同志回忆,1964年学校进行过一次施工,今已不存的北教学楼就是在那年盖起来的。在省文保部门的档案里,我们查到了这次施工中一个特别的日期――1964年5月11日。</p><p class="ql-block">  50年前那个貌似普通的日子,原保定市建筑公司第一工程处第二工程队在永华南路小学顺天府督元帅张柔府进行一项普通的建筑施工――挖地基。然而,当地基挖到一米来深的时候,一件不太普通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工人一铲子下去,一个竖穴出现了,工人们发现里面竟然是一批瓷器。</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文物”,工人们将情况迅速报告给当时的保定市文物局,保定市文物局随即联系了当时尚在保定的河北省博物馆,省博立刻派工作人员赵巨川会同省文物工作队赴现场进行调查。</p><p class="ql-block">  随后,经过考古人员在督元帅张柔古宅专业清理,这个并非墓葬的竖穴内共出土瓷器11件。其中青花瓷六件: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一对、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瓶一对、青花八棱玉壶春小瓶一件、青花八棱执壶一件。其他瓷器五件:白釉龙纹盘一件、白釉莲瓣式酒杯一件,还有宝石蓝釉金彩?、宝石蓝釉金彩酒杯、宝石蓝釉金彩盘等三件。除此还有绿松石山子二件、彩绘玻璃瓶一件、玉片数十片。</p><p class="ql-block">  经文物考古人员初步鉴定,这批瓷器应为元代作品。此后,成对的青花釉里红盖罐中,罐盖完整的一件由当时的河北省博物馆收藏,另一件由故宫博物院收藏。而此次发现,和1980年在江西高安出土的元代瓷器一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元代青花瓷最重要的两次发现。“而1964年这批文物的出土,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成批至正型元青花,为国内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具有开创性意义。”如今的河北省博物院副院长李建丽表示。</p><p class="ql-block">  “今人对元青花的重视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以‘至正型青花’这个概念为起点的。”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研究员申献友告诉记者。此前在省文物保护中心保管部工作过的申献友,曾长期负责保管元青花釉里红盖罐这批文物。</p><p class="ql-block">  元青花作为最早出现的成熟青花瓷,以工艺高超、存世量稀少而备受瞩目。但历史上,传世的元青花曾被长期认定为明初器物。</p><p class="ql-block">  最早发现元青花的是英国人霍布逊,1929年,霍布逊发表了“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资料,但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波普考察了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中国陶瓷,将其和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比较分析后,认为此类器物应该是14世纪的青花瓷――后有学者称之为“至正型青花”――元青花瓷器研究的序幕才真正拉开。</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内专家开始关注元青花,这也正是省博现藏青花釉里红盖罐这批元青花出土的前后。虽然文物出土的亲历者赵巨川已于多年前去世,但从其1965年发表在《文物》杂志上的文章《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中,我们仍可以读出这位老专家当年的激动:“元代青花瓷器解放前后出土都较少,此次同时出土六件,不仅器物完整,而且质量也极精致。它们对于研究我国瓷器工艺史有着重要的价值。特别是青花釉里红大罐更是现在稀见的文物……”此文一出,曾在国内文物界引起巨大反响。</p><p class="ql-block">  青花瓷萌生于唐,但由于胎质疏松,瓷化程度低,故有学者称之为“白釉蓝彩陶器”。到了元代后期,景德镇窑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借鉴磁州窑和吉州窑釉下彩绘技术,引进西亚“高铁低锰”的钴料,才将青花瓷器创烧成功。</p><p class="ql-block">  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莲花揭开元朝江西道宣慰使张弘略奉世祖忽必烈皇帝诏旨在景德镇开办浮梁元青花瓷器御窑历史真像。</p><p class="ql-block">  “省博所藏的青花釉里红盖罐,作为元青花瓷器的代表作,造型雄浑,纹饰多样,莹亮的红色与湛蓝的青花交相辉映,集彩绘、镂雕、贴塑、青花、釉里红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身,是元青花中的顶级国宝,素有‘青花王’的美誉。”李建丽告记者。</p><p class="ql-block">  申献友介绍,世祖诏旨张弘略为江道宣慰使在景德镇开办浮梁御窑局制造元青花和釉里红都是我国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新品种,二者的烧制要求不完全一致。“釉里红对窑炉的烧制氛围和温度要求很高,其呈色剂是氧化铜,氧化铜对烧制温度非常敏感,温度低了颜色发黑,温度高了就会晕散甚至挥发,俗称‘烧飞’,即失去颜色。而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它和釉里红一样,需要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如果窑炉控制不好进入大量空气进行充分氧化,氧化铜就会烧成绿色。所以,要将青花和釉里红集于一器烧制而成,且使青花和釉里红的发色都达到如此完全,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价值远超“鬼谷下山”</p><p class="ql-block">  “这么大的元青花,这得值多少钱啊……”</p><p class="ql-block">  在省博新馆,这差不多是簇拥在元青花釉里红盖罐展柜旁的普通观众最常发出的惊叹。虽然一件文物的价值往往很难用金钱来作简单的衡量,但毕竟,元青花为大多数人所知,本来就是从2005年“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以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元青花为什么会这样珍贵呢?</p><p class="ql-block">  除了烧造工艺要求高外,元青花在原料方面也十分讲究。</p><p class="ql-block">  收藏名家马未都曾表示,青花瓷的要素,第一是必须高岭土烧制,这决定了它的胎细和质地;第二必须是以金属钴为呈色剂,在高温下烧制,一次呈现蓝色,且最低温度要达到1200度以上;第三,严格一点说,出产区域不该超过景德镇范围。</p><p class="ql-block">  而最为名贵的元青花,则使用了从中东进口、“价比黄金”的钴料“苏麻离青”,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故而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所谓的“锡光”――在省博所藏元青花釉里红盖罐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锡光”。</p><p class="ql-block">  申献友告诉记者,目前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仅三四百件,我国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仅120余件,这也正是元青花异常珍贵的重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申献友表示,“元青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元青花瓷的对外贸易性质,决定了它在国内存世量不会太多,许多产品烧成后就走出国门。”</p><p class="ql-block">  而元青花瓷器烧制时间短暂,则是其存世量少的最直接原因,相关资料表明,元青花瓷器的烧造高峰应该在元代后期的后至元和至正时期,“前后大约也就有近30年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鬼谷下山’就是元代顺天张氏家族晚期在景德镇民窑作品,只能代表元代晚期江南民间制瓷艺术的水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梅村曾专门研究省博元青花釉里红盖罐的来源,在他看来,青花釉里红盖罐作为元代鼎盛时期皇家艺术的代表作,其价值与拍出天价的“鬼谷下山”又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  关于青花釉里红盖罐,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据我省杂项鉴赏专家、当时在河北省博物馆工作的康煜先生介绍,1972年,国家文物局下达通知,要求各地选送文物到法国参加展出,河北的文物送至北京后,由周总理亲自查看。当时,他批准了出土时震惊世界的满城汉墓金缕玉衣出国参展,却留下了这件元青花釉里红盖罐。</p><p class="ql-block">  “太珍贵、极易损,随便展出不安全。”在申献友的记忆中,出土半个世纪以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件国宝仅有过一次十多天的短暂的公开展示。</p><p class="ql-block">  直到2013年6月,河北省博物院新馆开放,这件元青花釉里红盖罐和与它同时出土的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瓶等珍贵文物,才首次有机会让世人充分领略它们的“容颜”。</p><p class="ql-block">  而时至今日,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规定,它依然被禁止出国展览。</p><p class="ql-block">  大罐来源古莲池主人的私家密藏</p><p class="ql-block">  200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在故宫博物院院刊发表了论文《顺天府元朝开国元勋督元帅重臣张柔后裔制造元青花与保定满城张柔古墓群出土元代宫廷酒器》元青花瓷器,探讨了这一处元青花窖藏的出处。通过河北省文保中心,记者辗转联系到了林梅村。</p><p class="ql-block">  “从外观上来看,这批青花瓷色泽艳丽,绘图工艺之精细,胎体之厚重,非是一般百姓所用,而是出自宫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在故宫博物院院刊发表了论文《顺天府元朝开国元勋督元帅重臣张柔后裔制造元青花与保定满城张柔古墓群出土元代宫廷酒器》元青花瓷器,探讨了这一处元青花窖藏的出处。通过河北省文保中心,记者辗转联系到了林梅村。</p><p class="ql-block">  “从外观上来看,这批青花瓷色泽艳丽,绘图工艺之精细,胎体之厚重,非是一般百姓所用,而是出自宫廷。”林梅村认为:</p><p class="ql-block">  据《元史张柔传、张弘略传和张氏家族墓志铭》、《元大都考工记》等历史资料记载:从唐末以后开始四百多年分裂割距战乱局面,出现五代十国契丹女真辽金元分争燕云十六州,元朝太师汝南忠武王镇国上将军拔督张柔多代传承崇儒尚武家风,成为保定地区最为显赫的地方豪绅莫过于张氏家族。金灭北宋,元灭金元朝大帝国最兴盛之际,1218年保定豪绅张柔字徳刚(1190---1268)张柔参拜真觉禅师、海云禅师、邱处机蔡真人为师学习儒释道堪舆排兵布阵天书文化,教导张柔要敬天爱民,救护汉人儒士保护书籍保护中华文明,积德行善为本,太祖成吉思汗在1206年统一蒙古各个部落,多次西征统一亚欧大陆720民族,你要帮他统一中原,救护儒士保护书籍,张柔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金实录》等书籍,在古莲花池修建藏经楼,藏书达万卷楼。</p><p class="ql-block">1218年张柔由于马失前蹄被降成吉思汗南征大将木华黎,成为顺天府等督元帅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之一,显赫一时。张柔曾在1227年出资規划设计建造顺天府城,在1234年建䄫州賊,1250年建亳州城,1260年张柔辅助世祖忽必烈登基汗位,皇帝加封张柔为镇国上将军拔督、安肃公、荣禄大夫为营造元大都判行工程司事总指挥,张弘略为总管为建筑北京城立下汗马功劳,张柔九子张弘范则受令镇国上将军拔督蒙古汉军督元帅率军追讨贪污腐败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飞南宋混君,1276年张弘范劝说端宗写降书顺表献玉玺,世祖赐授宋帝为赢国公宣布南宋灭亡,1278年南宋残余叛乱,张弘范奉旨并在广东崖山彻底消灭宋军叛乱,张弘范帮助忽必烈完成就统一大业。如今作为保定市著名旅游景点的古莲花池,就是原张柔和马氏夫人育张弘略张弘范故居所,而莲池距那批瓷器的出土地,不过几百米。</p><p class="ql-block">  林梅村研究认为,这批元青花可能是元仁宗赐予三朝元老、张弘范之子张珪的宫廷酒器,赏赐时间分别为皇庆元年(1312)和延佑流年(1319)。据记载,张珪作为饱学之士,历经三朝丞相,圣眷甚隆,共受到元仁宗五次赏赐,其中两次被赏赐“上尊酒”,而赏酒必用酒器,保定元代窖藏瓷器恰好为两套酒器。</p><p class="ql-block">  顺天张氏家族传承千古优秀文化一罐中。后来,由于皇太子争权夺位,奸臣乜先捏沉机对保定人烧杀抢掠,第四世张景武五人正在为父亲张珪守孝,张景武帅领张氏家族和百姓用木棍自卫反击,被奸臣也先捏报复开国元勋张氏家族,张景武五为兄弟们为保护全城百姓生命财产而恓牲。林梅村认为张氏家族自卫反击于皇太子争位无关,元文宗为张氏家族平返招桖皇帝诛杀奸臣乜先捏,张景武帅领张氏家族把皇帝赐授元青花瓷器埋藏地下,保定张柔故居出土的元青花两件绿松石山子、几十片玉片,可能也是元仁宗赐予张珪的赏赐,因此张氏家族才将它们和酒器埋在了一起。而最可能的埋藏时间则是1328年,张氏家族被屠害的前</p> <p>  尋根問祖保定滿城范陽郡張柔公祖墓誌銘神道碑文研究(1)</p><p> 2020-03-27 信息来源:保定市满城区</p><p>山灵水秀的满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朴风情和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是河北省有名的旅游胜地。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满城汉墓、张柔墓、要庄商周遗址、古方顺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夜借商周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月明寺塔),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靳公神道碑、抱阳山碑林、祖公神道碑、东村石刻、谢臣烈士纪念碑、黄埔俊烈士纪念碑、李忠良烈士纪念碑、肖德顺烈士纪念碑、陉阳驿改修普济石桥碑记碑楼、寺角抗日烈士纪念碑、眺山戏楼、郭隗故里碑、白堡遗址、灵岩寺山门)。国家AAAA级景区1处(满城汉墓景区),AA级景区1处(大平台景区)。经营性景点8处(满城汉墓、大平台、神湖四季生态园、龙门峡谷、曹仙洞、木兰溶洞、抱阳山、卧龙山)、开放式景点12处(漕河渡槽及张柔墓、富瑞园林、龙门山庄、柿子沟、玉皇坨、白沙大峡谷、伟人峰、万亩桃园、秀兰山庄、龙门湖、古方顺桥、坨南航空博物馆)。陵山—抱阳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9年接待游客108.97万人次,综合社会效益1.2亿元,同比增长8﹪。</p><p>闻名中外的满城汉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陵山主峰东坡海拔196米处。系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张柔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册营镇岗头村西。墓地地势高峻,背依伏岭,前绕沙河。为元·蔡国公张柔家族墓,占地168200平米,有翰林学士王盘撰写的神道碑和蔡公张柔碑等。</p><p>方顺桥位于方顺桥村,是一座三孔石桥,始建于西晋永嘉三年,比世人皆知的赵州桥等都要古老。桥长32.8米,宽8.06米, 高8.96米,桥中孔净跨15米,两小孔各跨为3.46米,桥面由方石铺垫,桥西300米处有两道护桥分水闸。</p><p>夜借遗址位于大册营镇夜借村,遗址处有灰坑及战国时期墓葬,断层上还可看到暴露有灰坑遗迹,暴露遗物中除收集和见到战国墓中的青铜器和陶器外,还有个别石器及大量陶片,陶片以灰质粗绳纹为主,器形有鼎、鬲、豆、罐、盆和绳纹筒瓦、板瓦等。