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安德门情结

翁昌年

<p><b>  1984年栀子花盛开的时节,我跨进了安德门128号的大门,成了江苏公安专科学校一名语文教员,到2000年退休,在难忘的16年中,我见证了中国高等公安教育的开拓者们艰辛创业的过程,他们在南京市西南郊荒山上,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公安高等学校,成功的跨越了从中专、高等专科到大学本科的三个阶段。</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江苏公安学校的大门</b></p> <p><b>  我没有宏观编撰校史的资格,也没有宏大叙事书写开拓者传奇的能力,只能从亲历者,参与者的角度,回忆记录一些碎片,满足自己重走"公安大道",怀念往日时光的情结,与朋友们分享老公校人的光荣,增添一分自豪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一,创业维艰</b></p> <p><b>  作为一所大学,80年代公校规模不算大,物质条件十分匮乏。我报到那一年,教工宿舍只有1、2号楼,我曾经住过校门左面的简易平房,与长建留守工人毛师傅和新婚的赵师傅为邻,与我们先后进校的一对老教师住1号楼的2室1厅,他们的女孩住卧室,上高中的男孩不得不睡在壁橱里,才解决问题。入大门有一条南北方向大路约有5、6百米,直通学校最北院墙,主要建筑分列路两边,是师生在校内活动的必经之路,被学生戏称"公安大道"。</b></p><p><b> 78级校友赵忠俊回忆道”我们1978年底入学的时候,学校在安德门刚建好,条件非常简陋,食堂、浴室都比较小,很拥挤。警体设施几乎是空白,就是有一个很不平整的操场,那个时候每个周末都要到操场上去拔草”。我记得在校西北角猪圈旁有一露天靶场,偶有脱靶子弹,飞出墙外,被当地群众投诉。学校有时会停水停电,紧张时邻居消防中队会支援饮用水。同学们也用盆过马路到菊花台下端水。那时市内公交只有19路和郊区车,学校有2辆大客车,接送虎踞关和市内教职工上下班,校内职工在市区上学的孩子也乘班车,冬天天还没亮,孩子就睁着惺忪的眼睛,背着书包登上了班车。学校有两辆小车,一辆上海,一辆苏联拉达,姬校长总是坐班车,靠车门口有一个被大家称为"姬校长专座"的位子,大家是不坐的。</b></p> <p><b>贯穿南北的"公安大道"</b></p> <p><b>78、79级学生不着警服</b></p> <p><b>学员在300米跑道的操场练摩托驾驶</b></p> <p><b>操场练武</b></p> <p><b>(以上三张照片来自警院博物馆)</b></p> <p><b>  90年代中期,我在图书馆任馆长,省教委对全省高校图书馆检查评估,为了过关,我联系扬州大学图书馆封馆长,他是我在扬师读书时古代文学的老师,他答应向我们传授迎接省验收的经验,我带着几位骨干馆员清晨出发,可是面包车刚过仪征就抛锚,司机小杨命我们下来推车,其时我已年过半百,和几位女同胞推得气喘吁吁,仍然无济于事 ,在这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公路上无计可施,我灵机一动,求助公安,快步走进附近村庄,找到有电话的粮管所,联系扬州市局,找到了我上过课的83干修科学员交警大队夏教导员,不久一位骑摩托的交警来到面包车旁,检查车子,向领导汇报后告诉我们:车的故障无法排除,马上来车送我们去扬州,破车由他们负责送厂修理,一会一辆崭新的面包车驰来,但我们到达扬师院已经中午,虽不顺利,毕竟完成了参观取经的任务,在省的验收中顺利过关。</b></p> <p><b>  物质匮乏不是最大的困难,缺少高素质教师是必须克服的障碍。看得出复校初期公校领导为了满足教学需要,煞费苦心,四处奔走,多种渠道解决师资问题,基础课聘南大南师教授如裴显生、谈凤梁、甘竞存、贺国璋等,专业课依靠省厅市局专业技术干部和校内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据78大专校友回忆,英语口语课曾聘请南大研究生和市局当过美军顾问团翻译离休干部米老师。我来公校后,帮我批改作文的王老师是南京市局的退休干部,省委党校汪锡奎(后任副校长)也在语文教研室兼课。在十多年时间里校领导狠抓师资队伍建设,用外出进修访学,引进人才,通过本省高校系统申报和公安部评定等方式,多头并举,双管齐下,使高级职称教师不断增加,至2002年学校升格前,已达本科院校标准。近日我欣喜的看到一则信息:警院现有教职工646人,其中专任教师398人,内有高级职称教师17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73人,真是今非昔比,我感慨万千!</b></p> <p><b>教师资格证</b></p> <p><b>职务资格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二,正规办学</b></p> <p><b>  84年我给83干修科上课的教室在学生宿舍2号楼,学员出宿舍即可进教室,这种教学用房与宿舍相连的设置是干部培训的特点。老一辈公校领导者决心改变传统的公安教育的模式,建设一所正规的公安高等专科学校。