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古桥的风采

杨子江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园林艺术讲究“小桥流水”,所以造园必然离不开桥,颐和园作为著名的皇家园林更是如此。乾隆在建造清漪园时就建造了不少精美的桥,而且这些桥由于多数是石桥,也躲过了1860年的大火,只有个别木桥和木制桥屋焚毁。光绪朝重修颐和园时和建国后也曾经添建、改建了部分的桥,致使颐和园里至今保留了四十余座古桥。颐和园里的桥精美、奇特在于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几乎将中国桥的艺术全都移到了颐和园里来了。朋友们可以随着我先由颐和园新建宫门开始,然后走东堤、南如意门、西堤、北如意门、长廊,再到东宫门、谐趣园、后溪河、苏州街、北宫门等慢慢游走欣赏古桥吧。文中照片除注明外,均为本人拍摄。近代新建及纯功能性的闸桥未附照片,在文末予以统计列出。</p> <b>00、十七孔桥</b> <h3>  十七孔桥横跨在东堤和南湖岛之间,始建于乾隆年间,它是颐和园里最长最为精美的古桥。桥长150米,宽8米,有17个拱形桥洞连续而成,桥洞从两侧开始逐渐变大,第九个桥洞为最大。桥体为青石,栏杆是汉白玉,桥栏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544只,比卢沟桥石狮还多,最多的一个望柱上就有一大五小六只石狮子。桥栏杆的两头各有两只石刻异兽,俗称“靠山龙”,形象威猛,极为生动。十七孔桥是颐和园的镇园之桥!</h3> <b>01、绣漪桥 </b> 绣漪桥在颐和园南如意门内,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 <b>西堤六桥</b><div> 颐和园昆明湖西堤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从南向北依次筑有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等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div> <p><b>02、柳桥</b></p> <h3>  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唐朝诗人白居易 有一句诗:“柳桥晴有絮”。意思是绿柳荫中的桥上,晴天有柳絮飘飞。因为西堤上遍植垂柳,这座桥也是掩映在柳色之中,所以名为柳桥。柳桥也是一座屋桥,桥亭为重檐歇山元宝脊。</h3> <p><b>03、练桥</b></p> <h3>  <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出自南北朝 · 谢朓《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span> 练是白色的丝绸,因为这座桥架在象白练一样的水面上,所以名为练桥。桥亭为重檐四角攒尖顶</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p> <p><b>04、镜桥</b></p> 唐朝诗人李白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这就是镜桥名称的来源。桥上有一座八角重檐的桥亭。 <p><b>05、玉带桥</b></p> 此桥建于乾隆年,桥两侧栏杆正中的栏板外侧镌刻着“玉带桥”三字,为乾隆御笔。单孔净跨11.38米,矢高约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p class="ql-block">2021年第一缕阳光!</p> <p><b>06、豳风桥</b></p> 豳风桥坐落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西堤,在清漪园时代称为桑苎桥。为了避咸丰皇帝奕詝的名讳改为豳风桥。