</p><p>要庄遗址位于要庄村,遗址地面和断崖上散见大量遗留物,主要为陶器,其次为有石器、骨角器、蚌壳、动物骨骼等,陶器以灰陶为主,器物用轮制或轮模合制,陶器纹饰以粗绳纹为主,此外有弦纹、堆纹等,陶器器形主要有鬲、鼎、罐、豆等。</p><p>龙居大平台瀑布群地处刘家台乡西高土庄村,海拔670米,景区内飞瀑流峡,山峦叠翠,为一方名胜,是赏景,探幽的最好去处。</p><p>神星柿子沟景区为满城磨盘柿集中产区,沟内群山环抱,空气清新。春季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生机盎然;夏季柿林如海,绿波荡漾,凉爽宜人;冬季银装素裹,柿林负晶,晶莹剔透;秋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果实累累,香飘四溢。满城磨盘柿以“个大、汁浓、味美”享誉全国,2001年,满城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磨盘柿之乡”。</p><p>神星柿子沟全长18公里,几万亩柿树林分布在西峪、中峪、东峪、南峪、寺角等村庄周围,采摘点分布各村。柿子沟内有南峪千年古槐,抗战烈士纪念碑,东峪千年柿树王,百年柿林等多处人文自然景观。沟内十几家特色农家小吃还可以让您吃农家饭,做农家人,体味民俗风情。</p><p>卧龙山生态观光园位于刘家台乡龙居村,园区占地1700亩,建有500亩果品生态园,500亩植物观赏园,700亩草地、峡谷、奇峰原生态观光园。示范点内主栽品种以柿子为主,苹果、杏、李、桃等杂果为辅。产品通过省无公害果品认证,“龙居”牌商标已被批准注册。7月至10月是卧龙山生态园的采摘季节,葡萄、苹果、桃、杏、蔬菜、杂粮等应有尽有。届时,您可带上您的家人和朋友,远离喧嚣的城市,回归自然,真正体验“城市上班族,假日作农夫”的无穷乐趣。</p><p>抱阳山位于城西3公里处,是太行山东麓余脉。主峰挺立于群峰之间,其余由北峰两翼向西南和东南伸展,像巨人伸开两臂“拥乾坤,抱日月”,呈环山抱阳之势,故名抱阳山。抱阳山山势雄伟,景色绮丽,为一方灵秀。198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抱阳山名胜古迹繁多,寺院遗迹遍布,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抱阳山文化。这里历代古刹极多,遗留下众多的金石碑刻,记录着抱阳山的古老文化。</p><p>有着千年古老文化的风景胜地抱阳山,一步一景,一亩石、百步廊、明珠窝、滴水塘等八处胜景逢景有典,引人入胜。</p><p>曹仙洞位于城西北22公里处的曹家峪大展山山腰,隔漕河与狼牙山相望。相传为八仙之一曹国舅修道成仙之所,故得其名。</p><p>龙潭峡谷风景区,位于城北20公里处,山水相连,有“北方小桂林”之称。景区内风光旖旎,青山碧水,绿草如茵,峡谷南岸,悬崖峭壁,奇峰连绵。</p><p>以“北方小桂林”著称的龙潭峡谷,自龙门湖东南侧蜿蜒向南,全长四公里,最宽处200米,最窄处仅8米,最深处30米。峡谷两岸,石壁陡峭,怪石嶙峋,洞壑相通,高处瀑布跌落,悬珠挂翠;谷底山泉四溢,飞瀑流银,波涛堆雪,风景如画。游于谷中,如入仙境,令人神清气爽。</p><p>  </p><p><br></p> <h2>北岳顺天张氏家族张三丰祖师传承堪舆学优秀文化研究!</h2><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a(0, 0, 0, 0.3);">顺天府道学乾坤</span>&nbs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a(0, 0, 0, 0.3);">4月27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顺天张氏张柔公第三代张三丰父亲为张柔公第五子裕贤公张弘道氏也,张三丰成为道教武当派创始人。他在养生、武术、文学等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诣。然而,在道教方术——风水方面,张三丰祖师的见解却迥出凡流之上,其中既有对此一道教方术的独到见解,又有对世俗风水的批判,在劝喻之中,寄寓着一种宗教的济世情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ZzseLjUZY1I4jhMxekqaEMicqzTxmKbrE6SuIibdFKsxW4QH1icvmriaMzU2kmnL6WppuB41xoOBSLicy38mbffMKJQ/640?wx_fmt=pn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地理即是天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ZzseLjUZY1I4jhMxekqaEMicqzTxmKbrEyap1TDxKmnVMvcYFmFwdUnnk766pUbTmYydIybQ7tPw7nibMnia3S0ew/640?wx_fmt=pn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三丰祖师在《张三丰全集》有《堪舆篇》一章,专门论述时人言地理风水之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风水,在过去一般称之为堪舆,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史记·日者列传》中:“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妇乎?五行家曰可,堪舆家曰不可。”《文选·甘泉赋注》云:“《淮南子》曰:堪舆行雄以知雌。许慎曰:堪,天道也。舆,地道也。” 可见,堪舆的本义是天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ZzseLjUZY1I4jhMxekqaEMicqzTxmKbrEFNnu6qrwVzFDQzkRgib16OKv86p43H260dWwLxmpEXostrsRpX0wumA/640?wx_fmt=jpeg&amp;tp=webp&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将风水称之为地理的,与天文相对应。天文指的是日月星辰的天象变化,地理则指河流山川的分布格局。在这里,文与理的意思是相同的,合起来就是纹理,即装饰之意。因此,过去称之为地理的书,往往有风水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丰祖师在《堪舆篇》中说:“惟天覆善恶,惟地载善恶,惟仙师为天地埋藏善恶。<b>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仙师无私恩。人有私欲,则见理不明。地理者,天理也。</b>既有天理,即无人欲,故此道惟聪明正直圣人贤士乃克言之。”由此可知,三丰祖师认为地理之理,并非是文理之理的古义,而是天理之理,并且明确指出,地理就是天理,二者均排斥个人的私欲妄念。如果因为一己之利而背弃天理,是绝对无法求得福地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对于为一己之利妄谈风水者,三丰祖师进行了批驳:“今汝世人妄谈风水,冒渎山灵,举亲骸以求福禄,对时师以论殃祥,或代搜求,或自寻觅,赚人货财,要人夸好,如此人心,安知天理?十个堪舆九个穷,何足怪也!”这种一针见血的批评,在当今看来仍有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ZzseLjUZY1I4jhMxekqaEMicqzTxmKbrEeicTXKWD7JYQD095TO4WkoY6nvnkWyRQ0nibJArnxloYO9CahyDX6X3Q/640?wx_fmt=jpeg&amp;tp=webp&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张三丰【龙行大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三丰祖师看来,地理就是天理。这种天理有何规律,是如何显现的呢?用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上的话说就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理就是天道的体现,道是无所不在、大公无私的,它有其运行的自然法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道教认为,天人是一体的,它们共同受道的支配,作为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也同样受道的内在规律约束,同时体现道的存在与作用。</b>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道教的信仰,三丰祖师才提出:“地居三才之中,言地理而天人之理即相应焉。<b>人欲相地,天亦相人;人欲择地,地亦择人。</b>世间故多有谈地之理者,然亦知有得地之理乎?谈地之理人主之,得地之理天主之,而地复为隐之而显之。”三丰祖师认为,地是天地人三才中的一个环节,地理与天理、人理是相互联系的。在三才之中,天是最高的,这就要求“人法地,地法天”,只有效法天道,遵循天理,才能深得做人之理与择地之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ZzseLjUZY1I4jhMxekqaEMicqzTxmKbrE7PgBsyKwrJCjIic320G3eFKlhxxMAicD9ZlLBNZnFCohEWrSw9s3kLbg/640?wx_fmt=pn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世人想考察寻求福地,上天亦考察世人的善恶;世人想选择有利的环境,而大地环境也要选择有德之人享用它。社会上有很多谈论地理风水的人,但他们中有深得地理之人吗?谈论地理可以夸夸其谈,全凭己意,而要懂得、精通地理,却要靠天机缘份与悟性,由天道支配,况且大地还要将其玄机藏之又藏,隐而不显。所以,有资格、有能力深得地理玄机的人是少之又少,大多数的风水先生只是欺世敛财、沽名钓誉而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丰祖师认为地理即天理,天理无私,地理也无私。这种思想无疑与道教教义劝善惩恶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吉凶须配善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ZzseLjUZY1I4jhMxekqaEMicqzTxmKbrEyap1TDxKmnVMvcYFmFwdUnnk766pUbTmYydIybQ7tPw7nibMnia3S0ew/640?wx_fmt=pn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配享福地呢?</b>三丰祖师认为:“仙师赐地,吉人与吉,凶人与凶,吉不受恩,凶不受怨,理自公也,心自明也。吾尝与人讲堪舆,即以堪舆兼报应,亦是如此。”在这里,仙师也就是彻悟天道、精通地理之人,非一般流俗可比。仙师为人相地,全看一个人的品行善恶,善人赐予风水宝地,恶人则予以凶险之地,并且不因择地的好坏而受到影响,为人选了好地,并不接受别人的报答,为人选了凶地,也并不受到埋怨和诅咒,因为仙师乃是秉持天理行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ZzseLjUZY1I4jhMxekqaEMicqzTxmKbrE7r0JdL84QMGNXuDD5VAuO3EKWG4njQLpWWnjIk33SejUXQE9iaTmDtQ/640?wx_fmt=pn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不同的地理环境是如何分配给不同善恶的人呢?</b>对此,三丰祖师也有明确的说明:“今夫地有三等,而得地者亦分三层。上等之地,上应星象,下呈舆图,天地生成,卦行安定,全是天工,而人力不与焉,此等惟圣贤豪杰,大有德行阴功之士,乃能得之;中等之地,亦系生成景象,然有变化于其间,八卦相荡,五行相推,一团真气,隐隐隆隆,此等惟老成忠厚,小有德行阴功之士,乃能得之;次等之地,一山一水,随地铺陈,十里一见,百里再见,无处非有,无处不可求,然亦要知龙之来历,山之向背,土之颜色,妙于裁取,巧于安排,以山川合罗盘,不可以罗盘合山川,地人相得,始得其平,此等凡老成忠厚、无怨无恶者,即可得之。此三等之大义也,而其下不足议矣,并无吉地以处不善之人也,牛眠吉壤岂易言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ZzseLjUZY1I4jhMxekqaEMicqzTxmKbrEibT3KvCO4ia9ZicOib9G3jJNBGs4Bck9h1njBt75nogz2BeJ4ud2rpRexQ/640?wx_fmt=pn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可见,最好的风水宝地全是天地自然生成,没有一丝人为的改造,这种宝地是可遇不可求的,只有大贤大德之人才能有机缘遇到,别人求也徒劳,若勉力求之,不仅无益,反生灾祸。<b>民间所谓的“不是人找风水,而是风水找人”、“无福之人难享福地”,正是这种道教风水思想的体现。</b>中等宝地,也是自成格局,别有天地,这种地只有忠厚老实、小有功德的人方可得到。最次一等的地到处可见,也最需要巧加选择安排,但在选择之时,仍要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必须“以山川合罗盘”,“不可以罗盘合山川”,因地制宜,顺应自然,而不是用罗盘参合己意随意毁坏山川植被,这样才能“地人相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安无事。这种地需要忠厚老实、无有过失的人方可得到。其余的地都不值得一论。总之,地的吉凶与人的善恶成正比,传说中的上上等的“牛眠吉壤”是不易寻求的,更不可能落到恶人手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ZzseLjUZY1IczuibSy6S7licZhIp6MPJs6iaBbwe0A6w3LZD0gibS012c3PeeYaO4JLhEWwI7vCz0O4SY9sx7s3bMQ/640?wx_fmt=jpeg&amp;tp=webp&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正是因为人地相配要遵循善恶相应这一原则,所以三丰祖师这样告诫世人:“嗟乎!<b>人虽善相夫地,天亦善相夫人也!人虽善择乎地,地亦善择夫人也。</b>人可不勉为吉人,以得吉地也哉!吾见世之求地者甚多,因作《地理说》以醒之焉。”三丰祖师谆谆教导,劝人行善以得吉地,其济世救人情怀可见一斑。</p>&lt; class="ql-video" border="0" allowfullscreen="true" src="https://wxa.wxs.qq.com/tmpl/h0/base_tmpl.html" style="text-align: justify;"&gt;&lt;/&gt;<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风水惟彻悟天道、精通地理者可讲,一般的风水先生只是欺世骗人而已,然而正是这样一批人,古往今来,蛊惑世人,危害社会,之所以世人对他们趋之若鹜,使得害人的风水术大行其道,是因为一般人认识不到这一点。因此,三丰祖师在劝人行善以得吉地之外,又提醒世人:“夫司地者,仙师也,职既与仙,便不与凡。人向凡夫求地,何不向凡夫求仙?”三丰祖师强调只有仙师才有资格为人择地,大概是因为只有仙师才能彻悟大道,秉持天理,不为权势财色所诱迫,这样才能审清地理,丝毫不爽;而一般的风水先生,多是利欲熏心之徒,动机只在一己之利,昧于大道,何谈地理?所以,世人向为了经济利益而从事风水活动的人寻求咨询,无异于“向凡夫求仙”,缘木求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ZzseLjUZY1IczuibSy6S7licZhIp6MPJs6apXa2eIMNK7OPcmW5TThKhzfzice3DEh5Ivia9DFCGTNUcpK8zSB57XQ/640?wx_fmt=jpeg&amp;tp=webp&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总之<b>,作为道教的一代宗师,三丰祖师在风水方面决不盲从,他从道教教义出发,劝人行善以求吉地,并且明确说“勿助匪人而夺仁人风水”。</b>虽然他也曾写下《劝世修理坟墓文》,但其出发点乃是教育世人不忘祖辈,以行孝心,指出修理坟墓乃是为了供后人纪念拜祭,非为其他。在真正的地理选址上,他贯通地理之理,自然简洁,不讲鬼神,有一定的美学和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h2>转载—林梅村:张弘略墓与定兴窖藏出土元代宫廷酒器——兼论浮梁磁局创烧元青花之年代</h2><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a(0, 0, 0, 0.3);">林梅村</span>&nbsp;<span style="color: rgb(87, 107, 149); font-size: 15px;">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span>&nbs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a(0, 0, 0, 0.3);">2019-03-14</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目前所见元代瓷器中,以河北保定窖藏最为精美,其中包括卵白釉、钴蓝戗金彩、釉里红、青花瓷凡四种。