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亭大桥

宝哥

<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外地人,甚至不少本地人总是习惯称韶关为山城,我却不以为然,在我心目中,始终认为叫“江城”更能突出韶关的城市特点。不是吗?韶关市中心城区三面临水,浈、武两江由北而来,又分别从市中心东西边流过,最后在南面汇合为北江,形成三江六岸的地形地貌,有几个城市能比韶关。准确点说,韶关是一个盆地,山基本都在市区周边,而江却近在咫尺,因此江与市民的日常生活要更密切些,在过去,许多人的生活用水都靠这几条江,而现在,仍每天有大量的人过江或走近江边,所以,相比山,韶关人对江更亲近,更关注,更有感情,话题也更多。山城,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叫,可江城就不一样,有几个城市有资格。我说的江城,是单指韶关这座城市,别将管辖下的县市扯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韶关这三条江还不算小,因此,没有大桥很不方便,1965年以前,韶关用钢筋水泥建造的大桥只有曲江桥,除此之外,称得上大桥的还有那座跨浈江的铁路桥。只有一座能供行人和汽车走的大桥是不够的,幸而,那时还有两条浮桥,不过,浮桥始终不如钢筋水泥桥,除汽车不能跑外,洪水一来,浮桥就要拆,每到这时,连行人也只能坐渡轮过江了,我小时候便坐过那种渡轮。必须说明的是,所谓大桥,是韶关人的称呼,放在全国全世界,它们当然都不大,但韶关人口中的大桥,只是在韶关相对于其它桥梁来说的,因此,凡是跨江的钢筋水泥桥多以某某大桥称呼,如西河大桥、东河大桥、北江大桥、十里亭大桥和百旺大桥……等,唯曲江桥和武江桥例外。</p> <p class="ql-block">  1966年“五一节”,韶关“西河大桥”竣工,这是韶关市解放后建成的第一座钢筋水泥大桥。此后,建桥的速度加快了,至上世纪末,已相继建成四座大桥。这样,韶关便有了七座大桥,成为广东省桥梁比较多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进入本世纪后,韶关更是掀起建桥的热潮,我这个美篇要说的五里亭大桥,这时作为韶关市的第九座大桥,也拉开了建设的序幕。前面不是说建成的只有七座大桥吗?为何五里亭大桥却成了“老九”?呵呵,没错,建成的只有七座,但在五里亭大桥开工前,还有一座百旺大桥已在建设中,因此五里亭大桥只能算是第九座,不过,百旺大桥虽然开工在前,却因停工数月及桥比较长等缘故,竣工反倒在五里亭大桥之后,这算不算是“先怀孕后出生”呢?</p> <p class="ql-block">  五里亭大桥的建设工期大约只用了一年多,2003年底便举行了通车仪式,算是一座“顺产”的大桥,不像先前建的一些桥,总是在踉踉跄跄中前行,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问题。</p> <p>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韶关的建设速度也加快了,虽然比起先进地区仍有很大差距,但“亦步亦趋”地跟着走,还是看得出明显的变化。在韶关的城市建设规划中,五里亭这地方确实很需要有一座大桥,因为这里是交通要津,在此建一座大桥,不但可以解决通行问题,还能避免许多载重车进入市区,况且,五里亭附近及隔江一带还准备开发多个商品楼群,没有桥,不解决出行问题,那些楼房如何卖得出。</p> <p class="ql-block">  五里亭这地方,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那里还属城郊,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哀江南赋》里,就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的骈句,我上山下乡时还背诵过其中一些段落。所谓“长亭短亭”,过去是送客止步之地,当然,亭也是行政区,刘邦不是当过亭长吗?韶关这五里之距,还是从韶关火车站,即现在的东站算起的,若从北门算起,也就两里地左右,可见老韶关是何等小。因此,韶关的五里亭在过去是比较偏僻、荒蕪的,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从农村回来,被安排到更远的十里亭工作,家住市区的我因而时常从五里亭经过,对五里亭的情况还算了解,而印象最深的,便是经常看到河边有人捕鱼,爱好摄影的我每当有闲工夫时,也会对着那些“打鱼郎”来几张。