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镇初级中学</h3> 长江源头 <p><b>《长江之歌》</b></p><p><b> 《长江之歌》</b>为本单元必唱歌曲,因其极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自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传唱至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还因这首歌曲受题材内容影响,其旋律进行起伏跌宕的形态,是感知旋律“波浪式进行”的良好素材。这首歌要求背唱。</p> 歌曲《长江之歌》,殷秀梅演唱 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大气磅礴,感情亲切而热烈,通过对中国的母亲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和抒发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歌曲为大调式,4/4拍,A B A三段体结构。<br> A段由四个乐句构成,是对长江风彩的描绘。旋律明朗、从容,结构为一个方整形乐段。第一乐句弱拍起的节奏型贯穿整个段落,给人以亲切感和神圣感;第三、四乐句是第一、二乐句的重复和变化重复,使主题音调更为鲜明。七度大跳音程使曲调跌宕起伏,表现出长江一泻千里,蜿蜒奔腾东去的非凡气概。<br> B段也是由四个乐句构成,充满激昂、赞颂的情怀。是A段的对比性乐段。节奏为强拍起,附点四分音符的运用,使旋律更为亲切流畅:旋律素材虽然取之于A段,但由于采用了模进的手法,每个乐句的第一个音由低到高,使曲调逐渐向高音区扩展,造成了一浪推一浪勇猛向前的气势。第四乐句中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6”犹如掀起滔天巨浪,把歌曲推向了高潮。<br> 第三乐段是A段的再现。前三个乐句与第一乐段完全相同,但情绪更加激动,感情更加真挚。在第四个乐句中,运用了从六度又到七度的大跳音程,旋律跌宕起伏,表现出滚滚浪潮奔流向前的景象。<br> 最后的尾声,是主题动机的扩展,表现了对长江无尽地赞美之情。<br><div> 《长江之歌》的歌词采用拟人的手法,艺术性地将人与物景与情融为一体,大气磅礴。尤其是“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在两段歌词中重复出现,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气势浩瀚、力量无穷、贡献无限等特点,加以渲染,赞颂长江的宏伟与壮丽,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和热爱之情。<br></div> 原曲的主要音调就是8小节前奏的旋律。在电视片中,音乐以器乐演奏为主与只用衬词“啊”演唱的混声合唱,采用卡农式的音乐进行,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波涛起伏、浩浩向前的气势。这段简短而富有赞颂情感的主题音乐,在该电视片的片头、片中和片尾反复出现,让人心潮起伏、回昧无穷。<br> <p><b>唱歌发声要求 </b> 唱练声曲训练时,应该运用缓吸、缓呼的呼吸方法;吐字发声时口腔要上下打开、使声音竖起来,保持歌唱位置的统一和声音的连贯;另外,在发声训练时也应用亲切、深情的感情去歌唱。同样,在歌曲演唱时也应提出这样。</p><p><br></p> <p><b>背景资料</b></p><p> 198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播放了24 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同年,该片获得了全国电视专栏节目特别奖。其中,由王世光作曲的主题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宏伟的气魄,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年12月,电视台播出了为主题音乐填词的启事。在近五千份来稿中,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胡宏伟填词的《长江之歌》被选中。所以,这首歌与一般歌曲的创作程序不同,是先有曲,后填词。原歌曲演唱形式为女高音领唱与混声合唱。</p><p> 这首歌的歌词创作源于1981年秋。词作者胡宏伟去江南采风,当火车行进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时,他看到长江的宽广,看到翻滚的浪花,创作的激情猛烈地冲击着他的心扉。据他本人回忆,“当时,我想到了长江遥远的源头,想到了长江已奔流了千万年,心头涌上来两句词:你从雪山走来,你从历史走来。”恰巧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话说长江》,通过这部电视片,胡宏伟对长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创作灵感也犹如泉涌:”我记起片头的第一个画面是冰川滴下的水珠,之后是奔涌的江水,于是有了第一句'你从雪山走来',片尾中浩瀚的长江口,又让我想起了‘你向东海奔去’,还有长江三峡的落差造成江水汹涌澎湃,正是:'惊涛是你的气概’。”