2009年,我们撰文指出这批元代高档瓷器当为元仁宗赐予三朝元老张珪的宫廷酒器,赏赐时间分别为皇庆元年(1312年)和延祐六年(1319年)。由此可见,元青花源于皇家艺术,元朝统治者将蒙古和色目文化与汉地制瓷技术相结合,主导了元青花的创烧。浮梁磁局停烧后,汉地工匠才开始创作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青花瓷。由于文献语焉不详,加之景德镇元代窑址考古不够充分,我们把元青花创烧年代提前到14世纪初颇受质疑。近年景德镇考古新发现,尤其是河北满城张弘略墓出土元代宫廷酒器的刊布,可将元青花创烧年代提前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正如冯先铭指出的,河北定兴县元代窖藏出土青花竹节高足杯亦属于早期元青花。今缀集所见,草拟此文,见教于海内外研究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一 张弘略墓出土元代宫廷酒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保定元代窖藏出土青花瓷精美绝伦,而韩国新安至治三年(1323年)沉船未见元青花。故有研究者试图证明保定窖藏瓷器系元代晚期之物。殊不知,河北满城张弘略墓出土青花盘年代更早。据我们考证,这件青花盘实乃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赏赐张弘略的宫廷酒器之一,那么早在1292年浮梁磁局就开始烧造元青花了。由此推算,皇庆元年元仁宗第一次赏赐张珪上尊酒时,景德镇元青花业已烧造了20年之久,完全可能生产出保定窖藏所见精美的元青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弘略是金朝降将张柔第八子,父子二人与太保刘秉忠、波斯建筑师也黑迭儿丁一道,参与过元大都的设计建造。张柔第九子张弘范(张弘略之弟)指挥崖山海战,为元朝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张弘略和张弘规兄弟二人随其父葬于保定市满城区岗头村张柔家族墓地,而张弘范则葬于河北定兴县河内村祖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98年, 张柔家族墓地遭不法分子盗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随即对两座被盗元墓进行清理发掘,可惜未做测绘记录。从墓志可知,这两座元墓分别为张柔第八子张弘略墓(编号M2)及其夫人花氏墓(编号M3)。2012年6月,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重新勘测了这两座元墓,对随葬器物等做了绘图和文字记录,随即刊布了考古简报。据报道,张弘略墓出土了大批精美瓷器,包括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吉州窑及龙泉窑等凡71件高档瓷器,而张弘略夫人花氏墓只发现5件残破的北方窑口瓷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6年,首都博物馆举办“大元三都”文物展,首次向公众展出了这批元代高档瓷器。令人震惊的是,居然有一件元青花托盘。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卷七提到元代出现的新兴酒具。他说:“古人……饮酒用盏,未尝把盏,故无劝盘。今所见定器劝盘,乃古之洗。古人用汤瓶、酒注,不用壶、瓶及有嘴折盂、茶锺台盘。此皆胡人所用者,中国人用者始于元朝,古定官窑,俱无此器。”张弘略墓随葬瓷器中有许多宫廷酒器,为我们探讨13世纪末中国陶瓷手工业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8年5月,在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任亚珊的热心帮助下,我们实地考察了张柔家族墓地,观摩了保定市文管所库房保存的张弘略墓出土瓷器,并对部分瓷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检测。任亚珊是张弘略墓发掘简报的编写者,他确认此墓附近未见其他古墓和晚期文物。这批元代瓷器经科学整理和编号,皆为张弘略墓随藏器物。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元朝降将田丰率红巾军占领保定。张弘略墓大概在这时遭到农民起义军的严重破坏,神道石象生全被推倒,石翁仲头部被打掉(图一)。墓中金银器被洗劫一空,随葬的71件瓷器全被打碎。这件元青花盘亦不例外,也被打成碎片,但确为张弘略墓随葬器物无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KTACHY8sVicRIy6pWibS4QBGiaJ1cxB7QP4MhKvaibQLE2Ae8gqSycwuQLeeVmoJWULJ2yuUFm4fLjyRpc1vC4j6g/640?wx_fmt=jpe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一 张弘略墓地无头石翁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次保定之行重点考察张弘略墓出土青花瓷。这是一件元青花兰草纹折腹盘,圈足沙底,口径14.3、底径5.5、高3.2厘米。盘内和盘底绘单圈青花,盘心和外壁绘兰草纹(图二∶ 1)。盘心图案有点像波斯文,我们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一丹教授和德黑兰大学乌苏吉教授帮助解读,但他们认为其是花草图案而非文字。目前所知景德镇枢府瓷中,有三件卵白釉盘与之相似,其中两件为湖田窑刘家坞遗址发掘品,芒口,圈足沙底,内壁印缠枝菊纹(图二∶ 2、3),现藏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三件出自湖田窑何家厂元代堆积,亦为芒口瓷,圈足沙底,口径17.2、足径6.4、高4.9厘米(图一∶ 4),现藏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KTACHY8sVicRIy6pWibS4QBGiaJ1cxB7QPvfFZAGDXxY1kJw8Mrw1Z8xI0cOs5PmG5SaauOIZfzibK1YUE20fkO4g/640?wx_fmt=jpe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二 瓷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张弘略墓出土青花盘2、3.湖田窑刘家坞遗址出土卵白釉芒口盘4.湖田窑何家厂元代堆积出土卵白釉芒口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藏文古籍《汉藏史集》记载,元成宗时期元青花莲纹碗就已传入青藏高原。有一种“被称作扎俄马的碗,里面绘层叠的莲花,碗口绘彩绘纹围绕,是在帝师扎巴俄色时期(1294~1303年)出现的”。扎巴俄色,《元史》作“乞剌思八斡节儿”,世祖末成宗初任帝师。故知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以前元青花缠枝莲纹碗就已传入青藏高原。元代从中东地区引入烧酒工艺,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年)刊刻的《饮膳正要》记载:“阿剌吉酒,味甘辣,大热,有大毒。主消冷坚积,去寒气。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于是品尝烧酒的小酒器在元代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关于元人饮酒方式,元人增补《事林广记·把官员盏》曰:“令祗候人将到酒果或肴馔,酒以壶瓶盛之,须荡令热。一人持酒瓶居左,一人持果盘居右,并立主人之后。主人捧台盏于前,以盏令倾酒自先尝看冷暖,却倾些小在盘。再令斟满,则跪而献进,持瓶执果者并跪,把盏者云:‘小人没甚孝顺官人,根底拿一盏淡酒,望官人休怪。’候官员接盏后, 主人则持盘退三步,再跪,待饮尽,起身进前再跪以盘盛盏。如见未尽,再跪告令饮尽,方可接盏,接盏后捧果子者则进而献之。”从书中所附《把官员盏》版画看,元成宗时的青花碗可与定兴窖藏青花盘配套,作为饮烧酒的酒器使用(图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KTACHY8sVicRIy6pWibS4QBGiaJ1cxB7QPbuRghjfXyr2yNSe4PpPNIRhWCicEK1lk0g5dibfkqHlPshFRoCfc9Taw/640?wx_fmt=jpe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三 元人增补《事林广记·把官员盏》版画局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弘略墓青花盘与元代宫廷酒器共出,而忽必烈曾经赏赐张弘略宫廷御酒。《元史·张弘略传》记载:至元“二十九年,见世祖于龙虎台(今北京昌平区南口镇龙虎台村),请曰:‘臣之子玠长矣,愿备宿卫。’从之,且赐以酒曰:‘卿年未老,谢事何为。’ 特命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元贞二年(实为“元贞元年”,1295年)卒。赠推忠佐理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蔡国公,谥忠毅。”元朝皇帝赐酒应包括酒器,那么这件青花盘或为1292年忽必烈赏赐张弘略的宫廷酒器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至元十六年(1279年),张弘范崖山海战攻灭南宋海军,元朝统一中国。《元史·百官志》记载:“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年)立。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故知南宋灭亡前夕,忽必烈就在距京师数千里之遥的景德镇设浮梁磁局,开始为元朝皇室烧造瓷器。不过,浮梁磁局不像明清御窑厂有专门的窑场。元朝督陶官可能选择景德镇地区条件较好、有一定基础的民窑作为定点窑场,借助民窑场所进行皇家用瓷生产。就目前资料而言,元初最可能成为浮梁磁局窑场的是湖田窑,而湖田刘家坞枢府窑烧造的“玉”字款卵白釉瓷可能是浮梁磁局为玉宸院烧制的第一批瓷器。张弘略墓青花盘与湖田窑卵白釉芒口折腹盘如出一辙,很可能在湖田窑刘家坞枢府窑烧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二 河北定兴窖藏出土元代宫廷酒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二 河北定兴窖藏出土元代宫廷酒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无独有偶。1972年4月,张弘略老家———河北定兴县南关发现一处元代高档瓷器窖藏,出土了青花高足杯2件,卵白釉折腹碗3件,卵白釉菊纹花口盘1件,青白釉菊纹印花盘1件,龙泉窑刻花盘1件,白釉牡丹纹印花盘1件,钧窑盘2件,卵白釉双凤纹匜1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故宫博物院冯先铭早就注意到这件青花高足斗笠碗年代久远。1973年,他撰文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河北省定兴县窖藏出土的一件青花梅花纹高足碗,无论器形纹饰和胎釉,均与上述中期晚期者不同。碗的形式是大口尖底,与宋代习见的盏式相同。碗里绘梅花一枝,花上侧绘一弯月,这种月梅纹见之于南宋龙泉窑和吉州窑的碗内;碗下部有高足,足的高度与碗高约略相等,足外凸起弦纹六条,碗和足的胎都很薄,与习见青花高足碗的胎不同。这件高足碗是目前所见出土元青花中唯一属于早期的一件作品。”他还指出:青花瓷起源于元代,景德镇青花的技术来源于吉州窑的釉下彩绘。一种情况是南宋末吉州窑停烧,窑工来到景德镇,另一种可能是永和镇的画工来到景德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两件元青花高足杯颇有特点,高足皆为竹节状。一件为青花梅月纹高足斗笠杯,口径11.8、底径4.5、高9.5厘米(图四∶ 1),器形与山东济宁出土元卵白釉斗笠形竹节高足杯(口径11.5、高9.5厘米;图四∶ 2)相同。另一件为青花飞凤纹高足杯,杯身为半球形,口径12.2、高9.8厘米,口沿内绘缠枝卷草纹,杯心写有“寿”字青花款(图四∶ 3)。</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KTACHY8sVicRIy6pWibS4QBGiaJ1cxB7QPRZsIKrJOl3Go1tFjFoo0la5y4v5xBjuY39sRPzMeDsFMGE8gA1YA2A/640?wx_fmt=jpe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四 高足杯、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定兴窖藏出土元青花梅月纹高足斗笠杯2.山东济宁出土元卵白釉斗笠形竹节高足杯3.定兴窖藏出土元青花飞凤纹高足杯4.湖田窑遗址出土卵白釉竹节高足杯5.北京海淀金墓出土景德镇青白釉高足碗6.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元青花龙纹竹节高足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北京海淀金墓出土过一件景德镇青白釉高足碗,可能是南宋给金朝的贡品,现为首都博物馆展品(图四∶ 5)。《元史·孛术鲁翀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至元七年(1271年),“帝师(八思巴)至京师,有旨朝臣一品以下,皆乘白马郊迎。大臣俯伏进觞,帝师不为动,惟翀(元朝女真大臣)举觞立进曰:‘帝师,释迦之徒,天下僧人师也。余,孔子之徒,天下儒人师也。请各不为礼。’帝师笑而起,举觞卒饮,众为之栗然。”所谓“觞”,即羽殇,本指古代饮酒的耳杯。不过,元代以前就不流行耳杯了,八思巴饮酒所用“殇”当为金银器或景德镇青白瓷高足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海淀金墓青白釉高足杯与定兴窖藏青花飞凤纹高足杯颇为相似,只是高足非竹节状。不过,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田窑遗址发掘出土两件卵白釉竹节高足杯。一件口沿已残,残高9、足径4.1、足高4.9厘米,杯心印栀子团花,内壁模印四爪云龙纹;另一件素面无纹,口径11.4、足径3.9、足高4.9、通高9.6厘米(图四∶ 4)。这两件枢府瓷高足杯与定兴窖藏的元青花飞凤纹高足杯如出一辙。尽管内蒙古集宁路和江西高安元代晚期窖藏也有竹节高足杯,但是杯身为墩式碗造型,与元代早期斗笠形或半球形竹节高足杯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有一件元青花龙纹竹节高足杯,高9.2厘米。耐人寻味的是,这件元青花高足杯为枢府瓷,内壁印有云龙纹和“玉”字款(图四∶ 6)。2012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成交的玫茵堂旧藏元青花龙纹竹节高足杯,亦为“玉”字款枢府瓷。如前所述,此类“玉”字款枢府瓷是为玉宸院烧造的。《元史·百官志》记载:“仪凤司,秩正四品。掌乐工、供奉、祭飨之事。至元八年,立玉宸院,置乐长一员,乐副一员,乐判一员。二十年,改置仪凤司,隶宣徽院。置大使、副使各一员,判官三员……大德十一年,改升玉宸乐院,秩从二品。置院使、副使、佥事、同佥、院判。至大四年(1311年),复为仪凤司,秩正三品。”据此,元青花龙纹“玉”字款竹节高足杯当不晚于1311年玉宸乐院复归仪凤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前所述,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以前元青花莲纹碗就已传入青藏高原。据藏文史书《汉藏史集》记载,元青花龙纹高足杯又在元文宗时传入青藏高原,“被称为甲桑玛的碗,有与碗体等长的把柄,碗壁薄,碗口宽,显得清亮,所以为其他人所仿效。这种碗有一些有青龙、花龙作图案,这是本钦甲哇桑布以院使身份主持宣政院衙署时制造的,据说在旺秋尊追以前就停止制造了”。据《元史·文宗纪》记载,至顺元年(1330年)二月,“以西僧加瓦藏卜(即甲哇桑布)、蘸八儿监藏并为乌思藏土蕃等处宣慰使都元帅”。可知甲哇桑布主持宣政院在1330年或稍晚,那么元青花龙纹高足杯当在这时传入青藏高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件元青花龙纹“玉”字款高足杯皆为墩式碗造型,年代晚于定兴窖藏出土元青花半球式竹节高足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元一代,张柔家族堪称保定地区最大的豪门贵族,定兴窖藏出土元代高档瓷器必为张家藏品无疑。《新元史·张珪传》记载:“天历元年(1328年),紫荆关(今河北易县紫荆岭)败卒南走保定,沿途剽掠,景武(张珪长子)与同知阿里沙率乡民梃毙数百人。参知政事也先捏以兵至保定,执景武兄弟五人,尽杀之,籍其家。诏以珪女归也先捏。”