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王东邻的美篇

尧王东邻

<h1><b>   青州阳河省级湿地公园</b></h1><h3><b><br></b></h3><h1> 南阳湖在城西。</h1> <h1> 湿地在湖西,是由南阳湖上游阳河旧河道整修而成的。一座南北走向的大桥,成了湿地与南阳湖连接线。湿地成L形,先向西,而后蜿蜒向南。<br>  清明刚过,天气晴好。清晨,忽然生出,检点鹅卵石,垫小院的念头。背负朝阳,骑车西进。不经意之间,便与阳河湿地,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h1> <h1>  湿地的春天很美,近乎美的博览会了。</h1><h1> 柳丝嫩芽初生,形成了淡淡的树荫。啾啾的鸟鸣,欢快婉转,宛如仙音。水平如镜,没有一丝波纹。蓝天白云,倒影水中,与你贴那么亲近,招一招手,便可融入白云的怀抱了。</h1><h1> 唐人白居易说的真好,一句“春来江水绿如蓝”,便把春水神化了。</h1> <h1>  也许是防疫的缘故吧,湿地游人很少。偶有行人经过,也是脚步轻轻。更为湿地,增加了幽静深远。<br></h1> <h1>  本色的木栈道,或直或弯,曲折迂回,贴着水面,贯穿整个湿地。漫步其上,有轻轻的冬冬声。细观身边春剪细叶,静看水中景色百变。偶有柳丝抚面,是不是会有了“春风吻上我的脸”的感觉呢?</h1> <h1> </h1> <h1>  春天的脚步真快。前些日,还羞羞答答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不觉间,便把人引入了,“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美景中了。</h1><h1> 青州桃园很多,湿地桃花稀少。采几朵,为你与“桃花对视”,提供个方便。</h1> <h1>  西府海棠,湿地中还是比较多的。含苞待放,桃红带粉;绽放时节,粉白中留了一点浅红,很好看的。</h1> <h1>  这是湿地最多见的花了。小路旁,池塘边,丛林间,都能看到。青青的叶,挺挺的茎,淡紫的花。一片一片的,开的自信,开的坦然。</h1> <h1>  淡紫色的小花,名字叫“二月兰”,很好听吧。刚见到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是一位小哥画家告诉我的。瞧,就是这位小哥画家,画油画的。戴着眼镜,聪慧清秀,画的正是二月兰。</h1> <h1>  湿地主要有两种乔木。</h1><h1> 一种是杨树,多在湿地的上游。成片成林,挺拔伟岸。一起看看,茅盾先生的礼赞:</h1><h1> “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h1><h1> 绝无横斜逸出。</h1><h1> 更不用说倒垂了。</h1><h1>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h1><h1> 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h1><h1>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h1><h1> 《白杨礼赞》,大师的经典。</h1> <h1>  另一种树,是柳树。</h1><h1> 南阳湖岸边,多是垂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垂柳,摇曳多姿,风情旖旎,应为树中的娇小姐了。</h1> <h1>  湿地的柳树,多在水中。应该是河柳吧,不确定。过去在农村的池塘边,很常见的。村民常用这种树的木材做菜板。据说是耐用,且产生的木屑无味无毒。</h1> <h1>  “蒌蒿满地芦芽短”。瞧,这就是芦芽。</h1> <h1>  这是香蒲。夏天开花金黄色,花朵独特,挺好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有一种“蒲娃”鞋,就是用蒲草编的。轻便,保暖,但不耐磨,多是小儿穿。现在已经不见了。</h1> <h1>  这些小生灵是什么?蝌蚪。现在城区已经见不到了。城市美了,干净了,与自然的距离也远了。希望蝌蚪的队伍能壮大。多消灭一些蚊虫,多带来一些“听取蛙声一片”的乐趣。</h1> <h1>  “春江水暖鸭先知。”悠哉游哉的小水鸭。(1)</h1> <h1>  做了妈妈,总是骄傲的。野鸭妈妈带着小鸭宝宝,高调亮相。你看,野鸭妈妈幸福满满的神态,多有趣。</h1> <h1>  湿地的南部边界到了。</h1> <h1>  湿地的南边,是一段尚未整修的老河道。</h1><h1> 站在高高的土崖上,俯看古老的蓝色河湾。</h1> <h1>  河床上裸露的鹅卵石。</h1> <h1>  河边玩水的小女孩。</h1> <h1>  去年雨水大,河水没有断。细流潺潺,在阳光下,不时地闪着耀眼光亮。遇到一个很小跌窝,便有了欢快的音符。</h1><h1> 阳光下,河床上,灵动的水流,静卧的卵石,草木青青,鸟鸣声声。在这里,可以肆无忌惮的享受大自然的馈赠。</h1><h1> 前几年,“洪荒之力”一词,响了一时。洪荒之力,没见过。但,洪荒之力的遗作,还是能找到的。</h1><h1> 这近十米高的土崖,应该就是洪荒之力的杰作了。旧时的河道有多宽,看不清楚了。很多河床,已经变成农田了。只有这断断续续的土崖,还在昭示着古老的遗存。</h1><h1> </h1> <h1>  土崖,除了顶部尺许厚的松土外,向下土质很硬,水不能浸。<br>  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挖的土隧道。隧道东西走向,三四十米长。除了顶部,有几平方米的塌陷外,基本完好。铁镐的痕迹明显,没有风化的迹象。至今仍在使用。</h1> <h1>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修建的大渡槽。听当地村民讲,渡槽建好后,没有使用过。现在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了。</h1> <h1>  城里不觉季节变换。还是到湿地来吧:与一朵春花对视,与一缕春风细语,与春天来一个深深拥抱。</h1> <h1>  贴近自然,秀出其中。</h1><h1> 湿地真美。青州真美。</h1> <h1>  说明:(1)此图,借用了剩山图的作品。表示感谢。</h1><h1> </h1><h1> 2020.4.26.23:30.</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