酝酿两天后,胡宏伟一口气写下了两段共18句歌词。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长江之歌》不但迅速唱遍大江南北,更在海外华人间传唱不衰。</p><p> 这首歌的歌词虚实相间,充满诗情画意。与《话说长江》主题曲优美的旋律完全吻合,虽然没有被编辑进电视片《话说长江》之中,但因其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被众多歌唱家和广大群众以不同的形式所演唱。2007 年,《长江之歌》作为中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搭载的30首歌曲之一飞 上太空,使“涛声回荡在天外”的梦想终于成真。</p><p><br></p> <b>作者介绍</b><br> 王世光(1941——)作曲家。 山东青岛人。1958年考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3年参与创作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此外,还创作了《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和《马可·波罗》等电视及歌剧音乐。<br> 作曲家:王世光 胡宏伟(1953—— ) 歌词作家。 辽宁沈阳人。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歌词创作。代表作品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光荣啊! 中国共青团》、《长江之歌》、《辽河水从我家门前流》等。曾获得全军及全国创作奖项二百余种。 词作家:胡宏伟 <b>这首歌曲的难点及解决办法</b><div> 歌曲的难点如:六度、七度大跳音程的音准,可自己跟琴进行“f一l,、f一g,”的练习;在解决高音“时代”两个字的演唱时,歌唱位置保持不变,口腔上下打开,腰部同时向两侧扩张;另外,气息控制是唱好这首歌的保障,仅仅保持气息是不够的,还应做到保持腰部同时向两侧扩张。<br><br></div> <div><b>音乐知识</b></div> 旋律<br> 旋律亦称曲调。它是按照一定的节奏,将高低不同的乐音有序地组织起来的单声部进行。旋律是音乐的基本要素,是音乐作品中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它能反映并唤起人的情绪,激起情感反应,引起心理共鸣。所以,旋律被视为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基础。<br> 1、旋律线<br> 在旋律的进行中,音的高低走向形成各种曲线或直线,人们将其称为旋律线。<div> 2、旋律进行的方向<br> 旋律线的运动方向按其进行的方向可分为:平行、上行、下行和波浪式进行。旋律进行的方向与音乐情绪的紧张和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br> 旋律的平行,具有一种向前的推动力、号召力。<br> 旋律的上行,常常表现激昂、开朗、不断高涨的情绪。</div><div> 旋律的下行,常表现柔和、宁静、哀怨悲伤等情绪。<br> 旋律的波浪式进行,大跳多的旋律善于表现跌宕起伏、雄壮有力、富有号召性的情绪;小跳较多的旋律,善于表现轻松、愉快、欢乐、活泼、跳动的情绪;级进较多的旋律,善于表达细腻、抒情、婉转、优美的情绪。</div> 3、旋律发展的手法<br> 旋律的发展对于塑造音乐形象,陈述乐曲的主题思想非常重要。旋律的发展方法是十分多样而又复杂的,通常,主要的发展手法有以下几种:<br> 重复—— 即音乐素材的再现。重复又可分为完全重复和变化重复两种。<br> 模进—— 同一音型在不同音高上的反复,分为完全模进(转调模进)和自然模进(同调模进)。变奏—— 即在原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节奏变化、转调、加花等装饰性的手法发展原主题材料。对比—— 即在原材料之后引出新材料,构成对比的乐节或乐句,以展示较复杂的乐思或主题。 <div> 旋律发展是和乐曲的内容、旋律的性质密切相关的。旋律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不仅仅只是以上的五种方法。尤其是中国民族音乐作品中,更有其独特的发展变化手法。<br> 4、旋律的分段<br> 旋律和语言一样,并不总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着。旋律,因着需要,有长有短,或可长可短。大段的旋律,可分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即段落。能够表达完整的或相对完整的乐思和相对独立性的段落,叫乐段。乐段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叫乐句。短的乐段,一般包含上、下两个乐句。乐句还可以分成较小的部分,叫乐节(乐思)。乐节若再分叫做动机,动机是旋律的最小单位,动机的长度一般为一个小节。<br> 通常,两个动机构成一个乐节,两个乐节形成一个乐句,两个或多个乐句形成一个乐段。乐段包含的乐句可多可少,短的乐段,长度有8小节的,长的则有几十个小节的。如聂耳的《毕业歌》,一个乐段,14个乐句,57小节。<br></div> 纪录片《话说长江》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