因此,定兴窖藏元青花竹节高足杯与保定窖藏元青花的年代相同,不晚于1328年张珪家族被满门抄斩之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三 波斯钴料“苏麻离青”如何传入浮梁磁局</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三 波斯钴料“苏麻离青”如何传入浮梁磁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考古调查,元青花所用钴料产自伊朗卡尚(Kāshān)地区钴矿,当地波斯人称Sulaimani(苏来麻尼)。明中叶以前,景德镇烧造青花所用钴料主要从印尼苏门答腊岛转运而来,故称“苏麻离青”或“回回青”。史书对此有明确记载,主要有三条史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一,《明史·外国传》记载:“苏门答剌,在满剌加之西。顺风九昼夜可至……永乐二年遣副使闻良辅、行人甯善赐其酋织金文绮、绒锦、纱罗招徕之。中官尹庆使爪哇,便道复使其国。三年,郑和下西洋,复有赐。和未至,其酋宰奴里阿必丁已遣使随庆入朝,贡方物。诏封为苏门答剌国王,赐印诰、彩币、袭衣。遂比年入贡,终成祖世不绝。郑和凡三使其国……贡物有宝石、玛瑙、水晶、石青、回回青、善马、犀牛、龙涎香、沉香、速香、木香、丁香、降真香、刀、弓、锡、锁服、胡椒、苏木、硫黄之属。货舶至,贸易称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二,万历朝王世懋著《窥天外乘》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三,万历朝高濂著《遵生八笺》亦载:“宣窑之青,乃苏浡泥青也,后俱用尽。至成窑时,皆平等青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近年有学者提出,苏浡泥青是苏门答剌国和南勃利国(今苏门答腊岛北部)出产青料的合称。问题是,苏门答腊岛至今未见钴矿,显然只是转运波斯钴料的贸易口岸,那么元青花钴料又是如何经苏门答腊传入中国的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位的关键时刻,伊利大汗旭烈兀支持元世祖忽必烈,故元朝与在波斯立国的伊利汗国一直保持友好关系。《元史·世祖纪》记载:至元“十年(1273年)春正月……己卯……诏遣扎术呵押失寒、崔杓持金十万两,命诸王阿不合市药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正如张星烺指出的,阿不合即旭烈兀的长子阿八哈(Abaka),至元二年继承伊利大汗位,卒于至元十九年。张先生还认为,“元人在北,海道往波斯尚未通,故由陆道命阿不合自波斯往狮子国市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元世祖显然是在大都(今北京)对阿八哈所遣波斯使团下的诏书,而扎术呵押失寒、崔杓持金十万两随波斯使团到狮子国买药只能走海路。为了提升元朝航海能力,元世祖至元十年三月“辛未,以皇后、皇太子受册宝,诏告天下。刘整请教练水军五六万及于兴元金、洋州(今陕西安康市和洋县)、汴梁(今河南开封)等处造船二千艘,从之”。至元十年,南宋尚未平定,波斯使团无法利用泉州港,他们或许在山东半岛登陆。东晋法显从狮子国归国就是在山东半岛崂山登陆。早在至元九年(1272年),亦黑迷失就开辟了中国北方至印度洋之间的远洋航线,这位元初回鹘名臣有可能与法显采用同一航线。《元史·亦黑迷失传》记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亦黑迷失,畏吾儿人也。至元二年,入备宿卫。九年,奉世祖命使海外八罗孛国</span>(南印度东海岸马八儿国)<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十一年,偕其国人以珍宝奉表来朝,帝嘉之,赐金虎符。十二年,再使其国,与其国师以名药来献,赏赐甚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至元十三年(1276年),蒲寿庚叛宋降元,泉州才并入元朝版图,此前元朝使臣无法利用泉州港。故陈得芝认为亦黑迷失可能从元朝治下的云南通过安南或缅国出海。刘迎胜则提出,当时元朝船队出海应从山东或苏北港口出发,船上水手也应是北方人。前一说法不能成立。《新元史》记载:“八百媳妇者,夷名景迈(今泰国清迈)。世传其长,有妻八百,各领一寨,故名。自古不通中国。世祖中统初,命将征之,不能达而还。”大德五年(1301年),张弘纲奉诏从云南再征八百媳妇,不幸战死沙场,归葬大都城南(今北京永定门外小红门)。可知忽必烈从未打通云南到缅甸之路,亦黑迷失只能从海路去波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众所周知,登州(今蓬莱水城)是元朝对高丽和日本贸易的重要口岸。2005年,蓬莱水城遗址发现三艘元代海船。其中一艘发掘出高丽青瓷,被鉴定为高丽海船。可知元代登州有着发达的造船业和远洋航海能力,至元十一年和至元十八年元军两次渡海征倭就从这里启航。元代高丽名臣李齐贤《上征东省书》曰:“忠烈王之世,世祖(忽必烈)两征日本,王遣金方庆等。修其战舰,每为先锋。”亦黑迷失于至元九年和十二年两次出使印度洋马八儿国显然是从山东半岛的登州启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关于中国与波斯之间的远洋航线,《元史·马八儿等国传》记载:“海外诸蕃国,惟马八儿与俱蓝(今印度西海岸奎隆)足以纲领诸国,而俱蓝又为马八儿后障,自泉州至其国约十万里。其国至阿不合大王城,水路得便风,约十五日可到……”元代波斯湾有两大海港:一在忽鲁谟斯旧港(今伊朗东南米纳布),属于忽鲁谟斯王国;另一在记施岛(今伊朗基什岛),属于伊利汗国。英国考古学家威廉姆森(Andrew Williamson)博士在基什岛采集到元代磁州窑凤纹大罐残片和德化窑白瓷残片(图五∶左)。前者与北京房山出土元代磁州窑凤纹大罐(图五∶右)的器形和纹样几乎完全相同。阿不合即伊利大汗阿八哈(Abaka),那么“阿不合大王城”当指波斯湾基什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至元十六年二月,南宋灭亡。忽必烈先后派杨庭璧、哈撒儿海牙、亦黑迷失从泉州启航,出使马八儿、狮子和俱蓝等国。《元史·马八儿等国传》记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KTACHY8sVicRIy6pWibS4QBGiaJ1cxB7QPbC2dFS6ZzpZpWDoZM8QhmaRib6MgBH7sw0gCia6SC2gx53aozQjUkFJQ/640?wx_fmt=jpe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五 基什岛出土元代磁州窑和德化窑瓷片与首都博物馆藏元代磁州窑凤纹大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至元)<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十六年十二月,遣广东招讨司达鲁花赤杨庭璧招俱蓝</span>(今南印度奎隆)<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十七年三月,至其国……十月,授哈撒儿海牙俱蓝国宣慰使,偕庭璧再往招谕。十八年正月,自泉州入海,行三月,抵僧伽耶山</span>(今斯里兰卡)<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四月,至马八儿国新村</span>(今南印度本地治理)<span style="font-size: 15px;">马头,登岸……十九年二月,抵俱蓝国。国主及其相马合麻等迎拜玺书。三月,遣其臣祝阿里沙忙里告愿纳岁币,遣使入觐。会苏木达国</span>(今印尼苏门答腊)<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亦遣人因俱蓝主乞降,庭璧皆从其请。四月,还至那旺国</span>(今印度尼科巴群岛)<span style="font-size: 15px;">。庭璧复说下其主忙昂比。至苏木都剌国</span>(今苏门答腊)<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国主土汉八的迎使者。庭璧因喻以大意,土汉八的即日纳款称藩,遣其臣哈散、速里蛮二人入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所谓“苏木达国”,即苏木都剌国,两者皆为梵语Samudra(苏门答腊)之音译。苏木都剌国当时臣服于爪哇岛的新柯沙里王朝,故马可·波罗称苏门答腊为“小爪哇岛”,而将爪哇称作“爪哇大岛”。至元十九年(1282年),杨庭璧说服苏木都剌国王派使节与元朝建立友好关系。尽管元青花所用钴料产自伊朗卡尚地区的钴矿,但史书却称作“苏麻离青”(或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如前所述,其名应当来自苏门答腊,那么景德镇烧造元青花所用钴料很可能是1282年苏木都剌国使臣或商人带到江西景德镇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4世纪中叶,满者伯夷国灭爪哇新柯沙里王国,称雄东南亚,《元史》称之为“麻喏巴歇国”。此后,苏木都剌国又臣服于满者伯夷国。近年爪哇海域出水了一个元代龙泉窑青瓷模印双龙纹大盘(图六∶ 1),而满者伯夷首府特鲁乌兰(Trowulan)出土了许多磁州窑瓷片,多来自元代大罐、大坛、大盆、大盘和大碗(图六∶ 3)。中国元代各窑口的瓷片也在特鲁乌兰遗址大量发掘出来。元青花碎片特别多,只有一件元青花双耳壶相对完整(图六∶ 2)。这些元青花绘工精彩,颜色浓艳,系采用典型的苏麻离青进口青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KTACHY8sVicRIy6pWibS4QBGiaJ1cxB7QPp8Vvo1yH92iaJfmfGpGfo5iaQCZHEfVDlVGl7XH2XjvibLju5ael3Q95g/640?wx_fmt=jpe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六 爪哇、特鲁乌兰出土瓷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爪哇出土元龙泉青瓷大盘2.特鲁乌兰遗址出土元青花双耳壶3.特鲁乌兰遗址出土磁州窑瓷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元史·亦黑迷失传》记载:“(至元)二十九年,召入朝,尽献其所有珍异之物。时方议征爪哇,立福建行省,亦黑迷失与史弼、高兴并为平章。诏军事付弼,海道事付亦黑迷失,仍谕之曰:‘汝等至爪哇,当遣使来报。汝等留彼,其余小国即当自服,可遣招徕之。彼若纳款,皆汝等之力也。’军次占城,先遣郝成、刘渊谕降南巫里、速木都剌、不鲁不都、八剌剌诸小国。”所谓“速木都剌”,即印尼苏门答腊岛。此后,苏门答腊成了波斯钴料的重要贸易中心,而元青花钴料则被称作“苏麻离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四 结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综合全文的讨论,我们似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一,河北满城张弘略墓出土青花折腹盘,以实物材料首次证明元青花的产生不晚于元成宗元贞元年。据我们考证,这件青花折腹盘当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赏赐张弘略的宫廷酒器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二,正如冯先铭指出的,河北定兴窖藏出土元青花竹节高足杯亦为早期元青花,其绘画工艺来自吉州窑釉下彩绘画及剪纸贴花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定兴窖藏元青花飞凤纹竹节高足杯与英国艾伯特与维多利亚博物馆藏元青花云龙纹竹节高足杯相似。后者为枢府瓷,内壁模印“玉”字款,年代不晚于至大四年(1311年)玉宸院复归仪凤司。从器形看,元青花龙纹“玉”字款高足杯采用元代中晚期流行的墩式碗造型,年代晚于定兴窖藏出土元青花半球式竹节高足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三,据藏文史料《汉藏史集》记载,元青花莲纹碗在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以前就已传入青藏高原,而元青花龙纹高足杯则在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或稍晚传入青藏高原。由此可知,元青花创烧年代当在13世纪末,而14世纪初就已传入青藏高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四,早在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元朝回鹘名臣亦黑迷失就和伊利大汗阿不合所遣波斯使团就开辟了登州(今蓬莱水城)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至记施岛(今伊朗基什岛)的远洋航线。元青花所用钴料来自伊朗卡尚地区钴矿,最初由苏木都剌国(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使臣或商人贩运至江西景德镇,故称“苏麻离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者:林梅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文物》2018年12期 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责编:荼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渊默的窦默(续)</p><p>燕赵都市报</p><p>2017年10月1日 · 《燕赵都市报》官方账号</p><p>碑阳碑额,商挺篆书撰写</p><p>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窦公神道碑,俗称窦默墓碑,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立,一九八二年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青石质,通高470厘米,宽110厘米,厚35厘米。浸染岁月之痕的螭首,残缺的龟趺座,断裂的碑身,支撑碑身的水泥柱,余晖中的青砖碑楼……历史的针脚,现实的光影,交织,错落,陆离。一个生动的立体的窦默形象由此凸显出来:“与人交不立崖岸,平居不好臧否人物,时人不过以柔偄书生待之”,但至关国家大计,面斥权贵不少挠,汉朝名臣汲黯和朱云都不能比,“胸中所学纯正,其志有所操守,故见于事业如此”。</p><p>碑阴碑额,商挺隶书题写</p><p>王磐撰碑</p><p>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窦默去世。这年王磐七十九岁。</p><p>王磐,字文炳,号鹿庵,谥文忠,永年人。</p><p>年轻时王磐经历跟窦默类似。“志趣不凡,为学即知自勉”,金朝迁都开封,王磐跟着家人迁居到河南鲁山,二十岁拜于名儒麻九畴门下,“勤苦百至”。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他中了进士,并未随即踏入仕途,而是“为学益力,涵泳经史,渐浸百氏,发为歌诗古文,波澜闳放,浩无津涯,邈乎其不可穷已”。改朝换代之际,他和杨惟中见面了。北归执教,王磐赢得尊重,“师道尊严,望之若莫可梯接,及即之温然和怿,随问随答,亹亹忘倦,其辞约,其义明,学者于句读抑扬之间,已得之矣。受业者常数十百人,往往为名士”。</p><p>忽必烈称帝,王磐出仕,拜真定、顺德等路宣慰使,复征拜翰林学士,兼太常少卿。王磐身后,有评论说:性刚方,议国政必正言不讳,奉对未始将顺苟容;夙有重名,天下学士大夫,想闻风采,得被容接者,终身为荣;言论清简,义理精诣,世之号辩博者,方其言辞纵横,援引征据宜莫可屈,公徐开一言,即语塞不得出声……程朱性理之书,日夕玩味,手不释卷,老而弥笃;燕居则瞑目端坐,以义理养其心,世俗纷华,略不寓目……</p><p>王磐的文字好。“冲粹典雅,得体裁之正,不取尖新以为奇,不尚隐僻以为高。诗则述事遣情,闲逸豪迈,不拘一律”,王磐担得起如此之赞美。窦默神道碑是遵命之作,但在王磐内心应是自愿和当仁不让的,他对死者的理解和惺惺相惜,赋予他的文字温度和深度。</p><p>窦默神道碑之外,王磐撰写的传世名碑还有:</p><p>1、张柔神道碑,全称“蔡国公神道碑”,至元十年春;</p><p>2、刘秉忠神道碑,全称“刘太保碑铭并序”,至元十一年;</p><p>3、史天泽神道碑,全称“中书右丞相史公神道碑”,至元十三年二月;</p><p>4、董文炳神道碑,全称“赵国忠献公神道碑”,至元十五年;</p><p>5、张氏先德之碑,至元十七年三月二日,应中书左丞沙河人张文谦之请;</p><p>6、张弘范神道碑,全称“大元故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武烈张公神道碑铭”。至元十七年正月十日张弘范卒,谥武烈公,王磐定撰碑文,至元十八年八月十七日,张弘范之子张珪立石;</p><p>7、董文用神道碑,全称“赵国忠穆公神道碑”,至元三十年;</p><p>……这是今天知道的。</p><p>王磐的书法亦好。“晚年益造精妙,笔意简远,神气超迈,自名一家,持缣素求书者,继踵于门,应之不少拒,人得遗墨,争宝藏之”,王磐在世时其书法已受到人们肯定和追捧。然而对求文求字者,王磐并非来者不拒,他亦有原则,明人修元史,就举了权臣阿合马“致重币求文于碑,磐拒弗与”的例子。