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目清心走愚园

Cjian

<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19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爱默生曾说:“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2020年4月中旬,得以再赴南京愚园,踏春赏景,探寻</span>记忆,感受文化。<br></h3><h3>著名园林专家、建筑学家童寯(1900.10.2-1983.3.28)在《江南园林志》里提及的南京园林有四座,叙述顺序首推愚园,其次依序是瞻园、颐园、煦园。</h3> <h3><p></p><p>《白下愚园集》中的《愚园全图》(清 • 胡碧澂著)。愚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老门西,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前临集庆门鸣羊街、后倚花露岗,是晚清著名的江南园林,有“金陵狮子园”之称。<br>愚园最早可追溯至宋代的凤台园,曾为明中山王徐达五世孙徐傅的别业“魏公西园”,至今已600多年。徐傅之孙徐继勋继承该园后,因其官至锦衣卫指挥使,故改为“徐锦衣西园”。徐氏没落后,该园先是易主为徽州商贾汪氏,更名为 “汪园”。再又易主为曾任兵部尚书的吴用光,改称为“吴园”。清同治十三年(1874),清代名人胡恩燮参与扑灭太平天国战火、因军功成为候选知府,未能进一步得以施展机会,转而筑园养亲,购下西园故址。清光绪元年(1875),胡恩燮标榜清高,故“自以为愚,更其名为愚园”,实际寓意为“大智若愚”含义。光绪三年(1877)愚园落成,胡恩燮将母亲接到园内居住,从此“园居不离母侧”。民间则因其园主姓胡而俗称“胡家花园”。<br>愚园南北长约240米,东西宽约100米,占地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90平方米。其中愚湖面积约6000平方米,为南京私家花园中之最。愚园由内园和外园两部分组成。外园以山丘、愚湖为主;内园以假山、厅堂等建筑为主。<br></p><p>胡恩燮当年精心设计,倾心经营。将一“林木殆尽、荒烟蔓草”之地打造成具有浓郁江南园林特色的“城市山林”。集山水、田园、山林、庭院诸景色于一园,四季皆美。成为春天“杨柳桃花映春水,一枝化作两枝花”;夏日“绿树荫中避暑风”,“方塘十亩尽荷花”;秋日“黄花齐放色斑斓”,“篱豆花开满架香”;冬日“梅开数点因斜晖”,“琼霙堆满碧琅玕”等36景。1915年,胡恩燮嗣子胡光国进行对园林进行扩建,增设34景,故有前后70景之说。</p><p>愚园历史上屡遭战火。乾隆以后,该园逐渐败落,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时期(1853-1864)遭到严重破坏。辛亥革命爆发后,愚园被张勋辫子兵所据并毁于二次革命时的战火。直到辛亥革命结束后,逃离南京、避居上海的胡氏家族,方才如胡恩燮嗣子胡光国所说:“己未春余自上海初归”。抗战爆发后,被日军占据的愚园再次被毁。抗战胜利后,家道中落的胡氏家族再无财力修复愚园,后人只能以在园中开设茶社、出售书画为生。</p><p>解放后,愚园成为门西地区众多居民的杂居地。20世纪后半叶的文革期间,再倾颓毁坏。直到21世纪初,当地政府委托东南大学以童寯先生《江南园林志》中《愚园》手绘图为蓝本、辅以史料旧影,着手修缮保护愚园,并根据现状遗存恢复了32景。2016年5月经过5年时间的修缮,正式对外开放。</p></h3> <h3>愚园东门。高约两丈,设书扇屏门。原主严守旧制,不取宦官人家八字大门式样。当年,大门平时紧闭,待到显贵到访和家中婚丧大事方才开启。晚清时,它迎送过李鸿章、张之洞等清廷重臣。民国初,它为孙中山及其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员敞开。宣统二年(1910)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举办,愚园向社会开放,游人从此门进入愚园。门额上的“愚园”二字,为当代书法名家言恭达题写。</h3> <h3>愚园东门前的照壁。