桥亭作长方形,重檐四坡顶,是一座屋桥。 <p><b>07、界湖桥</b></p><p><br></p> 界湖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该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br><br> <p><b>08、半壁桥</b></p> 半壁桥位于颐和园后溪河(后湖)最西侧,是一座单孔高拱石桥。此桥建于乾隆年间,汉白玉石质,石拱两侧中间有吸水兽(十七孔桥、玉带桥、绣漪桥均没有吸水兽),桥栏板雕有宝瓶如意,象征如意平安。<br>  此桥曾经是清漪园通往西宫门(如意门)的必经之路,半壁桥的桥拱低于绣漪桥和玉带桥,也是方便龙舟的出入。<br>  七十年代初在半壁桥东侧相隔不到十米又修建了一座坡度很缓的石桥,据说当年是为了方便林彪出入颐和园方便,结果桥没建完林元帅就出了事,事后为是否拆除此桥还有一番周折,所以此桥也叫“林彪桥”,这是题外话了。 桥洞内远景是界湖桥。 “林彪桥” <p>《桥中桥》林彪桥、半壁桥、界湖桥。</p> <p>09、七折桥</p> 七折桥位于万寿山西麓的木桥,顾名思义桥面有七道弯,折桥的小小变化就改变了直桥的呆板,增加了情趣。 <p><b>10、荇桥</b></p> <h3>  <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荇桥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毁于一八六〇被英法联军之劫,光绪年间重建。桥名出自《诗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之句。</span></h3><h3> 荇桥位于万寿山的西部,其横跨于万字河上,将小西泠岛和陆地连接起来。荇桥为三孔亭桥,桥亭和豳风桥相似,为平面长方形,重檐攒尖顶。此桥清漪园时期桥栏杆均为木质,1860年桥栏杆被毁,桥亭保存,光绪朝重修,桥上还保留木质栏杆,桥肩栏杆改为石质。<br></h3><h3>  荇桥的特殊之处在于两个桥墩的两侧均有束腰石柱,上有石质斗拱承托的平台,台上各有一只造型精美的独角异兽,应为貔貅;桥的两头各有一座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牌楼,这在颐和园内是独一无二的。</h3> <p><b>11、接引桥</b></p> 接引桥位于排云殿西侧的清华轩院内,接引桥为单孔石桥,上有汉白玉桥栏杆,接引桥架在一个八角池上面,八角池称之为“八角莲池”,池水象征佛教的八功德水,接引桥架在上面象征连接佛缘净土。清华轩乾隆时期是五百罗汉堂,罗汉堂南门正对的就是接引桥,1860年烧毁,慈禧重建时改为住人的清华轩,石桥就保留了下来。 <p><b>12、金水桥</b></p><p><br></p> 金水桥位于颐和园前山正中的位置,在排云门和二宫门之间。此桥建于乾隆年间,当年桥的两侧是钟鼓楼和碑亭,桥南侧是大报恩延寿寺的山门殿(现在的排云门),金水桥为单孔石桥,石桥有汉白玉栏杆,望柱头是海水云纹浮雕图案,栏板是如意平安寓意的雕刻,单孔拱洞两侧上有镇水兽。 <p><b>13、葫芦河桥</b></p> 葫芦河桥位于长廊东侧的北面,架设在葫芦河之上,桥北侧正对着养云轩。葫芦河桥建于乾隆年,为单孔石拱桥,桥基由花岗岩和虎皮石砌就,桥面为汉白玉,桥栏为罗汉板。石桥正对着高台上养云轩的钟式门楼,八角门洞和两侧楹联和小桥构成一幅和谐优美的精致,也是门额题字“川泳云飞”的绝妙写照。 <br>  <br> <p><b>14、三孔旱桥</b></p> 因这座桥座落在山坡脚下地面上,所以称之为“三孔旱桥”。三孔旱桥位于养云轩东侧,建于乾隆年,作用是“乐安和”和“养云轩”之间的通道。乾隆居所“乐安和”是两层建筑,西侧是是嫔妃的居所“养云轩”,为来往方便而建了这座“天桥”。<br><br> <p><b>15、廊桥</b></p> 此桥位于德和园(大戏楼)西侧,在大戏楼西墙与宜芸馆后院东墙之间夹道的北尽头,始建于光绪年间,称其为“廊桥”,是因为该桥的桥面是封闭式回廊。