1985年成立了刑事侦查、治安管理、公安技术、公安管理四系(我任公安管理系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各系按专业下设若干教研室,将语文、外语等基础学科纳入公安管理系虽然不尽合理,但比复校初期所招的6个大专班仅分文理两部,大大前进了一步。系的设置使教师、教学及学生管理更为科学规范。当时在干训学员中,有"公安是干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说法,显然这是重经验轻理论的片面认识,专科学校在教学上如何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要不要搞科研,看法也不尽一致。在办学实践中领导和教师逐步统一了认识,办应用型高校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与科研必须双翼齐飞,1986年《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试刊号)诞生了。随着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解冻,教师搞科研积极性高涨,一些学科带头人不仅自己选择课题开展研究,在校领导支持下,把一门学科的学术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如胡大成教授与姬校长参与组建的省政治学会,曾邀请全国最年轻的复旦大学副教授王沪宁来校讲学交流。社会学夏文信教授邀请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来校讲学,指导关于社会调查课题的研究。一些基础课教师也在思考本学科如何为培养公安人才服务,朱武教授将逻辑学运用于刑事侦查工作的研究具有创新意义,在公安院校中有一定影响。外语教研室尝试编写《警务英语》教材。我也在思考如何将传统的写作教学与公安文书写作结合起来,让学员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写好公安应用文。我发表的《【文心雕龙】与应用写作》(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991.3)《试论刑事诉讼公安文书的系统性》(武汉大学《写作》1992.7)《【办案要略】论司法文书写作》(山东公安丛刊1995.2)《公安文书写作的敏捷思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6.5)等论文可代表我在这方面的努力。</b></p> <p><b>管理系部分人员在系办公室</b></p> <p><b>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试刊号)</b></p> <p><b>政治学会会员证</b></p> <p><b>江苏省写作学会代表证</b></p> <p><b>中国写作学会司法行政文书研究会年会</b></p> <p><b>手写讲稿</b></p> <p><b>打印讲稿</b></p> <p><b>翁昌年卜安淳刘崇奎主编的教材</b></p> <p><b>我的科研成果</b></p> <p><b>  图书馆是高等学校三大支柱之一。84年图书馆在4号学生宿舍二楼,仅是几间图书室的规模,90年代初我到图书馆工作时已有4层楼4000平米的独立馆舍,工作人员达2.30人,并且列为校中层单位,下设4组为科级。不久用金坛市捐赠的5万元购置286电脑3台,利用暑假前闭馆的空隙,全馆同志挥汗如雨,加班加点,建成20000册图书数据库和局域网,在省内同级院校中率先实现微机自动化管理。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节点,是1996年的3.15会议。周家骧校长主政期间在省委常委李明朝厅长努力下,省政府在本校召开了支持我省公安教育的现场办公会,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俞兴德、省教委、计经委、财政厅、公安厅等单位和本校领导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成果丰硕,现实意义是解决了学校长期缺钱的问题,长远的意义是江苏公安专科学校的发展得到省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为以后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很振奋人心!经过两代公校人的努力2002年终于升格为本科院校。90年代后期,安德门128号有了教学行政综合楼、大礼堂、实验中心、设施完备的警体馆、射击馆,教工宿舍由2栋增加到8栋,初步改变了建校初期一穷二白的面貌。</b></p> <p><b>图书馆楼</b></p> <p><b>当年的教学楼,管理系办公室在4楼</b></p> <p><b>警体馆和400米跑道的操场</b></p> <p><b>这里曾是食堂兼礼堂,现在楼下是食堂,楼上可供千人开会的礼堂</b></p> <p><b>在原足球场上建的教学行政综合楼</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三,探索模式</b></p> <p><b> 经过前期努力,学校既有全日制学历教育,又有继续教育函授教学,还承办省厅交办的各项培训任务。