主要用于遮挡对面房屋及不甚整齐房角檐头,使人感受整齐愉悦。</h3> <h3>东门北有一“寄安”门额的小门。可进入正厅及宅园的二门。“寄安”是胡恩燮最早想到的园名。</h3> <h3>“寄安”门内,是内宅东面的宅门。也可入东门向北沿着甬道进入到此。如此布局,藏而不露,营造幽深氛围。</h3> <h3>内宅门额上题有“紫气东来”的砖雕门罩,雕刻得细致入微,技法高超。既显示其门第书香,也契合此门朝向和主人的祈求。这是愚园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遗物之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h3> 这是历史上的“紫气东来”门。(德 • 赫达 • 哈默尔 1944年摄) 进入二道门内。是一典雅、静谧的庭院,青石铺地的天井。 天井南侧是“补善堂”。1918年,愚园第二代主人胡光国与袁世传合议创立慈善组织“补善堂” 。胡光国“乐善好施”,当年“设补善堂以恤孤孀”,自己“节衣缩食”,却“好善不辞”,以身做过不少山石义举。补善堂的楹联:“慷慨宴笑,留我嘉侣;习静独处,心思古人”(清·赵烈文)。意为:热闹宴席有友人陪伴,独处时又心念古人当时情思。<br>赵烈文(1832年-1894年),清著名幕僚,受曾国藩保举,曾任易州知州,多年为曾国藩机要幕僚,涉猎甚广,与曾国藩闲聊时“否定清朝得天下”“方州无主,人自为政”。 <h3>“补善堂”现辟为“胡氏家史展”。内有“觅句廊”幸存两方碑刻。一是清代杰出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的“幽兰怀馨”石刻作品。二是幸存的碑刻---郑板桥“青石碑刻竹子”。“补善堂”匾额为现在书法家萧平题写。<br>胡氏祖居徽州歙县龙潭里,1821年,胡莹轩兄弟二人迁至金陵,经营皇宫织锦贡品。胡莹轩有子嗣六人,最出名的是胡恩燮。胡恩燮(1825-1888),字熙斋,晩号愚园老人;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家在南京王府巷,他从小“好为诗古文辞”,却科举不利。清道光二十七年,胡恩燮离家去河北“游幕”,为地方官员掌管文书,没几年回宁省亲,未再出仕。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苏州知府恩燮回到南京,以颐养母亲 为计购得此园,精心修筑,于光绪四年(1878)四月,奉母居住,自此愚园初步形成,园内共营造了36景,其园林景观可号称“金陵第一园”。<br>1853年3月,太平军攻陷南京后,胡家大小11口被杀。胡恩燮“先在水西门外芦苇深处掘一窟”,再扶母藏匿其内,后“独冒风雪黑夜”亲负老母逃离出城。直到民国年间,愚园大门外鸣羊街上还保留有清代皇帝敕建的“孝子坊”,以表彰胡恩燮的“雪窟救母”之举。<br> 胡恩燮无子,过继姐夫王一山之子光国(1845-1929)为子。<br>1882年春,胡恩燮奉左宗棠委任,筹办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务。同年10月5日,徐州利国矿务总局正式成立,局址设于利国驿小北山,以煤铁兼营为宗旨。胡恩燮担任总办。胡光国担任提调,仿照欧美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办法,发行股票、征集股金。同年冬,利国矿务在蔡山凿井开采煤矿,抽水机、提煤机等均系胡恩燮于上海瑞生洋行订购。这是徐州煤矿走向近代化的开始。</h3><h3>胡恩燮著有《白下愚园集》八卷,由其子胡光国刊行传世。其中具有文献史料价值的,一是《患难一家言》,自叙1853年太平军定鼎金陵后的亲身经历,1963年被收入《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二是《煤说》,自叙经营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始末,其办矿计划、措施以及宗旨等均言之纂详,全文约4000余字,附于《白下愚园集》第八卷之末,为研究徐州煤矿131年发展史的早期重要资料。<br>胡恩燮家人崇尚大致可以归结为:愚文化---大智若愚的处世之道。孝文化---母慈子孝的伦理观念。雅文化---高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善文化---乐善好施的博爱情怀。