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书法作品欣赏: 纪念敬爱的总理诞辰122周年(小美早茶)

索菲亚

<p>2020年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2周年纪念日。</p><p><br></p><p>周总理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的书法家。他光辉的一生留下的那些书法作品既是艺术珍品也是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p> <p>周总理那沉着凝重、雄俊伟茂的行书: 点画沉着、笔力遒劲、轻转重按、一气呵成;或伸或缩,或浓或淡,或正或欹,章法似乱石铺街,若飞花散雪,道法自然。</p><p><br></p><p>总理亲手书写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为“世界知识”、“参考消息”、“中国民航”、“中国海关”、“中国邮政”等题词,其笔锋雄浑有力,凝重朴实,很有气势。</p> <p>周恩来总理的书法经过了学子书法探索时期、中年的书风形成时期、晚年的书法造极时期。从各个时期看,周恩来的书法艺术,具备了如下特点:学子时期(青年)的刚俊挺健、秀外慧中;形成时期(中年)的藏而不露、浑朴凝重;造极时期(晚年)的敛放自如、雄俊伟茂,神完气足。</p><p><br></p><p>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前期,周恩来的书法以行书、行草居多,偶尔有楷书、草书。他的楷书字形多呈纵长方形,与他的行书一致,结构严谨,笔力遒劲,静中有动,动中寓静,有清新爽朗的艺术效果。他的草书则势若行云流水,或伸或缩,用笔浓淡枯湿相间,变化自然。五十年代以后,他的书法用笔更加老辣、苍劲,入木三分,章法错落有致,不拘一格,正如古人所说的“人书俱老”、“出神入化”。</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青少年时期的书法作品</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刚俊挺健 秀外慧中</b></p><p><br></p> <p>清.刘熙载在《艺概》一文曰: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p><p><br></p><p><b>总理的书法正是这样,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他的书法作品就是他宏伟的志向,伟大人格和才情的流露。总理的用笔非楷非行非草,亦楷亦行亦草,完全是自家的书风,是心灵的迹象,自然天成。</b></p> <p><b>“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单的九个字刚俊挺拔,秀外慧中。</b></p><p><br></p><p>这豪壮的口号,回荡在神州大地上已有一百多年了。它穿越历史烟云,震撼着雄阔的时空,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奋发学习报效祖国,喊出这句口号的周恩来当时只有13岁。</p> <p>1913年周恩来离开东关模范学校时,为同学郭思宁题词: </p><p>“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登。”</p><p><br></p> <p>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前,给同学郭思宁的赠言“愿相会於中华腾飞世界时”、“志在四方” ,落款“弟翔宇临别预言”的<b>两幅题词中可以看出一个19岁的热血青年的远大抱负与鸿鹄之志。</b></p><p><br></p><p><b>特别是那个大笔挥出的願字,更是强烈的表达出了总理的赤子爱国之心,</b>加上一句话中的大小、行楷区别错落,跌宕起伏,彰显着他自出机杼的书法审美追求。这其中,能够看到二王的痕迹,但魏碑的影响更大。</p> <p>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p><p>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p><p style="text-align: right;">——周恩来</p><p><br></p><p>总理19岁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真理时写的这首诗,意思是,我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希望其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2</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中年时期的书法作品</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藏而不露 浑朴凝重</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纪念抗战两周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给《新华日报》题词</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周恩来 1939年7月7日</p><p><br></p> <p>1941年1月,在《新华日报》上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p> <p>上下两幅,应该是周恩来最著名的两幅字了。字的布局大气,充满感情,将“皖南事变”带来的伤害与悲愤凝注笔端,但毫无焦躁之感,落款中来字的一竖严重扭曲,却用很大的力气将笔收住,显出悲愤与隐忍。</p> <p>1941年1月6日,针对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义愤填膺,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字里行间,饱满愤怒与力量。</p> <p>再看一封给蒋介石写的信,小楷字认真严谨,给淮南先生的信亦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总理致宋庆龄的信</p> <p>1949年6月,周恩来写信邀请宋庆龄北上,</p><p>书信内容如下。</p><p><br></p><p>庆龄先生:</p><p>沪滨告别,瞬近三年。每当蒋贼肆虐之际,辄以先生安全为念。今幸解放迅速,先生从此永脱险境,诚人民之大喜,私心亦为之大慰。现全国胜利在即,新中国建设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敢藉颖超专诚迎迓之便,谨(略)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早日命驾,实为至幸。</p><p>耑上。敬颂</p><p>大安</p><p>周恩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3</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晚年时期的书法作品</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敛放自如 雄俊伟茂</b></p><p><br></p> <p>解放后的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建设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身为中国总理的周恩来,自然经历着非常人的辛苦。</p><p><br></p><p>大量的题词、批文、信笺、报告、写作…呈现出周总理的艰苦卓绝与智慧点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8年,周恩来书法作品《录太白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峨嵋山月半轮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影入平羌江水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夜发清澳向三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思君不见下渝州。</p><p><br></p> <p>到了中晚年,周恩来总理的手迹以行书为主,愈发收敛有致、挥洒自如。无论题词还是批文、书信,均内含骨力,柔中带刚,形成了总理自家独特的风格。</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新闻日报》元旦增刊题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报道真实新闻而奋斗。”</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芝英女士题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妇女解放须从民族解放中得来。”</b></p><p><br></p> <p>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的信,开头是:“砚秋同志,我在你的入党申请志愿书上写了这样一段意见:……”此信不仅字迹挥洒自如,还体现出总理对文艺工作者政治上的深切关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学文化》创刊号题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努力学习文化,提高政治技术水平。”</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为广播事业创建二十五周年题词:</p><p><br></p><p><b>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发扬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为发展人民广播事业而努力。</b></p> <p>为纪念五四青年节,总理的题词里充满了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殷切希望。他在题词中说:</p><p><br></p><p><b>“纪念五四,新中国的年轻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劳动、热爱祖国、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艰苦朴素作风,做一个有文化有技术的工人和农民,淮备做一个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知识分子。”</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总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5年12月7日周恩来关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迎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高潮的题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加强工作迎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高潮。”</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9年为新落成的北京火车站题词试笔</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伟大的建筑,伟大的车站。”</b></p> <p>1963年11月,周总理亲自写信向治理海河各级干部和指战员表示最大的敬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编后语</b></p><p>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任期,一生诠释“鞠躬尽瘁”。也许他的书法,在他赫赫功勋之中实为不显,在后人眼里,容易被其卓著政绩所掩盖。书法艺术,书写人的情感,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b>总理一生中各时期的书法艺术作品其用笔非楷非行非草,亦楷亦行亦草,完全是自家的书风,是心灵的迹象,表现出了中国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展现出总理高尚的艺术趣味和人格价值。</b></p><p><br></p><p><b>事实上周恩来与毛主席不仅是新中国建立和建设的“亲密搭档”,在书法方面,周恩来总理运笔挥洒自如的行书,与毛主席潇洒险峻、奇逸开张的草书,两者书法各有千秋,堪称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书法艺术中的两座巨峰!</b></p> <p>注: 本文的书法作品均选自网络</p><p>文字编辑: 索菲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