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世刚//政平古城行记

庆阳文化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政平古城行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习世刚</b></p><p><br></p><p> 二零二零年清明节放假这天,我从西峰开车回正宁,途径宁县早胜,突然想去政平书房看看,早胜离政平也就十来公里的路程,给宁县文广局周兆军副局长打电话,他提前联系好,让我直接去找文保员冯良杰。</p><p> 政平是个村,隶属宁县中村乡,为历史古县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时曾为衍州治,后为定平县治,如今却沦落为一个小村庄,早已被人们遗忘,因张氏书房缘故,便想来这里看看。到了这里,才感觉到这里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这里位置优越,东邻正宁县,东南及南部与陕西省彬县和长武县接壤,有“鸡鸣一声闻四县”之说。海拔八百六十米,为庆阳市最低,气候宜人。马莲河、泾河、无日天沟河三河交汇,故称“三江口”、“红花驿”。</p><p> 我与冯良杰老人相约下午三点钟在政平小学门前见面,他是政平书房的文保员,也是本村人,事实证明找他算找对人了,他对政平历史了解全面,不只是个文保员,还是一位很称职的导游。通过交谈,才知道他已经79岁高龄了,做文保员也十多年了,他人显得和蔼可亲,很容易和人沟通交流。</p><p> 我们穿过一条巷道,沿着小坡来到了政平堡子,政平堡子位于川道最中央,高出地面十多丈,是一座天然形成的具有防御性城堡。整个堡子占地七十二亩,解放前山上有四十来户人家,其中以张姓、冯姓最多。过去处于冷兵器时代,石头,木棍等一切都可以成为防御性武器,住在高处有利于防守,当时,四面都筑有城墙,有北门、南门、西门三个城门,城门上有城门楼子,现如今除了张氏书房保存非常完整之外,其它都破败不堪,到处残垣断壁。</p><p> 堡子的北门处还留有一段古城墙,十来米长的样子。它们曾经固若金汤,经历了千年的兵戈铁马,如今孤零零地处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城堡历史的变迁。冯良杰老人指着堡子北面的村落对我说,以前人都住在上面,现在为了出行方便,全都搬到下面去了。据他说,堡子下面的村落也有三座城墙,分别南北方向修建,最中间一座城墙从堡子底下经过西门洞子直到北山,最东边离唐塔处也有一座城墙,最西边离马莲河不远处也有一座城墙。过去城墙里面分别设有男、女监狱。女监狱旁边有一个大坑,农业学大寨时,搞基本农田给填平了。</p> <p>  走到政平堡子上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张家的马房,分布在道路两边,现已基本倒塌,马房的存在足以说明主人家昔日商贸业的发达。穿过马房,便是帐房,帐房大门的门头上写着“爱祖国”三个大字,两个门扇上各喷有黄色的毛泽东主席头像,头像下面各写有一个红色的“忠”字。这是1968年全国掀起的“忠字化”运动产物,当时家家户户大门上几乎都写“忠”字,这是文化大革命的遗迹。</p><p> 账房的西边是一座四合头院落,这个院落就是张氏书房,院落和帐房之间有近两米宽的通道,刚入通道就会看到张氏书房的大门,大门上同样有“爱祖国”、毛主席头像、“忠”字等图案。大门两边帖有一幅对联,是文保员冯良杰2010年写的,内容取此早胜刘亦玉(当时为清代翰林)撰拟的对联:“尊祖宗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横批“仁厚可风”。据说大门上最早刻的四个字就是“仁厚可风”,为原宁州知州杨大年提写。</p><p> 进入大门中央便会看到供奉着土地神佛龛,佛龛两侧有冯良杰写的对联:“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横批“五路财神”,并贴有他编写的一段话:“土地爷爷心善良,既管阴来又管阳,世间多少不平事,敢于出头呈吉祥,游人焚上一柱香,财源广进家安康,如若奉上功德钱,紫袍玉带坐朝堂”。</p><p> 张氏书房分上房、下房各七间,相向而建,上房、下房的两侧建有厢房,各三间,组成一个小四合院。</p><p> 上房座西朝东,中间五间相通为一整体,两边各有一小间,分别为灶房和女房(闺房)。上房离地面共五级石阶。现上房外“张氏书房”四个大字牌匾由原庆阳市副市长张震合于2010年提写,两边共有两幅对联,最中间一幅为关新平撰联,由三省斋主安石书写:“古堡远眺万里江山展画图,书房凝恩千卷竹帛湧诗潮”,另一幅对联为杜养惠、张众益撰,厚陆堂主人周德考书法:“环三河望五塬人文福地,政通瑞平纳祥书香洞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氏书房前留影</p> <p>  上房内有四根黑色明柱,“一”字排开,直通屋檐,房内最中央摆放一旧木桌,木桌上有一小框镜,镜片里是张氏先祖张復泰(字:运丰)的座画像,正是他建造了张氏书房。