该回廊是慈禧的专用通道,将大戏楼与慈禧的居所乐寿堂相连接。为了方便下人行走,在大戏楼西门和回廊相接处建成天桥形式的交叉通道。封闭式回廊是专门为慈禧去看戏而建的。<br> <p><b>16、17、知春亭七孔桥和三孔桥</b></p> 清漪园时期知春亭两岛上由两座桥连接,从《万寿庆典图》上看两桥都是木桥,而且均是折桥,去岛上的第一座桥是带栏杆的六折桥,第二座是没有栏杆的四折桥,乾隆时期大岛上有知春亭,小岛上有草亭,很有乡土气息。后来又在小岛上建了一座建筑物,不知做何所用,1860年两座木桥和两座小岛上的亭子等建筑物均被焚毁,光绪年两座桥得到重建。两座桥的桥墩和桥面都换成了石质的,栏杆还保留了木质的。两座桥俗称“七孔桥”和“三孔桥”。<br> <p><b>18、19、二龙闸“闸桥”和“辅桥”</b></p> 颐和园东堤最北侧有两座桥,一座“闸桥”、一座“辅桥”,两座桥穿过“文昌阁”就能看到。两桥并排,闸桥高、辅桥低。<br>  此“闸桥”名曰“二龙闸”,是清漪园时期昆明湖东堤上的一个排水口,用来调节昆明湖水位和园外用水。昆明湖主要进水口有一座“青龙闸”,“青龙闸”主要作用是防洪,洪水来了,可以开闸放水排入清河,“青龙闸”是主闸,东堤上的闸口是“二闸”,因此称之为“二龙闸”,不过此闸现在也废弃不用了。<br>  为何把和“二龙闸”闸桥的另一座桥称为“辅桥”?因为此桥建好后很少用到它,至今桥面上防滑纹饰还历历在目。还有就是此桥慈禧修建颐和园时将此桥圈出了颐和园,直到九十年代颐和园东墙外扩把它全了进来。 闸桥 辅桥 <p><b>20、21、东宫门外石桥(清漪园时期称之为大宫门)</b></p> 东宫门外两座石桥建于清漪园时期,位于东宫门前影壁东侧的月河之上,主要是将谐趣园内的水向南顺着月河流入马场。此桥为单孔石桥,桥栏为罗汉板,青石质。<br> 北石桥 南石桥 <p><b>22、引镜轩桥(谐趣园桥1)</b></p> 此桥位于谐趣园南侧引镜轩的东侧,它横跨在东船坞河上,连接着引镜轩和洗秋轩。此桥原来为木质平桥,桥可临时拆卸,以方便东船坞船只来往。建国后船坞作为他用,失去了船坞的作用,此桥也就改为石桥。2010年谐趣园大修时此桥的栏板进行了更换。<br>  引镜轩坐南朝北,三开间,两卷勾连搭结构,南北有门穿堂式。湖水从轩东侧下面流过,在轩的东西两侧各形成一个小湖,因此有人说引镜轩也起到了桥的作用,是人在桥上走,过桥不见桥,故称其为“轩桥”。<br> <p><b>23、知鱼桥(谐趣园桥2)</b></p> 知鱼桥位于谐趣园内水面东南岸,是一座桥身贴近水面的七孔石平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桥长26米,宽2.2米,呈笔直细长形,桥下有六个方石砌桥墩,条石板铺桥面,桥沿有十八对青石刻方望柱及镂空矮护栏,桥北端有一座石刻牌坊。桥名来于战国先哲庄子和惠子在濠上一段关于知道不知道鱼快乐的辩论。<br> <p><b>24、石平桥1(谐趣园桥3)</b></p> 此桥位于谐趣园的“兰亭”和“小有天”之间的廊子南侧,它横跨在谐趣园湖和湛清轩前小湖的链接处。 <br>  <br> <p><b>25、石平桥2(谐趣园桥4)</b></p> 此桥位于谐趣园的西侧的瞩新楼前,它横跨于后溪河水进入谐趣园的溪流之上,应该建于嘉庆年间。周围布满了高低错落的假山石,小桥规模很小三、五步就能跨过桥,桥面用三块大条石铺成,其中间的为汉白玉条石,两侧的为青色条石。桥面护栏简单轻便,望柱是细长的石鼓型,应该是后来所加的。柱间原横穿木棍做护栏,现在换成铁管做护栏 <p><b>26、玉琴峡桥(谐趣园桥5)</b></p> 玉琴峡桥位于谐趣园内的西北角的小山坡上(在上述桥正北十几米高处),铁栏杆石板桥 ,凌架在两侧高叠石之间。从后湖来的水经过这座桥进入谐趣园。据说这还是谐趣园一景“声趣”,造园者利用后湖之水的落差,建造了巧夺天工的玉琴峡,水穿石而过,叮咚如鸣琴,是为水趣式声趣。<br> 出谐趣园北行不远即来到后溪河,后溪河绕流颐和园万寿山北坡,长约1公里。河面随山势弯转,时宽时狭。中段即为著名的买卖街。后溪河及附近也有多座桥,从东向西依次为后溪河闸桥、眺远斋桥、平亭桥、寅辉城关石桥、州街东吊桥、苏州街石桥、苏州街木桥、后溪河三孔桥、苏州街木桥、苏州街南木桥、苏州街西吊桥、桃花沟石板桥。 <p><b>27、后溪河闸桥</b></p> 后溪河闸桥位于后溪河最东侧的谐趣园湖水的入水口,东距谐趣园内玉琴峡桥十几米,此桥为假山石砌桥基,青条石铺桥面的单孔桥,桥下有水闸,桥跨溪水连接两岸,桥面与地面是平行的,漫步游览十分便捷。 <p><b>28、眺远斋桥</b></p> 眺远斋桥位置原来是木桥,光绪朝修建,主要是为慈禧从景福阁到眺远斋观看墙外花会所用。“文革”后期为运输方便拆除木桥改建为水泥桥。上面有林彪语录:大海航行靠舵手!文革后用水泥沙浆抹上了,现在掉皮露出了部分文字。<br> <p><b>29、平亭桥</b></p> 平亭桥位于后溪河东部,桥为木质高拱桥,桥的北侧有一座平亭因此得名。此桥清漪园时期也应为高拱木桥,1860年毁于大火,现在的桥为光绪朝重建,建国后历次维修。<br> <p><b>30、寅辉城关石桥</b></p> 寅辉城关石桥位于寅辉城关西侧,南控山谷,北临后湖,横跨在高达10多米的深涧上,是苏州街的陆上关口。桥建于清漪园时期,为单孔石桥,高十数米,桥拱中间有吸水兽,桥栏杆为罗汉板(没有望柱、栏板,两侧栏杆各有9块儿石板组成,由于总共是十八块儿,故称罗汉板),是颐和园最高的单孔石桥。全桥为砂岩石砌成,桥面及矮护墙为青石。为保护游客安全,桥内侧添加了木护栏和木板桥面。<br><br> <p><b>31、后溪河三孔桥</b></p> <h3>  后溪河三孔桥位于后溪河中部,南接松堂牌坊,北接北宫门。三孔桥在颐和园中是仅次于十七孔桥的第二大桥,三孔长桥桥身宽大,桥拱券高,桥面坡度却平缓不陡,适用于车走人行,方便来往。桥两侧的桥洞内各架设了有一米多宽的穿桥栈道,方便买卖街行人和商户的往来。此桥建于乾隆时期,桥身为花岗岩石,桥有三个高大的拱洞,拱洞的上部中间两侧均有吸水兽;桥面两边青砖铺就,中间是汉白玉条石镶嵌</h3> <p><b>32、苏州街木桥</b></p> 苏州街木桥位于后溪河三孔桥东侧的后溪河北侧,它同一座小石桥连接着后溪河中间的“孤岛”。此桥为光绪朝的遗存,在复建买卖街时对此桥进行了大修。<br> <p><b>33、苏州街石桥</b></p> 苏州街石桥位于上面那座木桥的东侧,它和木桥通过“一平一拱”的形式把后溪河中间的“孤岛”连接起来。此桥建于乾隆年间,汉白玉石质,单孔。1990年修复时,桥栏杆搞成了罗汉板,而没有复建成有望柱和栏板的式样。<br> <p><b>34、苏州街东吊桥</b></p> 苏州街东吊桥位于苏州街东尽头,木质吊桥是便于平时连接后溪诃两岸人员往来,游船通行时吊起桥面让开水面。<br> <p><b>35、苏州街西吊桥</b></p> 苏州街西吊桥位于苏州街西尽头,木质吊桥是便于平时连接后溪诃两岸人员往来,游船通行时吊起桥面让开水面。<br> <p><b>36、苏州街南木桥</b></p> 苏州街南木桥位于寅辉城关石桥北面下方,早期为连接买卖街的南侧商户的通行而建。<br> <p><b>37、桃花沟石板桥</b></p> 桃花沟石板桥位于万寿山的后山清可轩遗址西侧山路上,架在后山排水沟上,雨季时万寿山上的雨水通过这条排水沟流入后溪河,因排水沟称之为“桃花沟”,桥因此得名。过去桥面是由三块条石铺就,两边条石是花岗岩的,中间一块是汉白玉的,中间只有皇上(太后)可以行走,其他人禁止踩踏。现在将桥面加宽。 <br> <p><b>38、北宫门外石桥</b></p> 北宫门外原有一条引自后湖河水的人工小河,石桥就横跨在小河上,正对着北宫门。如今小河已废弃被填平改成绿化地,但石桥原样依旧,只不过石拱券和大部分桥身被埋人土中,已见不到了完整的石桥了。地上部分的石栏内侧,用木制围栏保护起来了。<br><br> <p>  以上介绍了颐和园39座有观赏价值和历史来源的古桥,今后我会分不同的季节,把古桥的照片补充进来供大家欣赏。下面把新建和纯功能性的桥,按照上述的路径再走一趟,编号列出来,大家看看颐和园到底有多少座桥!</p> <p><b>39、 南湖岛小石桥</b></p> 过十七孔桥到南湖岛,在涵虚堂西侧2米处的叠石之上有一块完整的汉白玉构成的桥面,堪称颐和园最小的石桥。<br>  <br> <p><b>40、绣漪闸桥</b></p> 为了方便行走,光绪年间在绣漪桥的南侧修建了一座木质的平桥,建国后改为水泥材质的。