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文脉三元塔

好彩

<h3>三元塔,位于江东镇井美村鲤鱼山头,与隔江的磷溪镇溪头山相对,江面缩小,水流湍急,故又称急水塔。登塔北望,与宋代建造的龙湫宝塔遥遥相望,两塔相距约8公里。</h3><h3>三元塔由明代名贤林熙春倡建。林熙春于明万历十一(1564)年考中进士,历任巴陵县令、乐昌县令。由于他清正廉明,勤政爱民,受到当地官员和民众的爱戴,被推荐提拔到京城任户部给事。万历二十四(1577)年,林熙春因上《伸救言官疏》激怒万历帝,被贬为茶陵判官,他毅然告病回乡。回潮州后,为地方官员和民众做了大量的好事,比如协助巩固潮州海防建设,倡修文庙、乡贤祠,为民减低税赋等等,深受官民的爱戴。万历四十一(1613)年,林熙春逝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尚书,连同他的父亲林乔贯、祖父林瓒都追封为尚书,潮州牌坊街的“三世尚书”就是为了表彰、纪念他。</h3><h3>三元塔于万历三十三(1604)年开工启建。建塔时,运送材料的工棚桥延伸三里路至江东龙口村,塔基石、压檐石、室板石、砖条、灰沙等材料大部分要从龙口村起运,用圆木条置于桥棚上,再用“驶牛母”(杠杆传递)的办法运送上去,还在塔基周围搭建杉木、竹架施工,历八年时间建成。建塔时耗费的财力、物力、人力可想而知。</h3><h3>三元塔塔基合围3.38丈(合14.6米),相传用一条面条围上塔基,一个人一次吃不完。塔高17丈(合51米),共七层,顶层增设一个葫芦。第一层、第二层为灰岗岩构件筑成,三层以上除压檐石外,皆用青砖条填砌。塔身与塔基同有八面,逐层缩小升高。塔身各层中空,每层塔室地板,都由灰岗岩铺成,分别刻有图案,如八卦图、玉兔桂树、双鹤祥云等。除首层外,每层塔壁留四个圆拱门,可供游客出入眺望周边景物。塔梯螺旋式向上,通道建于塔壁之中,可直通第七层,结构严谨,上落自如。首层塔门朝北向着龙湫宝塔,门额上刻有“三元塔”,三元谐指状元、会元、解元,祈望潮州科科考出解元、会元、状元。塔门刻有阴刻门联一对:“霞标插汉三千界,砥柱当潮万里程”,联高六尺六寸,宽一尺,有莲花状刻纹装饰,每字七寸见方,无题款,传为林熙春自己撰书。</h3><h3><br></h3> <h3>最后二张摄于涸溪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