</h3> <h3>天井之北,便是愚园的正厅“铭泽堂”。外门楹联:“万有不齐放怀自得;一无所取知足尤能”(清·张謇)。意为:就算有很多缺陷,但是只要自己的心胸宽大 就算是无一优点,也能自给自足。</h3>张謇(1853年-1926年),光绪二十年状元,张謇与胡恩燮皆主张 “实业救国”,他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复旦、同济等,曾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宝贵贡献。 <h3>“铭泽堂”是当年主人接待重要宾客地方。也是愚园体量最大的建筑。坐北朝南,高墙大屋,宽敞明亮,三开间,七架梁,斗拱结构。装饰镂空雕花,整洁美观,砖雕玲珑剔透,尤为精美。楠木梁柱用桐油、石灰、油漆等精心涂刷,历经130多年后,漆层剥落,却未见原木虫蛀。地面皆用边长约50厘米的青方砖架空铺成,美观平整,防潮耐用。为了维护此厅堂的庄盛严整,胡氏后人说,平日进不了这厅堂。</h3> 堂内“铭泽堂”匾额高悬正中。主人意在高调宣示:父母及祖辈的恩情、朝廷的恩泽,铭心刻骨,永志不忘。中堂联书:<br>“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林则徐幼年佳对)。前联写无边大海,海天相连,寓意学海无边;下联则脚踏绝顶,顶天立地,一览天下小!以抒发凌云壮志。“铭泽堂”先后接待过李鸿章、温葆深、曾国荃、薛时雨、张之洞等政要大员。据悉,当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专程来此与南京友人道别,席间畅谈《建国方略》。 <h3>中堂两侧柱子的楹联:“烟霞供养,始得上寿;诗酒酣嬉,能娱古欢”(清·欧阳述)。</h3> 中堂两侧柱子的楹联还有:“天以酬纯孝,家恎懔教忠”(清·端木埰)。意为:上天总是厚厚报酬那些至纯至孝之人,家总是要以忠诚作为训诫。<br>端木埰(1816-1892),江宁人,清著名文学家。 <h3>铭泽堂以北,即主人“安其家室”的居室。步入第二进天井南侧的门,有一个天井,青石铺就的天井里放置硕大的荷花缸。东、西、北三面的二层楼相连接。底楼为愚园主人胡恩燮与胡国光父子所居。二楼为胡恩燮母亲与女儿的居室,两侧厢房为丫鬟房。</h3> <h3>北面一楼中间是客厅。底楼为胡恩燮与胡光国父子所居卧室、书房等。</h3> <h3>楼下客厅东边是胡恩燮的书房。</h3> <h3>内间是胡恩燮的卧室。</h3> <h3>楼下客厅西边是胡国光的书房。</h3> <h3>内间是胡国光的卧室。</h3> <h3>后楼西侧的楼梯。</h3> <h3>楼上东边里间是胡母的卧室。</h3> <h3>楼上西头,里间是胡女的卧室。</h3> <h3>后院。还未开放。</h3> <h3>愚园由宅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整个园林最大的特色是以水石取胜。营造“巧于因借、因地制宜、精在体宜”。采取堆山理水的处理手法,植物造景的运用等。花园水石清幽,竹树美秀,画栋回廊奇丽,江南风味浓郁。有“城中佳胜眼为疲,聊觉愚园水石奇”之说。</h3> <h3>愚湖锦鲤。“会游泳的艺术品”。</h3> 东门的西侧是“秋水蒹葭之馆”。是当年园主胡恩燮初始构建的园景之一,曾在此赏荷、读书、眺望愚湖之景“在水一方”。馆名取自《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泛指芦苇。诗中将此作为水乡秋景的具象,勾勒出苍苍芦荡、茫茫秋水,望穿秋水的惆怅、哀婉之情。意在渲染愚湖清秋之景,抒发对故友的怀念,寄托内心的优思。楹联:“临水游山咏觞为乐,观天察地怀抱与同”意为:观察天地万物,就会有博大胸怀。徜徉在山水之间以畅饮和歌咏为快乐。“秋水蒹葭之馆”匾额为书法家杨康乐题字。 <h3>“秋水蒹葭馆”的北侧,有进入游廊洞门。</h3> <h3>“清远堂”座南东侧的游廊。游廊两侧空透,将假山及其东、北、西面的景点及宅院连接在一起。提供“全天候”漫步赏景的便利,充当游园导向,丰富园内景观的深度和层次。漫步其间,借助列柱、横楣构成的取景框架,可以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在移步换景中生发意境。</h3> <h3>愚湖北岸。沿湖自东向西,依次座落着“清远堂”、“水石居”、“青山伴读之楼”等建筑,已修缮一新。