原画像已被后人张世瑞保存,现摆放画像为复制品,四根明柱上有两幅隶书字体对联,也是后来写上去的,据说原对联是用楷书写成,现已失传,但对联上的内容和以前一样,分别是:“服先畴畎亩火耕水耨稔知菽栗即金玉,食旧德名氏笔花墨浪益信经训乃菑畲”和“敬义浃百年思睿言从视明听聪即是圣贤学问,肃雍萃一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方为诗礼人家”,正中横批三个大字:“雍睦堂”。两侧墙面上有两块大小相当的铜制匾牌,正好相互对应。一面上记载了张氏家庭历史,由十二世孙张世瑞撰文,政平巷子张氏族人敬立。一面记载政平古镇历史,由庆阳市老年书画协会主席王嘉孝撰文,宁县政平村立。</p><p> 下房也是七间,和上房对称,为土地结构,门窗也不再讲究,但比普通农家房子要好一点,主要是供雇工和下人居住。</p><p> 上、下房的两边各有三间厢房,每边厢房前有四根明柱,每个柱子下面都有一圆形柱顶石,厢房为主人的卧室。</p><p> 上房和厢房做工考究,明柱承檐,斗拱翘角。门窗采用透雕和凸雕技法,全为大型套花雕刻,有花卉、博古架等。整体建筑布局合理,做工精细,材料质优,保存完整。据说此房开工至建成花费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有一位木工师傅,来时12岁,建成后已经成为白发苍苍的老头了。当时请来的都是南方的能工巧匠,他们融汇了南北风格,依山走势而建。现在的张氏书房已经成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史料价值。</p><p> 院子中间有一直径约1米长的圆形墨池,用于学子清洗毛笔,墨池经历过天长日久的风雨侵蚀,中间已经自然裂开一条长缝隙,它的存在见证了昔日学子功成名就的辉煌,也见证了历史岁月的沧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墨 池</p> <p>  帐房的左边是老屋,据说面朝南三间上房,面朝北三间下房,上房前两边各有三间厦子,现都已坍塌。老屋是给张氏后人住的,家大分枝,随着张氏后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后人分枝后住在老屋。</p><p> 张氏书房能够保存完好,一方面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时张家主人身份被划归为贫下中农,另一方面是张氏族人义务教学、泽及乡里的善举,赢得了乡亲的尊敬,因此才在文革中免遭破坏。</p><p> 张氏后人口人众多,现分布在周边四个原上。最亲的后人有两家,一家现住在北京,名叫张世瑞,是张氏十二代玄5孙,去年病故了,活了82岁,为国防科委高级工程师。另一家迁往长武,现有两兄弟,一个叫张水茂,一个叫张水州。2008年张氏最后一位老人从张氏书房搬走,2009年张氏书房移交县政府,做为文物被保护起来。</p><p> 穿越帐房和书房一条狭窄巷道,来到张氏书房最南面,这里视野非常开阔,可以看到马莲河自西向东环绕政平堡子而过,与从上游流淌下来的泾河交汇,形成泾马二河。还有一条小河从正宁县无日天沟流出,绕过政平唐塔,汇入泾马二河,因此,站在政平堡子可以看到三条河交汇,形成一条大河,故此地亦称“三江口”。</p><p> 站在堡子向东可以眺望到正宁核桃裕煤矿和三宵娘娘庙,向北看到政平唐塔、无天沟小河及政平村落,向南是泾马二河及正宁宫河大原,向西是流淌千年的泾河及陕西长武塬芋原乡杨家沟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江口岸</p> <p>  沿着堡子北面的道路下来,向右拐第一家就是文保员冯良杰的家,大门外是他自己书写的一幅对联:“借问穷苦何处往,精准扶贫奔小康”,横批:“感谢党恩”。出于好奇,我走进了主人家的院子,院子里有一颗杏树,杏花正开的旺盛,芬芳扑面而来。院子正中央有三间座南向北的箍窑,箍窑前是两排相向而建的厦子房,西面一排两间是去年县上精准扶贫为他新建的,这就能深切理解他家大门上贴的那幅对联的用意了。他的老伴去年去世,儿女也早已成家分开生活,好在他们都住的不远,平常相互也有照应。</p><p> 冯良杰老人笑呵呵地指着最东边的一间箍窑说,那就是我的“狗窝”,边说边把我让了进去。窑洞内的陈设非常简陋,靠窗户的位置是个土炕,紧挨土炕的是一个老的褪了色的三兜条桌,也是他平时的书桌,窑洞最里面摆放着锅碗瓢盆。这里兼卧室、厨房、书房于一体。书桌上放着一个笔记本,翻开了几页,觉得非常惊讶,一个八十多岁的农村老人,竟然记录着《科举制度的源变》、《金砖四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美建交始末》等文章,我问他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他说他喜欢看书,可没有书,只能借来孙女的初中历史、政治教材学习。我问平时都这样抄笔记吗?他回答说一直写笔记,并从桌兜里拿出20多本抄写完的笔记本,打开一看,着实让人大吃一惊,所记内容面广,没有让人想像不到的,他抄录《心理学》(第二版)、《佛学》、《茶文化》、《酒文化》、《青铜文化》、《道家作人》、《医学》、《八卦》等。他说看到好的书就想抄录下来,他读书没有可供选择的条件。他告诉我,自己真正喜欢看文学书,多年前借到过《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至今记忆尤新。