</p><p>今已无存的张弘范神道碑由王磐撰并书丹。但窦默墓碑,王磐只是撰写者,书丹者另有其人。</p><p>窦默墓碑</p><p>书丹者</p><p>窦默去世十三年后,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九十二岁的王磐病逝。为窦默撰写墓志铭的李谦,为王磐亦撰写了墓志铭。</p><p>李谦,字受益,号野斋,东阿人。窦默墓志铭和王磐墓志铭之外,与河北相关的,张弘范墓志铭、张文谦神道碑和胡祗遹神道碑亦出自李谦之手。</p><p>清人赵翼称“元季士大夫好以文墨相尚”,此话大抵说出当时汉族读书人之间相互取暖的世相。</p><p>胡祗遹和李谦是同辈,跟窦默和王磐比,年龄上属小字辈;还有另外一层关系,他们都得到过王磐的举荐,“后皆为名臣”。</p><p>胡祗遹即窦默神道碑书丹者。</p><p>胡祗遹,字绍闻,号紫山,谥文靖。小王磐二十五岁。“士大夫读书立言之暇,游戏翰墨者多,而气稟拔俗者寡。放笔落纸,凡鄙百出,去胥史杂流为不远。永年王先生人品高迈,心画当为本朝独步。然世无杨凝式,孰以予言为不妄?”王磐于胡祗遹而言亦师亦友。胡祗遹另有一首诗“题鹿庵书”:</p><p>书法立气韵,点画乃舆隶。一将诚鹰扬,万卒自精锐。后人学颜书,区区较形似。问渠胸臆中,有此忠义气。假尸以反魂,体同神已异。鹿庵气高迈,心画能劲利。追踪瘗鹤铭,安肯求妍媚。世无涪江翁,谁人作侪辈。已来四十年,书学坐衰废。惟公振英风,进道仍进技。方蒙提耳训,冥鸿忽飞逝。千里遥相望,抚卷增叹喟。</p><p>撰文而未书丹,王磐很可能是感到了力不从心。写好一通自己满意的石碑要花费的精力和体力是很大的,王磐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再等了,窦家人最终请了胡祗遹,在王磐眼里胡祗遹是个合适人选,这其中他们或许是听从了王磐的建议呢。</p><p>胡祗遹幼学黄庭坚,“迳窥其门墙”,“山谷天资高闲,冥鸿野鹤,行云流水,气质凡下者不可企及”,胡祗遹谦虚,自称“长年以来,坐自废弃”,然而拿到王磐撰文,他最终出手了。</p><p>胡祗遹的职务,碑上写得清楚:少中大夫山东西道提刑按察使,由此对书丹时间,可以有一个大致的判断。</p><p>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胡祗遹任济宁路总管。“久之,治效以最称,升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胡祗遹升职的具体时间史无记载,但由“久”字所透露的信息推测,大抵在至元二十三年左右。至元二十五年,窦默神道碑立时,胡祗遹很可能仍在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任上。此后“召拜翰林学士,不赴,改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未几,以疾归”,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朝廷再召,仍以疾辞。第二年他便去世了。</p><p>跟王磐一年去世。去世时,胡祗遹六十七岁。</p><p>论书,每个人标准不同,甚至每个人在不同年龄标准亦不同。元人对胡祗遹的书法有褒有贬,张之翰说“犹郁郁岩下树,盘盘溪上石”,宋本说他的“行草如拙工铸鼎”。今天,于窦默神道碑上看到胡祗遹的书法面目,感与想,是否仍旧相同?</p><p>碑文(局部拓片),王磐撰写,胡祗遹书丹</p><p>余风</p><p>窦默神道碑上,亦可见商挺的书法面目。</p><p>商挺,字孟卿,号左山老人,谥文定,曹州济阴人。</p><p>能说到一起的几个人,来来往往,久而久之,会形成相对特定的圈子,今天如此,古时亦然。商挺的朋友圈里多名士,有元好问、杨奂、杨惟中、刘秉忠、姚枢、王鹗,亦有窦默、王磐、胡祗遹和李谦……</p><p>窦默长商挺十三岁。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商挺拜参知政事,他建议朝廷修辽史和金史,王鹗、李冶、胡祗遹等人参加,“甚合帝意”。这年他还和姚枢、窦默、王鹗、杨果同纂“五经要语”。</p><p>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商挺任枢密副使。这是他第二次担任这个职务。但时间不长,“寻以疾辞”。第二年,不期又有一场牢狱之灾,一百多天后释放出来,“遂葺小圃于都城之南以居,澹然与造物者游。朝士及僧道日造门问遗不绝,益为世所重”。</p><p>商挺有文采,“善隶书”,时人铭其先世,以不得其书为不孝,可见他的书名之盛。</p><p>出手撰写碑额,商挺自是出于对窦默的敬重,另外窦履“特有父风”,得商挺之认可,亦当是重要原因。</p><p>碑阳窦履选了商挺的篆书,碑阴选了商挺擅长的隶书。</p><p>名前标“正奉大夫前参知政事枢密副使”,说明篆额时商挺已退隐,时间应在至元二十二年到至元二十五年间。</p><p>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窦默神道碑立。</p><p>同一年,八十岁的商挺去世。“具文武材,明允公亮,慷慨有大志”,清河人元明善为他撰写神道碑,称他“可谓一代英杰”。</p><p>窦默神道碑大抵是商挺最后的作品,是他完美的封笔之作。</p><p>窦默地下有知。</p><p>天地转换,日月交替,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墓周有地三十二亩,逐年居民耕种,将收成买办祭品。明朝时,“县官春秋至墓前祭之”。清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涞水人赵文濂任肥乡教谕,睹物思贤,寄情于文:</p><p><br></p><p>窦文正公,元之名臣名儒,而肥乡其故里也。闲尝博稽史册,高其风,怀其地,想见其为人,而涞水肥乡相距辽远,兴思亲炙,苦于无由。咸丰辛酉,承乏是邑,九月抵任,急寻公之里居,始知公系县属之城西村人,有祠,有墓,有护墓地三十二亩,以供香火,归儒学经管,每年春秋致祭。见祠堂墙垣倾侧,门户摧残,神牌不知失落何处,祠外树干枯焦,墓亦邱垄仅存,渐就倾圮。急询其故,盖去岁三遭兵火,此地最当其冲。蹂躏之余,颓废至于此极,濂心伤目击,有志重修,旋因赴府送场,未遑修。举试毕,与副斋刘光陛商议重修,各捐廉俸,舍旧图新,以监修之责,嘱廪生郭庆云、武生尚玟二人。废者修之,坠者举之,涂塈丹艧,焕然一新。爰择良辰,恭设神牌,虔诚致祭,而重修之志,于是始酬……(本版照片均为刘学斤摄)</p><p>●本文主要参考资料: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元朝名臣事略,中华书局1996年版;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p><p>(燕赵都市报 统筹/执笔 记者 刘学斤)</p><p><br></p> <p>《元史張柔列傳》</p><p> 第三节 簡介:張柔高祖和曾祖父張溱及祖父張辛都喜佛是虔誠信奉儒釋道古老優秀文化家族,讀誦大乘經律論三臧十二部一切經典日夜讀誦不倦,受持三皈依,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以戒為師,孝名為戒,異名制止,戒害放生,慈悲善良,不墮家譜家規家訓,弘揚中華民族孝道優秀文化,財力雄厚,樂善好施,行善積德,廣結善緣,父親張福寬繼承祖德忠厚老實,為定興縣大戶,待人接物,必定迎來送去,畢恭必敬,聘請國學大師武術家教授五子張柔等武釔,張柔幼小文武雙全,俠肝義膽,好打報不平,善于騎馬射箭,揮舞長槊,槊項劈彌,英勇無敵,俠義豪強。威鎮河溯。</p><p>【元朝太師、汝南王、蔡國公、開府儀同三司、榮祿大夫、上柱國、溢武康、鎮國上將開國元勛張柔研究】</p><p>  張柔(1190—1268),字德刚,金末元初保定易州定兴(今河北徐水北河內村)人,張柔累世代务农。“張柔繼承祖德喜文弄武,少倜傥不羁,文武雙全,读古老儒釋道優秀文化书籍,略通大义,善於骑馬射箭,高尚气节,喜歡游侠”,由於北宋貪官污吏,奸臣當道殘害忠良岳飛,曁發民怨,喪失民心,契丹人滅亡北宋,金國滅亡契丹國,長期戰亂,民不髎生,張柔說服父親招賢納士,招兵買馬,依此保護張氏宗親家族和鄉里。</p><p>(《元史·张柔传》)。1211 年蒙古代金后,特别是1214 年五月金帝自中都(今北京)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后,河北在战乱中盗寇蜂起,张柔聚族党数千家,结集在西山东流寨,选壮士进行自卫,从此形成一股远近闻名的地方義勇軍势力。</p><p>  金朝为了抵御蒙古,竭力笼络河北地方武装。金中都经略使苗道润先授张柔为定兴縣令,后升他为清州防御使,后又遥领永定军节度使,又兼雄州管内观察使,权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1218 年六月,苗道润为奸臣贾瑀所杀,张柔檄召苗氏部曲于易州军市川集会,决意复仇,得到拥戴。金廷闻知,即任张柔为中都留守,兼大兴府尹、本路经略使,行元帅事。</p><p>  正当张柔集绪军队讨伐贾瑀时,蒙古騎兵大军已进入紫荆关。八月,张柔率军迎战于狼牙岭,马蹶被执,張柔寧死不屈,成吉思汗綁架其父母進行威脅,張柔為盡孝道被迫降蒙,遂以众降,成吉思汗愛惜張柔j忠正豪傑,仍受任旧职保定等路都元帥。张柔成为蒙古的部将高級將領,張柔先后攻克几十個城池,張柔抓獲贾瑀珠之祭祀恩公苗道润。</p><p>  这年冬天,张柔徙治满城。金真定帅武仙会兵数万来攻,张柔組智多謀,善於用孫子兵法,兵布顏搾,大军主力徹離不在,帐下仅数百人,竟以老弱妇女登城虚张声势,亲率壮士出敌后大破攻城金军,并乘胜攻克完州(今河北完县)。第二年(1219)春天,张柔进而攻拔祁州(今河北安国)、曲阳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攻打定州时,张柔与武仙之将葛铁枪战于新乐(今河北新乐东北)。他临阵颔中流矢,击落二齿,仍拔矢而奋战获胜。武仙遣藁城令刘成进攻,张柔生擒刘成而后释放。武仙又会兵攻满城,张柔亲自登城拒战,再中流矢,但仍带伤击败攻城敌军。到这年八月,张柔再次大举进攻,控制了深冀以北、真定以东三十余城以及许多山寨,于是“威名震河朔”①。</p><p>在满城,张柔“制軍有方,軍紀嚴明,定列数条軍規,劝民修治耒耜,树艺桑麻”②,恢复了这里的农业生产,将这里建成自己的可靠地盘根據地。在他的治下,数千驱口被释为良民。</p><p>  正是凭借了史天倪和张柔在河北的军力和地盘,木华黎才在1220 年经略河北西路时,迫使金真定守将武仙宣布投降。武仙投降以后,木华黎以史天倪为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行府事,武仙为副。此后张柔当仍返驻满城為都元帥,</p><p>在1221年張柔曾出兵攻克中都南面的固安和信安(今河北霸县东)。在以后木华黎继续经略山东与陕西的军事行动中,张柔似在军前效力。</p><p>《元史》本传称他被“加封荣禄大夫、河北东西等路都元帅”,燕帅孱赤台与张柔不和,陷害张柔,使中都行台“幽之土室”,险遭杀害,可知他一度颇不得志,甚至处境危险,張柔侄子張世傑害怕遷蓮而叛變逃往南宋。</p><p>  1225 年二月,真定武仙杀史天倪也反叛,史天泽求援張柔幫助報仇,张柔才出兵战败叛徒武仙。以后他又分遣部将攻略彰德(即相州,治今河南安阳)以及大名府路、山东西路一些地方。</p><p>这些军事行动都是在带孙和孛鲁的统率下进行的。蒙古在这年十二月授張柔为行军千户、濟州、滄州、清州、固州、雄州、保州、定州、涿州、易州等处都元帅。</p><p>1226 年,張柔出兵从孛鲁攻① 王鹗:《张柔墓志》,《元朝名臣事略》卷六《万户张忠武王》引。</p><p>  ② 王磐:《张柔神道碑》,《畿辅通志》卷一六八。</p><p>  益都,張柔迫使李全投降。</p><p>  1227 年春,张柔以满城地窄,不能容众,移镇保州。由於保州在長期战乱中已荒废十几年,“張柔發愿規劃設計建築保州城寺院道觀孔廟蓮花池萬卷樓書院等建築弘揚中華民族古老優秀文化,張柔運用伏羲河圖洛書子午流注,周易八卦陰陽五行堪輿風水學說設計保州城布局为之画市井,安定民居,置保州順天府官衙廨,由於保州城地方都是鹹水不能飲食,張柔引一畝泉水入城,疏通沟渠以泻卑湿改善生態平衡環境保護,通商惠工,遂致殷富;迁孔子庙学府于城东南,增其漢傳旧制”(《元史·张柔传》)記載張柔規劃設計營建保州城使保州重新建成燕南一大都会。張柔成为燕南保州城池建築的奠基人也著名汉人古老儒釋道優秀文化傳承繼承人奠定人,成立元朝漢人鎮國元勛世侯軍功名將國鼎級張氏范陽郡旺族。張柔领治管理城池三十有余座、军队数万兵將、軍民十万戶。在治理地方时,他運用招賢納士,收納儒士郝經元好問王鄂王槃等大學士長期住在府邸,聘請為張柔十二子十女教授國學大師,毛居节、贾辅等人,颇获实绩。</p><p>  1232 年张柔繼承祖德信奉古老儒釋道優秀文化,慈悲為懷,善待兵將和民眾,張柔奉旨参加伐金,升任汉军万户。张柔对所有部众兵將说:“吾用兵為統一中華民族而戰,杀人多矣,宁无冤者。自今以往,非為統一中華民族与敌國而战以外,張柔發誓決不杀也。”围攻汴京,张柔军在城西北,金兵屡出接战,他横戈单骑陷阵,所向披靡。当金帝渡河企图进围卫州时,张柔等在沤麻冈(长垣西北)击败金兵,迫使金帝返回黄河以南。1233 年正月,金帝奔归德(今河南商丘),崔立以汴京降,张柔入城,于金帛一无所取,唯独进入史馆,取走《金实录》并秘府图书,并访求耆德及燕赵故族十余人卫送北归。接着,他参与进攻归德,金帝又奔蔡州(今河南汝南)。攻破蔡州城时他的军队率先攻入。在蔡州,他俘获状元王鹗,即解其缚,待以宾礼。亡金士大夫投奔到他门下的也有一批。后来,王鹗以及郝经、乐夔、敬铉等士子成为张柔幕府中的著名人物。王鹗教授张柔儿子读书达九年之久。一代名士元好问也与张柔有密切交往。</p><p>  金亡后,张柔入朝,窝阔台大汗表彰了他的战功①,授以金虎符。1235年春,蒙古大举伐宋,兵分中、东、西三路南下。这年十月,窝阔台第三子阔出(又作曲出)所领中路军攻下枣阳时,张柔夺外城并绕出敌后立功。接着,他从太赤攻徐州与邳州(治今江苏邳县南)立功。1237 至1238 年间,他参加了曹武(在今湖北京山东)之役、光州(今河南潢川)之役、黄州、(今湖北黄冈)之役与滁州(今安徽滁县)之役,均有战绩。攻拔滁州时,飞石中其鼻,张柔裹疮复战,率精锐先登。这时张柔主力军实际上是按照蒙古大军东略淮南的行动而转移到了东路。与此同时,他的部将何伯祥率军在德安(今湖北安陆)、郢州(今湖北钟祥)、复州(今湖北天门)以及沿江上下作战。但是这时蒙古代宋之举目标有限,只是摧毁宋的地方行政机构,掠夺居民和财物,主要是一种惩罚性的军事行动,有的地方攻占以后又被宋军夺了回去。</p><p>  1239 年,张柔奉命以本官节制河南诸翼兵马征行事,河南三十余城均属他管辖。在此后近二十年间,他为蒙古守卫河南南部与安徽西北部的防线,并不时出击威胁宋军。1240 年,诏令张柔等八万户伐宋,攻占寿州(今安徽凤台)。1241 年,保州升为顺天府,但张柔率军驻于杞县(今河南杞县之南)。1240 至1242 年间,张柔不止一次从淮河中游渡河进略安丰(今安徽寿春)、和州(今安徽和县)、滁州、扬州等地,迫使南宋竭力加强战略要地安丰的守备。1244 年,宋军收复寿州,但第二年,又被察罕与张柔的军队夺回。攻下寿州后,张柔欲留兵守城,察罕不从。在泗州(在今江苏盱眙隔淮河之北)战胜宋军后,其部下夹谷显祖得罪反诬,张柔一度被执留北方,但得到大臣们的辩白保护而度过危难。此后,张柔仍驻杞县,不断进扰淮西与淮东一些州县,对南宋的东线构成威胁。</p><p>  ① 史文有载张柔此时升军民万户,但时间上或有差误,参见黄时鉴:《关于汉军万户设置的若干问题》,《元史论丛》第2 辑。</p><p>  1251 年,蒙哥即汗位后,张柔仍为军民万户。1254 年,他奉命移镇亳州(今安徽亳县)。亳州四面皆水,他在这里“葺民居,建府第,城壁悉甃以甓,又为桥梁,以通归德,人民坌集,商旅舟车往来,如承平时”①。他还在这里修复孔子庙,设学授徒。</p><p>  1259 年,蒙古大举伐宋,张柔列于中军,从忽必烈渡江,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这年十一月,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讯后北还,命他总领蒙古汉军,在白鹿矶建城以为久驻之计,并遣将掠地千里,南至潭州(今湖南长沙)。在这次伐宋战事中,他的部将张果、王仲仁列于西路军,随蒙哥征蜀;王安国、胡进、田伯荣、宋演,从宗王塔察儿攻荆山。</p><p>  1260 年,忽必烈即汗位,张柔奉诏班师。张柔至上都朝贺时,正值廷议削汉人世侯之权,诸世侯请他出面阻拦,但他上言表示,对于世侯,“请选老成之人监之便”①,遂有十路宣抚使的设立。阿里不哥争位,忽必烈北征,诏张柔入卫,至于庐朐河(今蒙古克鲁伦河)上,后分其兵三千五百守卫京师,以其子弘庆为质。1261 年,张柔以《金实录》献于朝廷,并请致仕,诏封他为安肃公,命其第八子张弘略袭职。但1262 年忽必烈讨伐李璮之变时,仍召张柔与弘略率军出征。李璮求救于宋将夏贵,夏贵从蕲州(今湖北蕲春)北上,渡过淮河中游,推进到亳州、徐州、邳州一带,张弘略率军将他击退。参与李璮之变的王文统被忽必烈处死,张柔是竭力支持的。李璮在济南被捕杀,张柔也参与其事。李璮之变平定后,忽必烈追问当时与李璮通信者,发现唯独张弘略的书信都以忠义相劝。忽必烈削世侯权时,张弘略被解除军职,但仍领兵宿卫京师。</p><p>  至元三年(1266),加张柔荣禄大夫,判行工部事,主持大都的城建,张弘略也佐其父为筑宫城总管。四年,张柔进封蔡国公,第二年去世。在元初汉人勋臣中,张柔与史天泽一样,都被称为“拔都”(英雄)。据载,后来忽必烈曾说:“史徒以筹议,不如张氏百战之立功也。”②后赠太师,谥武康。延祐五年(1318),加封汝南王,谥忠武。</p><p>  张柔有子十一人,除上面提到的张弘略外,张弘范事功最显,另有传。</p><p>  ① 王鹗:《张柔墓志》,《元朝名臣事略》卷六《万户张忠武王》引。</p><p>  ① 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五一《张柔传》。</p><p>  ② 虞集:《淮阳献武王庙堂之碑》,《道园学古录》卷十四。 </p><p><br></p> <h2>  元代张家民窑和元代御窑的关系</h2><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a(0, 0, 0, 0.3);">禅古</span>&nbsp;<span style="color: var(--weui-LINK); font-size: 15px;">古玩瓷器收藏</span>&nbs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a(0, 0, 0, 0.3);">2016-05-13</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55, 104, 39);">加入我们能使你了解行情学到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关注我们不会错。</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55, 104, 39);">免费鉴定请直接上图或者加微信:echagu</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55, 104, 39);">------------------------------------------</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早在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大元”之前,财政并不宽裕。作为世界最大宗主国的大元皇帝,忽必烈深感无力负担日益沉重的对内对外的珍宝“赏赐”!要知道,元朝的疆域可是一直都到西亚欧洲大陆的,虽然大蒙古国的四个汗国暂时还没有承认忽必烈为大汗,但欧亚大陆的附属国不计其数,每年朝廷都要举办各种名义的大型活动,需要大量的珍宝赏赐给前来祝贺的内外官员和归顺的欧亚贵族。同时,即便是在平时,为了安抚各个民族部落的属国首领,各种赏赐都必不可少。这也是忽必烈决心南征灭金灭宋攫取财富的强大驱动力。</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在公元1279年完全消灭南宋的前一年,<b>1278年底,朝廷听取了重臣张柔之子——张氏家族大本营所在的保定顺天府总管张鸿略的建议,决定开办浮梁磁局,在景德镇设御窑烧制瓷器。除了满足朝廷日常用瓷和祭祀礼器之必需品外,御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烧制“赏赐”用瓷</b>。&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PDLIQaebSHM7GtnqXoczjSOibKMAOsfE1t35E7ZSZzqzHgqoWiasOicaau67juAR08hVMcVCfN4XY2qcqljibqmEyQ/640?wx_fmt=jpeg&amp;tp=webp&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b>于是制瓷大家族出身的张弘略,即于第二年被朝廷封为“江西宣慰司都元帅府”,元帅府第设在抚州。后经常在景德镇常驻</b>。当时饶州土匪强盗非常猖獗,在景德镇等地经常杀人越货。张弘略当即亲率精兵,将劫匪全部剿灭。从此景德镇始得安宁,四周各地的窑户自此后纷纷落户景德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PDLIQaebSHPyAkojlxZFpGoB0ebOS2Qqqqo3fROyqxicmmeTxdiaOwmDjQKYQBgaAlPcKicqxRLicWNOTWicpEJ14WA/640?wx_fmt=jpeg&amp;tp=webp&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b>&nbsp;&nbsp;祖宗张弘略也在平定盗匪后,亲自在景德镇珠山南侧为御窑选好窑址,以张氏家族窑工为班底,正式组建大元御窑。可以说,大元御窑的快速设立并很快建成投入生产,张氏家族功不可没!而家祖张弘略,更是大元官窑的直接创办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nbsp;&nbsp;从至元十六年到至元廿九年这14年间,家祖张弘略一直都是浮梁磁局的上级主管,直接对朝廷负责。此后,无论浮梁磁局的官员如何变动,大元景德镇御窑的督造官都一直由张氏家族的人担任。</b>即便是晚期家族惨遭报复,祖宗张珪去世后全家多人被无辜株杀,但御窑仍旧还是在张家的实际控制之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nbsp;&nbsp;</b>建立御窑的时代,也是外贸需求大大增加的时代。不仅仅是西亚欧洲对瓷器的需求日益加大,国内官家富豪的内需也是水涨船高。被张柔父子亲自负责建立起来的元大都等重要城市,已经成为东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商业活动十分兴旺。官方与民间的需求不仅推动着景德镇官窑的发展,同时民窑也不断壮大。<b style="color: rgb(255, 104, 39);">张氏家族不仅承担着烧造御窑的任务,而且自家开办的私家窑口也都非常红火</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04, 39);">。</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nbsp;</b>&nbsp;大元御窑的重要的任务,就是烧造宫廷御制器物。忽必烈的御器尽管也是生活类用器如酒具类,但这类器物景德镇民窑的青白瓷、越窑的青瓷等都还不能为宫廷大量提供档次很高的贡品。忽必烈大量需要的,是用来赏赐各个属国首领贵族等人的赏赐品和礼器供器类。这些必须打上大元皇家风格和忽必烈个人意志的器物,民窑口是无法完全承担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从至元十五年浮梁磁局建立、至元十六年扫除匪患,选址建窑,至元十七年正式烧造到至元三十年为止的整个忽必烈时代14年间,加上随后元成宗十四年,即公元1280年至1307年共28年,是大元御窑发展早期阶段。御窑烧造的赏赐类器物主要是白瓷、青白瓷类;器型开始也是以蒙古族的金银器为原型的生活类器物,早期阶段的品种还是比较少的。至于青花瓷器,肯定不会是御窑这个时期的重要品种。即便有,也是启蒙阶段。但是民窑青花瓷肯定早已经出现,因为早在唐朝,民窑就已经出现青花了,到了大元,应该是早于御窑发展的。<b>这个时期的大元御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晚期的发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b>&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b>&nbsp;&nbsp;此后大元御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分为中期和晚期两个阶段。从元武宗至大元年即公元1308年到元顺帝于公元1334年,罢免浮梁磁局为止的约26年,是中期官窑阶段。此后从公元1334元统二年到1352至正十二年初共18年,是由张氏家族接管并主导的“非官非民”性质的自由发展阶段。说它非官,是因为朝廷停办,不再拨一分钱反而还要征税;说它非民,是因为张氏家族管理者仍旧还是朝廷命官享有俸禄,还可以继续独享“御土”的开采和使用权,而且这个时期的瓷器品质之高和品种之多是完全与御窑身份相匹配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nbsp;&nbsp;</b>中期阶段御窑随着大元朝的鼎盛也进入了大发展时代.从元成宗开始,蒙古四大汗国才正式承认大元皇帝为蒙古大汗,朝廷瓷器赏赐也开始包括这四大汗国在内。赏赐品种主要还是青白瓷类的酒具。成宗在位的14年间,御窑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但青花瓷这个品种应该还不是主流品种。以烧造成熟的、高档的、大型的青花瓷器为分水岭,把成宗时期划归御窑发展的早期阶段。</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PDLIQaebSHPyAkojlxZFpGoB0ebOS2QqicmknS0VibH1KqHKaKfXmgm2fFVVhXIY5mgCcL8Yy9ibRIlcicQh0vmjTQ/640?wx_fmt=jpeg&amp;tp=webp&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nbsp;&nbsp;</b>景德镇的张家民窑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在忽必烈早期。除了国内外贸易商品瓷,张家民窑开始接受官家的青花瓷订货。这些官家主要是蒙古贵族中深受朝廷重用的色目人,以及西亚欧洲的商人。这些人在宗教审美上都是喜爱蓝色调的青花瓷,所定制的瓷器应该是以小型的生活用具为主,还没有较大型的酒具,如梅瓶玉壶春瓶等。他们自己前来景德镇订货的目的不过是以弥补宫廷赏赐之不足,以及满足西亚欧洲市场的需要。这个时期尽管有市场需求,但产量肯定是极为有限的,纹饰也很简单,青花发色也应该还偏黑偏暗。</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到了元成宗这个时期,是元代极为强盛的时期,内外贸易十分繁荣。张氏家族的私家窑口所生产的大量生活用瓷包括青花瓷器,除了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外,还有元大都等地的贸易市场。各种肤色的客户开始穿梭于景德镇。青花早在唐朝就已经烧造成功,但由于没有得到市场的审美认同、国内需求不大,加上青料短缺,长时期遭受冷遇。一直被抑制的青花瓷,开始在元成宗晚期,首先在张家私窑口发展成熟并兴盛起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PDLIQaebSHPyAkojlxZFpGoB0ebOS2Qqyd0NyhFbdt0Hv5JbXZVufCjaeOlVSpBbvGRMk4wibGqP0VLvHevViaUw/640?wx_fmt=jpeg&amp;tp=webp&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nbsp;</b>&nbsp;由于中原蒙古色目人及西亚欧洲贵族的钟爱,在元成宗晚期到元武宗四年间,张家民窑口的青花瓷器发展非常迅猛,客户越来越多。那个时候,都是西亚贵族自己带着青料过来订货。由于青料短缺,以至于张家窑口出现不自带青料者不能订货的规矩。后来张家花巨资从西亚订购了一批当地的青料,这种限制订货的情况才得到改变。</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张家青花瓷器得声誉越来越高,于是这些西亚贵族便蜂拥而至。张家窑口应接不暇,不断从北方老家调兵遣将前来支援。青花瓷器从仿造蒙古金银器酒具等生活用品开始,逐步过渡到来样定制。器型也由忽必烈时代的小物件,发展到大型酒具等,并在西亚欧洲上层贵族社会流行开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b>这个“青花风暴”很自然地随即就波及到了御窑,</b>朝廷也开始定制青花器物作为赏赐品。有一个重要的家族人物可以帮助界定青花进入官窑的准确时间。搞清楚这个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因为它是青花瓷这个崭新的品种正式进入御窑的历史时刻,同时也是标志着元代青花瓷艺走向成熟的历史时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这个重要的家族人物就是张珪。作为开国元勋的张氏家族,在祖宗张柔之后,第三代还出了个四朝元老——张珪。他就是张弘略之弟、伐宋有功的张柔第九子——著名将领张弘范的独子,他也是元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这个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高风亮节的一代名臣,在张氏家族的传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家族从远古到清代最为重要的“张氏家族三十灵性人杰”之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nbsp;&nbsp;</b>据家族史记载,祖宗张珪在其父去世后,于忽必烈时代后期就进入朝廷。在元仁宗当政的十年间,作为四朝重臣,前后多次获得皇帝皇后的重赏。最早在元仁宗登基后的第二年,即公元1312年,就获得了美酒及酒具的赏赐。其中就有一批酒具是很成熟高档的青花瓷器,而且还有档次最高的宝石蓝釉器物。这个家族传说,被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出土的一处窖藏实物所验证!这也就直接证明了,大元御窑烧造元青花的时间,肯定在在仁宗登基的公元1311年之前、最晚也应该是在元武宗在位的至大年间,青花瓷器在御窑就已经烧造得非常成功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b>&nbsp;&nbsp;由于有张家民窑青花的先期成功,御窑就可承接张氏家族民窑口的成熟技术。同样是张家班的御窑,是可以很快就烧造出质量较高的精品青花器物的。再说,御窑如果需要人手,是可以随时再作补充调遣的。<b>所以,青花瓷器在大元御窑的发展就没有所谓的起步阶段</b>。这就如同当年的大唐两朝御窑一样,绝对是在张氏家族民窑基础上一步到位的。只有这样祖宗张珪才能在仁宗即位的第二年,就获得最高档次的青花瓷器的赏赐。与第一次赏赐品不一样的是,后来第二次赏赐品中,青花类器物就出现有“赏赐”铭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PDLIQaebSHO7IqiaBYACS7xIc73lHxm6J8Hp2aEefDnQIP60dvn9nJUoiaKrwmuPPf8xvkKlIbwFBwhhezRibaQSA/640?wx_fmt=jpeg&amp;tp=webp&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b>&nbsp;</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04, 39);">结合保定出土窖藏实物来分析判断,把大元御窑正式烧造青花的时间定在公元1310年、元武宗至大三年比较合适。而张家民窑口的青花烧造,至少还要提早到公元1307年元武宗继位的那一年。</span>这就是为什么我这些年一直都说——大元时代应用西亚青料烧造的青花瓷器,首先是在张氏家族的民窑口烧造成熟的,时间是元武宗继位的第一年。随后在元武宗至大末年,御窑开始烧造青花。到元仁宗初年,就已经能烧造<span style="color: rgb(255, 104, 39);">宝石蓝戗金</span>这类顶级品种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b>&nbsp;&nbsp;&nbsp;因此,如果晚期风格的元青花可以称为“至正型”,那么在元中期阶段就很成熟的元青花风格只能称为“至大型”了。至于“延佑型”之说,还是显得勉强。因为延佑年是从公元1314年开始的,比公元1311年祖宗张珪得到青花器物赏赐的时间,要晚三、四年的时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b>&nbsp;&nbsp;</b>张氏家族有史以来所奉行的<span style="color: rgb(255, 104, 39);">“不求荣华富贵,但求天地良心”</span>的古训,自古至今奉行踏实做事、低调为人,总是甘愿默默奉献,把个人与家族的辉煌成就大隐于世。虽然成就了家族的香火,但也因此才有了后世无穷尽的猜测与困惑,&nbsp;从元仁宗当朝的公元1311年到元顺帝1334年废止浮梁磁局、改由张氏家族正式接手这个23年间,御窑青花赏赐品的发展之快可以说令人瞠目结舌,尤其是元仁宗、英宗在位的13年间,简直不可思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PDLIQaebSHO7IqiaBYACS7xIc73lHxm6JCyTAGGhHEicibSUKvIVTu6jdzQbYmy27seEicB2cpe1icVicq0hCSQV2oBg/640?wx_fmt=jpeg&amp;tp=webp&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保定窑藏出土&nbsp;现藏故宫博物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nbsp;&nbsp;</b>从保定窖藏实物来看,仁宗最早赏赐给祖宗张珪的青花器物上,还没有出现“赏赐”二字。不过在7年后的另外一次赏赐中,就有了这种“赏赐”铭文的青花器物,而且还被珍藏传承至今。仁宗当朝只有十年,从历史记载看,祖宗张珪七年后第二次获得美酒和酒具赏赐,而这一次的器物却与前次有巨大得差别!到仁宗晚期那个时候,大元御窑的青花数量也许不会很大,但工艺之高和品种之多,超出了想象!表现在:一是带有“赏赐”铭文的器物远不是单纯的青花器,而是高温青釉开光青花龙纹。