</h3> <h3>老照片中的“清远堂”、“水石居”、“青山伴读之楼”,与现修缮过的基本格式无太多变化。(德 • 赫达 • 哈默尔 1944年摄)</h3> <h3>“清远堂”东侧是“双桂轩”。这里“丹枫二株与双桂奇峰并峙,杂以腊梅天竹”。胡国光诗云:“紫芝玉笋拂球烟,双桂浓阴口栏前。自有天香满云外,何须更向木樨禅”。双桂轩“其上有阁,可以望假山”,“内有一额题曰:依琴拜石之斋”。胡恩燮在此“遇琴时一弹,见石每下拜”。</h3> <h3>自东沿廊,可进入“清远堂”。</h3> <h3>“清远堂”中堂。上有一幅《白下愚园集》中的“愚园全图”。</h3> <h3>曾任陕西巡抚的晚清著名书画家冯誉骥,为“清远堂”撰写的楹联是:“诗文清芬曰道德会,山川灵秀入庭户间。(清·冯誉骥)”意为:赞美人杰地灵。</h3><h3>冯誉骥(?-1883年),字“仲良”,号“展云”、“崧湖”,晚年号“卓如”、“钝叟”,斋名为“绿伽楠馆”。少时,肆业于两广总督阮元创立的学海堂书院。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领乡荐。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进士二甲第六名,授翰林院编修,累督山东、湖北学政。同治年间(1861年-1875年),回端州“丁优”,受聘主讲广州应元书院。光绪五年(1879年)八月,擢陕西巡抚。光绪九年(1883年)七月,陕西道监察御史刘恩溥弹劾其贪渎、任用非人,于十月被革职,致仕居扬州。平生嗜书画。</h3> <h3>“清远堂”内可欣赏愚湖风光。</h3> <h3>湖心亭名为“在水一方”。是只带“屋”的船,令人遐想的景观。景名取自《诗经·秦风·蒹葭》,诗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h3> <h3>湖心亭与对岸“清远堂”、“水石居”、“青山伴读之楼”相望。胡恩燮曾白描式地诠释“在水一方”的景观:“刳木作方舟,徘徊水中沚。船上屋如亭,风来亭欲驶。荷香袭襟裾,残照映霞绮。奚童抱琴立,隔岸呼舟子。”</h3> <h3>“清远堂”为硬山顶,五开间,落地门窗,宽敞明亮,“陈设朴素,古色古香”。南北两面墙上的花格窗开合大,装饰简洁精雅。该堂既可欣赏外园愚湖全景风光,又可领略内园假山绮丽景致,曾因门前屋后秀色宜人而饮誉金陵。门外楹联:“入座有情千古月; 当窗无恙六朝山。”上联写夜景,千古依然的皎月脉脉含情的照着座中人;下联写昼景,历尽人间沧桑的山峦仍静静的在窗外屹立。此联用对比、拟人刻画山、月,富有生趣。反映了园中寂静,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茫感。清静的人,远方有思。难以致远,源未清静。</h3><h3>楹联由莫友芝书写。莫友芝(1811-1871)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家世传业,通文字训诂之学,与遵义郑珍并称“西南巨儒”。</h3> <h3>堂前深入湖中的月台。正是当年李鸿章、曾国荃、张之洞等晚清名流,慕名前来、踏访雅聚、赏景赏月、吟诗题联之地。</h3> “清远堂”西边是“水石居”。胡光国修身养性之密室,题有“退藏于密,独善其身”之联。“水石居”是园中的佳景之一,深受文人雅士青睐。为此景撰写的诗词楹联数量,名列愚园前三。“名士风流花绮丽,英雄肝胆佛圆通”是黄思永(字慎之)所撰之联。黄思永是清光绪六年(1880)的南京状元,也是中国兴办债券股票第一人。他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的经历与胡恩燮多有相同。清人司马湘题联:“肯堂继南极老人,水石明媚,亭榭参差,每当风月清时,雅于此优游而息;斯地本西园旧址,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最是春秋佳日,足以继视听之娛。”有江南才子之称并历官安徽凤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的冯煦(字梦华,号蒿庵)为此景撰联:“修竹虚亭崇兰静室;流水今日清风故人。”邓嘉缉在著名游记《愚园记》中浓墨重彩描绘夏日的“水石居”:“前临清塘,大可数亩,芙蕖作花,疏密间杂,红房坠粉,掩映翠盖。”炎热之时,将南面的窗户全部开启,“薰风徐来,荷香暗袭,时有潜鱼跃波,翠禽翔集,倚槛披襟,溽暑荡涤。”