下面八张照片皆拍于现在的五里亭大桥附近,记忆中多数是在上世八十年代拍摄的,距今已三十多年。</p> <p>在现在的五里亭大桥北侧,过去有一条小石桥,桥下有条小溪,公路扩宽时将这条小石桥及桥下的小溪一并填埋了。</p> <p>武江东岸比较高,而且杂草丛生,但喜欢垂钓之人还是“不畏艰险”地提着自行车一步步走下去。</p> <p>我最喜欢看这里夕阳西下时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一批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拍摄的建设中的五里亭大桥照片。</p> <p>  不记得2002年还是2003年哪个月份拍的这张五里亭大桥片,桥礅已经出水了。</p> <p>刚开始还以为大桥有四组桥礅,后来才慢慢判断中间两组应是起临时支撑作用的。</p> <p>  中间的桥礅开始拆了。某一天,我正经过此地时,忽然听得“轰”地一声闷响,抬头看,只见桥下中央处冒起一股浓烟,刚刚还看到的临时支撑礅眨眼间便不见了,我赶忙跳下车,乘硝烟未散,拿起相机将这场面拍下,但这张随手拍的照片后来不知混放到那里,他日若能找到,我还要放进这个美篇。</p> <p>  五里亭大桥全长525米,主桥三跨共190米,其中主跨120米,引桥桥面宽30米,主桥桥面宽32米,双向四车道。大桥建在帽子峰下,让这一本来就风景优美的地方又平添了一抹亮丽的景色。据说这座桥还创造了五个全国之最,因为太专业就不提它。</p> <p> 整座桥的支撑全靠这四个桥礅。</p> <p>  五里亭大桥建成后好几年,因配套的道路还未完全修建好,且大多数商品楼群尚在规划或兜售中,因此桥上的行人和车辆都不多。</p> <p>  雾中看大桥。</p> <p>  站在五里亭大桥上往南望,可见日新月异的韶关市中心城区。</p> <p>站在大桥往北望,这里已变得高楼林立,几乎认不出当年的模样。</p> <p>  大桥建设期间,朝北看还是这个样子。</p> <p>其实,五里亭大桥的位置并不在五里亭的中心位置,它要更靠南边一些。五里亭真正的核心地帶其实在这里。</p> <p>  在五里亭河边,过去枯水期常见大片草地,也有人到此进行野外活动,不过,我最怀念的还是行走在河边草地上的那些纤夫,我早就想着拍几张他们在夕阳下拉纤的镜头,但那时使用的方机没有长焦镜头,下去太远,岸也太高,现在早已看不到这种情景了,谁知变化会那么快,对此事我一直耿耿于怀,后悔莫及。</p> <p>  从五里亭武江东岸眺望武江西岸。</p> <p> 现在站在武江西岸看,五里亭河段已变成这个样子。其实以前的河面更宽,只因两边都为加宽岸边道路而向河要地,因此河变窄了,现在韶关的几条江看上去都比我们过去看到的要窄一些。</p> <p>  五里亭大桥西桥头。</p> <p>  大桥西边原为农耕地,建桥前及建桥后一段时间内,这里还是蔬菜瓜果的种植地。而现在……</p> <p>  现在已是这般模样。</p> <p>  桥下也进行了园林式的绿化。</p> <p>主桥东西两侧有配套的钢架梯级方便行人上下。</p> <p>这道钢管拱架跨度长120米。</p> <p> 大桥东边的引桥底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呢。</p> <p>  现在五里亭大桥已成为韶关市一座交通繁忙的大桥。</p> <p>尤其在上下班时刻,这里更是车水马龙。</p> <p>  居住在碧桂园的户主几家没有车?下班后都急着回家,看,下午六点前后,桥上每天都这样。</p> <p>  看,夕阳映照下的五里亭大桥。</p> <p>  到夜晚看大桥更美丽。</p> <p>  站在帽子峰上看大桥。</p> <p>  站在黄岗山顶俯瞰五里亭大桥。五里亭大桥建成后,韶关紧跟着又建了黄金村大桥和帽峰桥,随着这些大桥的相继建成,不但改善了韶关的交通状况,连韶关的市区也得到拓展,都说“路通财通”,同样的,建一座大桥也会带旺一片地方。</p> <p class="ql-block">  现在,在距五里亭大桥上游约3公里远的武江上,一座新大桥又在动工建设,这座桥将命名为丹霞大桥,它又是韶关的第几座大桥呢?人们好象对这点并不关心,现在已无人去计算韶关有几座大桥了,因为随着京珠、乐广高速公路和赣韶铁路的建设以及曲江县并入韶关,韶关人实在搞不清要不要将那些大桥算进去。不管如何,人们已经没有了先前的激动,只要知道又建大桥就行,在今天,再建一座新桥梁好像已不算什么大事,因为韶关人对此已习以为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