“赏赐”铭文也是用青料书写,器型也是之前所未见,新颖别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PDLIQaebSHO7IqiaBYACS7xIc73lHxm6JuROHvXyPeO11J3qLIicf85fEZ4ZiarWH20Ix37KCvwjOt9YHQbSiciaYkw/640?wx_fmt=jpeg&amp;tp=webp&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原历史记载的青花<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戗金工艺</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nbsp;&nbsp;这件新型器物说明,</b><b style="color: rgb(255, 104, 39);">元仁宗晚期的青花已经和元代铜胎掐丝珐琅工艺结合,产生了青花加掐丝珐琅品种了,无非历史记载叫“青花戗金”。</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PDLIQaebSHO7IqiaBYACS7xIc73lHxm6JtOs56PtnjvUoWS3AF1x2YwNicYq89tG9KiaUk7LiaibTU5HSgz2Wme9LJQ/640?wx_fmt=jpeg&amp;tp=webp&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b style="color: rgb(255, 0, 0);">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故宫藏</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件造型也是特别与众不同的青花风纹酒具,单从造型上看,元仁宗时代的青花瓷器就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境界。而青花的发色,却已经从开始的浓艳过渡到淡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PDLIQaebSHPyAkojlxZFpGoB0ebOS2Qq0PktB7j9qlSZ1ibQslQnaC4cAj3kNCLvn1gElz3enaqTGucE0Y2svqQ/640?wx_fmt=jpeg&amp;tp=webp&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nbsp;</b>&nbsp;第二个表现就是釉里红品种单独出现了!釉里红发色已经是近乎鲜艳完美。<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PDLIQaebSHPyAkojlxZFpGoB0ebOS2QqJWswo9E1jvXw8z12Ve1z1XukVQvsEmWo3usDMmkKQqRVDTbOGd14Mg/640?wx_fmt=jpeg&amp;tp=webp&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nbsp;</b>&nbsp;在元仁宗十年间,除青花外,宝蓝釉戗金、单色釉、颜色釉加青花开光、釉里红等新品种的快速崛起,为随后十余年御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b>&nbsp;简要地说,这个大发展过后,元朝宫廷开始为争夺皇权陷入长期的动荡之中,皇室不断移主,不管政局如何动荡,景德镇御窑及民窑青花的发展,却始终控制在张氏家族手中。即便张珪之后朝中再无张氏重臣,但张家毕竟是个超级大家族且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仍然还是有人身居高位,其中就有张盛、张昌、张旭等张柔第四代直系后人,继承保定顺天府世袭职位,张旭还担任朝廷监察史。地方上保定顺天府的势力仍然非常强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公元1334年元顺帝因为宫廷腐败、财力不支,撤销浮梁磁局后,元代朝廷以感恩张柔以及愧对张珪为由,实则为了应付朝廷的捉襟见肘,把赔钱的御窑变成赚钱的工具,就把御窑全部家当恩赐给了张旭的两个儿子——能书善画的张文进、张武进去独立经营。在提供贡瓷的同时还要征收税赋,从此大元御窑进入晚期非官非民的特殊阶段。从公元1334年至1352年至正十二年初的共18年时间,张氏家族谱写了独立发展大元瓷艺的辉煌篇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18px;">经营御窑</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nbsp;</b>&nbsp;元惠宗(元顺帝)登基后,于元统</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 style="font-size: 18px;">经营御窑</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nbsp;</b>&nbsp;元惠宗(元顺帝)登基后,于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因财力不支撤销了浮梁磁局,但并未关闭御窑,而是改由享受世袭爵位和朝廷俸禄的张家子弟<span style="color: rgb(255, 104, 39);">张文进、张武进等兄弟“承包”御窑、经营贸易瓷器</span>。除了上贡部分朝廷所需用瓷外,还要从内外贸易中收取一定的税赋。所以大元御窑就变成了非官非民的性质,不过这样一来,张氏家族就完全掌控了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与贸易。而其他民窑口既无实力,也不允许经营这类业务。因为最好的“御土”和西亚青料等贵重原材料都被专控。而且,这种对主要原材料的垄断局面,直到18年后的至正十二年初,张氏家族决定退出御窑经营之时,“御土”专控局面仍然没有被打破,“御土”开采权与使用权始终掌控在朝廷手里直到公元1363年南方失守。短暂的混乱后,“御土”又被朱元璋所控制。其间其它民窑使用“御土”烧造高档青花瓷器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PDLIQaebSHO7IqiaBYACS7xIc73lHxm6J6a2NPvTlq2DiaKSjEWHxE81fPkibtxFnoMxvibQIRdunGic36OzQEtn1AQ/640?wx_fmt=jpeg&amp;tp=webp&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nbsp;&nbsp;所以,从御土专控和西亚青料垄断这两点就可以判断,元代御窑单就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物,其总产量不会太低。其烧造时间40到45年,前期元朝廷主导的25年间还时烧时停。估计张家平均每年最多烧制2000件左右的成品,总量估计在4-5万件就是上限了。后面张家经营的18年,后面几年还不以青花为主,平均到每年不会就超过700件,总产量也是在13000件上下,整个总量按最乐观估计才3万件。瓷器是极容易被毁损的器物,</b><b style="color: rgb(255, 104, 39);">经过差不多七百年,全世界能够以各种方式珍藏到今天的,充其量元代御窑也不会超过1万件。如果记及其他普通元窑和其他因素,普通元器将会更多,其质量远不如元代御窑,数量也不会低于8万件,这类普通元瓷艺术性较差,收藏升值潜力不会太大。</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55, 104, 39);"><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PDLIQaebSHO7IqiaBYACS7xIc73lHxm6J6uicguo6Kv955gdu6bRIHLYnIpgGcCpydiaQAXMEudYVQib1rt2iao7oHw/640?wx_fmt=jpeg&amp;tp=webp&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55, 104, 39);">&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民窑画工较差,艺术性和元代御窑相差很大</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nbsp;&nbsp;</b>自公元1334年到至正十一年底、至正十二年春,共18年间,张文进、张武进兄弟主导了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发展。张氏兄弟上任伊始,就做了两件大事。首先,在家族的民窑口为张家列祖列宗建立了祠堂,堂名仍然沿用燕赵故地张说老祖宗的祠堂名称——博陵第,以表张氏家族自唐以来一脉相承。还在御窑口专为张柔到张珪三代祖先设立了祭奠庙堂,堂名用的是张柔创建的并由张家世袭的保定“顺天府”,以求列祖列宗护佑张家窑火兴旺,十窑九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第二件事就是,把张氏家族的窑口进行重新组合,关停一些规模较小的窑口,集中力量办好两处规模较大的大型窑口,一是位于珠山的御窑,二是位于张家祖屋附近某地的“某某某”窑。两个窑口全部使用御土,烧造各类高档瓷器,在满足朝廷所需贡器之后,全部用于国内外贸易,朝廷因此抽取很高的税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此后,御窑主烧纯青花类和朝廷所需的青白瓷类,较小规模的“某某某”窑主烧颜色釉,尤其是釉里红、宝石红青花等色釉青花类。到了青料短缺的晚期,窑变釉是其主要产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经过重组,两大大窑口便按照分工开始运作。从大唐御窑之后便一直厚积薄发的中华御窑家族的子孙们,便开始了走上中华民族御瓷制造史上第二次最伟大的中兴之路!<b>&nbsp;&nbsp;</b>&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nbsp;&nbsp;张文进到后来健康不佳眼疾加重,加上西亚青料用罄、南方内乱不止、贸易不畅,尤其是朝廷的税负反而是越来越重,等等原因,张氏家族制瓷业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于是在公元1352年即至正十二年春节大团圆过后,张氏兄弟向朝廷修书一封,决定退出御窑经营退休养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张氏家族的私窑窑口也缩小规模,专烧档次较低的其它民用品种,以及国产青料器物。但是还留下了定居景德镇的家人为朝廷管护御窑,并在朝廷有命时,少量烧造一些非青花类别的宫廷用瓷。从此,张氏家族在大元时代辉煌的制瓷史宣告结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p><p> </p> <p>  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府邸四园史话(经典)</p><p>原创 尤文远 太行人家 2016-11-10</p><p>序言:尤文远先生,保定地域文化的大家,主编《保定市志》及保定地域文化书籍数量众多。先生八十七岁高龄,记忆清晰,是保定历史的活字典。尤老每天笔耕不息,坚持十个小时的读书写作时间。和先生畅谈,收获颇丰,近期会逐渐推出尤老的作品,八十七的老先生抽烟,看书,写作,小酌,真是一种梦寐以求的境界,太行人家的选择,由着自己的内心深处。</p><p>著名文人保定府通判冯维敏纂明隆庆《保定府志》载,大宁都司原为平章所居。明大宁都司署即以后清直隶总督署址。张柔之子张弘略、张弘范及其孙张珪,皆为平章。大宁都司及所属断事司和司狱址的范围,西至今永华大街,东至商场街,南至今裕华路,北至清直隶总督署四堂以南,为张柔四位夫人之四园。系张柔由满城移驻保州后建成。北日润芳,东日寿春,南日雪香,西日种香。四园位置,西部为宋金时期的故城基。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称:“为北衙(指西大街),为南宅,宅候所居。”“至则别第(住宅),悉然为楼,因保塞故堞而为之。”东部为北宋《满城县抱阳山重修宝教院相公堂碑》载之佛教禅宗之奉袛院,金末毁后未重建,成为张柔之住宅区。张柔四个夫人居园的位置,按其进入张府的时间顺序,李夫人为原配夫人居北园---润芳园。靖夫人是靖安民之亲属。金中都留守兼中都路节度使苗道润被贾瑀杀害,何伯祥(后为张柔甥女婿)将苗道润之印鉴、虎符交靖安民(后封易水公),袭苗道润元帅职。靖安民被害后,河伯祥携印鉴、虎符及靖安民亲属投奔张柔,张柔纳靖氏为妻,驻东园---寿春园。其后,纳马氏为夫人,即平章张弘略、张弘范之母,居南园---雪香园。最后纳乔维忠妻毛氏之姊毛善行为妻,居西园---种香园。著名文人郝经,曾在张柔府任教师七年,为毛氏写墓志亦云毛氏居西园种香园。</p><p>▲元明时代的保定。</p><p>毛夫人善行为大名府临清名门大户,其妹嫁张柔副帅乔维忠,又将其女嫁乔维忠之子。著名文人元好问之妻毛氏与毛夫人为同宗,并长其一辈,故元好问称毛夫人之女为婊妹。毛夫人入张府后,不仅主持张府内部事务,还摄政顺天路,顺天路由张柔副帅贾辅主持,但军政大计则请毛夫人决定。节日,毛夫人主持宴会,请顺天路军政要员赴宴。毛夫人筹措军粮、军款和军用物资,支援前方作战的张柔,成为张柔的“后勤部长”。张柔和毛夫人信奉道教。拜江月真人蔡湛然为师。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朝廷遣官试僧道,蔡真人至顺天军(今保定)染病,毛夫人请医生诊治,服侍周到,蔡真人病逝后,张柔和夫人毛善行为当其树《湛然江月超尘瑞应之碑》。20世纪90年代,在满城岗头村蔡真人墓挖掘出此碑,解开了800余年来江月真人封号之谜。省、府、县志均称张柔向朝廷推荐封蔡真人为湛然江月之号。张柔及夫人毛氏为蔡真人立的碑文称,首次推荐蔡湛然为真人者为中都留守兼中都路节度使苗道润,因战争交通受阻未接到诏书。苗道润遇害后,靖安民元帅于兴定三年(1219年)向金宣宗推荐赐真人之号,逾明年收到金宣宗诏书赐湛然江月真人之号。2013年我们出版的《保定道教文化志》进行了订正。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毛夫人逝世,葬于保州城东关护城河东侧之原柏陵城遗址,即今保定市第一文化宫址。郝经为其撰墓志,挽幛云:“雍容二十四城春,叶赞元戎做虎臣。家法自传王令尹,风流复见谢夫人。种香忽去花辞树,秋日娥岑镜掩尘。最苦七年门下客(指在张府教书七年),不能执绋在江滨。”(《临州集》)</p><p>元朝末,保定两次遭兵祸。第一次是元文宗元年(1328年),泰定帝卒,燕铁木耳于大都(今北京)立图贴睦耳为小皇帝。上都诸王忽剌台等于十月率军入紫荆关,守关军溃,南赴保定,大肆剽掠。同知保定略事阿拉沙与原平章政事张珪之子武昌万户张景武(张柔曾孙)率众持械击死数百溃军。蒙古首领乜先揑率军至保定杀死阿拉沙和张景武兄弟五人,并掠其家资财。第二次是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以田丰为首的红巾军攻陷保定。元朝派司农事乐元臣至田丰营劝降被杀。元军攻田丰红巾军,红巾军在撤离保定时,大肆焚掠,衙署、官员府邸、寺庙、公共建筑物、文物古迹付之一炬。明《重修城隍庙记》载:“元运终,庙毁于兵。”张柔、贾辅、乔维忠等府邸等,成为一片废墟。</p><p>明洪武初,在张柔府邸废墟建保定府署。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行都司改大宁都司,由北平(今北京)迁保定,占用保定府署,保定府另在被焚毁的崇严寺遗址新建府署(今天主教堂与保定商场间)。清康熙八年(1669年),废大宁都司,由城守营参将署移入原大宁都司址。雍正八年(1370年),参将署迁西大街,直隶总督署由西大街迁此。民国初,废直隶总督,直隶省会由保定迁天津。其后该址先后为直隶督军署,川粤湘赣经略使署,直鲁豫巡阅使署,国民三军司令部,奉系张学良部第三、四方面军司令部、保定行营,河北省政府等驻此。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司令部办事处、保定绥靖公署和河北省政府驻地。保定解放后,先后为冀中行署,河北省政府驻地。1958年河北省会迁天津,保定专员公署迁此。文化大革命时期,保定市革命委员会和中共保定市委机关驻此。1979年,市革命委员会迁东风西路。1988年,直隶总督署由国务院命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中共保定市委亦迁东风路,于此建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筹备处。</p><p>附记日伪时期</p><p> 1937年9月24日,保定被日军占领,次日,日本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司令部驻此。10月,日军攻陷石家庄,第一军司令部迁石家庄。太原保卫战结束后,日本第五师团司令部进驻,1938年1月,第五师团迁青岛。新建的一一0师团司令部进驻,一一O师团司令部迁石家庄后,一三三旅团司令部驻此。1939年,伪河北省公署由天津迁保定驻此。1945年日本投降后,伪河北省政府解散。</p><p><br></p> <p class="ql-block">  转载—河北省文旅局顺天府元青花瓷器设为旅游展览</p><p class="ql-block">—河北日报发文参观顺天府元青花瓷器旅游</p><p class="ql-block">“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p><p class="ql-block">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p><p class="ql-block"> 保定古莲花池发现元代太师汝南忠武王张柔后代家族元青花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而青花釉里红则是元青花中的极品。