夜幕降临,“新月在天,水光上浮,丝管竞作,激越音流,栖禽惊飞,吱吱格格,与竹肉之声相和”。“水石居”之名,诚如诗中所言“南窗临清流,北窗对峭石”,盈于秀水奇石环绕之中。当代著名书法家苏菊仙也曾用“水石居”作为室名,并将一书稿定名为《水石居诗抄》。现“水石居”匾额由书法家王刚题写。 “青山伴读之楼”。为胡氏家族藏书楼。楼上藏书,楼下为子孙读书处。胡氏耕读传家,重视教育,专建此楼以延聘私塾师教习子孙读书,注重各类图书,据记载有藏书超万卷。胡恩燮也常常在此吟咏、歌啸和读书。其曾有诗曰:“少小不知学,老大愧空腹。闭户偶涉猎,惟日苦不足。建楼收群书,所冀后人读。藉曰不能读,差胜藏金玉。” <h3>自“清远堂”北门而出,是水石取胜的晚清江南园林“狮子林花园”,亦有“金陵狮子林”之称。胡恩燮十分喜欢“愚园”幽旷,曾作《秋夜》一首:“蟋蟀啼不止,虚斋秋夜长。隔帘见河汉,云影淡微茫。竹树弄疏响,罗衣生嫩凉。流萤解人意,来照读书床”。被视为园中亭馆台榭的写真。</h3> <h3>“小沧浪”亭。愚园的园主胡恩燮自幼随其父苏州经商,1873年,曾在苏州织造衙门任幕僚,对精致的苏式园林念念不忘。愚园的设计和布局模仿了苏州狮子林的造园技法。古木丛篁,莲池亭榭,极其清雅幽邃。尤其是假山石,堆砌得玲珑精巧,时人赞叹“垒石空灵,曲径宛转”。是个消夏避暑的好地方。</h3> <h3>“小沧浪”三字,由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题写。</h3> <h3>园中“景莫妙于曲”。曲桥是园林中特有的桥式,也称园林桥。桥面与径、与水,似分非分,似隔非隔,含蓄无尽。</h3> <h3>“狮子林”东西边假山上各有小亭“憩亭”和“小山佳处”。东边假山上的“憩亭”是一个飞檐翘角的六角亭,顶部是一个上大下小的圆柱形。</h3> <h3><p>“憩亭”下,假山入口处是“六朝石”遗址,极具盛名。相传当年胡恩燮在构筑愚园时,一次工匠叠石,刚举即断,再举再断,反复三次。胡恩燮感到很惊奇,于是就走过去想看个究竟。他仔细观看此石,发现石上刻有文字,经辨认是“刘季高父徘徊其旁,绍兴丁丑六月乙未”十六字。意思是南宋绍兴二十七年,有位叫刘季高的老人在石边徘徊,久久不愿离去。他命工匠将有字的一面露在外面,一举成功。第二年愚园竣工,他便邀请孙文川来考证此石的来历。孙文川认为此石是明吴用光园中之石,即“张乖崖醉石”。胡恩燮的愚园正是吴园旧地,“张乖崖醉石”又在原地隐而复现,700年后失而复得,一时间被传为奇闻。于是,胡恩燮连忙让工匠把这块石头抬放在清远堂后的假山之巅,将其视为镇园之宝。胡恩燮亦认为自己既得吴用光之园,又得“六朝石”,是人生的幸运之事,特地写下《六朝石记》以记其事。</p><div>刘季高(名岑),吴江人,曾为镇江知府,后因得罪秦桧而被罢官。当时词人叶梦得写了首著名的《赴建康过京口呈刘季高》:“客路重经黄鹄前,故人能得暂留连。长枪大剑笑安用,白发苍颜空自怜。野照已惊横饥雉堞,蔽江行见下楼船。灞陵醉尉无人识,漫对云峰说去年。”叶梦得和刘季高都是主战派,忧国忧民因此均遭秦桧排挤,感伤满怀。<br></div></h3> <h3>假山洞中有石刻。有块似穿出洞壁的尖锐石头,胡恩燮亲书《寄安别墅记》,刻与其上:“大地寄于天,万物寄于地。我主同万物,粒米大仓里,经管寄此身,已过五十纪。暂寄亦复佳,不暇寄与替。”愚园(胡家花园)初建,胡恩燮著《寄安别墅记》,以“寄”字说明天、地、万物及人的依存关系。他认为人和物的联系是短暂的,筑园只是求得心安而已。“寄安”是胡恩燮最早想到的园名。镌刻镶嵌于壁上,作为36景之一。</h3> <h3>愚园的假山素有岩窝之俚称。不仅“复效狮子林,磊石为小山”,还依愚园所处地势,因高就下,因势随形,理水造屋。“憩亭”登临其上,俯视“狮子林”。只见“参次豁露,心目俱爽”。胡恩燮以愚园老人署名,写下人生哲理诗:“磊石为小山,疑是六丁凿。就此咫尺地,营成千岩壑。退步即进机,欲前反后却。行行遇坦途,迷路一朝觉。”</h3> <h3>狮子林南面有栖云阁。“栖云阁”楼上有一间“密室”,是孝顺的胡光国收藏亲生父亲王一山遗像的地方,为了感恩养父胡恩燮,这里平时不轻易开启,更不容亲友上楼进入。</h3> <h3>“容安小舍”南面的大门。胡氏家族当年生活区,拥有伙房、用膳厅、佣人房、粮仓等。“容安小舍”是胡恩燮所置36景之一。建园时,胡恩燮已到知天命之年。他一生历经磨砺,守边寒苦,一岁数迁,亲人殉难,出入敌营,九死一生,兄弟早夭,老母病重......