实际上为水闸桥,调控昆明湖的出水量。<br> <p><b>41、西提水闸桥</b></p> <h3>  西提水闸桥位于景明楼与练桥之间,人们常说的西堤六桥不包括它,桥洞下有水闸,昆明湖与藻鉴堂湖的水主要是通过这个水闸交换的。此桥始建年代不详,为花岗岩条石做基础,单孔,上面为建国后新建的水刷石栏板。<br><br></h3> <p><b>42、43、44、45、西堤南侧京密引水渠上的闸附桥、闸桥、三孔桥、西门桥</b></p> <p>这四座桥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建筑物。闸附桥是水闸管理用房通向北岸的桥,闸桥是控制引水渠到昆玉河水量的水闸,三孔桥是西堤南端通往水渠南岸卫生间的桥,西门桥是西门进入颐和园的主桥。</p> <p><b>46、47、中堤二桥</b></p> <h3>  颐和园西湖中间,在玉带桥和镜桥之间被一条堤坝(中堤)分为南北两个湖,南侧是藻鉴堂湖,北侧是治镜阁湖(团城湖)。中堤上现有东西两座桥,东侧两孔平桥是古桥,清漪园时期此桥应该是单孔平桥,桥面木质,可拆卸以供御舟进入团城湖到治镜阁码头,后治镜阁成为废墟,此桥面也就改为石桥;西侧闸桥是后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h3> <p><b>48、团湖北出口桥</b></p> 团湖北出口通往京密引水渠的三跨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因水源保护已全部用钢管围起来了。 <p><b>49、团湖北出口闸桥</b></p> <p>控制团湖与京密引水渠的水流量。</p> <p><b>50、耕织图西侧石桥</b></p> <h3>此桥为三孔石桥,罗汉栏板。</h3> <p><b>51、52、53、界湖桥北三座桥</b></p> <h3>  昆明湖西北角通往京密引水渠青龙桥方向相邻有三座桥,分别为三跨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单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窄桥(一米多宽,可能是水质取样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闸桥。</h3> <p><b>54、半壁桥北的平桥</b></p> 此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单跨起拱桥,桥面平缓方便行车。 <p><b>55、谐趣园闸桥(谐趣园桥之六)</b></p> 此桥位于后溪河最东侧的谐趣园湖水的入水口,此桥为石板儿桥,桥下有水闸,桥的西侧不到十米远的石峡中也有一处废弃的闸口,此闸桥上可走人下可控制着谐趣园湖水的水位,此桥也是经过多次修整,已经很难知道其原来的摸样了。 <p><b>56、清琴峡石桥</b></p> 此桥位于霁清轩内,横跨在“清琴峡”之上。“清琴峡”原来是一座畅轩,颐和园后溪河之水从“清琴峡”畅轩下流出,顺着石峡流出颐和园。石桥采用的是一块儿天然的青条石,虽然简陋、简单,但和霁清轩山景野趣相得益彰。 <p><b>57、桃花沟石板桥南侧石拱桥</b></p> <h3>  此桥位于桃花沟石板桥南侧山坡上,是座大的石砌单孔桥。</h3> <p><b>58、桃花沟石板桥北侧涵洞桥</b></p> <h3>  此桥位于桃花沟石板桥北侧山坡下,外观看只是一个排水涵洞。</h3> <p>  好啦!颐和园的桥就介绍到这。初步统计颐和园共有59座桥(十七孔桥为0号桥),如有与实际不符之处请大家指正。由于疫情的原因,颐和园的园中园都没有开放,有些图片是借用了网上图片。今后要把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古桥拍摄下来,补充到美篇中来供大家欣赏。</p><p>  为写作本文参阅了颐和吴老、游客小余的博客在此表示感谢。</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