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独坐敬亭山》

A🎀 瑄染美丽🎀

鉴赏《独坐敬亭山》 <p>李白(701-762),字李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26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p> <p>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鉴赏是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描写的敬亭山的景象,把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凄凉处境,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p> <p>“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前两句看似写的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辽阔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p> <p>“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p> <p>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湖光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发内心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真可谓是“情中景,景中情”。</p> <p> 《 独坐敬亭山》</p><p> 众鸟高飞尽,</p><p> 孤云独去闲。</p><p> 相看两不厌,</p><p> 只有敬亭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