人生沉浮,世态炎凉,使他淡泊洒脱,思安心切。</h3> <h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云:“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以易安。”此句为大家所赏识,苏轼称思之容安,李清照号易安。陶公他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之心,在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里也非常安逸的胸襟,这给胡恩燮很深的印象。他遂取陶渊明名句之意,将这房舍命名为“容安小舍”。他还通过诗作表白:“守愚贵知止,经营殊畏难。静定羌无功,遑云居之安。容膝筑小舍,向日聊御寒。避喧坐片时,亦觉天地宽。”匾额“容安小舍”为现在书法家史居华题字,楹联:“入座有情千古月,当窗无恙六朝山。(清·莫友芝)”楹联由<span style="color: inherit;">林散之的儿子林筱之题写。</span></h3> <h3>“容安小舍”内的枇杷树,已有百年的历史。石桌石凳,是愚园旧物。</h3> 花墙独特。当年墙上不用窗框,直接镂空成略有变形的树叶、花卉图案,以增添园林的奇幻之美。(德 • 赫达 • 哈默尔 1944年摄) <h3>內廊两小面墙上,有仿制的花窗,根据旧时照片复原。</h3> 花窗中的“春晖堂”。 园中“春晖堂”前的卵石拼花路。 “春晖堂”。一轩敞华屋。是胡恩燮为奉养母亲、报答养育之恩特意建造的,其“春晖”堂名取自孟郊《游子吟》中“谁知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句。 “春晖堂”楹联:“寸草春晖寿如金石,名园绿水家住楼台”(清·沈文肃)。<br>沈文肃(1820年-1879年),晚清重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林则徐之婿。 “春晖堂”位于“觅句廊”和“分荫轩”所环抱的大庭院中央,是园主及家人赏景娱乐的最佳场所。胡恩燮老母亲常到“春晖堂”赏花饮酒,每当此时胡恩燮便抚琴奏曲,以博其欢。胡恩燮诗曰:堂址广方丈,春光周四方。暖风槛外来,惠然吹莱衣。娱亲进旨酒,寸草心依依。此中有至乐,敢阅酬春晖“。诗中提到了“莱衣”典故。相传春秋末期,楚人老莱子侍奉双亲至孝,行年七十,着五彩斑斓之衣,扮小二之状以娱双亲。后来人们将“莱衣”特指小儿穿的五彩衣,穿“莱衣”表示对双亲的孝心。 春晖堂”也是园主人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当时曾有一般名流,常聚于此,殇咏其间,名噪金陵。1912年3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辞职前夕,临时政府的各部总次长、卫戍总督和各军师旅司令长假愚园与他饯别。举行饯别会后在春晖堂前留下珍贵的合影,其中有黄兴、王宠惠和北洋政府总理唐绍议等人。时一幅长联“旧址拓西园,接山城迤逦,水木清华,湛露昔承恩,胜国雄藩休沐地;新图规北苑,经杨柳池台,蘼芜门径,飞英重作会,嘉宾贤主艳阳天”悬挂在“春晖堂”廊柱上。又用了欧阳述(字伯缵)撰写的“烟霞供养斯得上寿;诗酒酣嬉能娱古欢”置于内侧立柱上。 站在假山“憩亭”上看“春晖堂”。晚清名臣李鸿章敬重胡恩燮“筑园养亲,隐居不仕”之德行,取“寸草春晖之意”给堂命名,并“书以赠之”。 亭廊的挂落。 亭堂内有莲花佛指。 透过“春晖堂”花窗,北侧即“分荫轩”。 从“铭泽堂”庭院西侧进入内园,原来有一道随地势弯曲、亦断亦续的长廊。它向北再向西,依屋宇左右蜿蜒,绕假山上下逶迤。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这种左右环抱的走廊,因其如同两手作抄手状,故名抄手游廊。游廊中有一段称之“觅句廊”,顾名思义,此乃苦苦寻觅诗句之廊。觅句廊,顾名思义,此乃苦苦寻觅诗句之廊。 “觅句廊”中的“分荫轩”。放置条案、方凳,供游者小憩,驻足赏景。分荫轩”意为“借分余荫。”此处原来地势稍高,紧邻宅园有一株高大挺拔、华盖如云的古银杏树,三四人合抱难围,其浓阴四蔽而不结子,经雷电风雨依然郁郁葱葱。百姓见此树“不生不灭”,视其为神奇之树,顶礼摩拜,常焚香、缠红线祈求平安。古银杏树巨大树冠形成的如盖树荫越墙铺及愚园一隅,愚园主人在此设一小轩,名之“分荫”,意为借分余荫。