学校的机构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学生工作逐步符合全日制高校的要求,成功融入了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完成了正规化办学的历史任务,以姬仰曾校长为首的领导集体功不可没。江苏公安专科学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警务技能,公安机关满意的人民警察。怎样实现目标,培养合格人才?公校人在思考最佳的办学模式。综合大学有百年老校作样板,其他专业院校大都有几十年历史,有先例可循。公安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年轻的领域,老公校人承担着开拓重任,他们不倦的探索符合公安高等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公安学有很强的实践性,不能搬用模仿普通院校的方式方法,赵延昌副校长带领我们参访浙江公安专科学校,管理系也曾组织教师分赴上海、山东兄弟学校学习,学管干部向本地军事院校学习管理学生的经验。这些活动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开拓了思路,反映了全校上下学习先进,探索办学模式的积极心态。90年代初,校领导提出"公安特色"必须贯穿在所有教学活动中,我们在办大学,更是办一所公安性质的大学,必须坚持政治建校,政治建警,才能培养出忠于党和人民,忠于法律,有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精神的公安人才;在教学业务上必须根据公安工作的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面向社会,实行开放式办学。在学生管理上,从严治校从严治警,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压缩部分基础课程的课时,与时俱进增加专业课的内容,延长实习时间,要求学生寒暑假到基层派出所见习,进行社会调查。基础课教师紧密联系公安工作实际,专业课教师突出动手能力的教学和训练,加强实验中心建设,大力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我印象最深的是几门公安专业课联手,综合测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不再纸上谈兵,把试场从课堂移到室外现场,以后学校又在警体馆附近新建了模拟街区,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重大活动和体育赛事的安保工作,80年代中期我曾带领学生去南京夫子庙灯会值勤维持秩序,此项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以后学生参加过全运会、上海世博会、深圳世界大运会等安保工作。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锻炼,增长才干,收到良好效果。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公安实战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缩短了适应期,得到公安机关的认可。"公安特色""动手能力"是公校的领导者们完成正规办学任务后,探索公安教育规律的主题词。当下江苏警院正围绕立德树人、铸魂育警根本目标,深化大数据条件下面向实战的教学改革,使学校教育与公安工作高度融合,公安高等教育模式更科学成熟。</b></p> <p><b>姬仰曾校长</b></p> <p><b>赵延昌副校长(前排右3)率领我们在浙江公专参观学习</b></p> <p><b>在宿舍讨论学习心得体会</b></p> <p><b>1992年12月综合测评理论研讨会合影(前排右起6夏文信副校长、7为陈国副校长)</b></p> <p><b>经党委书记裴锡章批准,管理系86内勤同学参观南湖小区,访问南湖派出所。</b></p> <p><b>  80年代初,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提升干警政治业务素质, 改变公安队伍学历偏低的状况,从83年起学校通过省统考连续招收了四届公安干部专修科,学制两年,学员是来自全省公安机关的骨干,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两年脱产学习,理论知识有所提高,回到原单位后不少人担任县市局领导职务,我印象较深的有83干修科的刘持平和84级的张跃进同志,他们被一些省厅老同志称为"学术型局长",持平同志回常州后曾任市局常务副局长领导刑侦工作,在处理繁忙业务的同时著书立说,成果丰硕,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指纹研究和刑事侦查专家,被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2018年应邀赴美参与章莹颖案的侦破。跃进同志在校时即与有关教师合作编写教学资料,回去后多有学术著作论文问世,任苏州市局领导期间致力城市现代警务改革创新,公安部曾在苏州召开城市现代警务改革现场会。