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五日:大浪淘沙

Jonathan Z

<p>既然算不上什么日记,还是有个题目为好。</p><p><br></p><p>这次看上去是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但引出来的话题绝不仅仅是卫生问题。对一系列相关问题,华人社区里的观点从来没像今天如此对立,以前只是社会领导层的争端绵延到普通民众,朋友和家庭。为什么会是这样?</p> <h3>原来,一个根本问题是,组成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像盖楼一样要有个基础,而相同的世界观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当这个基础动摇的时候,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一切关系都会出现波动,甚至坍塌。</h3><h3><br></h3><h3>但人们为什么要偏偏触动这个基础的东西呢?这就让我想起一部电影《大浪淘沙》。</h3><h3><br></h3><h3>在我们那个娱乐贫乏的年代,看电影是很有吸引力的。想听古典音乐,那时都不知道有这种东西。而很多电影是在公园的电影晚会上看的。那时天黑前在空场席地而坐,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反而很充实,靳恭绶这个怪名字就是那时从这部电影里记住的。电影大概的意思是,几名追求美好未来的青年,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却有着不同的结局,甚至一个人打死另外一个。</h3><h3><br></h3><h3>是什么原因让原本有共同理想的青年却走向不同的未来?电影的名字点出了原因:大浪淘沙。</h3> <h3>风和日丽的时候,沙滩一片祥和的景象。但大浪打过来的时候,海岸线没有任何地方可以逃避海浪的拍打。海浪冲击过的地方,金子就会闪光,沙子就会水落沙出,而淤泥则沉入水底。这就是海浪的作用,是一波又一波浪的冲击,过滤杂乱的沙滩,将同类物体推向同一个方向。</h3><h3><br></h3><h3>今天华人出现观点的对立,一方面说明大浪来了,每个人无一例外都要做出本能的保护性姿态,这样的姿态必然反映出你属于沙子,淤泥还是金子。</h3><h3><br></h3><h3>这里的沙子或金子只是一种分类而已,无高低之分,是一种大浪冲击下必然的分类。大浪淘沙是自然的选择,而人的分类是社会变革下的产物,就像电影《大浪淘沙》几个人物的不同结局一样。</h3><h3><br></h3><h3>同样的人,甚至有过一段共同的经历,但因世界观的不同,以及吸入的信息不一样,认知就可以有如此大的反差。</h3><h3><br></h3><h3>相信这个世界会根据世界观重新划分,在共同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人类社会大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