胡恩燮诗曰:“邻家有古树……绿荫过墙来……分此一半荫,护我名花开。”诗中,胡恩燮不仅为能借分余荫而感恩,还盼望神奇古银杏树能带来福祉。 “觅句廊”。园内文萃精华所在,保存时间最长,曾内有书画、碑刻、佳作精品,其中有郑板桥的碑刻---郑板桥“青石碑刻竹子”;清代杰出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的“幽兰怀馨”石刻等作品(已移至“补善堂”)。 “觅句廊”西侧是“无隐精舍”。硬山顶、三开间、落地门窗。这里是胡恩燮母亲当年念经拜佛之佛堂。里面供奉关公、观音等神像,香火颇旺。 西边假山上有“小山佳处”的六角小亭。原假山早已经损毁、散落。现景观为新近堆砌,但依然呈现出当年所建假山真水的神韵。称奇之处在:“以机引曲池水为瀑布,返泻于池,铮铮声若琴”。瀑流飞溅、水雾升腾的灵动与静止的亭榭廊阁、山石形成了动与静、柔与刚的强烈对比。而以机引水为瀑的技艺,于当时极为鲜见叫绝。假山下一池曲水,赤鲤金鳞,展尾游曳。曾描绘“池边有石洞,蓄养猕猴”。 “小山佳处”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的吴昌硕(1844.8.1-1927.11.29)题写。 从假山西边看假山上的小亭“小山佳处”。亭盖瓦为琉璃,顶似倒置蓝紫色花瓶。小亭六角尖翘,像飞鸟一样似要飞翔。胡恩燮曾诗咏此景:“洞石奥而曲,逶迤东至西。山颠筑小亭,四顾楼台低。留人丛桂香,时闻幽鸟啼。小坐亦复佳,何事愁攀跻。”诗作由景及理,给人以启迪。 圆弧形的云墙出园,有一圆洞门“镜里芙蓉”。“镜里芙蓉”的圆形小门,便是位于愚湖北岸的愚园内园的外厅。将洞门赋予圆镜新意,形成一庭框镜。从镜里芙蓉洞门往湖上看,恰好看到“在水一方”小亭。 <h3>愚湖北岸“秋水蒹葭之馆”、“清远堂”、“水石居”、“青山伴读之楼”这些建筑高低错落有致,东西通过回廊连通,“一”字铺开,排列在愚湖与假山之间,将整个园林划分为两大区域---内园和外园,通过隔景,将是南观愚湖风光、北通内园住宅的过渡之所,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h3> 樱花树下留风姿。 路经一座小石桥。 柳荫浓处,有一小亭,名为“柳岸波光”。 “柳岸波光”濒水而建。亭为单层四面、木质结构、小瓦翘角、内设靠椅。 这里,正是当年月明之夜,胡氏家人或胡家主人陪同客人赏月之地。在此“倚阑望明月,人影横波心。波光摇月光,柳阴拂亭阴。瘦鹤一声唳,清风满平林”。 湖畔柳枝,随风轻扬。 平水如镜。 “春睡轩”。坐落在愚湖西岸缓坡上,坐西朝东、“凹”型字结构、小瓦覆顶、落地门窗,檐下挂有黑底金字的“春睡轩”匾额。春睡轩的对联:“解榻留宾容我酣睡容我懒,开轩依醉当他佳士当佳人”(清·戴鸿庥)。意为:写春困之时或慵懒随性之际,即使宾客来访,也可在此处卧榻观景,又可和佳人共饮。戴鸿庥,字盥香,号灌叟。清江苏镇海人。<br>“春睡轩”一屋两厢,其中一楹后来用作祭祀与胡恩燮“谋内应事泄从容就义者”,谓“举义合祀祠”。《白下愚园游记》作者吴楚在叙述此景时说,南京城被太平军攻陷之后,与胡恩燮同谋内应而事泄从容就义者,事虽未成,但数十年来,凛凛然犹有生气。他们建大功全大节,上不能达朝廷天听,湮没以与草木同腐者,人数不少。现在能在园林中设一“祀祠”为游人所景仰。“春睡轩”也是主人邀同好饮酒歌咏寻春的佳地。 堆山理水,植物造景。愚湖南侧是愚园的最高点。山坡上,掩映着绿树丛中的“延青阁”。 愚湖南侧的一座假山与石榴树。 顺坡登顶。 坡顶上可以俯视“愚湖”以及北侧建筑。 坡顶有座白墙灰瓦的建筑“怀白楼”。曾经是胡氏祠堂孝子祠,供奉胡氏的祖先牌位。逢年过节合家老幼祭祖。祭祀结束,孝子祠大门紧闭,他人不得入内,难得一窥。 入院有南北房屋各一座。南房楹联:“品茗比贞金乐石,心神入秋月春云”。 院落北房现为一茶室。 出祠堂,门外称“城市山林”。“城市山林”词语出现较早,使用较广泛。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来到镇江招隐山,见其古木参天,苍翠如碧,尤其春夏之际,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待到暮秋时分,丹桂飘香,红叶似火,农荫藏诗,欣然赞曰城市山林。据说焦山碑林有“城市山林”石刻,是米芾所书。同时代的朱熹、杨万里等人的诗作中,也出现“城市山林”字句出现。