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下灌古村,又名灌溪村,处于河水灌注之地,故称灌溪。现有村民13000余人。公元440年,九嶷山南蛮土著爆起义,南齐朝廷派李道辨为荡寇将军、南道开拓南蛮大使,率军前往九嶷山征伐南蛮,筑垒于灌溪,三年后南齐灭亡。李道辨定居灌溪,李氏后代延续迄今已有1500多年。</p><p> 灌溪包括沐塘、莲塘、梅塘、藕塘和深塘。李氏原居沐塘,北宋时迁居莲塘。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览过下灌,在《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载曾感叹:爱其美景,“游九嶷而不经此,几失其真形矣”。</p><p> 下灌村孕育了唐代状元李郃和南宋特科状元乐雷发,以及二十余名进士,享有千年古村、状元故里和“江南第一村”的美誉。</p><p> 我们是2019年11月13日下午来到湖南省定远县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下灌古村参观的。</p> <p> 下灌村在灌溪之畔。我们是从下面这道跨过潇水的铁索桥进入古村的。</p> <p> 全体老同学在这别有特色的进村索桥上的合影留念。</p> <p> 进入下灌村我们首先参观了属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灌溪学校早期建筑群,也是现在的“宁远县下灌民俗博物馆”,也是宁远图书馆、文化馆下灌社区的分馆。</p><p> 下图为灌溪学校早期建筑群全景。</p> <p> 灌溪学校始建于1936年,是下灌村民集资而建的。该校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所有建筑现均保存较好。</p><p> 下图为灌溪学校正门。门上一副对联写着:“十里画廊一村尽揽江南景,三湘邹鲁千载相传状元风”,是对下灌古村风景如画和千年文化传承的点睛之笔。</p> <p> 从大门进去是一两层门楼。正对着的是一个如同四合院的大天井,天井正面与左、右两侧均为教学用房。</p> <p> 门楼正面对的是一幢采用西方建筑风格,又保持了中国建筑风貌,是一个典型的中西方建筑艺术结合的二层教学楼。教学楼左右两侧是青砖建成的教学用平房,整个结构显得学校的布局合理,采光良好。</p> <p> 中间教学楼右侧平房教室,现已改为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览室二”,同时标牌写着“高原土陶室”。墙上的窗户上挂着的竹笠、蓑衣、草鞋、葫芦水壶、竹蔑鱼萝、大蒜和干玉米,表示这里曾是农村的学堂,学子兼顾了亦学亦农的本色。</p> <p> 下图是左侧平房。从学校大门进入门楼开始,通过左右两侧教室走廊可与全部教室走廊都相连,而且,所有走廊砖砌拱形过道门楣,都镶有一木质扇形门名,如“韵雅”、“秋水”、“紫阁”、“耕心”等等(如下图),布局显得十分合理、优雅。这种布局和建筑为研究东西方建筑特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灌溪学校早期建筑群于2011年3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下图是教学楼前悬挂着的一幅李郃的画像。看到他,使人想起了出生于下灌村</p><p>的唐代状元李郃和他任贺州刺史、吏部司马与歌舞妓叶茂莲泛舟江中玩“叶子戏”的传说,至今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传。也正是李郃玩“叶子戏”说,歪打正着地创造了今天的“纸牌”和麻将,被后世公认他就是纸牌和麻将的始祖,至今“麻将”文化已融为“江南第一古村”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八方来客一探究竟的好奇心。</p> <p> 这里既然作为“下灌民俗博物馆”,我们在教学楼二楼看到专设了一个“麻将文化室”就不会让人感到意外了。遗憾的是未见这个文化室开放供游人参观。不过,门外的对联:“春花秋月书声远,梅兰菊竹清气浮”让人回味无穷。</p> <p> 这是下灌村通往外界的另一座石拱型的“状元桥”,桥身无不散发着“发财”、“一、三、五万”和“东、南、西、北”风的味道。</p> <p> 最后,我们离开下灌村前,走在古村的大街小巷,看到了精雕细琢的大戏台。</p> <p> 木质结构的老屋(酒肆?)。</p> <p> 古式候车亭与新式民居建筑相辉交映。</p> <p> 最后从这道古老“状元桥”离开这古老的“下灌村”。</p> <p> 从村外隔着这灌溪河回望村里新房的倒影,发现村里的建筑上无论是房屋、墙上、桥上、酒肆,甚至是广场地面上,标出麻将里的汉字中,用得最多的竟然是个“發”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