这里有着一个存在了三百多年清代书房,一个整整守护了书房十五年的守护人,竟然无书可看,这真是一个最大的讽刺。</p><p> 我答应下次专程给他送些书,他显得非常高兴,似乎对我更亲热了,也从柜子取出一本《三江口板话》送给我,他自已编写的。这是我见到最简易的一本书,说是书也不是书,称之为书,是因为它有序言,有文章,也有后记,一人个部分都不缺少。称不上是书,是因为它诞生于乡村打印部,极其简易地装订成册,但拿到手里却沉甸甸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冯良杰同志的书房</p> <p>  从他家出来,我们穿过政平剧院,向东行走,走过无日天沟河上的小桥,就来到了艮宫山脚下。艮宫山位于政平东,“艮”是八卦之一,代表山,山上有九天宫殿,故称艮宫山。艮宫山是石头山,山上长满了柏树,苍翠茂盛。 </p><p> 著名的九天圣母庙就在艮宫山上,每月农历正月初一和十五,陆续有香客来上香。这里最繁荣的日子是每年三月三庙会和七月十二庙会,村里摆满了各类小吃和小百货,来自宁县、正宁、长武、彬县周边的香客、游客蜂拥而至,这是小村一年最繁华的日子。</p><p> 通往九天娘娘庙的水泥台阶宽敞平稳,这段路是中村乡新堡村一户郑姓人家捐修的,据冯良杰老人说,这条路以前只有一只脚宽,过个庙会路就被香客踩塌陷了。这户郑姓人家的儿子在考取大学前至此庙上香求功名,果然高中,考入北大,故修此路还愿。</p><p> 然而冯良杰老人确告诉我,这座庙求子最灵验,但他又从中医学理论来解释,人是受七情六欲影响的,他说人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比如两口子不生育,为啥敬神求子之后就生了,是因人的心情通过求神后起变化了,心情比以前愉悦了。</p><p> 我们沿着石阶来到九天圣母庙,这座庙分前殿和后洞,前殿共三间,殿门上书:“九天圣母”几个大字。冯良杰老人老人告诉我,前殿供奉的是“”三霄”,即云霄、碧霄、琼霄,云霄年龄最大,位于中间位置,碧霄、琼霄分别位于两侧,但我查相关资料,认为庙的名称和供奉的神灵有误,九天圣母庙里供奉的应该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九天圣母学名九天玄女,俗称九天娘娘,是庇佑风调雨顺,恒运昌盛的神灵。三霄殿供奉三霄娘娘,俗称送子娘娘或送子奶奶。</p><p> 云霄座暖阁,碧霄、琼霄座行神轿子,之所以叫行神轿子,是因为轿子可以抬下山。过去,女人裹小脚,上不了山,每遇庙会,村民就会把轿子抬下山供人叩拜,拜完后再抬回庙里。现在庙里挂满了香客还愿时送来的匾牌和锦旗,密密麻麻填充着庙里的角角落落,有兰州人还愿送来的,也有杭州人还愿送来的,充分显示着庙里香火的兴旺。</p><p> 后洞位于前殿的后面,是在艮宫山体上开凿了一个窑洞,约六七平米大的面积,里面供奉着一个神像,冯良杰老人说是云霄,但我更希望是九天玄女,这样就可以解释前殿上“九天圣母”几个大字的意思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天圣母殿</p> <p> 据说在文化大革命中,前殿里的云霄神像被毁掉了,现在的云霄神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是用泥土塑造的。其它的神像却被几个村民偷偷抬到后山隐藏越来,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才请回来,算是躲过一劫难,才流传了下来。这也许是千百年来最奇葩一次,以前一直是神保佑人,这次总算是人保佑了神。</p><p> 从艮宫山下来,右边约100多米的地方就是政平唐塔,据说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唐秦王李世民率军西征,经过两次交战,一举歼灭了“西秦霸王”薛举,于次年置定平县,取安定太平之意,同时建造凝寿寺和古塔,传说造凝寿寺历代香火旺盛,直到清代遇大暴雨惨遭淹没,现仅存唐塔至今。该塔通体青砖结构,因此也叫砖塔,平面呈方形楼阁式,主体共五层,高20多米,其造型近似西安大雁塔。1994年,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全面维修,是其焕发新姿,依然屹立在三江口岸,穿越千年的历史文明,直冲九天云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政平砖塔</p> <p>  大约六点钟,我和冯良杰老人在唐塔下分手,分手时,他告诉我,政平有八景,分别是:一塔刺破云外天,两省铁路穿甘陕,三江四桥展雄姿,四县同闻金鸡唤,五山对峙雄关险,六合阴阳圣灵验,七彩夕阳红如血,八方游客书房观。</p><p> 我喜欢政平这座古城,有高的山,有低的水,有唐代砖塔、有清代书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充满着立体感。</p><p> 政平---一座让人忘不了的文化历史古城。</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4月15日写于西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站在城堡上俯瞰政平村</p><p><br></p>