追求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的境界。“人化自然,天人合一”也是旧时雅士对退隐于市的世外桃源生活方式的追求。胡恩燮刻意将园林营造出自然风光、田园情趣,还蓄意在东南小山坡的树林茂盛之处,命之为“城市山林”。门洞上方“城市山林”四字,系米芾书法集字。 “城市山林”,绿云一片。林中点缀有假山石。 “城市山林”中,这是胡恩燮所建愚园36景之一的“啸台”。1922年,吴楚在《白下愚园游记》中,对此有如下描述:“‘啸台’高出林表,倚‘城市山林’……”《白下愚园集》的插图“愚园全图”中亦有“啸台”的绘象。 啸,指的是撮口发出呼叫声,类似吹口哨。古人,尤是文人雅士情感激越欲抒为快时,常以孤傲的一声长啸来体现其超凡脱俗之气质。《诗经》中有“其啸也歌”、“啸歌伤怀”等文辞。大约东汉时,“啸呼”进入士人墨客的生活,啸声由原始的“吹口哨”演化成旋律优美的雅音。魏晋时期,啸已经成为名士们的一种雅好,乃至“长啸当歌”成为一大风度。其杰出代表就是阮籍。南京有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藉衣冠冢,至今保留,就在愚湖西墙外。吴楚就此曾提一绝:“牧童遥指知何处,小杜风流据可怜。我欲隔墙呼阮籍,相携同醉杏花天。”胡恩燮颇有匠心地利用这独有的遗存,于园内特设“啸台”一景,既可以远眺钟山、孝陵,又可以在缅怀阮藉的同时,以吟诗抚琴,放歌长啸来表达其“高逸”的风情。胡恩燮诗曰:“山巅矗崇台,远峰罗满目。巍然见孝陵,濯濯无寸木。吊古生悲风,兴衰如转毂。登临发长啸,不效嗣宗哭。”园林中将“啸台”作为景观而设,实为罕见。 “延青阁”。位于园内东南方的缓坡上。这是愚园建成后40年中最高的建筑。《愚园记》中说:“登阁而眺,东北诸山,烟云出没,如接几席,因名阁曰‘延青’”。 “延青阁”的廊桥,连接侧面假山。胡恩燮曾有诗作谈及延青阁名:“昔有割青亭,今为延青阁。我非王半山(即北宋王安石),敢延不敢割。雅宜红友招,不受白眼虐。岚光满几前,非徒雨后约。”诗中所说的“割青亭”系南宋开庆元年,与范中淹、王安石等齐名的名相马光祖疏浚青溪时兴建。王半山,亦即北宋变法的王安石,他推行新法失败后,晚年闲居江宁(南京),住处是县东门到钟山(又名北山)路途的一半,遂自号半山,并在此构筑了半山园。他有首《木末》诗:“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他还有“割我钟山一半青”的名句。“割青”几成王安石的个性语汇。胡恩燮于诗中坦言,愿仿王安石,然窃不敢与其比肩,只能“敢延不敢割”,故以“延青”作为阁名,意为揽青入园。 “延青阁”楼上东侧,有平台连接假山石及屋门。登临“延青阁”其上“纵目四面多烟鬟,恍若置身霄汉间”,明城墙、紫金山、雨花台等远方景色尽收眼底。诗云:“高阁对钟山,山色衡宇宙。日夕气尤佳,乱峰青可数。” 东门的南侧是“课耕草堂”。内部陈设犁、耙、扬谷机、独轮车等农用工具一应俱全。是胡氏家族子孙当年学练躬耕灌园场所。胡恩燮在世时,重视农耕与园艺,并亲做示范。以此教育子孙明白:“犁雨锄云皆事业”,“披风抹月总闲情”的道理。希望其子孙日后能坚持勤劳持家,守住这份家业。 “课耕草堂”坐东朝西,面向愚湖,顶披茅草,四面通透。南面有水面与愚湖相通。 课耕草堂旁边有一“愚园养生池”石碑。石碑原立在园中。后胡家花园沦为大杂院后,古碑失踪,后整修时被无意发现,已裂为两块。如今碑已修复。供人了解愚园历史。碑额和碑座是补配的。碑身高196厘米,宽93厘米,厚21厘米,碑正面刻隶书“愚园养生池”五字,背面刻有《愚园养生池记》。此碑是1924年由愚园主人胡光国(当时80岁)所立,碑文首先提到,清代中期,愚园沦为菜地。胡恩燮的儿子胡光国对愚园进行了大规模整修。1924年,高僧印光来到南京,应陶道开居士邀请来愚园说法。印光法师和冯嵩庵等人在南京三汊河设放生池,魏梅荪(即民国南京著名慈善家实业家魏家骅)同时也请胡光国在愚园内设养生池(放生池)。胡光国因此写下碑文,请人刻制石碑,要求后代子孙要保护愚园养生池中的鱼,不能随便捞取,“使天地好生之德,如来度生之门,得以大畅”。 匆游愚园,仰取俯拾,图片颇多。篇幅所限,草就本篇。<div>参考 《南京愚园史话》• 陶启鸣著 • 南京出版社 • 2017 • 6<div><br></div><div>游园得到愚园工作人员孙依嘉、吴美月俩女士引领介绍,一并致谢!</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