退休后任公安部公安发展战略研究所副主任、城市警务研究中心主任,主编《现代城市警务研究》发挥余热。</b></p> <p><b>刘持平局长</b></p> <p><b>与美国同行合影(右1为刘持平)</b></p> <p><b>张跃进副市长</b></p> <p><b>5月13日参加苏州南通警察学会交流座谈</b></p> <p><b>张跃进卜安淳主编</b></p> <p><b>学校承担省交警支、大队长的培训任务</b></p> <p><b>内保内勤培训班结业留念</b></p> <p><b> 从84年起,我连续担任83、84、85、86四届干部专修科的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与有丰富实践经验学员打交道我感到力不从心,1988年下半年来到南京市局办公室研究科调研学习,半年时间我基本熟悉了公安文秘工作主要内容和常用文种的写作,在以后的专业证书班和文秘培训班教学中与学员们有了较多的共同语言。在此期间我收集资料,回校后写成三篇论文。</b></p> <p><b>与南京市局研究科同志合影</b></p> <p><b>参加南京市公安局首届公安工作理论研讨会</b></p> <p><b> 为了树立青年教师的警察意识,使他们熟悉公安业务,分批安排他们到基层派出所实习锻炼,对普通高校分派来公校工作的青年老师尤为重要,管理系两位青年老师在苏州锻炼期间,派出所对他们的工作作风有些反映,我曾奉命去了解情况并做工作,证明警察院校教师到公安机关学习锻炼的必要性,此后教师赴公安机关学习锻炼形成制度,蔚然成风。</b></p> <p><b>  1993年3月,学校举行人民警察授衔仪式,活动非常隆重。事先给参加授衔的同志,发一只黑色塑料箱,将配上警衔的服装放在箱内,带至会场,宣布授衔名单后,随即着佩有警衔的服装,并集体照相留念。授衔有利教职工对既是教师又是警察👮 双重身份的认同,增强了警察意识,在政治和业务上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年龄受限,孙正华和姬仰曾等老同志均未授予警衔,诚为憾事!</b></p> <p><b>江苏公安专科学校授衔仪式留影</b></p> <p><b>1996年在北京晋升警衔</b></p> <p><b>成绩合格</b></p> <p><b>结业论文</b></p> <p><b>同期学友黄生鹏、丁天祥老师</b></p> <p><b>室友刘文成(四川内江市公安局副局长)</b></p> <p><b> 36年前我轻轻踏上这片土地,36年后我挥手向这里告别!离开安德门128号已有些时日,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退休了,离开了,有机会作一些理性思考和感性回望。回顾能增强信心,有利前行;反思会找到诸多教训,发现美中不足。但是当我们面对公校第一代领导集体时,更多的是由衷的赞美,无比的崇敬!70多年前他们身披解放战争的硝烟,走进保卫新生共和国的公安队伍,他们谨记周总理"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的教导,深知人才对公安建设的重要,又义无反顾,放下枪杆子,拿起笔杆子,挥起教鞭,在他们不熟悉的公安教育战线上筚路蓝缕,开拓前进!他们中多数人并没有上过大学,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安专科学校。两代公校领导人执着坚韧,呕心沥血,用20多年的时间,在一无所有的荒山上建成了江苏公安政法人才的摇篮和基地,难道不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吗!</b></p> <p><b>浦口校区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大楼</b></p> <p><b>  光阴荏苒,星转斗移,公校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一所现代化的江苏警官学院已在浦口校区崛起,正在向"两个一流"(全国一流世界一流警察院校)全速前进!待到伟大梦想实现之时,亲爱的群友们,千万别忘在《辉映彩霞》发帖报喜,我们无论在天上还是地下,都会和警院人同欢共庆,与你们分享快乐与光荣!白驹过隙,岁月峥嵘,中国公安教育史镌刻着创业者们的历史功勋,新一代公安教育工作者正踏着老公校人的足迹在公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b></p> <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 岁月蹉跎入耄耋,铅华阅尽往事清。三十六载风和雨,流年轻拥心丰盈。 别了,窗外的大槐树、火红的石榴花! 别了,安德门128号!你将永存在我的记忆中。</b></p><p><b style="font-size: 18px;"></b></p> <p><b>江苏警官学院向"双一流"全速前进!</b></p> <p><b>2020年5月17日与天祥企华老师在6号楼旁合影留念</b></p> <p><b>(此文写作得到文信校长指导和刘娟老师帮助,特此感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