因烧成难度极大,当时即成品极少,现存世的则更为罕见。在河北博物院展示的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便是青花瓷器精品中的精品,与其相似的罐子目前全世界仅有4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和日本博物馆各存1件,但这三件均已失盖)。</p><p class="ql-block"> 青花的湛蓝明净、青幽素雅与釉里红的深沉浓艳、雍容华贵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将中华文化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件出土于保定古莲花池元代窖藏的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张柔家族无疑具有皇家血统,但是它是如何流转到保定官家的呢?它的主人是元代张柔家族,何许人也?它在中国青花瓷文化发展史中又占居何等重要地位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件举世闻名的国宝重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在张柔后入存留元代国宝青花瓷器和的灯光下,她犹如一位从古代走出来的大家闺秀,雍容华丽、仪态万千。我恍然和她一同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她出生和生长的地方,她的前生和今世,在我的眼前慢慢铺展开来……</p><p class="ql-block"> 1314年(延祐元年)的春天,阳光洒在景德镇南河南岸的一处窑厂上,窑主老陈正虔诚地跪在窑神庙前,因为今天“浮梁瓷局”定烧的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大罐就要出窑了,“十窑九不成”是青花釉里红瓷器烧制的宿命,人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随着一个个匣钵从窑里搬出来,老陈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有4件罐子达到了官府定烧的标准,老陈心里默念着:“谢窑神保佑”。</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六百余载倏忽而过。1964年5月11日,保定市建筑公司第一工程处第二工程队在保定市永华路南小学的建筑施工中,在深约1米处发现了一处元代窖藏:瓷器11件、绿松石山子2件、彩绘玻璃瓶1件、铁棍1根及部分玉片。这批珍贵的元代文物在地下深埋几百年后重新绽放在世人面前。考古专家,发现这批出土文物是两组酒器,两件青花釉里红盖罐再次面世,她流光溢彩,雍容大方,被世人誉为珍品,引来世界瞩目。</p><p class="ql-block"> 2013年6月,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览对公众免费开放,在众多的元青花瓷器中,保定窖藏出土的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另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静静屹立在展厅中心,青花的幽靓雅致与釉里红的浑厚壮丽,再次惊艳全场,震撼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和青花艺术的追随者们。</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穿越历史的疑云,要想解开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更多的技术谜团,还得点击三个关键词:“青花”、“釉里红”和“开光”。</p><p class="ql-block"> “青花”是指用含氧化钴的青料在瓷胎上绘画纹饰,然后罩上透明釉,在1200℃以上的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呈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釉里红”是指以含氧化铜的彩料在瓷胎上绘画纹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入窑在800℃高温下烧成的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釉里红”是指在瓷胎上以青花和釉里红两种料分别绘画纹饰的不同部分,再罩上透明釉后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开光”是指在瓷器上构成圆形、长方形、菱形、扇形等外框,在其内绘画,谓“开光”。其具体做法是在成型器物表面,贴上圆形或方形的湿纸,施色釉后把纸揭去,在没有釉的空白处,以色料绘花纹或贴花,干燥后即行吹釉或以其他方法施釉,高温烧成。</p><p class="ql-block"> “青花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烧瓷中最难烧造的品种,也是最为精美的作品。其烧造的难度主要在于温度与火候的把握:800℃,表现釉里红的成色的氧化铜开始流动和挥发,而烧造青花呈色的氧化钴却仍需要提高400℃。所以要同时保证青花和釉里红的成色,釉料中铜的含量的精准度、温度和时间长短的把握及放置窑位的选择等等,都极为苛刻。故窑工们常说:十能出一者,可谓佳矣。</p><p class="ql-block"> 然而探究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的前世家族“成员”,应该还有两位“近亲”。1980年,江西丰城元后至元四年(1338年)凌氏墓出土了两件带有明确纪年铭文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一件为堆塑四灵塔式盖罐,另一件为堆塑亭楼式谷仓,两件器物均器身堆塑装饰用釉里红,文字题记用青料书写,二器是目前公认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家族成员”。青花釉里红品种因釉里红的呈色工艺技术难度高且不好把握,虽元后至元四年出现,但是历经明代至清初两百余年的缓慢发展,直至清代雍正时期才完全成熟,乾隆以后又走向衰落。</p><p class="ql-block">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的惊人之处,就在于古代窑工们把“青花”、“釉里红”和“开光”三个关键词语所代表的陶瓷烧造的最高难技艺,成功地融合并叠加在她们的身体里,融合出了元青花中最美的“奇葩”!</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对“青花姐妹花”的最后主人应该是谁?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的观点:保定张氏张珪。而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似乎正在改变这一论断。</p><p class="ql-block"> 翻阅历史史料,可知“保定张氏”(或称满城张氏、顺天张氏)是蒙元时代六大汉军世家之一,在蒙元平金、伐宋战争中战功卓著。张珪的爷爷张柔因拥立忽必烈颇著功勋,而且主动支持中央集权政策,故甚受忽必烈尊崇,历任荣禄大夫、河北东西路都元帅、昭毅大将军、晋封蔡国公。张珪的父亲张弘范为张柔第九子,为张氏家族第二代中成就最高者,他于1278年受任蒙古汉军都元帅,领兵二万,追讨宋帝罡、帝昺。1279年在崖山消灭宋军,助忽必烈完成统一大业。张珪是张氏家族最后一代的重要人物,官至蔡国公,拜中书平章政事,也是元朝中期的重臣。元世祖忽必烈曾赞誉保定张氏称:“此家父子相继,自太祖皇帝以来,定中原,取江南,汉人有劳于国者,是为最。”</p><p class="ql-block"> 林梅村教授认为,有史料记载,在1312年和1319年两次元仁宗曾赏赐保定张氏两批御酒,1328年张珪家族被灭门前夕,其族人将盛放御酒的酒器埋入地下,其中就有著名的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长期以来,这一观点已被多数元青花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所接受,果真如此吗?</p><p class="ql-block"> 1972年,湖北黄梅县元延祐六年(1319年)墓出土的青白釉褐彩塔式瓶一直被作为最早的元青花瓷器。然而,2009年,上海博物馆的熊樱菲副研究员采用“能量失散X荧光分析”法对其釉料的检测结果表明,其褐彩中不含钴元素,即这件器物不是元青花瓷器。同时结合其他相关纪年青花瓷器的佐证,专家们基本可以认定元青花瓷器创烧应在1319年以后。这就从时间上否定了保定窖藏文物为元仁宗在1312年和1319年赏赐张珪酒器的可能性,因为当时元青花瓷器尚未出现,何谈赏赐。</p><p class="ql-block"> 否定了保定窖藏文物主人为张珪的说法,那保定窖藏和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的主人究竟是谁呢?有学者提出:应该是元惠宗时期的保定路达鲁花赤月鲁不花。我认为很有道理,月鲁不花何许人也?</p><p class="ql-block"> 月鲁不花,蒙古族人,生而容貌魁伟,曾受业于韩性(韩琦八世孙),“为文下笔立就,粲然可诵。”少时参加江浙行省乡试,中举并高居右榜第一。其从基层的将仕郎做起,后历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吏部尚书、中奉大夫等朝中重职。其人生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是至正十八年(1358年)以“廷官”礼部尚书兼职保定路达鲁花赤,其指挥当地军民多次击退红巾军的进攻,深得保定路人们的爱戴,朝廷亦对其进行嘉奖“进中奉大夫,赉上尊四、马百匹。”后朝廷召回为详定使,然而其离任仅一个月后,保定即陷落。</p><p class="ql-block"> 由上可知,1358年,月鲁不花因保定退敌而得到元惠宗的赏赐,赐品为“上尊四、马百匹”,这恰好与保定窖藏出土的4件储酒器相对应。同时,由月鲁不花兼职保定路达鲁花赤时,皇帝对其格外器重,故其保定退敌后,得到御赐的珍贵酒器实属情理之中。后由于月鲁不花离开保定仅一个月后,保定即陷落,为保护这批未来得及带走的御赐酒器,其家属将其埋入地下。</p><p class="ql-block"> 另外,关于保定窖藏瓷器的生产年代,11件瓷器中的6件元青花瓷器器形规整,成色完美,纹饰复杂,工艺精绝,据此推断,这些器物不可能是元青花初创阶段的产品,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结合至正十二年(1352年),元青花的生产地景德镇即被红巾军首领项普攻占,故推测保定窖藏瓷器的生产年代当为元至正十二年以前的至正年间(1341—1352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基于目前最新研究成果的最新论点,有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所佐证,相信会很快得到学界与大众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元青花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至正十一年款”青花瓷被世界考古学界认定为元青花断代史的标准器物。而上世纪60年代在保定出土的,以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为首的一批文物,则被誉为:国内首次发现的成批“至正型元青花”类型。它们为国内研究元青花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具有开创性意义。</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生产元青花产品至今已超过650年的历史,而人们真正开始系统认识和研究这类珍贵文物不过只有60年,元青花在陶瓷历史里隐藏了590年,这是何因?</p><p class="ql-block"> 在元青花的认知历程中,有一个人和一对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美国学者波普博士和“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初,波普博士访问了世界上集中收藏中国14世纪青花瓷器最多的两个场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普·撒莱宫和伊朗阿德比尔神庙。后其从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一对署有“至正十一年”供养题记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入手,结合上述两大收藏中具有相似风格的青花瓷器进行对比研究,于1952年、1956年在华盛顿分别出版了《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普·撒莱宫收藏的一批中国瓷器》、《阿德比尔神庙收藏的中国瓷器》两本书。在这两本书中,波普博士以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这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标准器,把凡是与之图案相似的青花瓷器都定为“14世纪青花瓷器”。波普博士用“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龙纹象耳瓶这把钥匙,打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这套来自于古老中国的“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现藏于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据说,它们的来历是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玉山县的一位名叫张文进的人在景德镇定烧的供器,后施舍给了当地一座道观,祈求保佑全家吉祥平安,后辗转被英国人帕西瓦尔·大维德收藏。</p><p class="ql-block"> 约翰·波普博士对中国元代青花瓷的热忱,仍然没能唤起新中国陶瓷界的专家学者们对元青花的眷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内业界或是不承认元代有青花,或曰“不值钱”、“太粗糙!”对外国学者的研究著作嗤之以鼻、无人问津,致使“元青花”在被波普博士辨识出来以后,并未立即引发我国的元代青花研究高潮。“元青花”成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的热点始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考古界一系列元代窖藏、遗址、墓葬出土元青花瓷器资料的发表和一些相关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使元青花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并逐渐成为国内持续的研究热点。目前元青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元青花的起源,元青花的文化来源,元青花瓷器烧造上限及性质等。经过专家考证基本厘清了元青花的历史脉络:青花瓷器最早出现于唐开元至宝历年间(721-826年),在河南巩义窑一带生产。但元青花的成功烧制与唐青花没有承袭关系。元青花中包含的众多的文化因素中最主要的是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融合。随着学术界对元青花的认知和界定,元青花的价值才逐渐被国人所认知和推崇。</p><p class="ql-block">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在伦敦佳士得的拍卖中以2.3亿人民币的价格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据考证,它只是元代晚期景德镇民窑作品,只能代表元代晚期江南民间制瓷艺术的水平。而身世显赫的、具有皇家血统的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显然在各方面都远远高出了“鬼谷子下山”罐。作为元代鼎盛时期皇家艺术的代表作,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价值与“鬼谷子下山”罐绝对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国家文物局</p><p class="ql-block">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p><p class="ql-block">河北省文物局</p>

元青花

釉里红

青花

盖罐

瓷器

青花瓷

保定

开光

贴花

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